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有毒中药控毒理论和方法概述

    作者:张广平;叶祖光

    从古、现文献学角度,并结合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系统论述了有毒中药控毒:炮制减毒和配伍减毒的理论和方法和研究思路,为合理安排有毒中药提供。

  • 基于尿液代谢组学分析肉豆蔻麸煨炮制前后对大鼠长期毒性的作用差异

    作者:王静;陈悦;袁子民;贾天柱

    目的:研究肉豆蔻麸煨炮制前后对大鼠长期毒性作用机制的差异性,探讨肉豆蔻麸煨炮制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尿液代谢组学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肉豆蔻生品组(剂量10 g·kg-1)和麸煨品组(剂量10 g·kg-1),灌胃给药12周后,采集各组大鼠24 h的尿样,通过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鉴别各组代谢物谱的差异,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发现并鉴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果:由PLS-DA得分可知,生品组与正常组完全分离,麸煨品组位于二者之间,接近于正常组.鉴定了17个与肉豆蔻毒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与正常组比较,生品组中与肾毒性相关的肌酐含量显著降低,与肝毒性相关的尿中泛酸、肉毒碱C2∶0和氨基酸代谢异常,麸煨品组对肌酐、泛酸、肉毒碱C2∶0和氨基酸代谢均有向正常组显著回调的作用.结论:肉豆蔻生品长期应用有致肝、肾毒性,而麸煨炮制可降低该毒性.

  • 中药“毒”性研究述评

    作者:张广平;李建荣;朱晓光;杨海润;叶祖光

    随着中药的广泛使用,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也日趋关注和重视,尤其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中药中毒事件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中药的“毒”性是在功效的表征过程中逐渐被发现的,其毒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准确辨证、配伍使用可达到减毒增效的目。有“毒”中药是在中药毒性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其有别于化药毒性。本文基于中医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就近年有关中药“毒”性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基于肝细胞毒价检测的何首乌炮制工艺比较研究

    作者:马致洁;李晓菲;吕旸;蒋冰倩;赵艳玲;张雅铭;赵奎君;王伽伯;肖小河

    采用肝细胞毒价检测方法评价何首乌不同炮制品的毒性,优选炮制工艺.以同一批生何首乌为原料,分别采用高压清蒸、高压黑豆汁蒸、常压清蒸法炮制何首乌,以正常人肝细胞(L02)为模型,细胞毒价为指标,评价不同蒸制方法、蒸制时间的何首乌炮制品肝细胞毒性,并对部分炮制品进行UPLC-MS分析.结果显示,肝细胞毒价检测方法能有效评价何首乌不同炮制品的毒性,不同炮制方法均可减轻何首乌的毒性,高压清蒸3h减毒效果较佳,不同炮制方法对何首乌化学成分的影响不同,3种方法炮制品与生品比较,没食子酸、二苯乙烯苷、大黄素8-O-β葡萄糖苷、大黄素均有明显降低,其中二苯乙烯苷含量与其毒价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此可知,何首乌经炮制可减毒,炮制方法、时间对何首乌成分及肝毒性均有影响,且高压清蒸3h减毒效果较佳,建议进一步加强何首乌炮制减毒控制标准研究.

  • 甘草炮制雷公藤降低其肝毒性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赵小梅;宫嫚;董捷鸣;王伽伯;肖小河;赵奎君;马致洁

    为探讨甘草炮制雷公藤降低其肝毒性的作用,动物实验评价炮制前后雷公藤对肝脏的毒性,观察空白组、雷公藤组、甘草炮制雷公藤组肝组织病理切片、血清生化指标及细胞炎症因子的差异.大鼠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雷公藤组肝组织损伤明显,炮制后肝组织未见明显损伤;雷公藤组与空白组比较AST,ALT,CRE升高(P<0.01),UREA升高(P<0.05),ALB降低(P<0.01);甘草炮制雷公藤组与雷公藤组比较AST,ALT,CRE,UREA降低(P<0.01),ALB升高(P<0.01).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雷公藤组与空白组比较IL-1ββ,IL-6,TNF-α显著升高(P<0.01);甘草炮制雷公藤组与雷公藤组比较IL-1β,IL-6,TNF-α显著降低(P<0.01).甘草炮制雷公藤可有效降低雷公藤肝毒性,减轻雷公藤导致的肝损伤.该实验可为雷公藤合理制用提供参考,同时为甘草炮制雷公藤降低其肝毒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炮制对大黄化学成分和肝肾毒性的影响及其典型相关分析

