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五承气汤"析吴鞠通攻下理论

    作者:徐建瑞;白振军;李安祥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立有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五方,用以治疗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吴氏临床运用攻下法时,但见腑实之证,就可根据脏腑之不同、正气之虚实、津液之亏损、缓急之轻重灵活施治.

  • 浅析《温病条辨》三焦证治及用药特点

    作者:王国义

    在<温病条辨>中,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证治体系,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大法.上焦温病治以辛凉宣透,甘寒生津;中焦温病治以甘寒泄热生津,通下存阴扶正;下焦温病治以育阴填精,重镇潜阳.

  • 吴鞠通《温病条辨》运用透邪法特点浅析

    作者:石磊;石云

    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了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运用透邪法的特点:①透邪非只解表;②透邪尤重宣肺;③透邪善用轻剂;④透邪亦喜汗解;⑤透邪不避辛温;⑥透邪处处存阴.

  • 吴鞠通运用舌诊规律浅析

    作者:王飞雪;王大伟;王玉贤;马克信;王一战;范吉平

    对吴鞠通现存著作《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中有关外感病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吴鞠通温病诊疗研究数据库.在所收集的489条记录中,含舌象描述的记录共有107条,共出现舌象24种.其中,苔白、苔黄、苔滑、苔灰、苔黑、舌绛、苔干七种舌象出现的频率达到77%以上.苔色、舌色以及舌苔的润燥在吴鞠通的辨证论治中有重要意义.根据苔色、舌色的深浅有无以及舌苔的润燥可以辨别温病病位之深浅、病邪之偏颇、病邪之轻重,以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并可据此判定疾病的传变和预后.吴鞠通根据舌质颜色辨别病位深浅,根据舌苔颜色辨别热邪轻重以及湿邪的有无,同时将舌苔的润燥作为伤津化燥的诊断依据,从而形成了特有的舌诊辨治思路.

  • 论郑钦安与吴鞠通益阴思想的异同

    作者:田宗德;蔡永敏

    火神派初祖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除了论述扶阳思想外,还以较大篇幅论述了益阴的医学思想,分析和阐述阴虚的病理治疗和各种思路方法的运用,可见火神派并不是一味重视阳气的中医学派,其对于阴虚病亦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见解.温病派大家吴鞠通对阴虚病亦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结果.通过对比郑钦安和吴鞠通的滋阴思想分析,比较两人在益阴思想上的异同.

  • 吴鞠通妇产病学思想特色探析

    作者:申霞

    清代淮阴名医吴鞠通为温病大家,他不仅对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在妇科方面有独到之处.其《温病条辨》中专列《解产难》一篇,其于理论上别开生面,详述了妇产病的意义,产后诸证的治疗及保胎等.现据《解产难》篇有关内容,对吴氏妇产病学思想略作探析.

  • 三焦辨证在耳鼻喉科的运用

    作者:李华

    目的:说明三焦辨证在耳鼻喉科疾病的临床辨证施治应用情况.方法:通过学习《温病条辨》,深入理解三焦辨证理论,结合具体耳鼻喉科疾病分别从上、中二焦讨探临床辨证及用药体会.结果:在治疗上焦疾病时,用药宜轻清、量小,煎药时间短,选用六味汤、三仁汤等轻宣肺气之方剂;治疗中焦疾病时,用药权衡祛湿与清热,选药质地中等,升降平衡,用黄芩滑石汤、橘皮竹茹汤、旋覆代赭汤之燥清、升降相济之方剂.结论:三焦辨证理论在耳鼻喉科临床应用有效,值得深入研究.

