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主动脉壁间血肿误诊3例报告

    作者:杨继涛;李鹏;傅庆涛;张思宁;李泽树

    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临床发病较急,进展迅速,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既往有学者 [1-2] 认为 IMH 是主动脉夹层(aorta dissection,AD)的特殊类型或先兆病变,随着对该病的认识逐步加深,目前人们认为其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与穿透性动脉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AD 合称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 AAS)[3].IHM 的典型表现为急性胸痛或背痛,为切割样痛、撕裂样痛或钝痛,但是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腹痛或其他症状,临床表现不典型,导致该病容易出现延误诊断或漏诊,因此,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警惕,有助于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近确诊的 4 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的 IHM 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尤其是急诊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探讨其早期诊断和治疗特点,减少误诊率.

  • 应用主动脉CTA观察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演变

    作者:李宇;刘家禕;张楠;张焕;范占明

    目的 观察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IMH)的自然演变过程,探讨初发时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与演变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21例急性IM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主动脉CTA形态学信息,对保守治疗的IMH患者初次发病后定期进行主动脉CTA检查.根据患者1年随访期间IMH的不同演变分为稳定组和进展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CTA征象的差异,分析影响IMH进展的相关因素.结果 135例IMH患者接受保守治疗,其中稳定组92例(StanfordA型7例),进展组43例(Stanford A型10例);121例随访1年,14例半年后失访.IMH患者中73.76%(163/221)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稳定组与进展组初发时血肿内局限性强化、血肿大厚度、厚度/管腔直径、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IMH类型、溃疡样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溃疡样变是影响IMH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 IMH的类型、溃疡样变、高血压是IMH主要的不良预后风险因子.

  •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与转归

    作者:刘刚;郑德志;陈彧;陈生龙

    目的:总结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MH)的治疗选择与转归,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间,共收治AIMH患者16例,A型5例,B型11例.分析患者特征及治疗选择,电话及门诊随访确定治疗效果.结果:16例患者10例药物治疗,4例介入治疗,2例外科手术治疗,1例药物治疗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 ~48个月,平均13.3个月,1例失访,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AIMH是一组需要临床重视并积极治疗的主动脉病变,应根据其病理特征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 原纤维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散发性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作者:龙浏城;向定成;肖华;张金霞;张妮;吴源锋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原纤维蛋白-1基因( FBN-1) rs2118181位点的多态性与散发性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AAS)的关系。方法从206例AAS患者和209例对照组对象的外周静脉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目标片段进行PCR扩增后,利用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测序,分析rs2118181位点的等位基因类型。结果 AAS组和主动脉壁间血肿( IMH)亚组的TT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显性基因型模型显示,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罹患AAS ( OR 0.66,95%CI 0.45~0.98,P=0.040)尤其是IMH( OR 0.46,95%CI 0.24~0.87,P=0.016)的风险显著低于TT基因型个体;在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吸烟史、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等位基因个体罹患AAS的风险仍低于非携带个体( OR 0.66,95% CI 0.44~0.99,P=0.048)。 IMH亚组与主动脉夹层亚组患者的FBN-1 rs2118181位点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FBN-1 rs211818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AAS,尤其散发性IMH的发病可能相关,TT基因型是散发性AAS,尤其是散发性IMH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 主动脉壁间血肿误诊为急性腹痛1例报告

    作者:田万管;聂永康;张文涛;孟庆义

    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中,主动脉壁间血肿(IMH)是潜在致命的急症之一。它的主要危险并发症是进展为主动脉夹层,导致主动脉破裂、形成主动脉瘤或者完全吸收,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IMH患者都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容易引起误诊。IMH仅以急性腹痛起病实属罕见,笔者报道了1例以急性腹痛起病的68岁老年男性患者,初误诊为其他腹部疾病,后经影像学检查得以确诊。急诊医师对仅表现为急腹症的IMH肿应引起注意,以做到早期诊断和处理。

