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DGF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易感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相飞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血清学水平及PDGF-D rs3809021、rs974819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237例冠心病(CHD)患者根据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结果将粥样斑块分为稳定斑块组(65例)、易损斑块组(89例)、混合斑块组(83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PDGF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PDGF-D rs3809021、rs974819基因多态性及测序鉴定,并与112例正常者对照.结果:CHD各亚组PD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清PDGF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DGF-D基因rs3809021位点多态性在CHD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GF-D基因rs974819位点中,携带C等位基因的基因型(CG+CC)可增加总体CHD发病风险,CHD亚组间基因频率分布特点为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GF-D rs974819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C等位基因使易损斑块的发生率增加,rs974819位点C等位基因可能是CHD的遗传易感基因.

  • 64层CT评价冠脉粥样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黄小宁;李晓;邓军;左敏静;刘贯清;彭碧波

    目的:探讨64层CT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36例疑诊为冠心痛患者行64层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以CAG为标准评价CCTA诊断冠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并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析其与经CAG确诊的冠脉狭窄程度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36例患者中共检出105个斑块.冠脉轻度狭窄以钙化斑块引起为主,冠脉中度狭窄和重度狡窄以混合斑块引起为主.CCTA诊断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与管腔轻度狭窄、混合斑块与中重度管腔狭窄存在相关性.结论:64层CCTA可在诊断冠脉狭窄的同时无创性评价斑块性质,可及时发现冠脉中脂质成分丰富的斑块,以便尽早及时给予临床干预,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

  • 宝石能谱CT成像结合血清标志物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田小荀

    目的:研究宝石能谱CT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结合血清标志物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CAP)特征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8例冠心病患者均行GSI扫描,将58例无斑块者纳为对照组,60例有斑块者根据斑块分类分为A(11例纤维斑块)、B(13例脂质斑块)、C(钙化斑块)、D(混合斑块)4组,比较其血清标志物浓度和能谱数据,并对两者间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0例斑块患者中,共检出146个斑块,其中纤维斑块27个,脂质斑块32个,钙化斑块22个,混合斑块65个.斑块组血清MMP-9、活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高表达致炎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1,HMGB1)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A、D两组间血清标志物浓度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血清标志物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4组间能谱数据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B,A,D,C组CT值、能谱曲线(spectral curve,SAC)斜率、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 atomic number,EAN)和水-羟基磷灰石(water-hydroxyapatite,HAP)呈上升趋势(P<0.05),而水-脂(water-fat,FAT)浓度呈下降趋势(P<0.05);血清标志物浓度与CT值、SAC斜率、EAN和HAP均呈负相关(P<0.05),与FAT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GSI可准确分析CAP斑块性质,结合血清标志物可准确判定斑块特征,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季红;李玉明;李学文;梁国庆;陈少伯;姜铁民

    目的 观察64层螺旋CT诊断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半年后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抑制炎性反应、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协同作用.方法 经64层螺旋CT诊断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116例,分为单纯治疗组(5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和联合治疗组(6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脑钠肽的水平,半年后复查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观察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脑钠肽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联合治疗组较单纯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提高(P<0.01),且联合治疗组较单纯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同时复查64层螺旋CT,脂质斑块明显减小,纤维斑块和混合斑块略有缩小,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较联合治疗组缩小幅度更明显(P<0.05),钙化斑块两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应用他汀类降脂药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加强了抑制炎症反应、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作用.

  • 双源CT检测和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

    作者:刘云霏;马延贺;王长月

    目的:双源CT增强扫描检测和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方法使用双源CT对冠状动脉进行0.6 mm层厚横断面增强扫描,根据CT值将斑块分为钙化、非钙化和混合斑块。病理分型作为对比标准。结果病理切片发现75个斑块,63个斑块被双源CT检测,双源CT对检测所有斑块的敏感性为84%(63/75),对检测I~III型的敏感性为0%,对检测IV型、Va型、Vb型和Vc型的敏感性分别为77.8%、80%、97.9%和85.7%。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和非钙化斑块的平均CT值(分别是:416.5±94.4 HU、142.8±48.6 HU和46.3±34.2 HU;P<0.05)有明显差异。以脂质为主的斑块(IV型和Va型)和以纤维为主的斑块( Vc型)的平均CT值(分别是:30.4±24.4 HU和73.3±23.3 HU;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双源CT增强扫描能够检测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的平均CT值能够代表斑块的主要成分,且与病理分型有很好的一致性。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CTRP9、 APN水平的关系

    作者:程新良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脂肪细胞因子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9)、脂联素(APN)水平的关系.方法 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纳入笔者所在医院冠心病(CHD)患者56例,归为观察组,同期选取56例无冠脉病变的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CTRP9、APN水平;将观察组分为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和软斑块组,对比各组血清CTRP9及APN.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CTRP9、APN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块组血清CTRP9较混合斑块组高,混合斑块组血清CTRP9、APN水平较软斑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CTRP9、APN降低则冠状动脉周扬硬化斑块稳定性越差.