  • 温病四大家运用养阴法治疗妇产科疾病探讨

    作者:苗裕;杨进;蒋士卿

    温热性疾病阴液耗伤程度与病情轻重和预后良恶密切相关,故养阴法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大法之一.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可谓运用护阴之法的典范,纵观四大家医案,养阴法的运用已经不仅局限在外感温病的治疗,在妇产科领域,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叶天士、薛生白治疗妇产科疾病多以奇经理论为基础,以调补肝肾为法,重视养阴;吴鞠通提出知柏地黄丸之类,不可久服,防止苦寒伤胃,对现在的时医仍然有指导和启迪作用;而王孟英食疗养阴的方法,对现代妇科肿瘤放化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有明显的效果,能够很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 浅谈《温病条辨》顾护阴液思想

    作者:段妍君

    目的:探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关于顾护阴液的学术思想.方法:整理、分析《温病条辨》中的相关条文,以窥得《温病条辨》中注重顾护阴液的思想.结果:吴鞠通《温病条辨》中除创立三焦辨证外,还完善了清热养阴的治法.结论:《温病条辨》全书虽对各种温病详加辨证,然顾护阴液思想却贯穿始终,学者当以之为训,方能参悟留得一分阴液,便留得一分生机之奥义.

  • 吴鞠通论痹浅析

    作者:魏加树

    吴鞠通对痹证的认识和治疗独具一格.痹证寒湿固有,热湿尤多,病机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而为"热痹"、"湿热痹".昊氏遵循治疗温病的思想,对"热痹"、"湿热痹"重在清利,创立"治痹之主方"加减木防己汤,并主张宣通肺气,通利下焦,湿热具化,经络畅通.

  • 试论吴鞠通"补阴以救阳"

    作者:郑春素

    吴鞠通对温病卫气营血的治疗,取其在卫辛凉轻清透邪之剂,在气、在气(营)血两燔时,宜用甘寒救津之品.病邪深入下焦,伤及肝肾,水竭液涸,宜用甘寒生津,成寒滋肾,滋阴熄风,甘酸敛津之法,清邪热以保津.

  • 《温病条辨》苦辛法治疗湿热类温病浅析

    作者:邵文雪;郭选贤;卢晨光

    吴鞠通《温病条辨》苦辛配伍法为治疗湿热类温病确立了一大法则.邪在上焦,以轻苦微辛法清泻热邪、轻开肺气,以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宣痹汤治之.邪在中焦,多用苦辛寒法泻热燥湿、调畅气机,以黄芩滑石汤治之;苦辛温法燥湿温中、宣开中焦,加减正气散、加减小柴胡汤治之;苦辛通法通络开窍、清热利湿,以宣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治之;苦辛淡法清热宣气、淡渗利湿.邪在下焦,多用苦辛淡法宣湿清热、淡渗利湿,以宣清导浊汤、茵陈白芷汤治之;苦辛温法温阳散寒、下气除满,以术附汤、温脾汤治之;苦辛寒法辛开苦降、调气行血,以加减泻心汤治之.湿热在上、中焦多用轻苦微辛法,湿热在中、下焦或弥漫三焦均可用苦辛淡法分消上下,以杏仁石膏汤治之.

  • 浅析《温病条辨》中杏仁之运用

    作者:李华锋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其所著的<温病条辨>中,多有运用杏仁的记载.如治疗湿温的三仁汤,暑湿肺疟的杏仁汤,温热黄疸的杏仁石膏汤,皆是以杏仁为君药;而治疗湿温喘促的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暑湿蔓延三焦的三石汤、杏仁滑石汤,三焦湿热的三加减正气散,湿热蕴于经络的宣痹汤、加减防己汤,皆配伍以杏仁[1].可见吴氏用杏仁非仅仅在止咳平喘,还灵活运用于治燥、治血、治痞、治湿等方面.现就<温病条辨>中杏仁的运用规律探讨如下.

