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逆针灸在冠心病一级预防的浅析

    作者:许丞莹;李瑞

    冠心病为现代文明病之一,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且具有年轻化趋势.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逐渐受到高度瞩目.目前心血管领域者更积极关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和时间医学,以针灸作为手段,探讨逆针灸干预冠心病一级预防的可行性,提出逆针灸在冠心病一级预防可从以下四点:结合时间医学、经络诊察、易感人群体质和艾灸防病保健的预防.后,从医学现状对逆针灸在冠心病一级预防提出难点与评析,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上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 逆针灸"关元"穴对更年期大鼠脾脏热休克蛋白70及其mRNA表达和血清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影响

    作者:李晓泓;王洪彬;徐莉莉;宋晓琳;郑玲;何玉伟;张露芬

    目的:观察逆针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经阴道筛查出动情周期紊乱的10月龄SD雌性大鼠160只,随机分为自然10、12、14、16月龄组,逆灸12、14、16月龄组和逆针12、14、16月龄组.另选3.5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16只为年轻对照组.逆灸、逆针各组从大鼠10月龄开始,每周灸或针"关元"穴2次,共8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脾脏热休克蛋白70(HSP 70),原位杂交法检测HSP 70mRNA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更年期大鼠随着月龄的增长脾脏HSP 70及HSP 70 mRNA的表达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血清IL-2含量波动性降低,TNF-α含量先降后升.与自然同月龄组相比,逆灸、逆针各月龄组HSP 70及HSP 70 mRNA表达和IL-2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逆灸、逆针12月龄组HSP 70及HSP 70 mRNA,逆灸14、16月龄组HSP 70,逆针14月龄组HSP 70 mRNA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IL-2含量逆灸14月龄组明显升高(P<0.05);TNF-α含量逆灸、逆针12月龄组均明显升高(P<0.01),逆灸16月龄组明显降低(P<0.05).同月龄逆灸、逆针组相比,逆针12月龄组HSP 70 mRNA显著升高(P<0.05).结论:逆针灸"关元"穴对调整更年期免疫功能紊乱具有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脾脏组织细胞HSP 70及其基因的表达,启动了机体内在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调节血清免疫因子IL-2、TNF-α的含量有关.

  • 逆针灸对去卵巢大鼠子宫保护效应的观察

    作者:李晓泓;郑玲;翟景慧;解秸萍;张露芬;周军;周登芳;何玉伟;曲黎敏;田阳春

    目的:探讨逆针灸"关元"穴对随后去卵巢更年期模型大鼠子宫保护效应的部分机制.方法:将3.5月龄SD雌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去卵模型组、逆针组和逆灸组,每组16只.逆针组、逆灸组于大鼠去卵巢之前分别针刺和艾灸"关元"穴,每周2次,共4周,其余3组与逆针、逆灸组同步以手抓放大鼠.至大鼠4.5月龄开始造模,去卵模型组、逆针组、逆灸组行卵巢切除术,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正常组不造模.大鼠于造模1个月后(即5.5月龄)取材,采用HE染色、免疫比浊、放射免疫、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逆针灸对随后去卵巢大鼠子宫组织形态、激素水平、雌激素受体与其基因表达及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大鼠去卵巢后子宫组织形态有明显的衰退表现,子宫内雌二醇(E2)、孕酮(P)含量,雌激素受体(ER)-α及其基因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均明显降低,丙二醛(MDA)显著升高(均P<0.01).与去卵模型组相比,逆灸、逆针组子宫结构的整体情况明显改善,且子宫内P含量、ER-α及基因表达明显升高,MDA显著下降(P<0.05,0.01);同时子宫E2含量,SOD、NOS活性亦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针灸"关元"穴对随后去卵巢更年期大鼠子宫退行性变有延缓作用,其保护效应可能与调节子宫局部E2、P含量,ER-α及其基因表达,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 逆针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下丘脑及腹部脂肪胰岛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晓泓;王洪彬;莫捷;何玉伟;孙志芳;张露芬;解秸萍

