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第四届扶阳论坛暨扶阳学派培训班征文通知

    作者:

    各有关专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世界华人协会协办的“第四届扶阳论坛暨扶阳学派培训班”(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编号330101029)定于2010年10月在湖南举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 用一气周流理论审视糖尿病的辨治

    作者:端建刚

    典型糖尿病因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和身体消瘦等特征,与中医“消渴”较为相似,但现在临床上“三多一少”的表现已不多见.因此,中医界把糖尿病统称为“消渴病”,属于广义“消渴”的范畴.《内经》等中医文献对于“消渴”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全面,而针对糖尿病的中医认识还不够深入,临床治疗效果也有待提高.笔者近年来通过对扶阳学派的研究,尤其对黄元御学说的学习,认为用一气周流理论来审视和指导糖尿病的治疗能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 扶阳学派理论在杂病中的应用

    作者:余天泰

    扶阳学派认为,阳气是人身立命之本,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阳气充足,则身康体健;一旦不足,便百病丛生.故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时时重视顾护阳气,处处不忘扶助阳气,善用附、桂、姜,风格突出,疗效奇特,优势凸显,展示出非常广阔的前景.现就近年临床所遇典型案例作一整理,以作引玉之砖.

    关键词: 扶阳学派
  • 扶阳学派学术思想梳理与研究现状调查及思考

    作者:范宇鹏;杨志敏;老膺荣

    文章梳理了扶阳思想在历代医家及著作中的体现,并从扶阳学派的源流和内涵切入,分析了扶阳学派形成及发展的时代背景,探讨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特征,及相关代表人物、著作和学术传承脉络.并讨论了“扶阳学派”与“火神派”之间的关系.继而分析了扶阳学派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

  • 潜阳封髓丹临床运用心法

    作者:李旋珠;尚云青

    对潜阳封髓丹的来源、方解、功效、主治进行了探讨.认为潜阳封髓丹比潜阳丹、封髓丹组方更为缜密,更有利于扶阳抑阴,引火归原,更适宜于阴火诸证.临证用之得当,效若桴鼓.列举潜阳封髓丹治疗口腔溃疡、牙痛、腰痛、便秘、自汗、更年期综合征、痤疮伴月经先期和习惯性便秘的医案共10则.

  • 擅用附子——张仲景学术大道至简

    作者:李守业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附子所组成的方剂共40首(包括5个隨证加附子方),是其仅次于甘草、姜、枣、桂枝的极为常用的药物.这里谨从诸附子方的运用规律上可以看出,附子不仅用于重症痼疾,而且用于外感伤寒;不但用于阴证,而且用于阳证.举凡表、里、寒、热、虚、实诸疑难病,皆有用之.因此,探讨仲景对附子的运用规律,对临床掌握附子的特殊功用和了解仲景的学术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仲景运用附子在处方配伍、使用剂量以及炮制和煎服方法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 心系疾病应重视扶阳的理论思考

    作者:杨福龙

    心系疾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及神经精神系统的汗症、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等疾病,尝试从心病扶阳的理论基础即心的五行属性,心(血脉之心、神明之心)的生理功能特性等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并以为重视“扶阳”在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 论人体内阳外阴本体结构理论与扶阳学派核心思想的贯通

    作者:唐农

    扶阳学派从乾坤坎离卦象的分析入手,以坎离中立极之阴阳为纲纪贯穿其理论与临证的始终,并使“生命以火立极”诸观点成为必然推论.人体内阳外阴本体结构论则以阴阳运动的本质属性为线索,以《周易》《黄帝内经》相关论述为支持,提出关于人体阴阳体用关系、正邪定位与辨证论治的新认识.通过分析发现,扶阳学派和阴阳本体结构论在基本观点的认识上是贯通的,都认为人体阴阳的气化运动的一般规律为阳是自下而上、自内而外,阴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形成交感的,从而澄清了目前中医学界在人体阴阳交感运动中认为阳在外而阴在内的模糊认识.

  • 从扶阳学派角度对感冒发热治疗的再认识

    作者:代明志;李建华

    感冒、发热虽是常见病,对它的临床认识和处理的不同,反映了中西医世界观的差异.本文以作者临床实际、学习体会为例,验证扶阳学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就古中医扶阳学派就是一种古老的实证科学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缘起近几年,扶阳学派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兴起并非偶然,因其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符合当今人的身体状况、发病特点及趋势,所以其兴起是必然的.

    关键词: 扶阳学派 感冒 发热
  • 高血压成因几种主要医学流派不同认识分析

    作者:代明志;李建华

    目的 将几大医学流派对高血压成因认识进行对比分析,寻找结论.方法 列举各医学流派对高血压病成因的不同认识加以对比作出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高血压形成原因得出较为合理结论.结论中医扶阳理论较为接近高血压产生本源真相.

