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归经浅议

    作者:彭田芳;李刚;申攀

    药物归经作为中药基本理论的一部分,在治疗疾病中对应用中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归经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萌芽,金元时期基本形成,至宋明清时期又得到了充实与发展,现在已基本完善.其内容不断丰满,由狭到广,不局限于藏象经络,而扩充至四肢百骸、气血命门、卫气营血及三焦等.其影响也由指导疾病用药扩大到其他理论如方剂归经、分经本草、现代药理研究及受体、载体学说的形成.药物归经起源于临床,验证于临床,探究学习并应用该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同经争寒热,分经司本职"以论药、方关系

    作者:穆杰;王雪茜;王庆国;程发峰;任北大;纪雯婷;刘姝玲;张海霞

    寒热药并用组方在临床中颇为常用,药有寒热温凉平,方剂亦有,究其配伍后的方剂寒热之性大多遵循"同经所属争寒热,分经自行司本职",能够洞悉错综复杂配伍后的方剂寒热属性在临床应用中便可游刃有余地做出有针对性的的治疗.

  • 中药归经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王瑾;梁茂新

    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由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及其作用部位揭示归经理论的内涵;二是阐明药理效应指标与中医脏腑的相关性,借以诠释归经的本质.经考察发现,前者混淆了西医解剖学脏器组织与中医脏腑的关系;后者以生物学指标与中医脏腑的相关性为依据,使归经研究建立在有待证实的认识之上,故归经理论的现代诠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本文认为深入进行文献理论研究,正本清源,明确归经理论的多元建构模式及相互关系,是中药归经现代研究的基本前提.

  • 针刺大鼠心经神门与少海对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作用及成分代谢的影响

    作者:邓凯文;邓俊林;孙青辉;贺福元

    目的:通过针刺大鼠心经神门与少海两穴,观察其对补阳还五汤成分抗脑缺血作用及代谢影响,验证“穴药”法能研究中药归经及经络脏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改良栓线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针刺大鼠心经的神门与少海;观察补阳还五汤的药效指标及代谢指纹图谱的变化.采用高效液湘法建立血液指纹图谱并用相似度评价法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针刺药物组与药物组的谷氨酸(GLU)、白细胞介素-6(IL-6)、乳酸脱氢酶(LDH)、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γ-氨基丁酸(γ-GABA)、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热休克蛋白70(HSP70)、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产生显著性的变化,其中VEGF、TGF-β 1上调,IL-6、LDH、GLU、γ-GABA、HSP-70、NO、TNF-α下调,说明针刺药物组及药物组能使缺血性脑组织血管新生、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神经损害、氧自由基损伤、炎症反应等降低,神经功能改善,其中针刺药物组更为明显;针刺药物组内、药物组内、对照组内、针刺药物与药物组间、针刺药物与对照间组、药物与对照组间的补阳还五汤指纹图谱或血液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1711-0.6041,各组间、组内差异显著(P<0.01),针刺能明显改变补阳还五汤代谢,促进其向对照组方向代谢.结论:针刺经络腧穴能调整脏腑功能,改变药物对其作用与代谢规律, “腧穴针刺作用-经络脏腑功能-药物作用与代谢”存在一定的印迹规律,据此可建立中药归经与经络脏象研究的“穴药”法.

  • 疾病归经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吴文莉;马威;管竞环

    中医辨证、病位和中药归经的关系,是中医临证之“辨证论治”的“辨证”与“论治”,通过病位与药物归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关系.《中医内科学》中治疗心、肝、脾、肺、肾各系疾病的治疗药物中相应的归经药物比例增高,用性味功效相同且归肾经的药物替换经验方中不归肾经的药物,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有少许的提高,提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善用中药归经理论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 中药归经理论的发生学研究

    作者:王瑾;梁茂新

    《内经》所言“五入”、“五走”普通认为是中药归经理论之发端,因而归经理论被限定在药物五味与五脏一一对应关系上.研究发现,基于五入(五走)建立的五味与五脏关系,对后世确定药物归经确实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忽视了因五脏间生克制化关系而大量存在的一味归多脏和多味归一脏的事实,因而将其作为归经理论的渊源是片面的.本研究证明,《内经》病机十九条、《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和早期本草学中“诸病通用药”等对中药归经理论的雏形、发展和完善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发挥了理论奠基作用,进而确立中药归经理论多元建构方式,借以厘正中药归经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浅述中药归经与化学成分的关联

    作者:张自店;左兰

    归经系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特殊选择作用,它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论一起对药物性能进行了高度概括.中药归经是古代本草学著作记载的中药与天然植物药主要的区别,表达了药物作用趋势必然包括"从给药到发生药效"的整个动态过程.多年来随着中草药成分化学、药理及临床试验研究的进展,已逐步揭示出中草药归经与其化学成分、药物性能与疗效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联.

