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依托咪酯及丙泊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应用于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麻醉效果评价

    作者:颜廷凤

    目的 探析依托咪酯及丙泊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应用于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于该院接受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患者中选择88例进行分组麻醉,并对比麻醉效果.分组依据为信封法,A组采取依托咪酯联合瑞芬太尼麻醉,B组则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各4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麻醉诱导时间为(76.5±3.4)s、呼之睁眼时间为(7.2±2.1)min,定向力恢复时间为(16.7±3.2)min均显著短于B组(t=15.714,6.105,6.373,P<0.05).比较不同时间点MAP、HR的变化,显示A组在T2、T5时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低氧血症以及体动等不良事件发生几率更低(χ2=4.062,4.423,P<0.05).结论 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相比较,依托咪酯联合瑞芬太尼应用于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效果更佳,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更小.

  •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46例临床分析

    作者:矫太伟;孙明军;冯明亮;刘梦园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 ESD)可以一次完整切除肠道粘膜直径大于2 cm的早期癌病灶,切除深度可达粘膜全层、粘膜肌层及大部分粘膜下层,并且可获得完整病理学标本。目前,ESD已被作为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并且地位等同于外科手术及放化疗,因其具有操作方法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及疗效可靠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各国临床医师的关注[1]。现对在我院经ESD治疗的46例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病例总结如下。

  • 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曹亮;何亚龙;蒋小猛;黄红梅

    目的:总结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食管高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接受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中,16例(57%)术后病理证实维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其余12例(43%)术后则诊断为食管癌。结论内镜下病理检查诊断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准确率57%,内镜下活检不能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确诊依据,应积极随访甚至手术干预。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为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方法。

  • 评判性思维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病人护理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评判性思维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护理中的运用。方法在本科室开展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护理工作中采用评判性思维理念,分析护理效果。结论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护理工作中引入评判性思维,通过分析患者情况做出针对性个体化护理,做好手术前的准备、术中的护理及配合、术后护理观察,可充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 依托咪酯及丙泊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应用于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麻醉效果评价

    作者:朱庆滨;张铨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及丙泊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应用于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酯联合瑞芬太尼组(ER组,n=41)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组(PR组,n=42),监测并记录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并记录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ER组患者术中收缩压低于术前(P<0.05)。PR组中,术中、术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及术中的心率、SpO2均低于术前(P<0.05)。ER组诱导时间及低氧血症的发生率短于或低于PR组(P<0.05),肌肉震颤的发生率高于PR组。结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术前用依托咪酯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在一定程度上可抵消各自的副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较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联用有更大优势。

  •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或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体会

    作者:洪伟勤;王小忠;彭启全;黄耀奎;张晓鹏

    目的 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分析2012 年1 月~2013 年3 月在我院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或挖除术治疗的33 例上消化道病变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33 例患者包括食管病变8 例(其中1 例合并有食管胃结合部病变),食管胃结合部病变3 例(其中1 例合并有胃底病变),胃病变19 例(其中2 例病变多发),十二指肠病变3 例.术后病理分别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11例,腺瘤样息肉3 例,囊肿1 例,异位胰腺1 例,平滑肌瘤2 例,间质瘤7 例,轻到重度非典型增生7 例,早期癌1 例.病灶直径0.5~3.5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下切除手术(1 例穿孔较大者联合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时间20~120(中位数45)min,出血量2~50(中位数5)ml.其中术中穿孔2 例,术中出血2 例,术后迟发性出血2 例(通过保守治疗痊愈).33 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2~12 个月,无复发或转移病例.结论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早期癌及间质瘤的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由有经验的内镜医生开展.

