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部外科手术护理复合保温措施用于患者体温控制与心理满意度的效果分析

    作者:李金葵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手术护理复合保温措施用于患者体温控制与心理满意度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6例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温措施护理,观察组在常规保温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复合保温措施护理.结果 两组患者核心体温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满意度97.67%(42/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32/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保温措施可有效稳定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核心体温,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 保温护理对手术室患者术中应激的影响

    作者:胡丹

    目的 探讨保温护理对手术室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2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10例,观察组1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础体温、麻醉后10 min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 min对照组患者体温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在血压控制,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心率控制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保温护理能有效控制患者体温,防止术中低温情况的发生,减少了因交感神经兴奋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减轻术中应激反应.

  • 眼部护理联合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郑珍慧;丁雷鸣;丁世玲

    目的 探讨眼部护理联合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该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眼部护理配合体温控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角膜上皮脱落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高热、颅内高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预后良好率和双眼角膜上皮未脱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眼部护理联合体温控制效果较好,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预后.

  • 肝癌患者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全麻下体温控制的研究

    作者:袁宁璐;雅健;马朋羽;杜萍;李新春;孙秀兰;宋贺;宋铁鹰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应用高强度超声波技术,可使治疗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不切皮可治疗深部肿瘤,达到无创效果[1].但因治疗时间较长,此方法治疗时可产生局部温度升高,进而全身体温增高,有报道93%的患者术中发生体温增高[2].高体温往往会导致机体高代谢,进而诱发一些严重事件,特别是对于一些肝癌晚期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关于HIFU治疗中体温如何控制目前国内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拟对全身麻醉下HIFU治疗肝癌患者的体温控制进行研究,寻找一种安全有的控温方法,增强HIFU治疗的安全性.

  • 体温控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黄德玖;尹智

    目的 研究体温控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体温控制组(体温控制在36.5~37.5 ℃)、亚低温组和常规降温组,每组10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气、血小板和凝血常规,术后第4天复查颅脑CT观察有无颅内再出血和梗死,评价术后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 常规降温组患者的心率高于体温控制组和亚低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及血气分析指标[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亚低温组血小板计数(PLT)低于体温控制组和常规降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高于体温控制组和常规降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降温组比较,体温控制组和亚低温组术后颅内再出血和脑梗死发生率更低,ADL良好率更高,病死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将体温控制在36.5~37.5 ℃,可降低术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S-100B 蛋白、LDH 表达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梁建军

    目的:观察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 S-100B 蛋白、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低温组(34例)和常规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低温组加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3 d 和7 d 血清 S-100B 蛋白、LDH 水平。3个月后比较两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评分)。结果治疗前,低温组血清 S-100B 蛋白、LDH 水平与常规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 >0.05);治疗后,血清低温组 S-100B 蛋白、LDH 水平逐渐下降,治疗后1 d、3 d、7 d 与常规组相同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低温组 GOS 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 GCS 评分与 S-100B、LDH 水平均呈负相关(r=-0.382,-0.547;P =0.002,0.001)。结论早期控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体温能够显著降低血清 S-100B 蛋白、LDH 水平,减轻细胞凋亡,改善患者的预后。

  • 脑卒中患者早期体温控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蕾;陈佳春;陈雪妹

    体温是反映人体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发热是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发热可加重脑缺血的严重程度,加速脑缺血半暗带区组织和细胞坏死[1].den Hertog等[2]研究指出,患者在发病24 h内体温变化与神经系统功能的逆转,有一定的相关性.脑卒中伴发体温升高,会加重脑缺血、缺氧,导致脑水肿恶化,是脑严重损害的结果[3].因此,脑卒中患者的早期体温控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抢救及其预后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对脑卒中患者体温升高的原因及控制措施进行综述,现介绍如下.

  • 体温控制对大面积脑梗死疗效分析

    作者:张敏

    选取我院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比较常规治疗和亚低温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B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控制治疗可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到明显改善,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推广。

  • 体温控制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注全麻的影响

    作者:张海萍;吴云娟;吴蔚芳;韩南火;廖小勇;万卫红

    目的 观察危重患者术中体温控制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6月选择需要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麻醉危重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体温控制组(术中体温控制在37.5℃,对照组不控温(手术室常温),术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清醒时间,同时随访术后延迟性呼吸抑制、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手术时期间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诱导及麻醉清醒期间HR、BP、MAP及BIS未有统计学差别,但实验组手术期间HR、MAP及BIS均低于对照组.另外,实验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576.57±73.88)mg、(1073±355)μg,而对照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658.45±95.47)mg、(1118±465)μg,两组中丙泊酚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体温控制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丙泊酚用量小并且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常规室温下全麻.

