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上皮内瘤变及早癌内镜切除术前后病理观察结果对比分析

    作者:李军红;肖鸿丽;王仰坤

    目的 通过对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获得的上皮内瘤变及早癌标本的病理学观察,探讨术前及术后病理诊断差异的原因及改善方法.方法 根据WHO(2010)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和Vienna分类,分别对62例胃EMR/ESD术前及术后病理观察和诊断,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病理诊断完全一致率69.4%(43/62),术前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类)诊断一致率73.5%(25/34),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类)诊断一致率58.3% (14/24),浸润性癌(5类)诊断一致率100% (4/4).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级别升高占41.7%(10/24).结论 胃黏膜活检及EMR/ESD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偏低,主要表现为术后级别升高,术前病理诊断不能完全代表胃黏膜病变的性质,处理不应仅局限于定期内镜随访或组织活检的病理信息,有条件的应结合内镜形态并积极行EMR/ESD治疗.

  •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技术诊断消化道早癌的准确性分析

    作者:赵凯;余波

    目的 分析窄带成像技术与放大内镜技术联合后针对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效果、诊断准确性,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针对院内患者展开对比分析,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常规内镜检查,二组接受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技术展开检测,针对检测准确率展开分析,即比较患者消化道癌、癌前病变检测状况及检测准确率比较参数有诊断价值、图像清晰程度等,比较两组患者评分分析效果.结果 二组患者各项参数均高于一组,早癌检出状况明显高于一组,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可发现此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证明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技术对于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准确性高于常规内镜检查.讨论: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径技术展开消化道早癌的准确性高于常规检测,若相关医疗单位具备条件,应切实展开此类技术的应用,保障消化道疾病患者能够更为准确地展开治疗,保障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对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治疗价值研究

    作者:蔡策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对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治疗价值.方法 抽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38例作为A组,另选择同期接收并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38例作为B组,对比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 A组总平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病变直径≥2.0 cm的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以及病灶残留率、复发率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R、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癌的疗效相当,而后者对治疗病变直径≥2.0 cm的效果更佳;但ESD对手术操作的要求高,因此,应综合考虑病变位置、病灶大小、病例类型等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并加强对术后的监测.

  • 双重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作者:殷桂香;王贞彪;乔进朋;鲁力峰;王晓燕

    目的:探讨双重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在丰台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1 880例,分为观察组(406例)和对照组(1 474例),其中观察组进行内镜下醋酸-卢戈碘液、醋酸-美兰的双重染色,并行病理检查;对照组采取经验性活检取材病理检查,观察两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中,食管黏膜染色213例,总检出率为15.5%,早癌4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食管早癌检出率为8.0%;对照组588例,总检出率3.1%,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食管早癌检出率为1.2%,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胃黏膜染色109例,总检出率66.1%,早癌7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检出率为24.8%,对照组548例,总检出率8.6%,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肠黏膜染色84例,总检出率79.8%,早癌1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结直肠早癌检出率为10.7%,对照组338例,总检出率19.8%,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结直肠早癌检出率为0.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醋酸-卢戈碘液、醋酸-美兰的双重染色法可提高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蓝激光成像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千迅

    目的 探讨蓝激光成像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0例上消化道可疑病变病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消化系统内窥镜进行诊断,研究组给予蓝激光成像技术,比较两组图像辨识度、诊断确诊率.结果研究组图像辨识度(9.30±0.23)分,高于对照组(7.45±0.56)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诊断确诊率(92.50%)高于对照组(75.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蓝激光成像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中的诊断价值显著,图像辨识度高于传统的内窥镜,也可提高上消化道早癌诊断确诊率.

  • 术前活检在胃粘膜病变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张游;令狐恩强;卢忠生;杜红;王向东;孟江云;王红斌

    目的 评价术前活检在胃粘膜病变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5例术前活检明确诊断为胃上皮内瘤变或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术前活检诊断与ESD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性.结果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总符合率达93.8%( 183/195),完全一致率为50.8%( 99/195),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完全一致率为49.4%( 42/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完全一致率为38.0%( 30/79),早癌完全一致率为87.1%( 27/31),早癌诊断一致率明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P<0.05),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一致率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66例(33.8%,66/195)术后病理较术前活检病理程度加重,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36例(42.4%,36/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30例(38.0%,30/79);有18例(9.2%,18/195)术后病理较术前活检病理程度减轻,其中高别上皮内瘤变有14例(17.7%,17/79),早癌有4例(12.9%,4/31);术后病理证实为炎性组织12例(6.2%,12/195),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7例(8.2%,7/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5例(6.3%,5/79).结论 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不能完全代表胃粘膜病变的性质,但术前活检病理对ESD切除胃粘膜病变具有良好的提示作.

