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导读

    作者:

    01专题
      互联网医疗
      微创手术以其创伤性小、恢复期短、安全高效等优势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快的领域之一。在微创手术中,手术导航设备得以广泛应用,用于制定术前计划、实时引导诊断和治疗,显著提高了手术效率、精度与安全性。《手术导航设备关键技术分析和展望》一文综合分析了手术导航设备的影像来源、定位和显示等主要组成部分,以及注册和多模态影像融合等关键技术,并对手术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做了讨论。

  • DSA与Dyna-CT、MRI影像融合新技术在脑脊髓血管病中的应用

    作者:马廉亭;杨铭;李俊;潘力;陈刚;向伟楚;李国栋;乔英;蔡明俊;刘鹏;盛柳青;伍杰;李欢欢;秦杰;赵曰圆

    目的:探讨DSA、Dyna-CT及MRI影像融合技术的开发与在脑脊髓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我院2011年引进的Siemens Artis Zee所带Dyna-CT与2006年引进的GE-3100所带的Innova-CT及其后处理软件:双容积(dural volume)、静脉CTA、三维融合(three dimensimal fusion)、计算脑灌注血容量(parenchyma blood volume PBV)、Siemens iFlow、GE-Agioviz等后处理技术,在临床进行脑脊髓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断治疗时,在DSA造影后进行三维重建、三维融合等后处理,获得三维融合图像、脑血容量图像、脑血流全循环图像。结果利用两台DSA机器,进行了双容积重建,可以评价颅内、颈部植入支架后观察支架展开情况,可以评价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效果,可以看清颅内动脉及动脉瘤有无钙化,颅内及脊髓血管病变在正位、侧位与轴位上与颅骨、颅底及脊椎骨质结构的关系;可以从静脉CTA评价颅内血管病变,如动脉瘤、AVM等,进行DSA双侧颈内动脉系统、一侧颈内动脉系统与一侧椎基动脉系统三维血管重建后评价脑血管病,尤其是AVM的供血全貌;通过降血压BOT(balloon occlusion test,球囊闭塞试验)前后脑血容量变化找出了作为评估颈内动脉能否闭塞的金标准新的参考指标;建成了脑动静脉、静脉窦全循环像以及利用DSA与MRI影像融合后数据输入Mecromic神经导航行颅内深部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的直视手术获得成功。结论 DSA与CT、MRI影像融合后的三维影像对脑脊髓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有较大指导参考价值,甚至对科学研究及教学也有更直观、更有价值的帮助,多种影像融合是未来医学影像的发展方向。

  • 导航辅助皮层功能拓扑定位在累及功能区致痫灶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赵晨杰;徐纪文;王桂松;周洪语;田鑫;徐虎;徐忠贤;江基尧

    目的 应用神经导航影像融合并结合皮层电刺激功能定位技术,初步实现三维可视化皮层功能拓扑定位,辅助累及皮层功能区致痫灶的手术,提高疗效.方法 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行双侧皮层电极埋藏覆盖中央区,术后予皮层脑电图监测,并实施皮层电刺激定位功能区.神经导航系统融合头颅MRI和CT影像,三维可视化拓扑定位皮层功能和致痫灶,第二次手术在导航辅助定位保护功能区的前提下,行致痫灶切除术,对累及功能区的病变实施皮层热灼术.结果 患者成功埋藏32导、24导及6导皮层电极各一枚覆盖中央区,皮层脑电图监测捕获临床发作4次,定位致痫灶;皮层电刺激确定功能区.神经导航影像融合建立覆盖皮层电极的三维大脑模型,还原电生理资料,实现拓扑定位.手术成功实施病灶切除,术后无发作情况,无并发症.结论 应用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使作为脑-机接口的脑皮层电极技术与影像学技术相结合,将皮层电极的空间位置,精确融合在基于头颅MRI建立的大脑皮层解剖模型上,还原皮层脑电图和皮层电刺激结果,实现三维可视化拓扑定位,对于累及功能区致痫灶的神经外科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影像融合神经导航下垂体腺瘤的经蝶窦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周大彪;倪明;贾旺;刘伟明;李欢;贾桂军