  • 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误诊病例1例并原因分析

    作者:陈小艳;孔繁亮;吴同果

    选取2015年9月6日我院收治的69岁男性患者1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因“胸痛6天,再发加重17 h,晕厥2次”入院。入院前6天突发胸痛,位于胸骨后,呈压榨紧缩感,可忍受,症状持续2天自行缓解。17 h前患者再次出现胸痛,部位同前,程度加重,并持续不能缓解,仍未就诊,至次日凌晨1点左右患者先后出现2次意识完全丧失,持续约5 min/次可自行苏醒,于当天上午10时左右入我院急诊就诊,查体:BP90/52 mmHg(多巴胺维持),神志清,呼吸稍促,颈静脉稍充盈,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120次/min,律齐,颈静脉怒张,余无明显阳性体征。急查肌钙蛋白T(CTnT)5.86 ug/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66.5 U/L,白细胞16.05×109/L、血红蛋白(HB)135g/l、血小板(PTL)47×10^9/L、中性粒细胞86.9%,D-二聚体3890 ug/L,肌酐306 umol/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不明显。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等病史,未正规体检,否认吸烟饮酒史。入院诊断:(1)胸痛查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KillipⅣ级;(2)肾功能不全。

  • A 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单中心治疗分析

    作者:陆华;颜涛;王晓武;马涛;张卫达;于浩;李瑶瑶;王显悦;董文鹏;梅鲁刚;李杰;王晓莉

    目的总结分析Standford 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诊疗经验及结果,探索Standford 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204例,其中Standford 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38~62岁。12例中,急诊手术3例,9例采取非手术治疗。结果急诊手术3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术后痊愈出院。非手术治疗中,2例痊愈,3例转为A型夹层(2例行全弓置换术,1例死亡);剩余4例因弓降部溃疡行腔内隔绝术,2例痊愈,剩余2例分别在术中及随访中出现夹层。结论 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个动态发展的疾病,有血肿吸收痊愈的可能,但大部分患者在血肿吸收过程中有出现病情进一步加重的可能。因此,在边药物治疗边观察的同时应做好随时手术治疗的准备。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壁间动脉瘤近中期疗效分析

    作者:李浩;王志伟;化召辉;徐鹏;曹辉;刘仕睿;马珂;张林枫;王煜杰

    目的 总结主动脉壁间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本科收治的16例经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合并壁间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1处壁间动脉瘤,分别在发病时和发病后1、3、6个月和1年复查主动脉CTA,观察壁间动脉瘤的变化情况和壁间血肿的吸收情况.结果 1例患者在随访3个月时壁间动脉瘤扩大,2例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在随访期间壁间血肿无吸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后1周壁间动脉瘤血栓化消失.随访3个月时,14处壁间动脉瘤消失或血栓化,7例患者壁间血肿吸收;6个月时,32处壁间动脉瘤消失或血栓化,13例壁间血肿吸收;1年时,38处壁间动脉瘤消失,3处部分血栓化,14例壁间血肿完全吸收,2例血肿大部分吸收.结论 主动脉壁间动脉瘤大部分随着血肿的吸收能自愈,但临床需要与穿透性主动脉溃疡相鉴别.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腔内治疗和保守治疗的比较

    作者:吴烈明;杨镛;杨国凯;马振桓;万嘉;李国剑;杜玲娟;王浩骅

    目的 比较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腔内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10月云南省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B型壁间血肿患者48例,14例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给予降压、镇痛镇静治疗(腔内组),34例患者行单纯药物降压、镇痛镇静等保守治疗(保守组),对比两组患者卧床时间、血肿基本吸收率、死亡率、恶化率.结果 腔内组与保守组的卧床时间、死亡率、恶化率分别为8.42±2.34天vs 12.92±3.75天、7.14% vs 14.70%、7.14%vs 32.35%,腔内组与保守组随访1、3个月的血肿基本吸收率分别为71.42%vs 47.05%、92.86% vs 64.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是安全可行的,但应根据影像学检查主动脉的形态、症状体征等重要因素来明确腔内修复的可行性.