    目的:观察逆针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胰岛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经阴道筛查出动情周期紊乱的10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自然10、12、14、16月龄组、逆灸12、14、16月龄组和逆针12、14、16月龄组.另选3.5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6只为年轻对照组.逆灸、逆针各组从大鼠10月龄开始,每周灸或针关元穴2次,共8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腹内侧核及腹部脂肪胰岛素受体的表达.结果:与年轻对照组相比,自然更年期大鼠下丘脑胰岛素受体表达自然10、12月龄组升高,自然14、16月龄组降低(P<0.05或P<0.01);腹部脂肪胰岛素受体表达自然10月龄组明显降低(P.<0.01),自然12月龄组有升高趋势,自然14、16月龄明显降低(P<0.0).逆灸、逆针处理后,大鼠下丘脑胰岛素受体表达与自然同月龄组比较,逆灸12月龄组显著升高(P<0.01),逆针14月龄组阳性细胞数、总灰度和逆灸16月龄组平均灰度、总灰度显著升高(P<0.05或P<0.01);大鼠腹部脂肪胰岛素受体表达逆灸12月龄组阳性细胞数、总灰度,逆针12月龄组、逆灸14月龄组阳性细胞数、平均灰度、总灰度和逆针16月龄组阳性细胞数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逆针灸关元穴对更年期大鼠中枢及外周胰岛素受体表达具有良性调节作用,从而改善更年期机体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调节脂质代谢紊乱.

  • "逆针灸"干预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不同核团ER-α和ER-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晓泓;郑玲;解秸萍;张露芬;翟景慧;周军;田阳春;周登芳;何玉伟;曲黎敏

    目的:探索"逆针灸"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功能的调节机制.方法:将3.5月龄SD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去卵巢模型组、逆针组、逆灸组.逆灸组与逆针组分别预先艾灸、针刺1个月后,与去卵巢模型组、假手术组同时造模.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弓状核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鼠去卵巢后下丘脑室旁核ER-α及ER-αmRNA,视上核ER-α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视上核、弓状核ER-α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去卵巢模型组比较预先进行"逆针灸"处理后,大鼠下丘脑室旁核ER-a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ER-α无明显变化(P>0.05),视上核、弓状核ER-α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逆针灸""关元"穴能够影响去卵巢更年期大鼠下丘脑不同核团ER-α和ER-α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其调节下丘脑功能活动的途径之一.

  • 谈"未病"、"治未病"与"逆针灸"

    作者:李晓泓;翟景慧;周登芳

    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干预的切入点将逐渐前提.古老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保健延衰的核心思想将日益引起重视."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针灸手段,更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能激发无毒副作用等特色引起预防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未病 治未病 逆针灸
  • 逆针灸与治未病略论

    作者:刘群英;刘春宏

    "治未病"是<内经>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之一.<内经>中"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的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的疾病预防.逆针灸一词首见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是指在机体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或保健延年的传统方法.[1]应用"逆针灸"的手段 "治未病"是针灸学中的重要内容.适时适宜的应用"逆针灸"方法可使机体本身的抗病与调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可大限度地激发机体内在的调衡阴阳的潜力.[2]

  • 逆针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ACTH、NE和5-HT含量的影响

    作者:王洪彬;李晓泓;何玉伟;徐莉莉;宋晓琳;郑玲

    目的 观察逆针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应激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经阴道筛查出动情周期紊乱的10月龄SD雌性大鼠100只,随机分为:自然10、12、14、16月龄组,逆灸12、14、16月龄组,逆针12、14、16月龄组.另选3.5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10只为年轻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在10月龄逆针灸关元穴对随后12、14、16月龄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层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含量影响.结果 自然更年期大鼠随着月龄的增长血浆ACTH、皮层NE、5-HT的含量均呈升高趋势.与自然同月龄组相比,逆针12月龄组ACTH含量显著升高(P<0.05),逆灸、逆针14月龄组显著降低(均P<0.01);逆针12月龄组NE含量显著降低(P<0.05);逆灸、逆针12月龄组5-HT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同月龄逆灸、逆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逆针灸关元穴可能通过调节应激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的水平,对改善更年期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具有一定作用.