  • 血管内超声检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性质的应用价值——附100例报告

    作者:肖长华;杨希立;李健民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检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及其在指导介入性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VUS检测1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24处冠状动脉血管段总截面积及其平均径、血管腔面积及其平均径,计算直径狭窄率及面积狭窄率,了解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分布及特性,并与同时进行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较.结果:ⅣUS检测发现偏心性斑块92处,向心性斑块32处,其中96处为严重冠状动脉病变节段,需要进行冠状动脉的介入性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造影(CAG)对于狭窄血管的直径及直径狭窄率的测值较低,ⅣUS测值与其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IVUS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性质的检测明显优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选择方案有着指导意义.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MMP2、MMP9水平的关系

    作者:李宇;高阅春;任学军;李海宴;陈方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及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者72例,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3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MP2及MMP9水平,并比较ACS、SA患者治疗前后MMP2及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1)治疗前ACS组患者MMP2和MMP9的水平高于SA组(P<0.05);(2)ACS和SA患者治疗前后MMP2和MMP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CS组患者冠脉斑块主要为Ⅱ型,而SA组患者冠脉斑块主要为Ⅰ型和Ⅲ型;(4)冠脉斑块中Ⅱ型斑块较Ⅰ、Ⅲ型斑块的MMP2及MMP9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2及MMP9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ACS、SA患者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MMP2及MMP9水平明显降低,以达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 运用16排螺旋CT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

    作者:舒举忠;张波

    目的 运用16排螺旋CT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 对比分析因胸痛和冠心病筛查而接受16排螺旋CT检查的糖尿病患者和血糖正常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果 与血糖正常者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单支病变发病率低,多支病变发病率、存在斑块发病率、软斑块发病率均高(P<0.01);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斑块数负荷、多支病变和软斑块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在基层加强此类患者冠脉疾病方面的筛查并有针对性的加强管理有益于减少冠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血清胱抑素C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的影响

    作者:蒋小晶;陈新云;陈航;秦方;刘童;闫亚飞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33例,比较不同动脉狭窄程度、血管病变、斑块性质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管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患者的胱抑素C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胱抑素C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斑块、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的胱抑素C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狭窄程度(r=0.723,P =0.021)、血管病变(r=0.698,P =0.017)、斑块性质(r=0.710,P =0.028)与胱抑素C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年龄>65岁、糖尿病、血清胱抑素C≥1.40 mg/L、血清内脂素≥1.50μg/L是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多支血管病变及斑块不稳定性风险越高,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重要指标。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64MD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优仪;余建群;袁红梅;褚志刚;彭礼清;胡晓波

    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2%、93%及89%,对血管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94%、95%及86%,对血管节段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94%、92%及89%;④64MDCT与CCA两种方法诊断管腔狭窄的相关性较高(r=0 774,P<0.05).结论 64MDCT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检查方法,其测量结果准确、可信,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意义.

  • 12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

    作者:左稳;陈竹碧;王建秋;罗颖;韩文彬;贺军

    目的 应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冠状动脉不同成分斑块与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0年3月-2012年10月150例临床拟诊冠心病及确诊冠心病患者的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冠状动脉影像表现由两位心血管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及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应用Circulation 血管分析软件,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50例患者中,共发现319处斑块,其中软斑块104处,纤维、混合斑块103处,钙化斑块112处.冠状动脉轻度狭窄114处中,钙化斑块86处(75.4%);冠状动脉中度狭窄113处中,纤维、混合斑块75处(66.3%);冠状动脉重度狭窄92处中,软斑块68处(73.9%).结论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有效检测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及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 MMP-9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姚文健;白玉;赵国昌;王永连;陈志军;王忠民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和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从50例尸检标本中获得50个冠状动脉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MMP-9在各组冠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冠状动脉MMP-9不表达,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增加,且不稳定斑块表达高于稳定斑块.结论: MMP-9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MMP-9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起促进作用.

