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必净注射液对复苏后综合征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顾滔

    目的:探讨复苏后综合征(PRS )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改变及血必净注射液对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8名PR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血必净治疗组(n=34)和常规治疗组(n=34),另选择20名健康个体作为健康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按照2005年国际心肺脑复苏指南给予常规治疗,血必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血必净。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M ODS评分、30天死亡率、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参数。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RS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和ICAM-1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血必净治疗组患者MODS评分、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血必净治疗组30死亡率率也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血必净治疗组患者ICAM-1浓度也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PRS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异常,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异常,提高 PRS患者30天的生存率。

  • 温阳活血法治疗复苏后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叶烨;曾瑞峰;赖嘉华;丁邦晗;刘云涛;李俊

    目的:研究中医药对复苏后综合征的患者的作用与疗效.方法:选取80例心肺复苏术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照《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组织抢救,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参附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结果:两组在各项生理指标以及评分系统上均有改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APACHE-Ⅱ评分上的下降更加明显(P<0.05),7天生存率明显提高.乳酸的变化提示两组均呈下降趋势(P<0.05,P<0.01),试验组可明显改善CA患者ROSC后的灌注情况.结论:温阳活血法与西药联合使用与单纯的西医治疗相比,能更好的保护肝肾功能及心肌,对复苏后综合征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 复苏后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作者:叶烨;梁国荣;温丹婷;李焕梅;王晶;许月球;梁红;张晶;李俊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即复苏后综合征(PRS)是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恢复自主循环后出现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相关的血管扩张性休克.多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PRS的发生,由于其发病的明确诱因,切断发病的始动因素为关键.目前PRS的治疗措施虽然很多,但缺乏实质性的进展,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预防就是好的治疗,其中改善复苏后早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有效脑复苏是重要的.同时中医药治疗复苏综合征是趋势与新领域,积极拓展相关中医药治疗将为其治疗提供进一步思路与方向.

  • 血必净防治复苏后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向东;张久之;万献尧;黄日红

    目的 观察血必净对心肺复苏(CPR)后复苏后综合征(PRS)的防治作用.方法 经标准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存活期≥7d的患者41例,随机分为血必净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22例).血必净治疗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静滴),每天2次,连续7 d,余治疗措施两组相同.观察并记录ROSC当天和7 d后的心率、血压、是否有消化道出血,测定中心静脉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肌酐(SCr)、总胆红素(TBil)、血小板(PLT),行格拉斯哥评分(GCs),结合上述指标进行Marshall氏评分,判断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数目及程度,统计PRS的发生率、28d存活率等.结果 治疗7d后,治疗组PRS发生率为57.9%,显著低于对照组(68.2%,P<0.01);治疗组器官功能障碍数为(2.4±1.1),显著少于对照组(3.6±2.1,P<0.01);治疗组Marshall氏评分为(3.5±1.7),显著低于对照组[(4.8±2.2),P<0.01];治疗组28 d存活率为63.2%,显著高于对照组(45.5%,P<0.01).结论 血必净能有效降低CPR后PRS的发生率,减少脏器衰竭数目及程度,提高存活率.

  • 三种序贯式气道开放法对复苏成功率、复苏后综合征的影响

    作者:吴志镛;代成刚;林燕;秦海坚;龙伟杰

    目的 探讨三种序贯式气道开放法对复苏成功率、复苏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广州市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20)、B组(n=20)和C组(n=20).插入气管前,A组患者实施面罩吸氧通气;B组实施口咽通气复苏患者心跳;C组置入喉罩通气复苏患者心跳,三组患者心跳稳定后行气管插管.比较三组复苏成功率,急诊存活率,一次成功置入率,气道有效开放时间,瞳孔由大变小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复苏后1、5d的APACHEⅡ评分,复苏后0、2、6h的血液酸碱度(pH),血氧饱和度(SpO2),氧分压(PO2)等.结果 C组复苏后1、5d的APACHEⅡ评分均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复苏成功率为85.00%,急诊存活率为85.00%,明显高于B组的65.00%和60.00%、A组的60.00%和55.00%(P< 0.05).C组气道有效开放时间、瞳孔由大变小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短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复苏后2、6h的pH均高于复苏后0 h(P< 0.05);B组复苏后6h的SpO2和PO2均高于复苏后0、2 h(P< 0.05);C组复苏后2、6h的SpO2和PO2均高于复苏后0 h(P< 0.05);B组复苏后6h的SpO2、PO2和C组复苏后2、6h的SpO2和PO2均高于A组(P<0.05).结论 喉罩复苏相比较面罩通气和口咽通气更具有优越性,正确使用喉罩复苏可提高复苏成功率,缩短气道开放时间,改善患者血氧指标,是心肺复苏理想的人工通气方式.

