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六经病欲解时述评

    作者:李月红

    六经病欲解时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太阳的一天的周期的节律变化提出阳气的重要性,运用取象比类的思想把这种变化规律和人的生命规律相同,提出六经病欲解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了张仲景治病求体于阴阳,六病愈解各有其相应的时辰.根据这一理论,为后世研究时间治疗学开辟了途径.

    关键词: 阳气 六经病 欲解时
  • 《伤寒论》三阴三阳

    作者:邹勇

    三阴三阳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在《黄帝内经》中已成熟并灵活运用.仲景《伤寒论》是对《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1 《伤寒论》三阴三阳源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撰写本文时,笔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参考文献,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几无异议,且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有明确交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阐明了《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学术渊源关系.

  • 太阳病“风寒表证”欲解时与白介素-4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仁嫒;李杰;陆东明;张发斌;吴萍;张广梅;赵协慧

    目的:探讨太阳病“风寒表证”欲解时白介素-4(IL-4)表达的规律,初步探寻正气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降温加吹冷风的方法致太阳病“风寒表证”大鼠模型,连续7d于太阳病欲解时(11:00-13:00)和对时(23:00-1:00)采血制备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观察两时段IL-4的变化.结果:正常组与模型组IL-4呈现同步的昼夜节律与周节律变化;模型组IL-4的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机体通过IL-4的生物学效应,发挥御邪、抗邪的作用,是太阳病自愈的机制之一;IL-4可能是中医正气的免疫学物质基础之一.

  • 太阴病(脾阳虚证)欲解时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变化及理中汤干预的影响

    作者:吴萍;李杰;张发斌;张广梅;赵协慧;王仁嫒;陈湘宏;杨艳;刘占厚

    目的:探讨太阴病(脾阳虚证)“欲解时”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变化及理中汤干预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药物组,模型组和药物组以大承气汤4.0mL/200g灌胃造模成功后,药物组以理中汤3.5m L/200g灌胃干预,空白组、模型组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连续12d于子时、卯时、午时、酉时随机抽取空白组大鼠8只、模型组和药物组各10只,称重后断头取血,分离血清,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cAMP、cGMP含量.结果:空白组同一天不同时辰cAMP、cGMP含量及cAMP/cGM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cAMP含量、cAMP/cGMP在造模后第1~6天的子时、午时、卯时、酉时均低于空白组(P<0.05),药物组高于空白组(P<0.05);第7~12天各组趋于一致.结论:cAMP、cGMP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太阴病(脾阳虚证)发展中能量代谢的变化,是其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不具有时间生物学调控意义.

  • 白介素-2在小鼠太阳病(风寒表证)中的表达

    作者:张发斌;吴萍;李杰;陆东明;张广梅;王仁嫒;赵协慧;刘占厚;陈湘红

    目的:探讨小鼠太阳病(风寒表证)白介素-2(IL-2)的变化.方法:根据文献报道“小鼠风寒表证”疾病模型制作方法,结合模拟实验的经验制作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定量检测小鼠动物疾病实验组和对照组1周内每日11时与23时小鼠血清中IL-2的含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IL-2的表达呈现为夜间高、白昼低的变化;实验组IL-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P<0.01),高峰在第3天,此后逐渐下降,两组趋于一致.结论:实验组IL-2的表达变化基本吻合了外感表证7d自愈的病程.

  • 太阴病(脾阳虚证)“欲解时”与脾和小肠结构变化的关系

    作者:郑靖;李杰

    目的:探究太阴病(脾阳虚证)“欲解时”的组织病理学基础,观察“四逆辈”代表方剂理中汤的治疗作用.方法:大承气汤室温灌胃法建立脾阳虚大鼠模型;制作脾、小肠组织石蜡切片,光镜下观察造模及理中汤子时和午时干预6d、12d后大鼠脾、小肠组织.结果:造模结束,模型组脾小梁静脉明显扩张充血,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渗出明显,间质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理中汤干预6d,模型组脾脏可见充血,子时、午时干预组虽不及模型组严重,但二者未见明显区别;模型组小肠渗出仍较多,子时干预组渗出消失,间质层淋巴细胞减少明显,午时干预组仍可见少量渗出,间质层淋巴细胞数目减少不明显.干预12d,模型组大鼠脾脏轻微充血,干预组大鼠脾脏未见充血;模型组小肠间质层仍有少量淋巴细胞,子时、午时干预组渗出均消失,间质层淋巴细胞数目恢复正常.结论:脾小梁静脉充血、小肠黏膜上皮渗出可能为太阴病的病理变化,理中汤能有效促进脾阳虚大鼠的恢复,且在太阴病“欲解时”中心时段干预更好.