  • 逆针灸关元穴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不同核团HSP70及HSP70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洪彬;李晓泓;莫捷;孙志芳;王婧;何龙;张露芬;解秸萍

    [目的]探索逆针灸关元穴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功能的调节机制.[方法]将3.5月龄SD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去卵巢模型组、逆灸组、逆针组.逆灸组、逆针组每周灸或针关元穴2次,共4周,4.5月龄时与去卵巢模型组同时行卵巢切除术,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室旁核、视上核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下丘脑弓状核、室旁核、视上核HSP70及HSP70 mRNA表达均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模型组、逆灸组、逆针组HSP70及HSP70 mRNA表达均升高;与去卵巢模型组比较,逆灸组、逆针组弓状核HSP70 mRNA、室旁核、视上核HSP70及HSP70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其中逆灸组、逆针组弓状核HSP70mRNA显著下降(P<0.01).[结论]逆针灸关元穴能够影响去卵巢大鼠下丘脑不同核团HSP70及HSP70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其调节更年期机体神经内分泌紊乱的途径之一.

  • 逆针灸对肥胖症预防机制研究的思路探讨

    作者:吴佳璟;孙亦农;朱世鹏

    针灸治疗肥胖症由于疗效突出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逆针灸"作为针灸中的"未病先防",对疾病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目前逆针灸防治肥胖症的疗效以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从逆针灸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与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关系着手,探讨逆针灸防治肥胖症的机制,以期为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 浅谈“逆针灸”在针灸辨质防治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

    作者:熊飞升;来玉芹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是中医特色防治理念的体现.针灸疗法作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悠久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本文结合中医体质学说及治未病理论,用“逆针灸”的方法来对原发性痛经进行辨质防治,以期“治未病”的中医理念广泛在针灸技术中得以应用,为原发性痛经女性防病保健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 逆针灸对去势雌性大鼠自发性乳腺肿瘤的防治作用研究

    作者:朱珠;陈颖;李金艳;蒋春彦;罗成斌;赵荣

    目的:观察逆针灸对去势雌性大鼠自发性乳腺肿瘤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月龄SD雌性大鼠2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30只),假手术组(40只),去势模型组(180只).假手术组切除卵巢附近与卵巢大小相同的脂肪组织一块,造模组完整切除双侧卵巢.造模3个月后,再随机将造模组剩余的大鼠(在造模过程中死亡7只,其他的用于做与本实验相关的实验)分为逆针3月组(40只),逆针6月组(40只)和对照组(40只).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方法,分别于造模3个月后和治疗结束后从腹腔静脉采血做各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计数包块数量并记录形态,取包块组织,用精度为1 mm的游标卡尺测量包块的高度、大直径和相垂直的直径.Olympus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包块组织病理学变化,确定包决类型.结果:与逆针3月组相比,空白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乳腺肿瘤发生率明显升高,乳腺肿瘤的数目明显增多,乳腺肿瘤的体积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逆针6月组相比,空白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乳腺肿瘤发生率明显升高,乳腺肿瘤的数目明显增多,乳腺肿瘤的体积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血清CA153空白组,假手术组,造模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 =0.782,P=0.886,P=0.843).组内血清CA153比较,空白组治疗前低于治疗后(P<0.05),逆针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 =0.786).结论:逆针灸能够降低去势雌性大鼠自发性乳腺肿瘤的发病率,发生数目和发生体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性激素及受体水平及其信号传导,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调控人体基因表达有关;逆针灸有双向调节血清或血浆中糖蛋白CA15-3浓度的作用.