  • 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临床探讨

    作者:刘克喜;陈雪峰;刘永助;骆继业

    目的通过对心肺复苏后出现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PRS)病例的探讨,总结其临床表现,并提出防治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对60例心肺复苏后出现的54例PRS患者,分析引起其可能的原因,并探讨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本临床研究的PRS患者中有1 7例存活,其中2个脏器功能不全者有12例,3个4例,4个1例.死亡的37例患者中,2个脏器功能不全的4例,3个7例.4个11例,4个以上脏器衰竭者15例.结论患者受累器官越多,病死率越高.

  • 血管内降温治疗对复苏后综合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邹洋洋;陈立旻;华天凤;杨旻

    目的 探讨血管内降温治疗对心脏停搏(CA)家猪复苏后综合征(PRS)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家猪15只,诱颤后维持心室纤颤(VF)8 min,然后进行标准心肺复苏(CPR).将复苏成功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温组维持动物核心体温在(38.0±0.5)℃并持续12 h;亚低温组复苏成功后5 min启动亚低温治疗,应用体温控制系统快速血管内降温至(33.0±1.0)℃并维持到复苏后6 h,然后以0.7℃/h的速度缓慢复温至(38.0±0.5)℃.持续监测动物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于VF前和复苏后1、2、4、6、12、24 h取右侧股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E-选择素、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观察家猪复苏后24 h存活情况,对存活家猪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然后处死家猪取脑、心、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15只家猪经8 min VF后成功复苏14只,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各7只,复苏成功率为93.3%.两组动物体重、核心体温、血流动力学指标、血乳酸等基础生理学参数及CPR时间和除颤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常温组动物核心体温均控制在(38.0±0.5)℃;亚低温组在复苏后1 h降至预定低温范围(33.0±1.0)℃,维持到6 h后缓慢升温达到基础体温(38.0±0.5)℃.与VF前比较,两组动物在复苏后HR明显增快,而MAP及CO降低,之后逐渐恢复正常;两组各时间点间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VF前比较,两组动物复苏后1 h血清E-选择素、sTM水平即明显升高,6 h达峰值后逐渐下降;IL-1β随时间延长呈持续升高趋势.常温组与亚低温组VF前E-选择素(μg/L:1.34±0.52比1.60±0.61)、sTM(μg/L:19.13±0.34比19.24±0.73)和IL-1β(ng/L:25.73±0.87比25.32±0.2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低温组E-选择素、sTM和IL-1β水平于复苏后2 h起即明显低于常温组〔E-选择素(μg/L):11.15±2.73比16.04±3.23,sTM(μg/L):49.67±3.32比62.22±1.85,IL-1β(ng/L):140.51±6.66比176.29±18.51,均P<0.05〕,复苏后12 h E-选择素降至基线水平(μg/L:1.17±0.65比1.60±0.61,P>0.05).两组家猪24 h存活率均为100%.亚低温组存活家猪NDS评分显著低于常温组(分:150.0±6.6比326.4±12.3,P<0.05).常温组复苏后24 h脑皮质可见神经元细胞坏死,胞核深染、固缩;心肌组织可见心肌细胞坏死,间质间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可见肺泡结构塌陷,易见炎性细胞及红细胞浸润.亚低温组脑、心、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较常温组明显减轻.结论 血管内降温治疗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复苏后亚低温治疗,降温效果迅速可靠,复温速度可控稳定.亚低温治疗对PRS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全身炎症反应和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 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10例报告

    作者:何光辉;付健民;唐广宁;宋新科

    临床上进行心肺复苏(CPR)时,通常是患者心搏骤停(CA)后立即行CPR 20~30 min,然而未见自主循环恢复(ROSC),评估脑功能有不可逆的丧失,即宣告终止CPR.超长CPR的时间需要超过30 min,它包括开始复苏前CA时间和复苏抢救的时间[1].目前国内外陆续有超长CPR成功的个别报道.我们对近5年超长心肺脑复苏(CPCR)取得成功的10例病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 人参皂苷在复苏后综合征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维;沈洪

    心脏停搏在各种缺血/再灌注(I/R)损伤疾病中,病理过程典型,病死率高.在院外发生的心脏停搏患者中,尽管有40%~50%的患者经救治曾出现自主循环恢复(ROSC),但终渡过复苏后阶段并存活出院的患者仅占5%~7%~([1-2]).

