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D-DSA联合roadmap技术介入诊治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分析

    作者:崔永强

    目的 分析3D-DSA联合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3-04—2016-10收治的1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3D-DSA联合roadmap技术介入治疗.选取同期1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2D-DSA联合roadmap技术介入治疗,比较2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动脉瘤检出率84.0%,动脉瘤瘤颈显示比为64.0%,斑块形态显示比为71.0%,血管狭窄率精确测量率46.0% 均高于对照组(56.0% 、54.0% 、52.0% 、3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oadmap成像次数 、造影剂用量 、X射线辐射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诊治过程中,采用3D-DSA联合roadmap技术,能够提高诊断符合率,并发挥良好辅助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三维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蒋莉莉

    目的:分析探讨三维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83例临床拟诊颅内动脉瘤患者先进行脑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成像检查,再进行全脑血管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查出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结果:83例临床拟诊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脑3D-CTA成像技术查出颅内动脉瘤34例,38个动脉瘤.全脑血管3D-DSA成像技术查出动脉瘤53例,61个动脉瘤.结论:3D-DSA成像技术阳性率明显高于3D-CTA成像技术.特别是对微小动脉瘤检出,以及对“罪犯”动脉瘤的分析明显优于3D-CTA成像技术.

  • MRI与DSA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对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手术的价值

    作者:孙荣辉;徐国政;杜浩;宋健;黄河;赵曰圆;马廉亭

    目的:探讨MRI与3D-DSA三维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在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患者的MRI与3D-DSA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进行影像融合,对病灶进行精准定位,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完成脑动静脉畸形及致痫灶显微切除术。结果本例通过MRI与3D-DSA影像融合,精确定位显示病灶范围,术中实时导航找到主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成功切断主要供血动脉,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同时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定位脑功能区及致痫灶,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复查DSA示畸形无残留,脑电监测颅内未见异常放电。结论MRI与3D-DSA影像融合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联合应用,可以既能完全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病灶,又能同时清除致痫灶,保护脑重要功能区,为重要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继发癫痫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 MRI与Dyna-CTA/3D-DSA影像融合在鞍旁跨颅中后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韦可;姚国杰;龚杰;杜威;李成才;陈大瑜;肖炳祥;向伟楚;马廉亭

    目的:探讨MRI与Dyna-CTA/3D-DSA影像融合在鞍旁跨中后颅窝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例跨中后颅窝的鞍旁肿瘤,其中三叉神经鞘瘤2例,脑膜瘤2例,胆固醇样肉芽肿1例,术前行MRI与Dyna-CTA/3D-DSA三维影像融合,了解肿瘤与毗邻血管关系,其中2例将融合的数据通过Dicom格式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下行肿瘤切除术。结果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除1例外展神经麻痹未改善外余原有颅神经损害均恢复,且无并发症,MRI复查显示肿瘤完全切除。结论术前MRI与Dyna-CTA/3D-DSA三维融合影像,尤其是动态融合影像上,可在融合影像的冠状位、矢状位与轴位上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了解肿瘤与毗邻血管关系,有助于减少手术对血管损伤,提高手术的全切率与安全性。

  •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临床解剖学的3D-DSA研究

    作者:盛柳青;李俊;陈刚;张戈;马廉亭;王强;李欢欢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3D-DSA的特点,为前交通动脉瘤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全脑3D-DSA检查阴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量大脑前动脉A1和A2段、回返动脉直径,以及大脑前动脉A1段与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夹角.结果 左、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直径分别为(1.91±0.36)mm和(1.81±0.36)mm,长度分别为(13.0±1.60)mm和(14.0±2.28)mm;左、右侧大脑前动脉A2段直径分别为(1.88±0.38)mm和(1.69±0.36)mm;左侧和右侧回返动脉直径分别为(0.50±0.15)mm和(0.42±0.13)mm;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夹角为(94.13±23.59)度,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夹角为(97.74±25.19)度,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与右侧颈内动脉夹角为(89.14±16.61)度,左侧大脑前动脉A1与左侧颈内动脉夹角为(82.30±21.06)度.结论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存在较多的变异,充分了解其解剖学3D-DSA的特点对处理前交通动脉瘤具有重要意义.