  • 103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及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卢苇;郑宝石;雷宾峰;谢晓勇;彭俊;黄柳柳;罗程

    目的 总结外科治疗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结果,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方法 2009年5月至2016年6月,共103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男75例,女28例;年龄20~79岁,平均(43.13 ±15.07)岁.手术采用深低温下半身停循环,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孙氏手术92例, Bentall手术63例,主动脉根部成形或主动脉瓣成形9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231.7 ±55.9)min,主动脉阻断(138.1 ±31.3)min,选择性脑灌注(31.0 ± 6.8)min,30天死亡9例(8.73%).结论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存在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和策略选择仍需进一步研究.

  •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疗进展

    作者:周爱明;刘达兴

    主动脉壁间血肿(IMH)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可危及患者生命,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医师对IMH认识的深入,检出率逐年升高,目前较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多层螺旋CT、磁共振及食管超声心动图等,其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治疗上包括药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腔内支架植入治疗,不同类型及并发症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行积极治疗后转归及预后较好.

  •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近中期随访结果及CT形态变化

    作者:唐兴奎;熊江;许永乐;郭伟;郭兢津;梁伟雄

    目的 分析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特点及CT形态变化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解放军总医院28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并对18例CT随访资料分析,分别测量发病时、1周、1、3、6和12个月的血管壁大厚度、主动脉大外径和主动脉内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8例患者无死亡病例,2例接受腔内手术.连续CT随访18例,血管壁大厚度平均为(12.1±2.6)mm,血肿1个月后开始吸收,6个月后8例(44.4%)患者完全吸收,其中壁厚≤10 mm患者吸收率高于>10 mm患者(85.7%比18.2%,P<0.01),15例随访至12个月共13例(86.7%)完全吸收.主动脉大外径12个月减小(7.3±2.4) mm,前6个月减小值明显高于后6个月[(6.7±3.5) mm比(0.6±1.7) mm,P<0.01],血肿完全吸收后增加(0.9±0.5) mm(n =8).主动脉内径12个月增大(6.1±2.3)mm,前6个月增大值高于后6个月[(4.7±1.8) mm比(1.2±1.0)mm,P<0.01].结论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近中期结果良好:壁间血肿多数能在12个月内完全吸收,其中血管壁大厚度≤10 mm患者吸收速度和吸收率均高于>10 mm患者;主动脉大外径在血肿吸收期减小,血肿吸收后增大,主动脉内径持续增大,血管腔呈扩张趋势.

  •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郭倩玉;卢成志;夏大胜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76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于入院当日取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常规检查血肌酐等生化指标及血常规,记录患者血白细胞(WBC)、肌酐水平、主动脉CT造影结果以及住院期间休克和死亡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对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ROC曲线D-二聚体的理想截断值为2988.6μg/L FEU,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70.5%,据此将患者分为A组[D-二聚体<2988.6μg/L纤维蛋白原当量单位(FEU),45例]和B组(D-二聚体≥2988.6μg/L FEU,31例)。B组发病时间和主动脉壁间血肿比例低于A组,累及升主动脉比例和住院死亡比例高于A组(均P<0.05)。2组休克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短、累及升主动脉、无主动脉壁间血肿均为D-二聚体水平≥2988.6μg/L FE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发病时间长、未累及升主动脉、壁间血肿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对较低。

  • 急性 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13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雪钢;白斗;武少辉;张效杰;蒋岚杉

    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2013年6月—2014年8月共收治13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入院初始均采用降压、止痛、镇静为主的药物治疗,通过CT血管造影( CTA)严密观察,对于病情发展者选择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药物治疗过程中,5例患者血肿均较稳定,经药物治疗后缓解出院;2例10 d后血肿增大而进行腔内修复术;6例伴发有主动脉溃疡而选择腔内手术。5例药物治疗患者随访3~14个月,CTA示壁间血肿均有不同程度吸收,未再次出现胸背部疼痛症状。8例腔内治疗者随访6个月,血肿大部分已吸收,未发生内漏、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可在CTA严密观察下,首先进行降压、止痛、镇静为主的药物治疗,若血肿增大或伴发主动脉溃疡等情况,则应及时行腔内修复术。