    作者:王伽伯;马永刚;张萍;金城;孙玉琦;肖小河;赵艳玲;周灿平

    本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大黄炮制减毒和化学成分改变间的相关性.通过亚急性毒性试验比较大黄不同炮制品肝肾毒性的差异.葸醌、鞣质类成分含量采用UV-Vis显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大黄大给药量(76 g·kg-1)给小鼠连续灌胃14 d,可见肝肾损伤作用,而不同炮制品的毒性相对较小,表明炮制具有减毒作用.化学成分与肝肾功能生化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黄中所含大类成分与肝肾毒性的相关性顺序为总结合蒽醌>总鞣质>总游离葸醌;游离态蒽醌肝肾毒性顺序为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结合态葸醌肝肾毒性顺序为结合芦荟大黄素>结合大黄素甲醚>结合大黄酚>结合大黄素>结合大黄酸.实验结果提示炮制可降低大黄肝肾毒性,其机制与结合葸醌和鞣质类成分的下降有关,其中游离和结合态的芦荟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与毒性相关性强.肝肾生化功能指标中,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肌苷(CREA)反映肝肾毒性较敏感,提示可作为临床安全性监测指标.

  • 生熟大黄总提取物灌胃给药后游离蒽醌在SD大鼠组织中的分布差异研究

    作者:方芳;王伽伯;赵艳玲;金城;孔维军;赵海平;王红娟;肖小河

    大黄应用范围广、疗效确切,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实验报道大黄中蒽醌成分具有肝、肾细胞毒性.本文对比研究了生熟大黄总提取物灌胃给药后游离蒽醌在正常SD大鼠组织中的分布.肝、脾和肾组织中游离蒽醌类成分含量采用UPLC-MS/MS法测定.生熟大黄总提物(相当于生药量14.69g·kg-1)灌胃给药,连续12周.结果表明,游离蒽醌在生大黄组大鼠组织中的分布浓度高于熟大黄组;大黄游离蒽醌在同一组织中的分布浓度顺序大致为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在肝、脾和肾组织中的分布浓度明显高于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且大黄酸在生大黄组的组织分布浓度明显高于熟大黄组;停药恢复4周后,大黄游离蒽醌在组织中检测不到.结果提示生大黄的组织毒性可能高于熟大黄;大黄酸可能是大黄主要的毒性物质之一;大黄游离蒽醌在组织中可能无蓄积毒性.炮制过程不仅影响了有效成分的含量还可能影响其成分的组成,通过影响吸收和作用过程中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致使生大黄组动物组织中游离蒽醌的分布浓度高于熟大黄组,这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炮制减毒的思想认识基本一致.

  • 观察中药各类毒性成分的中毒机制及其炮制减毒原理

    作者:王晓梅;李云鹤

    目的:探讨中药各类毒性成分的中毒机制及炮制减毒原理。方法各取150 g山慈菇、草乌、吕宋果及白花曼陀罗,将每种中药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各75 g。实验组进行炮制减毒,对比组不作处理。对比两组中药的毒性成分含量。结果实验组中四种中药炮制后毒性成份含量显著低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熟练掌握各类中药的毒性成分,通过严谨炮制等手段可减轻其毒性成分的含量,为临床使用安全性提供依据。