  • 吴鞠通加减复脉汤救阴探析

    作者:刘吉善

    吴鞠通(约公元1758年~1836年),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大师。吴氏大作《温病条辨》将温病辨治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而以下焦病证为凶险,并认定亡阴是下焦病之首寇。将张仲景炙甘草汤化裁为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以救治下焦亡阴险证。吴氏还将该方用于伤阴所致妇科、儿科杂病,亦屡建奇功。今重温吴氏之论,对临证大有裨益。

  • 浅析吴鞠通祛湿法在香港地区的应用

    作者:温桂荣

    祛湿法是中医的主要治法之一.香港地区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年受偏东或偏南温暖而潮湿的气流影响,空气暖中带有湿,故"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处气交当中,易感湿热之邪"(《临床证指南医案》).且"东南卑下,山泽蒸气,湿从外入,自下而上……"(《证治汇补·湿证》),证候表现独特.现结合临床浅淡吴鞠通祛湿法在香港地区的运用.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温病条辨》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作者:崔丽君;张艳;韩涛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分析《温病条辨》中所载方剂的组方规律,为传承吴鞠通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温病条辨》中所记载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处方用药及方剂配伍规律.结果 对书中所载的203首方剂进行分析,确定方剂中药物出现的频次,演化得到常用药对、组合规律并获得新方23首.结论 客观呈现了吴鞠通在三焦辨证学术思想指导下的处方用药规律,同时表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是极具价值的中医方药研究辅助工具.

  • 吴鞠通温病医案清热药物配伍规律关联规则分析

    作者:杨宏宝;范卫红;艾军;罗眈;唐亚平

    目的 探讨吴鞠通医案清热药物配伍规律.方法 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已出版的吴鞠通治疗温病111个医案中整理出555首处方.结果 燥热型温病清热药物多采用连翘、银花为基本的清热药物,湿热型温病多采用黄连、黄芩为基本的清热药物,疟多采用黄芩、知母为基本的清热药物.上述三组药物与其他类药物的配伍有各自的特点.结论 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是一种研究中医医案方药配伍规律较好的方法.

  • 内经辨“汗”研究

    作者:杨建业;刘明

    《黄帝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是指阳气鼓动、蒸化阴液外泄.汗液源于脏腑化生之阴液,阳气对阴液的温煦、鼓动和蒸化是汗液产生的动力.吴鞠通也在《温病条辨·论汗》中说:"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早在《内经》中,就对有关汗出辨证论述详细,现综述如下.1 汗液分泌机制汗液是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排出的液体."汗液生于水谷,源于津液,津液是出汗的物质基础[1]."《素问·评热论》曰:"汗者,津气也."《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素问·评热病论》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灵枢·本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汗出赖卫气的温煦、充养功能正常开合.卫气运行旺盛,营气随之而行,卫行脉外,营行脉内,阴阳表里相从,腠理开合正常,汗液正常排出.

  • 论《温病条辨》之五大死证

    作者:邢颖;方方;曾兰

    温病是具有起病急、来势凶猛、传变快、变化多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临证时稍有不慎,便险证蜂起,难以救治.故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一书中论述了温病死证之五大纲,即“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在中焦亦有二:一日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烁津液,涸尽而死也”.此五大死证,在现今临床上虽确属急危重证,但若能及时救治,则有可能转危为安,“死”仅喻病势凶险,并非无生还之希望.吴氏所主张之“救阴存液”的治疗原则对中医急症的治疗极具指导价值,谨就原著中有关章节内容,对吴氏所论之温病五大死证,作一初识.

  • 略论清代温病诸师的阴阳观

    作者:王正山;张其成

    清代中医学重要的进步是在温病学方面的成就.因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治疗上“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须要处处顾护阴液,故温病学派给人的感觉一般来说是崇尚阴柔、好用寒凉、用药轻灵等等.这其实是治疗温病本身的需要,并非温病学诸大师的一隅之偏.清代温病诸师中,叶天士、王孟英等皆主阴阳平衡观,反对景岳之“贵阳贱阴”观点,反对空谈先天阴阳,认为无补于临床.而吴鞠通则持“阳大阴小论”和“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反对阴阳平衡,主“贵阳贱阴”论调.这些特点应该引起学术界重视.

220 条记录 9/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