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阳性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邱超;赵春香;王甜甜;王卫力;郄增旺

    目的: 观察在阳性穴位上进行埋线治疗,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影响. 方法: 将126例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来诊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治疗组63例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 治疗前依据经络脏腑辨证合理取穴, 创新点为取阳性穴位, 在相应穴位上出现, 即条索、 硬结、 凹陷、 压痛等, 进针得气后再行埋线;对照组63例患者采用常规普通针刺治疗. 结果: 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9. 8%; 治疗组为90. 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 P <0. 05). 结论: 在阳性穴位上进行埋线,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普通针刺治疗,且减少治疗次数, 减少患者费用并提高临床疗效.

  • 基于脑默认模式网络研究针刺得气客观化的思路探讨

    作者:张贵锋;黄泳;曲姗姗

    针刺得气的描述主要强调医者和患者的主观感受,得气与否大多依靠医者经验把握,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便于针刺疗效机制的阐述和相关研究的开展.笔者提出“针刺得气的脑中枢效应与脑默认模式网络密切相关”的假说,运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观察以内关穴为中心,本经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非穴配穴等不同穴位配伍情况下,针刺得气后脑功能区的激活情况,分析针刺得气激活脑区和脑默认模式网络的关联、激活脑区和与腧穴疗效相关脑区的关联,探索针刺得气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针刺得气客观化研究提供思路,为科学阐述针刺疗效机制奠定基础.

  • 深浅之宜针之要道

    作者:孟立强

    针刺深浅是描述针刺操作的一个重要参数,决定针刺能否起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效果,所以全面正确地掌握针刺的深浅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对于针刺深浅,安全是前提,得气是核心,行气是目的,补泻是宗旨.

  • "得气"指征的再描述

    作者:屈玉明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它首见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金针梅花诗钞>指出:"夫气者,乃十二经之根本,生命之泉源.进针之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已经得气.下针得气,方能行补泻、除疾病."也就是说,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即"经气"感应),这就是得气.

    关键词: 得气 指征 针感
  • 耳穴埋籽在肛肠术后疼痛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赵丽琴

    目的:通过对患者实施耳穴埋籽,有效减轻其术后疼痛.方法:对30例肛肠术后痛显著者施以耳穴埋籽,并评价效果.结果与结论:耳穴埋籽能有效缓解肛肠术后疼痛,经济简便,值得推广.

  • 耳穴埋籽在眩晕病人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狄英

    目的:通过对患者实施耳穴埋籽,有效减轻眩晕症状.方法:对35例神经科病人出现眩晕症状施以耳穴埋籽,并评价效果.结果:耳穴埋籽操作简单,易于选材,为非侵入性操作,安全性高,适应症广,不良反应小,费用低廉,疗效肯定,患者易于接受.在眩晕症状改善的同时,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应提高,病人及家属对治疗、护理满意,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增加,对改善医患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结论:耳穴埋籽能有效缓解患者眩晕的症状,经济简便,值得推广.

  • 浅析针刺“得气”与“治神”关系

    作者:潘康健

    针刺得气是治疗疾病取得效果的关键环节,而治神是针刺取效关键因素。针刺终获效的关键是气调而神治。医患的治神程度好坏会影响针刺的得气的效果。

    关键词: 得气 治神 得气取效
  • 也谈“循经感传”

    作者:刘春兰;许金森

    随着针刺麻醉的创立,从事针麻原理及经络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大,“循经感传现象”逐渐得到了临床医生与学者的重视,现已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热点.作者通过梳理相关古籍与文献,着重从循经感传的涵义、判断、重要性以及激发方法等方面对循经感传加以论述,以便学习针灸的同行参阅,为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试析《灵枢》对气至的认识

    作者:刘存志;高树中

    总结<灵枢>对气至的认识,提出气至是指谷气至,是补泻气调的过程.<灵枢>把谷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故明确气至的实质,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气至 得气 灵枢
  • 针灸治疗术后恶心呕吐概况

    作者:刘春;王铁东

    术后恶心呕吐(PONV)对患者生理及心理都有影响,既延长住院天数,又增加治疗费用,尤其是肥胖、吸烟、腹腔镜手术等危险因素,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有副作用,依从性差,非药物治疗成为新选择.针灸可刺激机体免疫功能,反馈至大脑呕吐中枢;促使内啡肽释放止吐;也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影响5-HT3转运;针刺时大脑中枢特定区域会发生相应神经系统改变;增强迷走神经调节作用.术前、术中持续刺激穴位获得满意疗效均有报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配穴按经脉(本经、表里经、同名经)、按部位(上下、前后、左右),考虑手术因素,多选择四肢部位相关联穴位,常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可激活大脑皮质A10神经分布领域,激活旧皮质同时也激发新皮质活性,对脑细胞有广泛影响.留针时间长短与针刺部位、病情、体质、痰病相关,一般留针10~20min.

  • 王颖三寸毫针深刺“曲垣”辨治颈肩综合征

    作者:张晓露;王颖

    王颖教授认为颈肩综合征系脉络空虚或痹阻,深层肌肉受损,表现多介于颈椎病颈型与神经根型之间,并伴不同程度肩周肌肉张力增高,临床多误诊为肩关节周围炎.使用三寸毫针深刺局部穴位,使针体直达病所,加快得气速度,疏通经络,助气行血.王颖强调显效关键是得气,正乃“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肌痹无论病变部位大小,都需用深刺.特别指出适度深刺,可加速得气,提高针刺治疗效果;须熟知人体解剖结构,方可既提高针刺疗效又保证医疗安全,所谓“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按“以痛为腧”原则,选肩颈部颈夹脊、风池、天柱、肩中俞、肩外俞、曲垣、肩井、秉风、肩胛缝周边阿是穴、胸椎周围阿是穴等;曲垣向内下斜刺,可刺及浅层斜方肌与菱形肌以及深层竖棘肌,提高针刺疗效.应尽量使针尖朝向压痛点或条索处适度深刺;压痛点常随疾病好转而改变,每次针刺前应重新找寻痛点,及时调整针刺部位;须专心体会针下感觉,缓缓刺入;留针禁止变换体位,以免发生气胸,即使患者体态较丰腴,亦不可加大肩部穴位针刺角度.