  • 静息心电图、胸痛症状与冠脉CTA筛查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宁;韩丽英;王俊伟;赵秀峰;常超;刘丽军;信栓力

    目的 探讨静息心电图、胸痛症状与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筛查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入院后接受静息心电图、256层螺旋CTA检查共计68例非急症胸痛疑似冠心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患者30 d内均进行CAG检查.以CAG诊断为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静息心电图、胸痛症状与冠脉CTA筛查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256层螺旋CTA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P<0.05),其诊断敏感性为96.55%,特异性为50.00%,诊断价值大于静息心电图(AUC=0.50,P>0.05)和胸痛症状(AUC=0.51,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A筛查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静息心电图、胸痛症状对冠心病的筛查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 心肌梗塞患者的社区护理体会

    作者:胡美萱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血管管腔堵塞所致.该病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 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蔡中;马军;哈若水;陈大治;李勇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65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二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经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及图像后处理,对检出的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种性质斑块所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65例中ACS 组46例,软斑块37个,中等密度斑块22个,钙化斑块12个;稳定型心绞痛组19例中软斑块6个,中等密度斑块8个,钙化斑块22个,非钙化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非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15处,中度狭窄16处,重度狭窄42处;而钙化斑块:轻度狭窄18处,中度狭窄10处,重度狭窄6处,不同性质斑块与其导致管腔狭窄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与CAG相比冠状动脉CTA可出现假性狭窄.结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无创、方便快捷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能预测冠心病的危险性,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筛选的一种优良影像学检查技术.

  • 16SrDNA技术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特点

    作者:梁平;张源明;木拉提;钟良军

    目的:通过16SrDNA技术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病原微生物-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类杆菌(T.f)、具核酸杆菌(F.n)、及中间普氏菌(P.i)并探讨其分布特点,为冠心病和牙周炎可能的相关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94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术中收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采用牙周致病菌特异性引物,通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并与基因库中的已知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检测发现粥样硬化斑块中T.f的阳性率37%,P.g的阳性率28%, F.n的阳性率18%及P.i的阳性率12%.结论:从94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测出牙周致病菌,表明冠心病和慢性牙周炎可能有相关性.其中T.f的检出率高,P.i低,为进一步探讨牙周致病菌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奠定了基础.

  • 急性冠脉综合征

    作者:赵文淑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新概念,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由于NSTEMI和UAP有时在临床上难以鉴别,而治疗上并不需要严格区别,故合并为一个概念被提出.UAP/NSTEMI是一组可危及生命的重要综合征,是急诊医疗和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进行积极干预,可以减轻UAP/NSTEMI患者的心脏损害与死亡的危险.

  • 128层螺旋CT与X线冠脉造影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治国;于青文;孙庆举;周苏宁

    目的:以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截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共56例患者,具有冠心病临床症状或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行128层螺旋CT检查,并于3~12天内给予CAG检查.以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临床价值以及对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检出的发现率.结果:根据128层螺旋CT显示,纳入的56例患者中,共672支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其中正常505支,狭窄或闭塞167支,其中斑块引起狭窄或闭塞152支,冠脉开口异常4支.对照CAG检查结果,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中,混合斑块发生率(55%)远较钙化斑块(27%)及软斑块(16%)高,左主干不同性质斑块总发生率(11%)及软斑块发生率(0)均低于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A与CAG成像质量比较,CAG对斑块性质的确定准确性不如CTA,冠脉开口异常显示的准确性优于CAG.结论:128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确定上优于X线冠脉造影,而且对于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发现率(7%)好于X线冠脉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某些程度上CTA可以选择性代替X线冠脉造影.

  • 冠状动脉急性病变斑块内Toll样受体-4表达的研究

    作者:陈新山;陈煌峰;黄恩泽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急性病变的关系.方法 从本教研室2004~2007年尸检档案中挑选24例病例及其心脏标本.分为实验组(有冠脉急性病变的SCD者)、对照组Ⅰ(无冠脉急性病变的SCD者)和对照组Ⅱ(冠脉尤严重AS的暴力死者)等3组,每组8例.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检测TLR4在各组冠状动脉AS斑块内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OD),所得数据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比较各组问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冠状动脉AS斑块中TLR4表达呈强阳性,对照组Ⅰ呈相对较弱的阳性表达,而对照组Ⅱ冠状动脉壁及轻度增厚的内膜处均未见阳性表达,其OD值(0.4662±0.0190)与两个对照组(分别为0.3361±0.0165,0.2463±0.0190)相比,对照组Ⅰ与对照组Ⅱ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状动脉AS斑块中TLR4的表达情况可视作为冠状动脉AS斑块发生急性病变的一个病理诊断指标,也是诊断冠心病猝死的系要依据之一.

61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