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梅毒血清固定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廖远泉

    梅毒血清固定现象是抗梅毒治疗后患者血清学试验显示的一种特殊表现,亦称"血清固定型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机制不明,且患者的临床预后往往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已经成为预防和控制梅毒,尤其是梅毒的临床诊断和抗梅毒治疗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相关研究显示,年龄大于40岁女性梅毒患者多发生血清固定,与抗梅毒治疗所用药物、剂量、方法等相关,与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n,TP)合并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test,RPR)血清滴度等也密切相关.此外,免疫感染机制(感染免疫、免疫抑制、自身免疫等)与梅毒血清固定的相关性亦备受关注.细胞介导免疫和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在梅毒血清固定免疫学相关机制中可能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梅毒血清固定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实验诊断学意义.

  • 梅毒螺旋体的基因分型与临床意义

    作者:刘进权;许卜方;胡文龙;王千秋

    随着测序技术的成熟,梅毒螺旋体在世界各地被发现不同亚种,以双基因法或三基因法进行分型得到广泛认可.在推动梅毒分子流行病学发展的同时,螺旋体的毒力、血清固定现象、耐药性及发病部位等临床特点被发现与基因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如14f/f的毒力可能更强,血清固定现象更容易发生在Tpr i基因菌株感染的患者,耐大环内脂类药的菌株可能与A2058、A2059基因相关等,本文将就此进行综述.

  • PCR-Array技术研究梅毒患者血清固定Th17免疫调节网络相关基因的表达

    作者:关杨;陶小华;蓝丽娜;吴肖冰;杨帆;洪福昌

    目的:研究梅毒患者血清固定Th17细胞免疫调节网络相关基因的表达,探讨Th17细胞在梅毒患者血清固定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梅毒患者血清固定、治疗后血清阴转及正常人外周血各8例,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Array法( PCR-Array)法检测Th17细胞免疫调节网络相关84种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梅毒血清固定、血清转阴患者和正常对照组3组间PCR-Array所测的Th17免疫调节网络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两两对比,以差异表达(上调或下调)大于2倍的基因作为有意义的差异表达基因:(1)梅毒血清固定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种基因(Foxp3、IL-10)表达上调,13种基因(CCL22、CSF2、CSF3、CXCL6、IL-17A、IL-17D、IL-21、IL-23R、IL-9、IRF4、RORA、RORC、STAT3)表达下调;(2)梅毒血清固定组与血清阴转组比较,2种基因(Foxp3、IL-10)表达上调,9种基因(CCL22、CSF2、CSF3、IL-17A、IL-21、IL-23R、IRF4、RORC、STAT3)表达下调;(3)血清阴转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种基因(CXCL6、IL-9)表达下调。结论 Th17细胞免疫调节网络中异常表达的基因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相关。

  • 匹多莫德联合米诺环素治疗梅毒血清固定的疗效观察

    作者:谢博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固定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15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成治疗组(口服匹多莫德和盐酸米诺环素);对照组1(单纯口服匹多莫德);对照组2(单纯口服盐酸米诺环素),所有患者疗程均为4周,停药2周后静脉血查RPR,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阴转率为17.5%,有效率为77.5%;对照组1阴转率为14.28%;有效率为37.14%;对照组2阴转率为11.42%,有效率为34.28%;治疗组与对照1组、2组比较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匹多莫德联合米诺环素治疗梅毒血清固定有一定疗效,但对血清阴转率疗效不明显,提示梅毒血清固定病因复杂,目前没有比青霉素疗效更好的药物,免疫调节剂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 梅毒血清固定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作者:朱建明;徐平;郭桂香

    梅毒为我国目前主要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之一.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其发病率的上升,梅毒治疗后的一种血清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即梅毒经治疗后,少数患者血清反应不阴转.这种现象称之为梅毒血清固定(sero-resistance).下面就其发病情况、概念、导致其发生的可能原因、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关键词: 梅毒 血清固定
  •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白细胞介素水平检测