  • 双微导管技术结合3D-DSA治疗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

    作者:郭再玉;马廉亭;李俊;杜浩;张戈

    目的 探讨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应用双微导管辅助技术结合3D-DSA的多次应用治疗12例复杂难治性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造影示100%栓塞7例,>90%栓塞5例,载瘤动脉均通畅,无缺血并发症发生.11例病人恢复良好,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结合术中3D-DSA应用可有效治疗颅内复杂的临界宽颈动脉瘤.

  • 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作者:樊斌;王忠;张栋华;李斌;史伟

    目的 总结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18例颅内动脉瘤或可疑动脉瘤病人进行常规2D-DSA检查后,再进行3D-DSA重建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8例中,常规2D-DSA检出动脉瘤的患者13例,共15个动脉瘤;3D-DSA检出15例,共18个动脉瘤.结论 3D-DSA较2D-DSA能提高对颅内动脉瘤有效的阳性率检出.

  • 3D-DSA与3D-CTA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潘光朗

    目的 对比分析三维数字剪影血管造影(3D-DSA)与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手术或者介入栓塞治疗确诊的1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采取3D-DSA与3D-CTA,比较两种方法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形态、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3D-CTA和3D-DS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分别为95.56%、97.04%、动脉瘤形态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和3D-DSA检查颅内动脉瘤均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3D-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30%、88.89%,3D-DS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8%、88.45%.结论 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无创、操作简单等优点,动脉瘤周围的血管、骨和组织均能清晰显示,同时价格低廉,患者容易接受,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可先采取3D-CTA检查,阴性患者可采用3D-DSA进一步确诊.

  • 3D-DSA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全面质量控制

    作者:陶功福;丁德权

    目的:根据脑血管不同部位3D-DSA成像,探讨全面质量控制(TQM)在3D-DSA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162例(TQM前50例TQM后112例)3D-DSA图像采集过程,分析不同图像质量原因,采用相应质控措施。结果全面质控前图像优、良、差率分别为70%、20%,10%。全面质控后为97.32%、2.68%、0%。图像优秀率明显上升。结论良好的质控是优秀3D-DSA图像的保证。

  • 3D-DSA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及其在脑动静脉畸形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李乾;任彤;黄巍;韩凯伟;钱康;黄承光

    目的:探讨3D-DSA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及其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例脑AVM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3D-DSA、MRI和MRA检查,在Philips大平板DSA机(AlluraXper FD20)的后处理软件Interventional tool上进行DSA-MRI融合,并做术前评估。结果融合过程中,采用MRA-DSA图像进行人工配准的方法更可靠、易行,经上述方法处理得出的DSA-MRI融合影像,可清楚显示AVM的血管构筑及其与脑组织、血肿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3D-DSA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对显示脑AVM与脑组织的位置毗邻关系有重要价值,对AVM的术前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指导意义。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任伟;汪姝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抽签模式将于本院行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患者中随机抽选出53例,均以术后随访的形式来观察患者术后颅内状况.结果 53例患者总共有颅内动脉瘤60个,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栓塞术的治疗,其中,21例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2例患者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随访后发现瘤腔残留4个,占6.67%;瘤颈残留10个,占16.66%;动脉瘤完全闭塞有46个,占76.67%.结论 将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能有效明确患者在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其颅内肿瘤是否有复发或残留现象,并有效排除金属伪影之类的干扰因素,确保患者影像重建的可视程度更为清晰和直观,在随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脑动脉瘤的3D-DSA技术诊断价值

    作者:石伟忠;郑文龙;吴爱琴

    目的:探讨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3D-DSA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瘤病例30例,回顾性分析其对动脉瘤的显示能力、动脉瘤大小、形状、瘤颈和周围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30例发现31个动脉瘤,3D-DSA技术均能清晰显示其位置、大小、形状、瘤颈状况及载瘤动脉改变,并能发现脑动脉的其他病变.结论:3D-DSA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水平,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颅内动脉瘤不同影像技术诊疗效果比较

