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在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赵雪莲;郭文娟;郑铎

    目的: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探讨相关数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76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70例老年单纯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同时进行24小时血压动态监测,分析比较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夜间收缩压平均值高于对照组,夜间舒张压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4小时和白昼舒张压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24h和白昼平均动脉压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夜间平均动脉压平均值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应用效果较好,临床价值高,可以准确测量出老年患者血压变化情况,为临床医师拟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 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治疗中青年2级高血压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陈曦;程广书;范军铭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对中青年2级高血压病患者疗效及24小时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将199例中青年2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9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均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氢氯噻嗪片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联合降压宝系列中药治疗,对照组联合降压宝系列中药模拟剂治疗,均0.31 g/片,每日2次,每次2片,用药时间均为8周,并进行24周随访,比较两组24小时动态血压及偶测血压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日间、夜间偶测血压及24小时动态血压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治疗后夜间偶测收缩压及舒张压平均值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日间偶测血压及动态血压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硝苯地平缓释片及氢氯噻嗪片治疗基础上联合降压宝系列中药治疗中青年2级高血压病,可改善夜间血压,尤其是夜间舒张压.

  • 老年男性高血压临床特点及与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井涛;章玉荣;杨晓梅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与脉压指数的相关性.方法:按年龄的不同将男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中年组(15例)和老年组(16例),计算脉压指数,并做24小时动态血压和临床特点分析.结果:老年组脉压指数、24小时平均脉压差明显大干中年组(P<0.01),中年组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小时平均动脉压明显大于老年组(P<0.05或P<0.01),中年组及老年组脉压指数与24小时脉压差有相关性(分别为r =0.515、P<0.05,r =0.501、P<0.05),脉压指数≥0.4组靶器官损害明显大于脉压指数<0.4组(P<0.01).结论: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以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为主,反映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明显,脉压指数是评价血管硬化的较好指标;对脉压指数≥0.4的患者应尽快平稳降压,使血压达标.

  • 硝苯地平控释片和依那普利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的对照研究

    作者:黄雪芳;李建宁;李农;吴胜利;郭玉琳;哈巴西;曾兆刚

    目的: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方法对照评价硝苯地平控释片和依那普利缓释片的降压疗效及其对代谢指标及尿白蛋白的影响.方法: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剂量30 mg~90 mg一日一次,对照组30例服用依那普利缓释片,剂量10 mg~40 mg一日一次,治疗6周.治疗前后均查24小时动态血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尿白蛋白指数.结果:硝苯地平控释片和依那普利缓释片组均有降压作用,但硝苯地平控释片组较依那普利缓释片组能明显降低24hSBP、dSBP、夜间血压、血压负荷值(P<0.05),其中血压负荷值降低更明显(P<0.01);能明显恢复昼夜血压节律;具有高T/P比值;能明显降低尿白蛋白指数(P<0.05);能降低血尿酸.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是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一种理想降压药物.

  • 氯沙坦对高血压病人24小时血压的影响

    作者:林金秀;吴可贵;蔡洪斌;曾开淇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病人24小时血压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 义。方法 20例Ⅰ-Ⅱ级高血压病人,入院后停药2周,服氯沙坦50 mg,qd,疗程12周,1个月后血压若未降至140/90 mmHg以下, 可加大剂量到100 mg,qd,治疗前后复查24小时动态血压。以二 次给药间距终末时血压下降数除以给药间距中大血压下降数值作为药物 降压的谷/峰比(T∶P),以夜间血压均值与白昼血压均值比较时下降10%或大 于10mmHg者为夜间血压下降或 "杓型者",反之为夜间血压不下降者或"非 杓型者"。结果 发现 (1)氯沙坦能明显降低高血压病人的24小时平均血压 (mmHg)(SBP :134±14比113±8, DBP:89±12比71±5, P<0.01);有效率为85.0%. (2)氯沙坦 降压的SBP和DBP T:P比 率分别为78.6%(48%~93.9%)和76.2%(46.4%~89.6%).SBP,DBP和MBP的平滑曲线指数 分别是 1.23±0.32,1.36±0.41 和 1.32±0.38.(3)对夜间血压高于正常值 (120/80mmHg)的高血压患者,氯沙坦明显降低夜间血压(mmHg) (SBP:142.6 ±8.8降至116.3±11.4, DBP: 89.2±9.6 降至74.3±6.8,P<0.01),对夜 间血压已属正常者,氯沙坦无进一步降压作用(SBP: 120.3±3.7 比116.3± 6.8; DBP: 78.2±6.1 比74.3±7.2,P>0.05).(3)24小时SBP,DBP 下降幅度 与治疗前SBP, DBP明显相关, r分别为0.803和0.797,P<0.01.结论 氯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 其主要优点是24小时平稳降压,谷 峰比满意,夜间无过度降压的危险,晨间血压上升受到明显抑制,基础血压越高,降压效果越 好。