  • 浅谈中药的毒性、炮制及应用探讨

    作者:田景成

    通过学习大量文献,明确了中药毒性的内涵,透析了中药毒性的认识及现状,并探析了中药毒性的研究思路。通过对中药毒性诸多问题的阐述,使业内同行能正确评价和认识之。

  • 基于四膜虫生物热活性的大黄炮制减毒研究

    作者:李会芳;马永刚;肖小河;刘义

    目的 探讨大黄不同炮制品对四膜虫毒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微量量热仪考察大黄不同炮制品对四膜虫生物热活性参数的影响.结果 大黄不同炮制品对四膜虫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顺序为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对四膜虫生长的抑制毒性表现为:随着抑制率的增大,传代时间(tG)延长,大热功率(Pmax)逐渐降低,达大热功率时间(tmax)逐渐延后;四模虫整个生长过程的产热量不同程度地减少,以生大黄减少的为明显.结论 大黄经炮制后,有明显的减毒作用,四膜虫生物热活性研究可用于中药毒性的早期筛选.

  • 基于内毒素特异质模型的生首乌与制首乌肝毒性比较研究

    作者:李晓菲;李娜;涂灿;李春雨;庞晶瑶;贾歌刘畅;赵艳玲;牛明;马致洁

    目的 基于内毒素特异质模型,比较何首乌炮制前后对大鼠肝脏损伤作用的差异.方法 采用无毒剂量的脂多糖(LPS,尾iv 2.8 mg/kg)制备内毒素特异质模型大鼠,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均ig给予生首乌和制首乌50%乙醇提取物(生首乌剂量分别为生药1.08和2.16 g/kg;制首乌剂量分别为生药1.08、2.16、4.32、8.64、17.28 g/kg),各给药1次,检测大鼠血浆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 在正常SD大鼠上,生首乌及制首乌单次给药8.64 g/kg以下,未见有明显肝损伤作用;在内毒素特异质模型上,生首乌1.08 g/kg剂量(相当于生首乌6 B/d临床剂量的2倍等效剂量)可造成实验大鼠肝功能损伤,制首乌8.64 g/kg剂量(相当于制首乌12g/d临床剂量的8倍等效剂量)对实验大鼠肝功能造成损伤.炮制后首乌中二苯乙烯苷的量下降明显.结论 在内毒素特异质模型上,生首乌在接近临床等效剂量的情况下即可表现出肝损伤作用,而制首乌表现出肝损伤的剂量扩大4倍,提示炮制可降低何首乌的特异质肝毒性.

  • 毒性中药饮片附子的炮制对减毒变化初探

    作者:张斌

    目的:探讨附子炮制前后生物碱变化情况与毒性变化.方法:探讨炮制过程中附子化学成分变化的同时对其毒性和相关药效的影响作用.结果结论:附子在炮制过程中发生了化学成分的变化导致毒性下降.

  • 浅论中药的毒性及其减毒方法

    作者:秦晓兵

    近年来,随着人类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对药品安全性认识的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及毒性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对古今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中医传统理论对中药毒性的广义和狭义认识进行了浅析,并就中药配伍减毒法、炮制减毒法、煎煮减毒法、用量减毒法和服法减毒法等传统减毒方法的现代认识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以期为中医临床安全用药,减少药物毒性反应提供借鉴。

  • 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全云云;刘美辰;周忆梦;李芸霞

    目的:对何首乌可能存在的肝毒性物质基础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何首乌肝毒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国内外近10年来有关何首乌肝毒性研究的文献报道,对其可能的肝毒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主要以生、制首乌的肝毒性实验研究为展开点,并对其可能存在的肝毒性成分、机制及相关报道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展开论述.结果:蒽醌类、二苯乙烯苷、鞣质都被分别报道是何首乌的肝毒性物质基础,但迄今仍无统一说法,甚至还存在诸多矛盾.此外三者在机体内会相互影响.结论:何首乌的肝毒性作用主要由蒽醌类、二苯乙烯苷、鞣质三类物质共同介导,且此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影响着何首乌的肝毒性作用,推测其毒作用机制可能与多成分协同制毒及双向作用有关.

  • 炮制对附子减毒变化及氯仿致颤作用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智;张大方;曲晓波;皮子凤;王立岩;张志仁;王奕琛

    目的:探讨附子炮制前后生物碱变化情况与毒性变化及对小鼠氯仿致颤作用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对附子生、炮品及提取生物碱急性毒性实验及相应氯仿致颤实验探讨炮制过程中附子化学成分变化的同时对其毒性和相关药效的影响作用.结果:炮制在导致化学变化的同时引起毒性下降,同时对氯仿致颤的抑制作用也相应减低.结论:附子在炮制过程中发生了化学成分的变化导致毒性下降,并且对氯仿致颤的抑制作用也相应下降.