    目的 评价影像融合神经导航在复发垂体腺瘤或伴蝶窦气化不良的经蝶窦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年期间选择24例垂体腺瘤患者接受神经导航下经蝶窦手术,其中再次经蝶窦手术者18例,蝶窦气化不良者6例。利用MRI和CT融合图像制定导航计划和引导手术进程。通过对比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所有肿瘤均通过神经导航准确定位和到达。融合图像可同时显示骨性的蝶窦前壁、蝶窦腔、鞍底和软组织性的肿瘤、颈内动脉、海绵窦及其相互关系。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2例。无颅内出血和感染,短暂性尿崩7例,脑脊液漏和动眼神经麻痹各1例。平均随访17.6个月,22例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者未见复发。结论影像融合神经导航适用于复发垂体腺瘤或伴有蝶窦气化不良者的经蝶窦手术,能准确引导手术进程,避免因定位偏差引起的并发症和有利于肿瘤的全切除。

  • 2013年中国医学影像融合战略研究高峰论坛在鹭岛厦门胜利召开

    作者:丁传军;高凤琴

    2013年中国医学影像融合战略研究高峰论坛(CSSI 2013)于11月4日在鹭岛厦门胜利召开。该论坛由国药励展公司联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超声医学分会和核医学分会共同举办,主题是:关爱女性健康。大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戴建平教授、大会主席、中华放射学会前任主任委员郭启勇教授、中华超声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姜玉新教授、中华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田嘉禾教授、西门子东北亚区医疗业务领域总裁吴文辉先生、飞利浦医疗保健大中华区服务及运营业务总经理缪宏先生等参会讲座,来自全国各地的影像精英参会讨论。中华超声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常才教授、中华放射学会副秘书长宋彬教授、中华核医学分会候任主委李亚明教授主持了大会。

  • 作者:

    关键词:
  • MR-PET研究进展与前景

    作者:李天然;杜湘珂

    近10年多模式影像融合设备PET-CT取得成功,随之的目标便是研制PET和MR的同机融合设备MR-PET.MR是多参数、多序列成像,不但具有良好的软组织解剖分辨率,同时也可以进行功能成像,但与PET相比,MR在定量观察分子示踪方面仍有限制,敏感性也不及PET,这就为MR-PET融合设备的研制提出了需求.实验阶段的小动物MR-PET的成功研制,证明这种设想是可行的.

  • 影像融合引导靶向穿刺对比常规系统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荟萃分析

    作者:蒋旭平;邵燕强;袁雪峰;周伟民

    目的 比较多指数磁共振成像(mp-MRI)与经直肠超声(TRUS)影像融合引导靶向穿刺与常规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癌的阳性检出率.方法 从Medline、Embase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比较影像融合靶向穿刺和常规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癌阳性检出率的前瞻性研究,检索时限截至2015年7月21日.对各项研究中两种穿刺方法阳性检出率的相对危险度(RR)进行荟萃分析,经异质性检验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可能产生异质性的原因进行分层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有21项研究入选(n=3415).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影像融合引导靶向穿刺对前列腺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优于常规系统穿刺(RR=1.09,95%CI 1.00~1.18,P=0.047),在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方面,影像融合引导靶向穿刺也具有明显优势(RR=1.22,95%CI 1.06~1.40,P=0.005).结论 影像融合引导靶向穿刺可以提高前列腺癌,尤其是临床有意义的前列腺癌检出率.

  • 多模态影像与多学科协作对影像教学影响浅析

    作者:李天然;禹名卉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模态影像技术、分子影像技术逐渐走向临床,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病变信息.此外,多学科协作已经成为临床诊疗常规.多模态影像技术和多学科协作的出现也为影像教学提供了新的要求和课程,如何在传承以往"三基"训练基础上,提高影像专业学生的前沿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是医学影像专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培养临床实用型、创新型人才需要将新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既能为临床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也能使学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本文将围绕多模态影像技术和多学科协作对影像专业教学的影响展开讨论.

  • 三维影像融合技术指引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作者:林创标;蔡衡;张伟;蒋靖波;李维昇;路华;侯乐菲