  • 针感的溯源及其本质

    作者:李强;叶金甜;杨柳;闵霏;梁凤霞;王华

    针感是临床上常见现象.多数医者认为针感与得气或气至同义,即针刺过程中出现针感说明预期治疗效果较好,无针感预示着疗效差.可目前也有学者提出相反的观点.通过查询古籍文献以及清华同方、重庆维普和PubMed上相关文献,在分析针感一词的演化过程和现代研究的基础上对针感与得气和气至进行了辨析认为:针感一词是针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名词,反应的是受术者的机能状态;针感不同于得气和气至,但三者的关系密切,是进行补泻获得气至、得气状态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针感 得气 气至 针刺
  • 得气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影响

    作者:沈小雨;杨佳敏;张玲;申松希;朱世鹏;杨帅;陈磊;罗丽;张露芬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因其高发病率及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痛经的诸多研究显示针刺治疗痛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如何提高痛经针刺治疗的效果,保持其疗效的可重复性,仍然是摆在医生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历代医家对针刺得气十分重视,认为得气是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在针刺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得气,目前大量的临床试验也在不断展开,希望从深层次弄清得气的原因,找到量化得气的标准,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笔者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的查阅,结合自己学习心得体会,就得气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影响作一简要阐述,以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探讨学习.

  • 姜揖君教授针刺手法经验节要

    作者:丁兆琳;谷世喆;姜揖君

    介绍姜辑君教授的针刺手法经验特点.关于针刺手法技巧,认为是针入的深浅、旋转的幅度、行针的速度与时间、针力的大小、力向的变化等因素的巧妙结合运用.关于针刺补泻,从提插幅度、捻转角度和频率3个方面总结了针刺补泻的特点.进针时强调要从立体的角度看穴位,针刺时体会进针点、经过点和到针点.非常重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认为针刺治疗关键是手法,手法要到位.针灸刺激量的调节因病、因人而异,强调做全身调整时要使针感平衡,以平为期.

  • 针灸治疗Ⅱ型糖尿病108例临床观察

    作者:臧秀国;傅博

    1 临床资料按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2型糖尿病108例,其中男52例、女56例;年龄在40岁以下者25例,41~50岁37例,51 60岁40例,1~5年者56例,6~10年者12例.轻度:FBG<180mg/di病程5年以内,无明显并发病者70例;中度FBG180~250mg/dl,病程在5年以上,有轻度并发病者27例.重度:FBG<250mg/dl,病程在5年以上,有较重并发病者11例.2治疗方法(1)体针取穴:大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肾俞、肝俞、脾俞、膈俞、胰俞(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太渊、太溪、中脘.

  • 针刺过程中影响得气主要因素

    作者:尚凯;刘慧林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证实,“得气”是针灸疗法中产生疗效的关键环节,并且决定了治疗效果.不同学者对钎刺治疗过程中影响“得气”的因素各有独到见解,该文旨在从多个角度总结归纳各学者对针刺过程中影响“得气”的重要因素,为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针刺 得气 因素
  • 关于对"针刺得气"了解现状的调查报告

    作者:黄涛;王瑞红

    通过面向针灸医生及患者的不同调查问卷了解中国社会对"针刺得气"这一概念的认知程度发现,多数患者不了解得气概念但熟知酸麻胀等针感,30%的患者会主动要求较强的针感;绝大多数医生对得气概念清楚,但也有近20%的人对此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大多数医生认为针感明显时疗效好,他们会采用各种方法来增强针感.

  • “得气”含义及客观化研究

    作者:张玲;申松希;朱世鹏;许咏思;任晓暄;郭盂玮;赵雅芳;李晓泓;嵇波

    得气早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气至”,《内经》中以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作为客观指标,并始终描述为针刺过程中医者的客观感应.清代后,至现代针灸学定义中多将得气等同于针感,尤以患者的感觉为重.随着中医针灸理论的国际化发展,得气与痛感的区分及其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增多.在循证医学研究中,国际上对得气与疗效的关系仍有不同的学术见解,因而其客观化的评价标准及其生物学机制成为重要且亟待研究的学术问题.可从医生和患者两方面综合评价,并结合疗效,探索客观界定得气的标准.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

    作者:亓卫东;徐鸣署;齐瑞;李明

    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据流行病学统计,其患病率高达182/10万人[1].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是目前中西医界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近年来,西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无论药物治疗抑或手术治疗,因其存在较大副作用及手术并发症而有一定的局限性.针灸治疗因其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价格低等优势备受广大患者青睐.笔者结合近几年的临床所得,就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谈谈自己的体会.

  •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及相关问题分析

    作者:邵百军;邢启洪

    “烧山火、透天凉”首载于《金针赋》,其手法操作技术的关键是“紧按”“紧提”.并与得气、基础针感、指力等相关问题有关.首次提出“按留针法”及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去神秘化,使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传承具有普遍性.

187 条记录 5/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