  • 逆针灸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作者:虎力;徐平

    从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两个方面,探讨逆针灸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逆针灸对PMS妇女进行养生保健的方法.认为"逆针灸"的实质是在中医学"治未病"原则指导下的一种预防手段,对PMS这一特殊生理时期的养生保健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针对PMS发生的年龄阶段具有相对固定和可预知性的特点,若能在PMS发生之前,应用逆针灸对其进行提前干预,这对妇女安全度过这一生理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 逆针灸作用规律及机制探讨

    作者:朱世鹏;陈欢;李晓泓;王耀帅

    “逆针灸”是指在机体健康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针灸方法,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预防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用“逆针灸”的方法治未病,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通过分析Pubmed、Ovid及CNKI数据库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逆针灸”的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探讨“逆针灸”保护机体的作用规律、效应影响因素以及潜在的相关机制,以期为“逆针灸”治未病的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关键词: 逆针灸 规律 机制
  • 基于雌激素浅谈逆针灸预防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病的可行性

    作者:林晓映;沈燕;王舒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随着雌激素分泌水平的下降,高血压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鉴于其不可治愈性,对“高血压前期”给予早期有效的干预,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是当前预防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病的有效措施.然而指南指出激素替代疗法和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均不应用于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针灸作为一种既能同时调节血压和雌激素,又没有明显副作用的治疗方式,给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病的预防带来了新的希望.文章通过探讨针灸、雌激素和高血压病三者的关系,阐释逆针灸预防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病的可行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逆针灸”理论治疗高血压前期的应用

    作者:王建波;曲怡;张立德

    逆针灸理论早在东晋便有提及,并且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各种疾病前期的治疗.而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健康”的理念方兴未艾.高血压前期作为高血压病的欲病状态,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将“逆针灸”的治疗思想与选穴原则运用于高血压前期的治疗,“欲病救萌,防微杜渐”,为未来高血压前期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 "逆针灸"溯源

    作者:王洪彬;李晓泓;宋晓琳;徐莉莉;何玉伟

    通过检索1000部中国古代医籍并结合相关资料,对"逆针灸"及古代医家对逆针灸的认识进行了考证,指出古人因人因地制宜在适当时机应用逆针灸方法"治未病"的思想对现代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逆针灸 治未病 溯源
  • 逆针灸对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的价值探微

    作者:王樟连;陈利芳

    针灸治疗卒中由来已久,有着药物不可取代的优势和切实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可.逆针灸是指在机体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的传统方法.针灸通过对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作用,通过对脑组织的局部调节作用,良性干预多种卒中危险因素,能有效预防和治疗中风.

  • 逆针灸衰老模型雄性大鼠“关元”穴对睾酮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晓艳;吕明

    目的:观察逆针灸衰老模型雄性大鼠“关元”穴对睾酮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常规组正常饲养,其它3组衰老造模组,模型针组、模型灸组分别针刺、灸“关元”穴.结果:大鼠睾酮含量,模型组明显低于常规组,模型针组、模型灸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模型针组与模型灸组间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逆针灸“关元”穴具有调整肾—肾中精气—天癸—冲任—精室生殖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对抗衰养生防治生殖病变有积极意义.

  • 头穴透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部分生化指标及氨基酸的影响

    作者:李虹霖;孙远征

    目的 观察头穴透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部分生化指标及氨基酸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方法 采用4星期递增游泳训练的方法复制慢性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犁组、头穴组、传统针刺组.采用"逆针灸"的方法.测定递增游泳训练后各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全血乳酸(LA)、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及游离色氨酸/支链氨基酸(f-TRP/BCAA)的变化.结果 头穴组与传统针刺组相比,可提高Hh水平,降低BUN、LA水平(P<0.05),同时可降低CK、f-TRP/BCAA水平(P<0.01).结论 头穴透刺能够有效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生化指标,同时降低f-TRP/BcAA水平,抑制5-HT生成,从而有效地改善大鼠疲劳程度.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