    目的 探讨三维影像融合技术指引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意义.方法 入选66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arto组(32例)和Carto-Merge组(34例),分别在单独Carto三维标测和Carto-Merge融合CT影像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持续性房颤和持久性房颤附加行左房顶部、二尖瓣峡部线和右房三尖瓣峡部线消融,消融终点为环肺静脉彻底隔离,消融线双向阻滞.术后随访18个月.对比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射频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随访后左房容积指数、成功率及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构成比的差异.进一步将两组中复发、未复发患者分为复发组、未复发组,对比其与左房容积指数的差异.结果 ①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②Carto-Merge组肺静脉即时隔离率右侧高于Carto组(79.4%比53.1%),左侧无差异(73.5%比59.4%);射频消融时间[(93.8±17.1)min比(107.3±14.5)min]、X线曝光时间[(36.5±11.6)min比(44.7± 12.4)min]、并发症发生率(3.0%比12.5%)均低于Carto组(P<0.05);平均手术操作时间[(147.5±41.8)min比(165.2±48.6)min],比较无差异(P>0.05).③随访完成后,两组射频消融成功率(66.7%比62.0%)、复发房性心律失常构成类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左房容积指数比较明显降低[Carto (52.7±7.5)ml/m2比(43.5±8.1)ml/m2,Carto-Merge(54.1±5.8)ml/m2比(45.3±6.9)ml/m2,P<0.05],复发组左房容积指数明显高于未复发组.结论 三维电解剖标测合并CT影像融合在保证房颤射频消融成功率的前提下,提高了手术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X线曝光,尤其对初期开展房颤消融工作渡过学习曲线大有帮助,值得临床射频电生理手术尝试应用.

  • 高级影像中心深度服务临床--专访西门子大中华区影像和知识管理总经理王峻

    作者:相海泉

    “影像融合”、“影像医学要参与整个治疗过程”等理念是近年来业界的热点,如何利用影像医学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服务,不仅有利于影像医学拓展自身疆域,更有利于推动以个性化医学为代表的现代医学的发展。
      2011年,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门子”)提出了高级影像中心(Advanced Visualization Centre,AVC)的概念。希望通过整合已有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使放射科更好地配合临床的需求,使临床的需求、影像科的设备检查、相应的高级图像处理和既有流程的优化深度整合,大限度地使放射科检查为临床服务。

  • CT/MRI诊断影像融合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靶区及三维适形治疗影响

    作者:杨金山;魏永兵;侯超;李静;朱瑞霞

    目的:比较CT图像和CT/MRI融合图像来源的肺癌脑转移肿瘤靶区,评价CT/MRI融合靶区容积应用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时,对治疗剂量的影响。方法:将2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增强CT和MRI扫描的图像传送至图像处理工作站,在CT和CT/MRI融合图像上分别勾画GTV和周围重要的器官。每个病例分别在CT图像和CT/MRI融合图像都做1个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肿瘤的处方剂量为60 Gy,比较2个治疗计划中肿瘤靶区的95%容积(D95)受照平均剂量、周围正常组织的5%容积(D5)受照平均剂量。结果:CT/MRI融合图像上的肿瘤靶区平均比CT上的肿瘤靶区大21.32%。用CT上勾画的靶区有一部分肿瘤处于低剂量区,CT/MRI融合图像上的靶区D95剂量分布较好,但在周围重要器官的剂量分布较高。结论:CT/MRI融合图像有助于靶区的确定,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上的肿瘤靶区剂量分布足够,能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更利于精确放疗的实施。

  • 利用影像融合技术评估肺癌放射治疗全程剂量体积直方图

    作者:云惟康;胡洪涛;徐向英;冯丽娜;王君;白彦灵

    目的 探讨利用影像融合技术完整的评估肺癌患者放射治疗全程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方法 25例未能手术肺癌患者,中位年龄54岁,Karnofsky评分≥70.均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利用CT模拟定位,进行放射治疗40Gy-50Gy后,缩野进行第二次扫描,将两次图像利用ACQsim工作站进行影像融合并重新勾画靶区,并将两次的靶区剂量和正常组织剂量利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相叠加.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放射治疗,总剂量60Gy-66Gy,叠加后的剂量体积直方图可以完整的反映出正常肺组织、脊髓及心脏所受剂量.结论 根据合成后的DVH,评估正常器官受量,调整放射治疗总剂量,可以大限度的降低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