  • 胃上皮内瘤变与早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后复发率的调查研究

    作者:连元;令狐恩强;王志强;卢忠生;孟江云;王向东;杜红;王红斌

    目的 调查早期胃癌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后的复发率,以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301医院内镜中心数据库中的数据,筛选出2000年8月至2011年8月11年间行EMR治疗早期胃癌的38例病人、54例次临床资料,进行随访调查研究,其中男28人,女10人,年龄50 ~94岁,平均67.9岁,1例病例失访,失访率为2.6%.将临床资料按术后病理类型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随访平均周期为28个月,进行复发率等分析.结果 切除病灶31个,病灶直径0.6~2.5 cm,随访后统计总术后复发率为22.2%,各类型复发率分别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2%;癌21.1%.结论 内经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复发率较高,如患者有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适应征且患者经济情况允许建议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ESD)治疗.

  • 消化内镜对120例消化道早癌影像诊断质量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文斌;谢琼花

    目的 分析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应用消化内镜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进行诊断治疗的120例疑似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60例)给予传统诊疗,观察组患者(60例)给予消化内镜进行诊断治疗.对比两组的诊断影像质量评分、 治疗相关观察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胃小凹分型影像评分(3.93±0.23)分、 形态影像评分(4.08±0.70)分、 毛细血管影像评分(3.99±0.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胃小凹分型影像评分(2.00±0.20)分、 形态影像评分(2.10±0.40)分、 毛细血管影像评分(1.60±0.11)分,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85.63±10.73)mL、 手术时间(68.73±9.88)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117.52±11.54)mL、 手术时间(83.94±10.1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治疗中,消化内镜可较为精确诊断出消化道早癌,并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预后.

  • 胃早癌患者内镜治疗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和意义

    作者:申星杰;刘亮;朱靖宇

    探讨胃早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及内镜治疗前后的变化和意义.185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患者以及同时期胃镜检查阴性者90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7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67例、胃溃疡患者46例进入到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其他各组相比,早癌内镜治疗组患者血清PG Ⅰ和PGR(PG Ⅰ和PGⅡ的比值)显著降低.早癌内镜治疗组患者术后30天和90天的PGⅠ和PGR数值显著升高、PGⅡ数值显著降低.早癌内镜治疗组患者按照男女性别分组计算得出的术前、术后30天、术后90天PG Ⅰ、PGⅡ、PGR的数值,两组间各数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PGⅠ和PGR可以用作胃早癌人群的筛查.胃早癌内镜治疗术后PG和PGR的数值随访可在预防监测胃癌有无复发上发挥作用,并可间接评价EMR和ESD内镜下治疗的有效性.PG和PGR作为胃早癌人群的筛查以及术后预防和监测指标,并不受性别影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不同部位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护理

    作者:袁芳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不同部位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6例接受ESD术治疗的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总结围术期护理经验,并随访3个月,了解恢复情况、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 经过术前、术后围术期护理,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100%.术中出血发生率和术后72 h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98%、4.65%.术后发生胃穿孔2例.患者住院时间6~10 d,平均(7.3±6.5)d.经随访,所有患者黏膜愈合良好,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和残留.患者对护理态度、护理技能、健康宣教的满意度分别为97.67%、95.35%、97.67%.结论 对行ESD术治疗的消化道不同部位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行积极的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保障ESD的成功率,预防术中、术后出血,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系统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

    作者:朱晓妍;朱靖宇;申星杰;姜雅堃;路亮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ESD组(49例)和对照组(30例).ESD组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治愈性切除率、整块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整块完整切除率(63.27%)低于对照组(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08%)显著低于对照组(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一年内均未出现原发病灶转移及复发.结论: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较好,与传统手术相比,ESD手术并发症较少、且安全性较高,更加适宜临床推广及应用.