  • 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ET-1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红斌;智华;朱庆华;王静;杜明;王丽梅

    目的:探讨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内皮素1(ET-1)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治疗组用亚低温治疗仪将患者急性期7 d内的肛温持续控制在36~37℃;对照组未控制体温,当体温超过38℃时予常规方法降温。收集两组入院后第1、3、7天的血清标本,用放免法检测NSE和ET-1水平。结果治疗组第3、7天的NSE和ET-1浓度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根据伤后3~6个月的GOS评分,治疗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温控制在36~37℃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NSE、ET-1浓度,降低其预后不良发生率,改善预后。

  • 腹部外科手术复合保温措施控制患者体温的效果

    作者:董毅

    腹部手术患者体温往往由于手术操作、冲洗液温度、保温措施不到位等因素而波动较大[1,2].在传统保温措施中,多采用电加热保温毯以及纯棉线毯覆盖患者躯干以及四肢部位,实际保温效果并不显著[3].复合保温措施是在使用电热毯基础上,加温冲洗液与静脉输液,通过对流或传导方式直接将热能传给机体[4],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调取2015年8月--2017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28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资料,回顾腹部外科手术护理复合保温措施用于患者体温控制的效果,报告如下.

  • 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Tau蛋白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张文青;郑鹏;徐坡

    目的 观察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及Tau蛋白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体温控制组35例,亚低温组15例,常规降温组46例.检测各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5、7天血清NSE及Tau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3组治疗前NSE、Tau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体温控制组、亚低温组血清NSE[(31.82±11.24)、(30.24±9.79)μg/L]、Tau蛋白[(25.67±9.47)、(26.67±10.61)ng/L]均较治疗前[(72.15±15.84)、(72.38±18.91)μg/L,(79.84±18.59)、(77.50±19.69)ng/L]明显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降温组治疗第7天血清NSE[(62.76±13.02)μg/L]、Tau蛋白[(57.50±15.09)ng/L]与治疗前[(75.43±12.83)μg/L、(80.83±17.36)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温控制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及Tau蛋白水平,起到与亚低温相同的治疗效果.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观察

    作者:李东岗

    目的 观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各28例.观察组联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仅在体温>38℃时实施常规方法降温.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及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个月,末次随访,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恢复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亚低温,能有效保护脑组织,降低颅内压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血肿清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开;银公敬;翟付强

    目的 探讨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血肿清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64例符合亚低温治疗适应证的重型颅脑损伤行血肿清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观察组应用亚低温治疗仪控制体温;对照组不给予体温控制,当体温>38℃时用常规方法降温.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MDA、IMA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GO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预后不良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血肿清除术后患者实施体温控制,能有效保护患者的脑组织,降低患者颅内压及MDA、IMA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血肿清除术后的疗效及血清IMA、MDA的影响

    作者:刘军;袁辉纯;徐立新

    目的:探讨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血肿清除术后的疗效及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MA)、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2012年3月到2013年1月收治符合标准的sTBI 45例,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根据体温控制水平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使用亚低温治疗仪联合冬眠药物将肛温控制在36.0~36.4℃,维持7 d后自然复温;对照组采用传统降温措施将肛温控制在36.5~37.7℃。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MA、MDA水平。结果观察组颅内压在治疗后3 d开始逐渐下降,7 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GOS评分4~5分,68.0%,17/25)明显高于对照组(35.0%,7/20;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IMA及MDA水平均在治疗前高,治疗后1~7 d逐渐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肛温控制在36.0~36.4℃对sTBI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IMA及MDA水平,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 体温控制的一体化管理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许娜;邵蕾;胡娟娟

    目的:探讨体温控制的一体化管理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4年进行心脏手术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常规体温护理,对照组予一体化体温管理计划,比较2组患儿开胸前鼻温及复温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开胸前鼻温高于对照组,复温时间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一体化的体温管理使小儿的体温在心脏手术中能得到理想的控制。

  • 从诱导低温到诱导常温——临床医生的探索

    作者:周良辅

    亚低温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重型颅脑外伤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近来一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研究指出亚低温治疗效果不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和寻找出路?本文就亚低温治疗的历史、脑温的基础研究,以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对发热患者的降温处理等方面和大家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诱导低温 体温控制
  • 腹部外科手术护理复合保温措施用于患者体温控制效果的分析

    作者:李岚岚;杜娟;贾文敏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手术护理复合保温措施用于患者体温控制效果.方法:选取86例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根据不同保温护理措施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温措施护理,观察组在常规保温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复合保温措施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手术30min、手术60min、手术120min、术后两组患者核心体温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麻醉复苏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保温措施可有效稳定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核心体温,减少寒战发生,缩短麻醉复苏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体温控制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注全麻的影响

    作者:秦海鹏;苑玺

    目的:探讨分析对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注全麻的患者实施体温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2月收治的62例需要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注全麻的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A组与B组,A组31例,B组31例,A组实施术中体温控制,B组术中不予控制温度,即常规手术室温度(22~24℃).对比2组患者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药剂量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A组瑞芬太尼、丙泊酚用药剂量明显少于B组,差异显著(P<0.05);A组麻醉前、诱导后BIS与B组比较无差异(P>0.05),手术开始20min后BIS明显低于B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注全麻的患者实施体温控制可减少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药剂量,降低BIS.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