  • 太阳病(风寒表证)“欲解时”与白介素含量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杰;陆东明;吴萍;王仁嫒;张发斌;张广梅;刘占厚;赵协慧;陈湘红

    目的:探讨太阳病(风寒表证)造模小鼠与白介素含量表达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文献报道“小鼠风寒表证”模型制作方法,结合预实验的经验制作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定量检测模型组和对照组1周内每天11:00与23:00小鼠血清中白介素的含量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白介素的表达于发病第3、4天达到高峰,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到第3、4天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回落到第7天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模型组白介素的表达基本吻合了外感表证7d自愈的“周节律”.

  • 太阴病(脾阳虚证)“欲解时”胃的形态变化观察

    作者:王仁嫒;杨艳;李杰;吴萍;张发斌;张广梅;赵协慧;陈湘宏

    目的:观察太阴病“欲解时”胃组织形态学的变化.方法:大承气汤灌胃建立太阴病(脾阳虚证)大鼠模型,分别观察正常组、模型组造模第1、6、12天太阴病“欲解时”(子时)实验动物胃组织形态学状况.结果:模型组和正常组子时胃黏膜腺体排列整齐,胃鳞状上皮及贲门腺体正常,细胞排列整齐,未见异常.结论:太阴病(脾阳虚证)病变时胃形态学未发生异常改变.

  • 血清D-木糖与太阴病(脾阳虚证)“欲解时”及理中汤干预的研究

    作者:张广梅;李杰;吴萍;张发斌;赵协慧;王仁嫒;杨艳;陈湘宏;刘占厚

    目的:探讨血清D-木糖在太阴病(脾阳虚证)欲解时以及理中汤干预后的变化.方法:健康未孕SD大鼠1 8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480)、模型组(n=672)、药物组(n=672).模型组采用大承气汤灌胃法造脾阳虚模型.造模成功后,药物组在子时、午时灌胃理中汤,连续12d.造模结束及药物干预的同时,每天分别于子时、午时及卯时、酉时从各组中各抽取10~14只大鼠获取血清标本,观察血清D-木糖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血清D-木糖低于正常组,经子时、午时给予理中汤治疗后,血清D-木糖值升高,尤于子时明显.结论:太阴病脾阳虚证大鼠经理中汤治疗后,血清D-木糖值子时升高明显,与张仲景《伤寒论》太阴病欲解时相符合.

  • 试论《伤寒论》六经提纲之辨证机理

    作者:岳旭东

    1 太阳(小肠、膀胱手足太阳之脉)太阳之气,常则像四五六三个月(一日中巳午未三时,下同),位于南方,属心火,夏则阳气隆盛.<内经>云:"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为太阳之气象.而人身手足太阳为阳水阳火之腑,与手足少阴阴水阴火之脏相表里(阴阳数理共25.此为六经常象于十二壁卦中计取,下同).但是手足太阳与手足少阴也只有在与天之阳气隆盛的自然气象相应时(阳数17,阴数8),水火恒壮,长此奉长,而水不克火.是以小肠受盛化物而吸取营卫,膀胱水府化气使下焦之血得以运行,如是,太阳之经方能营卫气血充沛而卫外.此为太阳之生理.故<伤寒论>第9条云:"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阴阳数理共18,阳数15,阴数3)."

  • 太阳病(风寒表证)“欲解时”与白介素节律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杰;陆东明;吴萍;王仁媛;张发斌;张广梅;刘占厚;赵协慧;陈湘红

    目的:探讨太阳病(风寒表证)造模小鼠白介素节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文献报道“小鼠风寒表证”模型制作方法,结合模拟实验的经验制作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检测模型组和对照组1周内每日11时与23时小鼠血清中白介素的节律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和对照组白介素的表达呈现为夜间高、白昼低的变化.结论:模型组和对照组白介素的表达呈现夜间高、白昼低的节律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作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 “六经病欲解时”及“伤寒九水”的术数相关分析