  • 四逆汤对复苏后综合征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秀娟;钟晓芃;丁钋;张诗武

    目的 探讨四逆汤对大鼠心肺复苏(CPR)后综合征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0)、CPR模型组(n=20)和四逆汤治疗组(n=20).采用气管夹闭法复制大鼠心搏骤停模型,心脏停跳5 min后行CPR.四逆汤治疗组以5 g/kg的四逆汤灌胃治疗,每24 h给药1次,假手术组和CPR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复苏前和复苏后6、12、24、48、72 h取大鼠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于复苏后72 h取各组大鼠脑皮质,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含量,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试验(TUNEL)测定脑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随时间延长,CPR模型组和四逆汤组IL-6、TNF-α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IL-6于复苏后24 h达峰值,TNF-α于复苏后48 h达峰值,复苏后72 h均降低;自复苏后6 h开始,CPR模型组和四逆汤治疗组血清IL-6(ng/L:61.79±1.31、62.49±1.42比21.48±0.79)、TNF-α(ng/L:48.32±1.98、25.32±1.96比18.34±2.45)水平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四逆汤治疗组IL-6于复苏后12 h起(ng/L:70.41±2.21比88.32±1.59)、TNF-α于复苏后6 h起(ng/L:25.32±1.96比48.32±1.98)明显低于CPR模型组(均P<0.05),持续到复苏后72 h,两组IL-6、TNF-α在结束时均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均P<0.05).复苏结束后,CPR模型组脑组织caspase-3含量和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caspase-3含量(A值,×103):2.59±0.26比1.57±0.06,caspase-3蛋白(灰度值):0.80±0.08比0.43±0.04,细胞凋亡率:(2.01±0.08)%比(0.26±0.02)%,均P<0.05〕,四逆汤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CPR模型组〔caspase-3含量(A值,×103):1.89±0.08比2.59±0.26,caspase-3蛋白表达(灰度值):0.57±0.02比0.80±0.08,细胞凋亡率:(1.03±0.05)%比(2.01±0.08)%,均P<0.05〕.结论 四逆汤对大鼠复苏后综合征的脑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及减少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 HELLP综合征剖宫产术后发生心肺复苏后综合征一例分析——兼论复苏后综合征的临床思维

    作者:康红军;赵妍;胡新;孟庆义

    目的 探讨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并改善预后.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PR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停经30+4周,血压升高6周,上腹痛1d入院,诊断为宫内妊娠30+4周、重度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急诊在全麻下行剖宫取胎术,术后患者因无尿、高钾血症等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予持续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2次出现心室颤动(室颤),予心肺复苏(cardiopumonaryresuscitation,CPR)后恢复窦性心律.复苏后患者昏迷,予脑保护、地塞米松、多巴胺及补镁等治疗,3d后患者恢复意识,四肢肌力0级,予神经营养药物、针灸等治疗.ICU共治疗46d出院,随访3个月肌力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PRS治疗过程中重视脑保护并运用综合手段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于切实提高CPR效果及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 复苏后综合征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探讨

    作者:吴姝玲

    [目的]探讨复苏后综合征经口气管插管病人较好的口腔护理方法.[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82例复苏后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口腔擦拭法,观察组采用口腔冲洗加擦拭法,比较两组口臭、牙菌斑、口腔感染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例数.[结果]观察组口臭、牙菌斑、口腔感染、VAP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复苏后综合征经口气管插管病人采用口腔冲洗加擦拭法可以减少病人口腔感染及VAP的发生.

  • 心肺复苏后肺损伤

    作者:任晓旭

    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的患儿,其机体经历了严重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处于强烈应激反应状态,神经、内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发生剧烈改变,血流动力学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全身组织器官低灌注,常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有文献称为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ost 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PR-MODS),又称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ccitation syndrome).病死率高达50%~70%,有文献报告甚至更高[1-3].研究显示心肺复苏后是否存在多脏器功能损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5].心肺复苏后肺损伤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相对较少,涉及儿科的相关研究更少.有成人临床观察研究显示,心肺复苏后肺损伤发生比率占第3位,前2位分别是脑和心功能障碍[2-3].相关动物实验研究也显示,心肺复苏后损伤较为严重的脏器依次为心脏、大脑、肺脏[6-7].复苏后肺损伤及呼吸衰竭是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部分.