  • 非洛地平缓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及与细胞内胞浆游离钙浓度的关系

    作者:苏楠;苏诚坚;潘洁贞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及与细胞内胞浆游离钙浓度的关系.方法检测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相应对照组之血压及淋巴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及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四周后血压及淋巴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的变化,并观察其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的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淋巴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后淋巴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和血压显著下降(P<0.01),淋巴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的下降幅度与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幅度呈正相关(r=0.866,P<0.001及r=0.734,P<0.001).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日间收缩压负荷、日间舒张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非洛地平是平稳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其降压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细胞内胞浆游离钙浓度而发挥作用.

  •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小时动态血压及其变异性的相关性

    作者:李战国;刘万宁

    目的 探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小时动态血压及其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 将40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作为肥厚组,将40例高血压非左心室肥厚患者作为非肥厚组;观察入选者24小时动态血压并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水平,包括24 hSBP、24 hSSD等均显著较高,且和高血压非左心室肥厚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小时动态血压及其变异性的相关性较高.

  •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24h动态血压的初步分析

    作者:梅晓白;范坷;魏世辉

    目的 初步分析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a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患者的24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特点.方法 选取NAION患者19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记录其24h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描绘其动态曲线并分类,分析血压晨峰情况.结果 19例NAION患者日间收缩压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昼夜的舒张压均高于正常组(P<0.01);血压变化曲线中有7例为非勺型,其余均为反勺型;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值>35mmHg者3例,≥10mmHg~<35mmHg者11例,≥0mmHg~<10mmHg者2例,<0mmHg者3例.结论 NAION患者的日间低收缩压、昼夜高舒张压、反勺型和非勺型血压曲线、低血压晨峰均可能为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需进一步研究.

  • 伴高血压病的不同部位初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 比较研究

    作者:蔡文隽;薛冰;丁东新;沈琪;缪以颖;童迪夷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变化.方法 将181例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循环梗死(ACI)组和后循环梗死(PCI)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立即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分析的参数包括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结果 大部分患者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高于正常.其中,前循环梗死患者的舒张压较收缩压升高明显,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收缩压较舒张压升高明显.结论 前循环梗死患者宜选用降舒张压显著的降压药,后循环梗死患者宜选用降收缩压显著的降压药,还可选择他汀等药物辅助降压.

  • H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作者:潘婷婷;周建妹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 选择浙江医院2014年2月-2016年11月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10 μmol/L)患者90例作为H型高血压组,原发性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 10 μmol/L)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24小时动态血压仪测定2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变异性,采用酶循环法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 H型高血压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型高血压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肌酐、血红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型高血压组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白天收缩压变异性、白天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H型高血压患者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白天收缩压变异性、白天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与同型半胱氨酸均呈正相关(均P <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异性增加,24小时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相关性研究

    作者:沈启莹;麦家慧;陈小珠;沈文俊;郭文涛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24 h ABP)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10年以上病史、经冠脉造影或64排CT证实无冠心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分别作24 h ABP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oppler echo-cardiography,DECG)检查,观察24 h ABP,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 DBP)、24 h平均脉压(24 h PP)与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的关系.结果 24 h SBP、24 h PP与IVST、LVPWT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随着24 h SBP增高及24 h PP增大而肥厚.

  • 血清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非勺型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作者:王云乡;胡智星;童跃锋;李浙成;应优优

    目的 观察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非勺型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的结果入选勺型高血压组和非勺型高血压组患者各50例,并设同期就诊的健康对照组50名.比较三组血清尿酸、hs-CRP水平.结果 非勺型高血压组血清尿酸值、hs-CRP明显升高,且高于勺型高血压组,两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尿酸、hs-CRP水平很可能与非勺型原发性高血压存在密切关联.

  •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赵雨灯;张群芳;李薇

    目的 通过对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偶测血压已达标的患者,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实际血压控制达标情况.方法 对60名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偶测血压已达标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60名社区高血压管理偶测血压已达标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各项指标完全正常的21例、占35%,24小时平均血压控制正常昼夜节律异常的19例、占31.67%,24小时平均血压未控制正常的20例,占33.33%.结论 社区高血压管理不仅要以偶测血压作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的指标,还应重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实现真正的血压控制达标.