    作者:龚轩;王庆国

    用术数的观点来解释六经病欲解时的原理与具体运用,并将伤寒论中九种用水进行了分析,对于理解疾病的预后和药物煎煮的注意事项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从太阳病“欲解时”与白介素含量表达探讨外感病自愈机理

    作者:李杰;陆东明;吴萍;王仁嫒;张发斌;张广梅;刘占厚;赵协慧;陈湘红

    目的 从太阳病“欲解时”与白介素含量表达探讨外感病自愈机理.方法 根据文献报道“小鼠风寒表证”模型制作方法,结合模拟实验的经验制作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定量检测模型组和对照组1周内每日11时与23时小鼠血清中白介素的含量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白介素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模型组白介素的含量在疾病初期逐渐增高,到第3、4天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回落到第7天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 实验结果吻合了太阳病自愈的“周节律”,初步认为人体正气包含着免疫系统物质和功能的概念,白介素可能是中医正气的免疫学物质基础之一.

  • 浅识方剂

    作者:梁源

    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疾病在这个阶段所表现的症候及特征,施以相应的治则选药组方,张仲景《伤寒论》作出了论述,并就自然界阴阳盛衰,六经所对应的时辰,指导合理的选取临床治疗用药的应用时间,以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达到医者开出的方药能准确,及时,有效的应用于疾病的防治,本文就学习《伤寒论》后谈点自己的体会。

  • 再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

    作者:臧东来

    "六病时位"是依据"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六时"与人体生物钟的内在联系观察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从"病时"和"病位"两个方面对"伤寒病"进行"寒热虚实"辨证论治的一种方法程序.

  • 太阳病(风寒表证)白介素-1变化规律探讨

    作者:吴萍;张发斌;李杰;张广梅;陆东明;王仁嫒;赵协慧;陈湘红;刘占厚

    目的:探讨太阳病(风寒表证)白介素-1(IL-1)变化规律.方法:以文献报道“小鼠风寒表证”疾病模型制作方法为基础,结合预实验的经验制作动物模型,与正常组比较一周内白介素-1(IL-1)的变化.结果:正常组、实验组白介素-1(IL-1)表现为昼低夜高的变化;在风寒表证7天疾病周期中,实验组IL-1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1);实验组小鼠体内IL-1的表达逐渐上升,于发病第3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实验组IL-1的变化曲线与正常组基本平行.结论:IL-1存在昼夜变化节律;IL-1的高表达出现在太阳病第2~3天,此后逐渐回落,基本吻合外感表证7天自愈的病程;实验组白介素-1(IL-1)水平昼低夜高的变化,与三阴病欲解于夜间,三阳病欲解于昼时的认识一致.

  • 《伤寒论》欲解时机理及其意义探析

    作者:韩鑫冰;何新慧

    从古人重"时"的角度探求<伤寒论>欲解时的理论渊源,采用十二消息卦研究欲解时的机理,欲解时反映了张仲景的重阳的思想.并且探讨了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欲解时 十二消息卦
  • 从《伤寒论》六经欲解时探讨中医时间治疗学

    作者:李卫强;朱西杰;魏雪红

    根据<内经>提出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天地阴阳之运转,影响人体阳气之盛衰,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必然导致人体相应的产生气血盛衰和阴阳起伏的的节律性变化.初步探讨了<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对临床疾病治疗的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 形与神俱现代科学研究(3)——《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辨证的实质是四阳行一阴行的五行病辨证

    作者:周波;陈瑞祥;张学著;兰吉瑞;李守力;任在晋;张长琳

    由立竿测影所得到的阴阳及五行各行的科学内涵,认识到《伤寒论》三阳三阴病的实质,就是因感受外邪(寒邪)而导致的五行病.三阳三阴病辨证,是张仲景暗地里恢复使用《尚书·洪范》五行(四阳行一阴行)的定义内涵和古经文的五脏配五行方案而得到的诊疗体系.三阳三阴病六个“欲解时”的时间安排,主要根据洛书的数字排列规律来决定.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里,对当时医学界已经停止使用《洪范》五行的内涵和古经文五脏配五行方案的问题,隐暗地表达了他的不满.五行生克乘悔理论及今经文五脏配五行方案,可能是在东汉编写《内经》时,是被编写者终认可的某些医学体系里的内容.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