  • 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及“穴药”法的提出

    作者:邓凯文;贺福元

    目的:分析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并阐明“穴药”法的中药归经研究法.方法:对中药有效成分群(物)的归经及与经络脏腑功能(象)的互应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剖析,找出其不足与解决问题的对策.结果:特定的中药成分群对特定的经络脏腑有选择性的作用,这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体现“物”性;经络脏腑的功能状态以一定的证候表现出来,体现“象”性,一定功能的经络脏腑对特征中药成分群有反作用,可用于探知和表征经络脏腑,体现“候”性,三者实为“物-象-候”印迹关系.经络脏腑功能状态也可通过针刺特异腧穴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通过中药定量药理学参数表征,据此可建立中药归经研究的“穴药”新方法,也可以探讨中药成分与病证网络靶点的关系,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结论:中药与经络脏腑及其功能三者互为“物-象-候”印迹关系,可通过针刺特异性腧穴改变,“穴药”法既是中药归经研究简捷的方法,也是探知经络脏象重要方法.

  • 中药归经与疾病归经相关探讨

    作者:王彤;管竞环

    中药归经理论是通过脏腑辨证用药,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它具有明确的定位概念,但在临床应用中,药物归经理论的重要性常常被忽略.通过对各系疾病用药归经统计分析,发现药物归经与疾病归经密不可分,为提高选药组方的科学性,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供了依据.

  • 中药归经现代实验研究的原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徐伟超;贾蕊;李渡斌;王洪博;于丽;支政;韩云鹏;李渡华

    通过综合阐述中药归经现代实验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对其内涵的理解、分析,进而对中药归经研究的原理提出以下认识:一是以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为基础;二是以药理药效作用的靶器官为依据.研究方法有:有效成分分布法、微量元素观测法、环核苷酸检测法、受体学说研究法等.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现代实验研究的方法均是在生理状态下动物身上进行,而不是病理学模型的试验,这样不能准确地反映药物在病理状态下动物体内的过程,有悖归经是根据药物对疾病产生的治疗效应中总结出来的事实;②现代实验研究归经以现代医学解剖学为基础,而忽视了中医学脏腑与解剖学脏器在概念和内容上的差异.

  • 张元素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贡献

    作者:王瑾;梁茂新;孙宁

    金元医家张元素旨承于《黄帝内经》,师法于张仲景,博取众医家之精华,完善脏腑辨证理论,发展六经辨证体系,创立药性理论,将药物性能与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完美结合,创新性地提出药物归经、引经报使理论,为后世确立中药归经理论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 基于文献的妊娠禁忌中药性味归经对应分析

    作者:李越;陈旭;虞舜;李晓琴;金玉琴;吴坚;马艳霞;杭爱武

    目的 探寻妊娠禁忌中药性味归经的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 以《中华本草》和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整理出妊娠禁忌中药1136味,采用关联规则和对应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妊娠禁忌中药的四性以温、寒、平为多;五味以苦味多,其次为辛、甘;归经以归肝经为多,其余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脾、胃、肾、大肠、心.辛温、苦寒、苦温、苦平为出现频率较高的性与味组合;温肝、寒肝、平肝、寒肺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药性与归经组合;苦肝、辛肝、苦肺、甘肝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味与归经组合.结论 妊娠时期要尤其注意辛温和苦寒类中药的使用,温肝和苦肝的中药也当慎用.

  • 中药归经

    作者:余仁欢;田佳鑫

    中药归经的概念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所治病证的经络和脏腑归属为中药归经理论的临床依据,而药物的五味特性是中药归经的理论依据,二者互参构成了中药的归经理论.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众多研究从药物化学、药代动力学等角度进行的体内、体外实验研究,证实一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分布与其归经一致,其临床治疗作用也与其归经的效用内涵一致,验证了中药归经理论的科学性.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归经理论作为重要的中医药理论,对于临床根据辩证辨病结果组方、选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对于精确地选用适宜的药味和炮制规格,归经等中医药传统认识也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 浅谈中药归经与中药药理作用于受体的关系

    作者:涂兴强

    中药药理作用于受体的研究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中医本无受体的说法,也就没有什么受体理论,受体是西医药理学的概念之一.受体是指生物体内与配体相结合的大分子化合物的结合位点.