  • 蓝激光成像在上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卓颖;康海锋;钱俊波;仇建伟;刘宏斌

    蓝激光成像(BLI)是一种可发射两种不同波长激光束的新型内镜系统,通过明亮、高分辨率的图像观察食管和胃黏膜浅层微血管和黏膜表面微结构,从而有助于上消化道早癌的诊断,与现有内镜技术相比有其独特优势.本文就BLI在上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

    作者:李兆申

    近年来,消化内镜领域进入了发展为迅速的时期,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诊断性内镜“多样化”、治疗性内镜“扩大化”已成为消化内镜的发展趋势。

  • 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的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

    作者:朱晓蕾;陈志坦

    目的 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包括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行EMR和ESD的43例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患者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无蒂隆起性病变食管11例,胃底4例,胃体8例,胃窦8例,贲门11例,直肠1例.EMR 32例,ESD 11例.EMR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ESD;EMR术后1例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出血,2例穿孔,皆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6例,息肉23例,1例异位胰腺,7例上皮内瘤变,6例早癌.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术后2月、6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治疗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

  • 术前活检在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张游;令狐恩强;卢忠生;杜红;王向东;孟江云;王红斌

    目的 评价术前活检在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5例术前活检明确诊断为胃上皮内瘤变或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术前活检诊断与ESD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性.结果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总符合率达93.8% (183/195),完全一致率为50.8% (99/195),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完全一致率为49.4%(42/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完全一致率为38.0%(30/79),早癌完全一致率为87.1% (27/31),早癌诊断一致率明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P<0.05),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一致率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66例(33.8%,66/195)术后病理较术前活检病理程度加重,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36例(42.4%,36/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30例(38.0%,30/79);有18例(9.2%,18/195)术后病理较术前活检病理程度减轻,其中高别上皮内瘤变有14例(17.7%,14/79),早癌有4例(12.9%,4/31);术后病理证实为炎性组织12例(6.2%,12/195),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7例(8.2%,7/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5例(6.3%,5/79).结论 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不能完全代表胃黏膜病变的性质,但术前活检病理对ESD切除胃黏膜病变具有良好的提示作用.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晓钟;王琼;高成城;刘欣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ESD方法治疗的3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先行超声内镜明确病变的性质及层次,再行ESD治疗.步骤为:①标记;②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③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④完整剥离病变.结果:本组32例病变中,食管病变12例,胃内病变20例,27例(84.4%)完整切除,借助圈套器切除4例,1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未能完整切除.术中穿孔2例,其中食管1例,胃1例,术后出血2例,内科治疗后好转.结论:ESD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大,应由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开展.

  • 胃镜活检与内镜下黏膜切除病理诊断比较

    作者:王进武;常玲云;安梅芳;赵国强;郝长青;王伟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在食管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影响其准确性的因素.[方法]对在河南省林州市肿瘤医院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EMD)的618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内镜活检病理结果与EMD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术前活检病理和EMD术后病理诊断的总体一致率为58.09% (359/618),其中轻度、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完全一致率分别为50.00%(6/12)、49.35% (38/77)、59.83%(210/351),原位癌和早期癌诊断的一致率分别为50.42%(60/119)和77.19%(44/57).2例活检为炎症的病例,术后1例诊断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诊断较活检病理病变程度减轻的有64例(10.36%,64/618),加重的有195例(31.55%,195/618).影响活检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有内镜咬检因素、病理诊断差异和病情转化.[结论]活检病理诊断与EMD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较大差异,EMD术后病理是活检病理的补充,为临床规范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无痛内镜下微创治疗肠道息肉的护理体会

    作者:何新英

    目的:总结无痛内镜下微创治疗肠道息肉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无痛内镜下209例微创治疗给予术前充分合理的评估及术后精心的护理。结果:组织学完全治愈率98%,无1例穿孔,术后少量出血7例,术后延迟出血5例,均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黏膜愈合率100%。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无痛内镜下肠道息肉的微创治疗比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更加简便,创伤性小,且静脉麻醉大大减少了病人的诊疗痛苦,术前充分合理的评估及术后精心的护理,大大减少了手术的风险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更佳。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不同部位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护理

    作者:张芳芳

    目的 总结消化道不同部位癌前病变及早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体会.方法 对该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或超声内镜证实的60例食管、胃、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行ESD治疗的术前及术后护理.结果 通过术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不同病变部位的不同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细致的病情观察、用药护理、饮食指导等,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并平稳度过术后并发症高发期.结论 不同病变部位不同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工作对顺利完成ESD治疗及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癌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范月娟;许春芳

    目的 分析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癌变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胃早癌的检出率.方法 收集2011年7月-201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294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患者17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124例,发现癌变患者7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癌变患者一般情况、病灶形态、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胃黏膜萎缩肠化等方面与非癌变上皮内瘤变患者的差异.结果 癌变组患者平均年龄、贲门胃底发生率、H.pylori总感染率、萎缩发生率、肠化率与非癌变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癌变与非癌变患者在性别、临床表现、形态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患者年龄较大、病变位于贲门胃底且伴有H.pylori感染、胃黏膜萎缩肠化的HGIN应高度怀疑其癌变,加强内镜随访.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