  • 甘遂古今应用考

    作者:庞素银

    整理研究近年来有关甘遂研究及临床应用相关论文,从甘遂之毒性研究、炮制减毒、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为临床合理应用甘遂提供依据.

  • 附子减毒与药效探析

    作者:常吉梅;常娟

    目的:探析附子减毒与药效的关系.方法:对附子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先煎减毒、久煎减毒等方法对药效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附子炮制品的毒性和疗效是不同的,炮制和久煎能降低附子的毒性,但存在炮制、久煎减毒过度倾向;附子合理的配伍可减毒增效,但它的药效仍受附子炮制品的影响.结论:在对附子进行减毒的同时应注意存效和增效,建议应该寻求一种高效低毒的炮制品作为附子的法定炮制品,可使附子在安全范围内发挥佳药效.

  • 炮制对乌头生物碱的影响及毒性作用研究

    作者:刘智;张大方;曲晓波;张志仁;王奕琛

    目的 研究乌头炮制过程中生物碱变化对实验大鼠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 通过大鼠毒性实验,探讨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的变化对心、肝、肾脏的毒性作用差异及对心脏损伤作用的机制.结果 从生品中提取得到的双酯型生物碱(DDA)毒性较大,对心、肝、肾脏损伤较重,生物碱对心脏损伤的机制与脂质过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有关.结论 乌头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的变化降低了对实验大鼠心、肝、肾脏的毒性,其机制与生物碱变化影响了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Bcl -2蛋白的表达及减少心肌细胞内的氧化损伤有关.

  • 有毒中药减毒方法探讨

    作者:杨水英;王春霞

    中药是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有毒中药的应用是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以毒攻毒".用有毒中药治病早出现于<黄帝内经>.随着中药及中成药的广泛应用和人们对中药毒性认识的缺乏,造成了"中药不良反应"的增加,与之相对应被列为有毒中药的品种越来越多.

  • 基于PCA和GCA分析方法初步评价雷公藤“以药制药”炮制减毒作用

    作者:王君明;李金洋;张月月;蔡泓;李金花;陈荣幸;李军;崔瑛

    目的 阐释雷公藤(LGT)“以药制药”炮制减毒的化学基础,初步评价金银花(JYH)、白芍(BS)、金钱草(JQC)、甘草(GC)、绿豆(LD)对其的炮制减毒作用.方法 寻找LGT“以药制药”炮制前后HPLC化学差异特征成分(特征峰),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灰色关联分析(GCA)方法阐释炮制减毒的化学基础并评价其减毒作用.结果 LGT经JYH、BS、JQC、GC、LD炮制前后产生的11个化学差异特征成分并经PCA降维,产生3个主成分,结合解释的方差获得化学总得分Z值;JYH、BS、JQC、GC、LD炮制品均较LGT生品化学总得分显著降低(均P<0.01),化学总得分降幅前三名依次为JYH、LD和JQC,分别降低170.2%、153.8%和128.0%,且LD和JQC炮制品与JYH炮制品比较,化学总得分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进一步通过GCA方法对11个差异特征成分与其化学总得分进行关联分析,由灰色关联系数大小判断特征成分对化学总得分的贡献程度,从而评价11个特征成分对LGT炮制减毒的重要程度,排在前3名的依次为3号、7号和6号特征峰,而雷公藤甲素(TP)和雷公藤红素(CEL)仅分排在第4和第10.结论 寻找到的11个差异化学成分为LGT“以药制药”炮制减毒的主要化学基础,经JYH、BS、JQC、GC、LD炮制LGT均可通过降低化学得分从而发挥减毒作用,其中以JYH、LD和JQC炮制为佳,其减毒作用可能与TP、CEL、1-9号特征化学成分的综合作用有关,其中尤以3号特征成分的影响大.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