  • 从茜草素的超分子印迹作用探讨中药归经体外研究方法

    作者:廖琼;杨岩涛;刘志刚;胡超;唐宇;刘文龙;邓凯文;贺福元

    目的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识别理论,以茜草素为印迹模板功能单体进行猪不同组织的体外亲和色谱实验,验证茜草素归肝经机制,为创立中药归经体外研究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将猪的肝、肺、舌、腹部肌肉、腿部肌肉等组织作固定相制成色谱柱,以PBS为流动相,进行归肝经的茜草素与归脾经的白砂糖(阴性对照)体外亲和色谱实验,采用HPLC测定各洗脱液中茜草素的量,UV法测定阴性对照组各洗脱液中葡萄糖的量,采用总量统计矩分析法获得各亲和色谱参数,获得色谱方程.结果 茜草素在肝、肺、舌、腹部肌肉、腿部肌肉的色谱参数为C0: 0.2509~4.813mg/mL;AUC: 2.509~48.13 mg;VR:20.42~30.77mL:σ2: 282.6~532.7mL2;H: 14.13~26.63mL;n:1.212~1.777;S:0.7590~1.000.肝脏对茜草素的吸附性强,腹部肌肉、腿部肌肉、肺、舌对茜草素的吸附作用依次减弱.阴性对照组中,肝脏对葡萄糖的吸附性并非强.结论 猪的肝器官对茜草素的吸附大,两者存在超分子印迹模板亲合作用,这与茜草归肝经理论相吻合,由此可建立中药归经的体外初步研究方法.

  • 论以脏补脏疗法与中药归经

    作者:陈以国;成泽东

    以脏补脏疗法是中医脏器疗法的核心内容,它是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利用动物的内脏来补养和治疗人体同名内脏的"虚"与"损"的一种方法,是归经理论的雏形.该文从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认识、脏器疗法的应用和以脏补脏疗法与中药归经的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以脏补脏疗法的理论基础以及同现代医学靶向给药原理的关系.中药归经、以脏补脏、靶向给药三种理论三种方法殊途同归,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实现选择性针对治疗的终理念.

  • 中药归经理论本质及现代研究与应用

    作者:马廷刚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中药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即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归经学说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用药方法,可从四气五味、临床辨证、方剂配伍、中药炮制等几个方面理解.目前用于中药归经理论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有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察法、微量元素体内分布观测法、药效观察法、环核苷酸水平变化观测法、受体学说等5种方法.

  • 补肾复方对骨质疏松大鼠细胞内信息调节的影响及其与药物归经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武密山;李恩;赵素芝

    为探讨病理状态下的中药复方归经,根据中医学"肾主骨"的理论,对地塞米松致骨质疏松大鼠分别予补肾复方(六味地黄丸加淫羊藿、牡蛎等)汤剂灌胃和膏剂穴位敷贴治疗,以cAMP/cGMP比值为指标,观察补肾复方对模型大鼠肝、脾、肾等10种脏器组织细胞内信息调节的影响及其与药物归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补肾复方对cAMP/cGMP信使变化的调节与中医学本草著作记载的归经有较大的相似性,从而为中药复方归经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 中药归经理论的文献与实验研究方法探讨

    作者:程健;狄留庆;姚映芷;单进军;康安;赵晓莉

    本文主要从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对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探讨,认为中药归经理论应该结合中药的作用机制,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阐明其现代科学内涵,全面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

  • 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

    作者:杨萍;车立娟;金素安;何世民;袁颖

    目的:分析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以探讨药性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之间的相关性,为归肺经中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中国药典》所载归肺经中药进行统计,从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50味归肺经中药中寒凉性药物占50.4%,温热性占28.4%;五味中以苦味居多,其次是甘味和辛味;功效以清热、祛湿、化痰为主;化学成分以苷类多,其次是黄酮类、糖类、挥发油类;药理作用主要是抗菌、抗病毒、祛痰、镇咳、平喘.结论:归肺经中药多苦寒、含苷类成分,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抗菌、抗病毒作用.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