  • 复苏后急性肾损伤

    作者:何颜霞

    心跳骤停后即使一期复苏成功,仍可因自主循环恢复(resump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机体遭受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即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ccitation syndrome),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复苏后综合征表现之一.国外的大型调查显示,心肺复苏ROSC后成人和儿童住院病死率分别为66% ~71%和55%[1].长期以来有关心跳骤停后器官功能障碍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心、脑损伤,对心跳骤停后肾损伤的研究非常有限.众多的临床研究表明,AKI是ICU患者常见并发症,并导致病死率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2-5].目前成人心跳骤停ROSC后并发AKI已受到重视[6],但儿科领域相关研究几乎为空白.本文借鉴成人临床和动物实验相关研究,重点介绍心跳骤停复苏后AKI相关问题,以期儿科临床借鉴.

  • 复苏后综合征的预后判断及相关因素

    作者:陆国平;程晔

    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也称心脏停搏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是指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机体因较长时间的完全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脑、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虽然目前心肺复苏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对PRS病理生理也有了一定认识,但PRS的病死率与致残率仍高.如何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合理判断,分析存在哪些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成为了目前研究PRS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复苏后综合征 预后
  • 早期血液净化对复苏后综合征防治效果的临床观察

    作者:欧阳艳红;宋维;许和平;刘元税;莫德番

    目的 观察早期行血液净化(CBP)治疗对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的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40例心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进行分析,比较CBP组与对照组患者生命体征、脏器功能受累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浓度、PR-MODS发生率.结果 CBP组24、48及72 h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R-MODS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CBP能稳定内环境,降低炎症因子及脏器功能受累水平差异,降低心肺复苏(CPR)后综合征患者MODS发生率.

  • 34例复苏后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峰;高士杰;陈文霞;陈飞;殷志国

    目的探讨复苏后综合征(PRS)的临床特点及合理化治疗方案.方法 34例PRS患者给予氧疗、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脏器灌注、脱水、氧自由基清除剂减少自由基损害、早期开展肠道内营养、保护肠黏膜屏障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不同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患者的生存率、死亡率及患者器官功能障碍个数.结果 ROSC时间≤10 min者比>10 min者的病死率明显减少(P<0.05).本组34例患者存活12例,存活率为35.3%.死亡组人均受累脏器数(3.77±1.23)个,明显高于存活组人均受累脏器数(2.41±0.67)个(P<0.01).结论 ROSC时间越长、PRS患者的病死率越高、受累器官越多、患者病死率越高.心肺复苏(CPR)术后,必须早期对PRS后的炎性反应失控进行综合性防治.

  • 乌司他丁干预治疗对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效果的临床观察

    作者:卢俊英;王育珊;刘德新;刘海波;张东

    目的 观察心搏骤停成功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超过10 min的患者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干预治疗效果,为提高心搏骤停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防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40例心搏骤停成功复苏且ROSC时间超过10 min的患者,以是否使用乌司他丁干预治疗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脏器功能受累水平、PR-MODS发生率及终存活率.结果 ROSC即刻检测结果显示,无论是否采用乌司他丁治疗,两组患者重要脏器受损指标水平、危重病病情预测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两者无明显差异;乌司他丁治疗组24 h、48 h、72 h检测结果显示,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与时间呈正相关;ROSC 72 h脏器受累平均数目也低于常规治疗组,但PR-MODS发生率及终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干预治疗对PR-MODS形成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选用的治疗剂量和给药方法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 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在复苏后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刘洁;于学忠;郭树彬

    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有200多年历史,目前公认亚低温(28~35 ℃)对心脑等重要脏器具有保护作用;但由于亚低温技术的限制,导致整个治疗过程中体温难以精确控制且波动较大、并发症及副作用多,临床应用几乎成为泡影.随着科技发展,血管内亚低温技术的应用使精确亚低温控制成为可能.因此,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对改善复苏后综合征所致脏器功能障碍及提高出院存活率可能有重要意义.

  •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宇洁;杨兴易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PR-MODS)是导致心跳骤停患者低出院率的重要原因,加强对PR-MODS的整体认识将有利于准确判断复苏后患者病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心跳骤停患者出院率.本文综述了PR-MODS提出的历史过程以及与其他原因引起的MODS的异同点、病因、病理、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