    作者:毛崇梅;衣玲;李胜

    目的 探讨CTA、MRA、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差异,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 选择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29例,行脑血管造影术(DSA)及三维重建(3D-DSA).之前全部病例行3D-CTA、21例病例行MRA检查并行三维重建,以3D-DSA及脑外科术中检查为标准,比较3D-DSA与3D-CTA、MRA之间显示动脉瘤立体形态、载瘤动脉与毗邻血管的关系、瘤颈及其与载瘤血管关系及穿支情况等方面信息的区别.结果 SAH患者资料共29例,其中28例共患有动脉瘤38个,阴性1个.CTA和DSA/3D-DSA各检出27例37个动脉瘤,二者检出动脉瘤的数目及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A检查18例动脉瘤,漏诊3例.结论 CTA/3D-CTA和DSA/3D-DSA二者检出动脉瘤的数目及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R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SA/3D -DSA在与载瘤动脉关系、动脉瘤上有无穿支方面优于CTA/3D-CTA及MRA.

  • DE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滋聪;邓亚敏;黄建强;韩丹

    目的 探讨双源64层DE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IMA)(直径≤3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DSA或手术证实,并在1周内行DECTA及DSA检查的 37个颅内微小动脉瘤.结果 DECTA检出34个,假阳性1个,漏诊4个,3D-DSA检出 36个,假阳性 0个,漏诊 1个.以DSA为标准,DECTA检出微小动脉瘤(IM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6%、100%、91.9%.VE显示:动脉瘤清楚显示弓形隆起且内壁清晰者22个(含2个钙斑),可见弓形隆起并内壁不光滑者15个(含9个软斑,6个钙斑),规则的钙斑在VE上内壁显示可以是光滑的隆起,与无斑块者内壁区分欠佳,无斑块者和软斑者在VE上内壁显示和MIP的血管外壁形态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E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IMA)的检出率与DSA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加之其无创性,故在临床服务中价值更高,VE显示动脉瘤内壁的膨出部分及破口受软斑和钙斑的影响很大,如果内壁光滑或规则钙斑,可以看到光滑的隆起膨出部分,如果内有纤维斑、脂肪斑及不规则钙斑,则可显示隆起内壁凹凸不平.

  • 对比3D-CTA、DSA对颅内动脉瘤诊疗价值

    作者:马得壮

    目的:探讨3D-CTA、DSA对颅内动脉瘤诊疗价值,为临床诊断、评价颅内动脉瘤位置与结构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14年1月~ 2017年1月在我院经手术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3例(动脉瘤34枚)为研究对象,均采用3D-DSA与3D-CTA 2种方法对34枚动脉瘤检出率、动脉瘤颈可见度、与载瘤血管位置关系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本组患者经头颅3D-DSA检测出动脉瘤34枚,与手术检测结果一致,检测敏感度为96.97%;3D-CTA检测出动脉瘤32枚,漏检1枚,误诊1枚,检测敏感性为93.72%.结论:3D-DSA造影检测动脉瘤是诊断、治疗的基础,较之其他检测方式更加优秀,与3D-CTA动脉瘤检出方面差异不显著,但在动脉瘤颈可见度、与载瘤血管位置关系等方面更具优势,3D-CTA检测更利于动脉瘤筛查及术后复查等.

  • 双微导管技术结合3D-DSA 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作者:唐海涛;范春红;赵江;鲁春鹤;陈刚;曹振宇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应用双微导管辅助技术结合3D-DSA的多次应用治疗10例复杂难治性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造影示100%栓塞7例,>90%栓塞3例,载瘤动脉均通畅,无缺血并发症发生。9例病人恢复良好,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结论:双微导管技术结合术中3D-DSA应用可有效治疗颅内复杂的临界宽颈动脉瘤。

36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