    作者:刘铮;陈洁玲;梁小梅;汪振达

    目的:探讨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白细胞介素(IL)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为观察组、40例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转阴的患者为对照1组,另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2组,对各组进行血清IL-2、IL-12、IL-4、IL-10水平检测及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测定。结果观察组血清IL-2、IL-12水平低于两个对照组(P=0.000),血清IL-4、IL-10水平高于两个对照组(P=0.000~0.040),对照1组血清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2组(P=0.043、0.031),对照2组NK细胞所占百分率高于观察组(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可能是血清固定形成的原因之一。

  • 梅毒螺旋体脂蛋白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及脂蛋白耐受的机制研究

    作者:林于樱;常晓;朱威;连石;张海萍

    目的:通过对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脂肽激活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以及脂肽所诱导的免疫耐受对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完善TP感染人体的免疫学过程,解释TP感染人体后引起的血清固定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浓度的TP脂肽刺激经PMA诱导THP-1细胞转化的巨噬细胞,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并通过阻断CD14受体后,检测巨噬细胞对合成脂肽的反应能力以及合成脂肽耐受刺激后诱导巨噬细胞产生免疫耐受的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结果3种合成脂肽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β及IL-8的能力随着脂肽浓度升高而递增。CD14受体阻断后,IL-1β及IL-8分泌水平均明显减少。合成脂肽经耐受后刺激的IL-1β及IL-8分泌水平明显低于直接刺激的细胞因子的水平。合成脂肽在耐受刺激下,其巨噬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toll样受体2(toll like receptor 2, TLR2)和核转录因子kappa B (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显著减少。结论3种合成脂肽均能诱导巨噬细胞产生IL-1β及IL-8。合成脂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膜表面CD14受体分子,活化下游信号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因子产生。合成脂肽能够诱导巨噬细胞模型产生免疫耐受,其可能机制为通过TLR2激活下游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性细胞因子产生。

  • 梅毒血清固定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赵玉磊;苏晓红

    临床实践中一部分梅毒患者在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给梅毒防治工作带来挑战。目前对于血清固定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流行病学观察结果表明,梅毒治疗后血清学痊愈或固定与患者病期、性别、年龄、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基线滴度及治疗药物有关;免疫学研究表明,血清固定患者存在免疫失衡和细胞免疫抑制。尚不清楚血清固定现象是提示患者体内有梅毒螺旋体持续性感染还是代表了一种感染诱发的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深入研究血清固定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正确处理该类患者。

  • 外周血吲哚胺2,3-双加氧酶和梅毒血清固定关系的研究?

    作者:韩莉;谢震;王有为;刘杨英;万慧颖;周敏

    目的:研究外周血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用Ficoll-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血清固定患者与无血清固定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BMC中的IDO。结果梅毒患者的IDO蛋白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血清固定患者的IDO蛋白要显著高于无血清固定的患者,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梅毒患者外周血IDO水平升高与血清固定密切相关。结论 IDO可能参与了梅毒血清固定和免疫耐受。

  •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和Th17细胞及其调节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徐超;陈丽娜;朱亚丽;彭云杏;马启超;林丽萍

    目的 分析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和Th17细胞及其调节因子的表达情况,以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组别(固定组、转阴组、梅毒组和对照组)人群外周血中Treg细胞、Th17细胞、TGF-β和IL-6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所有患者外周血中,固定组CD4+ Treg细胞(28.71±4.53)、TGF-β (6.69±1.12)比例明显高于转阴组(24.95±4.12)、(4.85±1.08),梅毒组(22.83±4.48)、(3.98±1.07)和对照组(20.29±4.97)、(3.16±1.04);而Th17细胞(2.98±1.89)、IL-6 (1.50±0.54)比例则明显低于转阴组(4.23±1.36)、(1.94±0.63),梅毒组(5.40±1.17)、(2.57±0.61)和对照组(6.52±1.21)、(2.97±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可能存在Treg细胞和Th17细胞失衡,从而影响细胞免疫功能,造成血清固定.