  • 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清醒镇痛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敏;范志宁;陈惠裕;李翔;喻春钊;黄曙

    目的 评价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技术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7月间85例应用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技术行ESD术的患者,持续监测并定时记录患者在ESD术中的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术后随访患者对术中的记忆和疼痛的感觉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85例患者在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下行ESD全部成功,82例(96.47%)麻醉效果满意,3例患者术后主诉术中有轻度痛感,能忍受.5例术中出现循环及呼吸等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清醒镇痛的麻醉技术用于ESD术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的ESD手术条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章金艳;刘明;栗华;郑建玮;雷晓毅;黄伟锋;黄玉林

    目的 通过与外科手术比较,评价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GISTs)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2年1月~2017年1月行ESD或外科手术治疗的97例胃GISTs(肿瘤直径≤3.5c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治疗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64例行ESD治疗(ESD组),33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组).外科手术组的平均肿瘤直径大于ESD组[(2.45±0.10)cm vs(1.47±0.81)cm,P<0.001].ESD和外科手术组在肿瘤整块切除率(95.3%vs 100%,P=0.519)、完全切除率(92.2%vs 100%,P=0.244)和并发症发生率(10.9%vs 6.1%,P=0.678)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外科手术组相比,ESD组平均手术时间短[(46.7±23.2)min vs(83.9±20.5)min,P<0.001],中位术后禁食时间短(3d vs 5d,P<0.001),中位术后住院时间短(6d vs 11d,P<0.001),中位总住院费用也低(16610元vs 39639元,P<0.001),两组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病例.结论 采用ESD技术治疗直径≤3.5cm的胃GISTs是安全、有效的,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其疗效相似,但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

  •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生

    目的:总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3例消化道内镜下粘膜剥离患者进行治疗、护理与配合。结果接受ESD治疗的23例消化道病变患者中,有20例情绪不稳定,不同程度产生焦虑、恐慌不安的心理,经针对性心理护理后全部缓解。病灶切除完整。结论在ESD术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做好术前准备和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观察、健康指导,保证了整个治疗过程的顺利结束,提高了手术疗效和安全性。

  •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62例效果观察

    作者:赵治彬;孔宏芳;伏亦伟

    目的 评估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62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后病理、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术后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62例患者经ESD共切除64处病灶,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粘膜内癌35例,粘膜下癌4例.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8.4%、93.7%、85.9%.2例(3.2%)发生术后出血,未发生术后穿孔.术后2例患者发生肿瘤局部复发.结论 ESD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

  • 对比胃肠小间质瘤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传统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孟巧莉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小间质瘤的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与传统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8例胃肠小间质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切除的方法将其分为内镜组与传统组,每组各54例,内镜组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切除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完全切除率、复发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对比发现,内镜组患者的完全切除率高于传统组,复发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对胃肠小间质瘤的治疗疗效显著,完全切除率较高,复发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与护理

    作者:谢德芬;徐永素;田茂蓉

    目的 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 本样本回顾分析2010年1~12 月采用ESD治疗的3例消化道疾病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资料.结果 本组3例患者入院后情绪不稳定,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针对性护理后全部缓解.本组ESD术的患者手术基本成功,病灶都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中创面少许出血,给予APC电凝止血后未见出血.3例患者术后均无出血、穿孔及其他消化道不适症状,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在ESD术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做好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前和术中的护理及配合,以及术后护理现察,可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

  •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消化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

    作者:殷伟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消化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ASA I~Ⅱ级、择期全麻下行消化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A组)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组(B组)各19例.A组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药物浓度为3.0μg/ml),视麻醉深度调整靶浓度0.1μg/ml.B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负荷剂量1μg/kg,随后开始微量泵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μg·kg-1·min-1,并同时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药物浓度为2.5μg/ml),视麻醉深度调整靶浓度0.1μg/ml.观察麻醉前、麻醉后2min、置胃镜后2min及苏醒时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手术时间、丙泊酚的用量、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麻醉前相比,麻醉后2min及置胃镜后2min 两组患者的MAP均下降(P<0.01);麻醉后2min两组患者均发生一定程度的HR减慢和SpO2下降(P<0.01),但均为一过性,至置胃镜后2min好转(P>0.05);并且两组患者中无1例发生心动过缓或呼吸抑制.两组患者之间各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并且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在消化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中的麻醉效果安全可靠,且与单用丙泊酚相比,患者苏醒更快.