  • 偶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分析

    作者:方冬梅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仪对55例偶测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5例完全正常;12例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升高;31例收缩压不升高,舒张压升高;7例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对临床准确诊断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的意义

    作者:周智;吴燕华;周航

    目的 通过监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24 h动态血压,分析相关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将试验对象分为三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86例;单纯性高血压组,127例;正常对照组,83例.应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记录动态血压及相关参数,并作对照分析.结果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单纯性高血压患者高(P<0.05),其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增加(P<0.05),晨峰出现频率升高(P<0.05);单纯性高血压患者昼、夜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24小时血压负荷值均比血压正常组高(P<0.05).结论 监测和控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的动态血压,是减少并发症危险的关键环节.

  • 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作者:陈卉;郭芊卉;许杰;程艾邦;张冬燕;王颖;黄绮芳;盛长生;李燕

    目的:观察至高血压门诊就诊的未接受降压治疗的人群中,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至2013年瑞金医院高血压科动态血压监测门诊就诊的未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其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和椎动脉的狭窄情况,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狭窄组与非狭窄组间的临床特征差异,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1 13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岁,男性占49%,其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占63%及5.3%.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为7.4%(84例),且狭窄多位于大脑前动脉(45例)及大脑中动脉(44例),而大脑后动脉(16例)及椎动脉(7例)狭窄较少.颅内动脉狭窄组的24 h收缩压显著高于非狭窄组(132 mmHg比126 mmHg,P<0.001),2组间的其余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的颅内动脉狭窄患病风险比男性增加72%(95%CI为6%~179%,P=0.026),且患者的24 h收缩压每增加10 mmHg,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风险增加56% (95%CI为29%~88%,P<0.001).不同时段(白天、夜间、清晨时段)的收缩压增高均与颅内动脉狭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收缩压每增加10 mmHg,颅内动脉狭窄患病风险增加34%~47%(P均<0.001).结论:在我国高血压门诊未行降压治疗的人群中有较高的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而收缩压升高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 重视高血压亚型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燕;程艾邦

    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虽然目前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原因不明、病理机制复杂,但仍可根据表型的不同,区分高血压的亚型.比如,根据不同血压组分,视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来定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及收缩舒张双期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的不同时段,可定义单纯白天高血压、清晨高血压、单纯夜间高血压及日夜持续高血压;根据诊室血压及诊室外血压测量的差别,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根据对盐的敏感性不同,定义盐敏感性及盐不敏感性高血压等.

  • 原发性高血压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范修才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关系.方法选择有OSAS、体重指数≥25 kg·m-2的高血压患者46例,监测夜间8 h的血氧饱和度和24 h动态血压.根据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将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轻度低氧血症组,高血压合并中、重度低氧血症组.结果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的患者血压均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而且随血氧饱和度的降低血压升高越明显,特别是收缩压(P<0.01);单纯高血压组血压昼夜规律消失占14.3%,高血压合并轻度低氧血症组血压昼夜规律消失占74.2%(P<0.01),高血压合并中、重度低氧血症组血压昼夜规律消失为100%(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血氧饱和度越低,血压升高越明显,特别是收缩压.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者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 血清尿酸水平与非勺型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作者:王云乡;胡智星;童跃锋;李浙成;应优优

    目的 研究血清尿酸水平与非勺型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共选取150例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其中勺型高血压组,非勺型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各50例.对各组之间的血清尿酸值进行比较,主要观察血清尿酸值与非勺型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 非勺型高血压组与勺型高血压组比较,血清尿酸值(μmol/L)明显升高(413.38±134.38 vs 362.70±77.39;P<0.05),勺型高血压组与健康组比较,血清尿酸值明显升高(362.70±77.39 vs 317.80±116.95;P< 0.05),尿酸值与非勺型高血压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r=0.33,P<0.01).结论 血清尿酸水平与非勺型原发性高血压的存在有相关性.

  • 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对颈动脉中层厚度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余飞;张建铭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颈动脉硬化的特点.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50例,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彩超检查以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根据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n=80)和非H型高血压组(n=70),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变异性、颈动脉硬化特点.结果 与H型高血压组比较,非H型高血压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降低[(16.8±5.8)vs(13.2±6.0)、(15.1±4.0)vs(12.9±3.3)、(13.0±4.0)vs(10.4±3.5)mm Hg],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型高血压患者比较,非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IMT异常检出率更低[(1.36±0.30)vs(1.10±0.26) mm、79% vs 5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大,颈动脉硬化更为严重.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