  • 干扰素调节因子4及Th17细胞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作者:关杨;蓝丽娜;陶小华;吴肖冰;杨帆;洪福昌

    目的 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中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初步探讨IRF4和Th17在梅毒血清固定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32例,同时以3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IRF4、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与IRF4在CD4+T淋巴细胞中的比例以及IRF4在Th17细胞中的比例.结果 梅毒血清固定组PBMC中IRF4 mRNA的表达和CD4+ IRF4+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04E-3±5.20E-4);(44.95±2.68)%,与健康对照组的(4.17E-3±2.01 E-3)、(46.76±5.13)%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固定组ID-17和RORγt mRNA的表达分别为(3.13E-5±1.18E-5)、(2.21E-4±3.47E-5),与健康对照组的(1.30E-4±4.09E-5)、(5.59E-4±8.39E-5)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淋巴细胞中Th17比例及Th17中IRF4+T细胞比例,血清固定组为(1.35±0.17)%、(50.51±4.06)%,与健康对照组的(1.91±0.19)%、(65.72±4.61)%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可能参与了梅毒血清固定形成的免疫应答.IRF4在梅毒血清固定中可能不发挥直接作用,而是通过作用于Th17而发挥间接作用.

  • 性病门诊梅毒患者治疗后转归情况分析

    作者:赵延明;谢艳光;仲伟麒;张东;金巍;王晓杰

    目的 研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与血清转阴患者临床情况的关系.方法 选取就诊于黑龙江省性病防治中心性病门诊的梅毒患者197例,借助梅毒患者血清固定调查记录表及血清阴转调查记录表收集资料,进行血清固定与血清转阴患者的临床分析.结果 197例梅毒患者主要集中在20~49岁,有37例发生血清固定(占18.78%),其中一期梅毒血清固定率8.57%,二期梅毒血清固定率11.76%,潜伏梅毒血清固定率27.66%.在临床治疗中,133例应用青霉素治疗者中,形成血清固定19例(14.29%);25例用头孢曲松钠治疗者中,形成血清固定3例(12.00%);39例应用多西环素治疗者中,形成血清固定15例(38.46%).结论 潜伏梅毒血清固定率高,梅毒血清固定发生与疾病分期有关,青霉素与头孢曲松钠治疗本病均有良好疗效,其中青霉素仍为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血清固定与性别、年龄关系不密切.加强对梅毒的早期筛查和及早规范治疗,是减少梅毒血清固定的关键措施.

  • 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在梅毒血清固定中的应用

    作者:俞莺;袁波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M(TP-IgM)抗体在梅毒血清固定中的应用.方法:对285例梅毒患者中病程1年以上,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且血清固定患者,用免疫印迹法检测TP-IgM抗体.结果:285例梅毒患者中,28例发生血清固定,经TP-IgM检测,阳性8例,阴性20例;28例血清固定患者中,17例二期梅毒患者TP-IgM抗体阳性5例,阴性12例;11例潜伏梅毒患者中TP-IgM抗体阳性3例,阴性8例;无一期梅毒.结论: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感染并活动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 梅毒血清固定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血清IL-6、IL-10、IFN-γ的关系探讨

    作者:林雁嘉;林明恩;郑道城;林雯;蔡林河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与白细胞介素10、6(IL-6,10)、干扰素-γ(IFN-γ)在梅毒血清固定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112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55例梅毒血清转阴患者和58例正常人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其特异性因子Foxp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IL-6,IL-10和IFN-γ的水平.结果: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的表达为(1.95±0.66%),而其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为(24.5±7.63%),较两组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CD4+T细胞内转录因子Foxp3表达量(2272.7±876.8)明显高于两组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L-6、IFN-γ水平较低而IL-10水平较高(P<0.01);血清转阴患者与健康献血者三者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升高以及Th1/Th2比例失衡可能导致了梅毒血清固定.