  • 从"扶阳学派"的复兴看中医现状和发展

    作者:周计春;高淑辉;张弘

    产生于一百年前的"扶阳学派"近年有复兴之势.借鉴历史和当今中医现状及人们体质和疾病的态势分析其原因,认为中医界存在"人数多、学历高,临床水平低"的不正常现象,"扶阳学派"正是在中医"异化""西化"和"退化"的低谷时期,应对人群体质和疾病的态势而复兴的.重温经典,重视阳气是中医回归自身发展得以振兴的正道.

  • 气一元论思想对钦安医学理论的影响探究

    作者:曹传东;唐农

    气一元论是从元气来解释宇宙的生成与性质的学说,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在不断运动与变化.在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下,郑钦安提出了天人一气、真气为立命之本、万病生于一气、阴阳合为一气、阳气为立命之根等学术观点,构建了钦安医学理论体系,其中"阳气为立命之根"的思想对后世扶阳学派影响很大.

  • 浅析卢氏扶阳学派与扶阳学术思想

    作者:张志彬;刘燎原

    卢崇汉是卢氏第三代传人,深受“重阳思想”影响,临床擅用姜附桂等温性药物。卢氏提出“阳主阴从”论,并强调“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始终保持阳气通畅,扶先天肾护后天脾胃,使阴阳合德。

  • 扶阳学派理论在杂病中的应用

    作者:余天泰

    扶阳学派的兴起并非偶然,因为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符合当今人的体质状况和发病特点及趋势.扶阳学派认为,阳气是人身立命之本,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非常重视顾护与扶助阳气.本文以临床实际典型病案为例,验证了扶阳学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就附子的使用等相关问题谈了个人体会.

  • 扶阳学派对肾命学说的发展

    作者:谷建军;赵艳

    肾命学说肇始于<内经>,发展于金元,成熟于明清,本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术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扶阳学派的学术理论实际上也属于肾命学说的范畴,不但如此,本学派"阳主阴从"的学术主张亦使肾命学说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本学说从理论到实践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亦使本学说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扶阳学派 肾命学说
  • 经典火神派与卢氏火神派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雪冰;吴生元

    从基础理论、病因学、辨证论治和方药特点四个方面,对扶阳学派中的经典火神派和卢氏火神派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并提醒各位中医药从业者应该坚持中医的辨证论治的总则,认真鉴别.

  • 略论清代温病诸师的阴阳观

    作者:王正山;张其成

    清代中医学重要的进步是在温病学方面的成就.因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治疗上“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须要处处顾护阴液,故温病学派给人的感觉一般来说是崇尚阴柔、好用寒凉、用药轻灵等等.这其实是治疗温病本身的需要,并非温病学诸大师的一隅之偏.清代温病诸师中,叶天士、王孟英等皆主阴阳平衡观,反对景岳之“贵阳贱阴”观点,反对空谈先天阴阳,认为无补于临床.而吴鞠通则持“阳大阴小论”和“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反对阴阳平衡,主“贵阳贱阴”论调.这些特点应该引起学术界重视.

  • 温阳法治疗中风概述

    作者:陈海峰;胡跃强;甘业贤;毛丹凤

    中风又名卒中,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四大疑难病证风、劳、鼓、膈之一,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中风的发生主要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有关.临床治疗多以平肝熄风、益气活血、醒脑开窍、化痰通腑、化痰通络等为法,近年来,随着扶阳学派的兴起,运用温阳法治疗中风病获得大多数医家的关注,其疗效亦经临床检验而获得肯定.

  • 论“立极阴阳”——谈谈扶阳学派的理论支点

    作者:唐农

    本文从乾坤坎离卦象入手,提出“立极阴阳”理论,认为坎离中立极之阴阳为纲纪.并通过分析“立极阴阳”与扶阳学派的核心思想,认为“立极阴阳”是构成了扶阳学派的理论支点.此理论的提出,对我们准确把握扶阳学派之理论体系,以及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意义深远.

  • 试析附子的临床运用

    作者:李旋珠;李文军

    就附子的临床运用,从性味功效、适应证、配伍、用量、煎服法、毒性反应及处理、禁忌等7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认为附子的治疗靶向是阴证、寒证,且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都很明显,因而善用、广用附子前提是精辨阴阳,洞察寒热,深层次的学术思想则是养生疗疾推崇阳气的重要作用.附于所含乌头硷,就其致心律失常作用而言,是有毒成分;就其镇痛等作用而言,则是有效成分.人体生理和病理上的差异(体质和证候),可影响对乌头硷的耐受性,而不同的剂量和煎煮法,可影响乌头硷的含量,进而改变附子的毒性和治疗作用.因而附子的用量、煎煮法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而定.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