  • 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间血肿的影像诊断

    作者:张小林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间血肿的影像诊断.方法 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61例,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行多层CT直接征象中,环形增厚患者27例,新月形增厚的患者34例;间接征象中,17例患者出现钙化内移的间接征象,16例可见穿透性溃疡征,21例呈动脉粥样硬化性的改变,14例内膜渗漏;并发症发生情况中,11例主动脉夹层,36例胸腔积液,14例心包积液.结论 MSCT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能够将壁间血肿征象、并发症清晰的显示出来,同时,还能对其结局进行预测,为其临床整治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和指导.

  • 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间血肿的影像诊断

    作者:肖云洪;苑庆勇

    目的 探讨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IMH)的影像特征和价值.方法 以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例诊断为IMH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仪实施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以及容积成像等检查方法,以获得壁间血肿及穿透性的溃疡影像.结果 18例IMH患者中,A型5例,B型13例(10例累及胸腹主动脉,3例只涉及胸主动脉),多层螺旋CT的影像特征为:主动脉的腔内呈环形充盈缺损或者新月形,内壁光滑,钙化的内膜片内移,形成尖角样穿透溃疡,主动脉腔内没有明显的内膜片.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IMH,能够提供比较丰富的信息供临床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意义.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朝华;林顺发;黄旭璇;林珏慧;李彩霞;江森

    目的 探讨主动脉壁间血肿(IMH)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10例经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证实的IMH,男6例,女4例.使用16层螺旋CT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大密度投影和容积成像等后处理方法显示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结果 10例IMH中.A型2例,B型8例,其中2例局限于胸主动脉,6例累及胸腹主动脉(止于肾动脉上方2例,髂总动脉分叉上方2例,2例累及双侧髂总动脉).MSCT表现为主动脉腔内新月形或环形充盈缺损,内壁较光整,钙化内膜片内移及局灶性尖角样穿透溃疡形成,主动脉腔内无明确内膜片显示.结论 多层螺旋CT能为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透性溃疡影像学诊断新进展

    作者:刘玉清

    文章论述主动脉夹层(AD)、主动脉壁间血肿(出血)、主动脉穿透性溃疡的影像学诊断的进展,并讨论三者的关系,提出影像学检查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章希炜;杨宏宇;孙蓬;邹君杰;董剑;陈国玉

    目的 探讨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形成(AD)主动脉壁间血肿(IMH)和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AU)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9月至200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共收治126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病人,其中Stanford B型AD98例采用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八术,必要时辅以颈-颈动脉旁路术或颈-颈-锁骨下动脉旁路术,IMH 19例,药物治疗,PAU 8例,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治疗,必要时辅以股-股动脉旁路术,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腔内治疗.随访3个月至3年,随访率78%.结果 1例IMH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Stanford A型AD抢救无效死亡,1例Stanford B型AD病人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后半年死于急性Stanford A型AD,1例StanfordB型AD病人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后双下肢缺血性神经损伤未能完全恢复.其余病人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AD和PAU的安全、有效的手段,辅以必要的动脉旁路手术可以扩大其适应证;药物治疗是控制IMH的有效方法,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 256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学分型与 CT表现临床研究

    作者:闫文俯;赵威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AD)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分型及主动脉壁间血肿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关系。方法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256层螺旋CT扫描,确诊患者并进行分型及影像学分析。结果106例胸痛患者在除外其他致病因素外表现为壁间血肿的有22例,占主动脉病变致胸痛患者的20.75%。结论主动脉壁间血肿极有可能是AD的不典型类型。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