  • 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邹爱玲;石娴;付曼妮;解翠林;石年

    目的:考察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晚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曲松单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TRUST滴度变化及T淋巴细胞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TRUST下降滴度个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T细胞显著增加、CD8+T细胞显著降低(P<0.05).结论: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优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IL-10和IL-12水平及其关系研究

    作者:卢淑娇;韩丽林

    目的:比较健康者、梅毒未治疗、梅毒治疗后转阴以及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血清IL-10和IL-12水平,并分析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IL-12、IL-10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健康者、梅毒未治疗、梅毒治疗后转阴以及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各20例,检测并比较各组的血清IL-12、IL-10水平,并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IL-12、IL-10水平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对各组的IL-10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的IL-12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各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2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IL-12、IL-10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得二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 =0.423,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体内会出现免疫失衡,细胞免疫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梅毒螺旋体逃脱机体免疫监视发生残存,是导致血清固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 米诺环素对梅毒患者的皮损和免疫功能影响及血清固定观察

    作者:陈黎;潘武林

    目的:研究米诺环素对梅毒患者的皮损和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及血清固定观察.方法:选取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11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梅毒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口服米诺环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皮损消退时间、血清学改善效果和血清固定发生率,同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硬下疳、玫瑰疹、掌跖梅毒疹和扁平湿疣等消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4+、CD4+/CD8+和NK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D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血清学治愈率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随访2年,两组患者的血清学固定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诺环素治疗梅毒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促进皮损消退、改善血清学指标、减轻免疫功能损害,并能够预防血清学固定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 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学转归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黄瑛;施监勇

    目的:探讨影响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学转归的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128例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在驱梅治疗后1年的血清固定和血清转阴的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期、治疗药物和 RPR 初始滴度等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结果:128例患者中有89例(69.5%)患者发生血清转阴,39例(30.5%)患者发生血清固定,且血清固定的发生率随着患者病期的增长而增多。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与血清转阴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患者以及年龄≤25岁的年轻患者。驱梅治疗后患者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非苄星青霉素治疗和初始 RPR 滴度≤1∶16。结论:梅毒患者经过驱梅治疗后血清学固定和转阴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期、治疗药物和 RPR 基线滴度有关。

  • 胸腺五肽联合苄星青霉素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TRUST转阴率的影响

    作者:贺迎霞;张庆田;王冬梅;杨璐;赵敏;宋静

    目的:探究胸腺五肽联合苄星青霉素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TRUST)转阴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辽河油田总医院和大连市友谊医院收治的140例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予以水荆青霉素钠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患者予以苄星青霉素+胸腺五肽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治疗效果、血清TRUST转阴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CD4+、CD4+/CD8+、CD8+、CD3+)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血清TRUST转阴率为71.4%(50/70)、治疗后6个月TRUST转阴率为78.6%(55/70)、治疗后12个月血清TRUST转阴率为82.9% (58/70),分别高于对照组相应时点的54.3%(38/70)、58.6% (41/70)和64.3%(45/70),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90.0% (63/70)、治疗后6个月总有效率为92.9%(65/70)、治疗后12个月总有效率为98.6% (69/70),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时点的总有效率70.0%(49/70)、77.1%(54/70)和85.7%(60/7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CD8+、CD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CD3+均较高,CD8+较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五肽,可以有效提高血清TRUST转阴率,显著调节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 梅毒患者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对患者体内血清学变化情况的影响

    作者:徐亚楠;周晓凤;熊林

    目的:探究梅毒患者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对患者体内血清学变化情况的影响.方法:对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研究,资料收集时间为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入组患者被实施分组研究,其中对照组(46例)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头孢曲松钠治疗.结果:经TRUST实验,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清TRUST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l P <0.05).观察组的平均阴转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l P<0.05).经试验,观察组的血清固定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7% VS17.39%,P<0.05).结论:对梅毒患者实施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体内的血清学情况,提高TRUST阴转率,加快TRUST阴转,并降低血清固定率.

131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