  • 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的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

    作者:朱晓蕾;陈志坦

    目的 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包括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行EMR和ESD的43例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患者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无蒂隆起性病变食管11例,胃底4例,胃体8例,胃窦8例,贲门11例,直肠1例.EMR 32例,ESD 11例.EMR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ESD;EMR术后1例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出血,2例穿孔,皆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6例,息肉23例,1例异位胰腺,7例上皮内瘤变,6例早癌.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术后2月、6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治疗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

  • 防治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出血的护理

    作者:金宇玲;陈姚钰;涂晓兰;陈慧;侯宗明

    近年来国内逐渐开展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其对于≥2 cm的平坦病变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具有对患者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的优点,但常见的并发症出血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ESD的广泛应用.

  • 结直肠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魏振军;王昕;成涛;何玉琦;刘丽丽;金鹏;盛剑秋

    目的 分析ESD治疗结直肠肿瘤的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0例结直肠癌肿瘤患者ESD治疗的临床资料.将手术时间分为≥60 min和<60 main两部分,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对包括肿瘤部位、类型、病理诊断、非抬举征、术中严重出血等5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 210例结直肠ESD平均手术时间(50.3-42.8) min,病灶平均大小(31.9 ±44.9)cm2,整块切除率为91.4%,R0切除率为90.5%,治愈性切除率为88.6%.穿孔发生率为5.2%(11/210),迟发性出血率为0.5%(1/210).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直径≥40 mm或跨结肠袋(OR 3.466;95%CI:1.594~7.538)、病变位于弯曲部(OR 2.270;95% CI:0.175~9.227)是影响结直肠ESD手术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时间≥60min).结论 结直肠肿瘤直径≥40mm或跨结肠袋,病变位于弯曲部可明显延长ESD手术时间,使手术难度增加.

  •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在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晓钟;刘欣;戴伟杰;王琼

    目的 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病变中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2月采用ESD方法治疗的4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先行CT及超声内镜明确病变的性质及层次,再行ESD治疗.结果 本组40例病变中,食管病变10例,胃内病变30例,34例完整切除,4例借助圈套器切除.3例术中穿孔,其中食管病变1例,胃病变2例,术后出血2例例,内科治疗后好转.结论 ESD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缺点是操作时长,技术难度大,应由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开展.

  •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与护理

    作者:寻娟利

    目的:探讨在内镜粘膜下应用剥离术(ESD)进行治疗结合优质护理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方法:以我院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所收治的100例消化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均实施剥离术(ESD)治疗法,再结合优质护理,观察、分析其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结果:10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有效率高达100%;在护理过程中98例患者均没有发生出血、穿孔等不良反应,只有2列患者出现轻微创面出血,及时处理后,出血立即停止.结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法与优质护理的有效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而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

  • 早期胃癌ESD术后延迟出血的内镜下治疗

    作者:余世界;沈磊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ESD术后延迟出血的内镜下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0月行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3例中发生延迟出血者2例的内镜下止血方法及效果.结果 2例患者行急诊内镜止血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黏膜内癌,均在定期随访中.结论 ESD术后延迟出血发生危害大,不易察觉,我们既要做到出血前预防,又要在出血后冷静止血,同时强效抑酸是术后治疗的关键.

  • 早期胃癌规范化诊治流程及预后因素

    作者:李忠武(综述)

    胃癌依然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癌症之一。近些年,在日本,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约占胃癌治疗患者的57%,而在中国,该比例却不足10%。包括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内的微创手术,对于EGC患者而言是治愈性的治疗,而且患者会获得很好的预后。对于EGC而言,规范化诊治流程非常重要。首先,内镜、超声内镜及组织学检查是筛选微创手术患者的关键步骤。第二,仔细评估微创手术标本可以为将来可能的外科干预提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脉管瘤栓、肿瘤体积、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此外,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淋巴管侵犯、HER2/neu、Mucin-4、VEGF C、VEGF D过表达是EGC的预后因素。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