  • CT/MRI影像融合对鼻咽癌肿瘤靶区及三维适形治疗影响

    作者:姚原;吴国华;夏士安;周仁华;韩增伟;孙红

    背景与目的:精确地勾画鼻咽癌肿瘤靶区是制定佳治疗计划、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和保护周围正常重要器官的首要条件.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CT和MRI来源的鼻咽癌肿瘤靶区,评价CT-MRI融合靶区容积应用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时,对治疗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8位患者的CT模拟定位和MRI扫描的图像,然后在CT、MRI和CT/MRI融合图像上分别勾画肿瘤靶区和周围重要的器官.每个病例都做2个治疗计划:①用CT图像上的靶区做1个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②用CT/MRI融合图像上的靶区做1个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肿瘤的处方剂量为70 Gy,然后,比较2个治疗计划中肿瘤靶区的95%容积(D95)受照平均剂量、周围正常组织的5%容积(D5)受照平均剂量.结果:MRI上的肿瘤靶区比CT上的肿瘤靶区大53.5%,但并不一定包括CT上的肿瘤靶区.用CT上勾画的靶区做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剂量分布是满意的,但以上治疗计划应用于CT/MRI融合图像上的靶区,D95的剂量分布较低(59.78 Gy).用CT/MRI融合图像上勾画的靶区做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则D95剂量分布较好,但在有些治疗计划上周围重要器官的剂量分布较高.结论:CT/MRI融合图像有助于鼻咽癌靶区的确定,但也造成GTV扩大,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上的肿瘤靶区剂量分布足够,但周围重要器官的受照剂量提高.鼻咽癌的治疗方案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 医学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杨德林;徐启武

    本文简述了医学影像融合的概念和分类及其在神经外科领域内的应用.刚性融合方法已经用于临床,融合影像对于功能区肿瘤和血管畸形的手术和放射治疗、癫癎患者术前的定位以及诊断具有指导意义,但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底肿瘤的临床治疗和基础方面研究鲜见报告.

  • 头颅SPECT与MRI影像的计算机融合处理

    作者:丁里;杜丽红

    [编者按] 图像融合术(fused image technology,FIT)是影像学技术的又一项完善和进步,它不是一般的图像处理,而是影像学科内部的相互完善和优势互补,形成一种全新的功能——解剖影像。在1999年第46届美国核医学年会总结中,H.N. Wagner专门提到了FIT。他多次强调,21世纪的影像学是解剖影像与功能影像的融合,不再存在单一的解剖影像或功能影像。简而言之,图像融合是2幅不同的影像,例如CT、MRI图像与SPECT、PET图像在断层面、位置与大小相匹配,相重叠,相融合。近来有许多方法可供借鉴。本文作者在没有图像传输的情况下,探索用PC机及图像扫描仪把SPECT脑血流影像与MRI脑断层影像融合,并进行临床应用,为FIT作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CRT显示器矩阵大小的限制,利用此法的图像比较模糊。值得指出的是,精确的图像融合需要采集时体外定位标记,采集后进行数据格式转换,融合时进行矩阵大小匹配、图像空间对位以及CT、MRI、PET、SPECT图像传输等问题,这需要特殊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发表本文旨在引起大家对此技术的注意。 (陈盛祖) 头颅SPECT影像的结构显示不如头颅CT、MRI清楚,相互比较时用肉眼不易准确确定病灶在SPECT图像上的位置及范围。我们采用计算机与扫描仪,对2种不同性质的神经影像进行了融合叠加处理,现介绍如下。

  • 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功能在复发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冯素银;黄进;程超;孙骏;吴德权;张晓路;周志敏;姜晨;王诚

    目的 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功能在经蝶切除复发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多模态神经导航融合技术对25例复发垂体腺瘤患者行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比较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或视力恶化;有短暂性尿崩伴有电解质紊乱11例,治疗后恢复正常.无手术死亡.结论 在解剖结构破坏的情况下,利用神经导航引导准确到达病灶,影像融合技术可帮助术者确定肿瘤与骨性蝶窦及周边精细的解剖关系,缩短手术时间,大限度切除肿瘤.

  •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心内膜电位的特点分析

    作者:胡福莉;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齐晓勇;龙德勇;喻荣辉;汤日波;李树仁;李晓梅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PVA)区域心内膜电位的特点.方法 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结合CT影像融合,对25例阵发性症状性房颤患者进行环肺静脉前庭消融术(CPVA).术中对PVA部位进行标测,记录并分析PVA电位特点.结果 环绕双侧PVA各取100个位点,发现右侧PVA取样点中有42个位点为宽时程(≥50 ms)的双峰电位(DP),41个位点为碎裂电位(CFAE),17个位点为单电位(SP)或窄时程(<50 ms)DP.左侧取样点中38个为DP,48个位点为CFAE,14个位点为SP.双侧PVA区域心内膜电位均以DP或CFAE为主(占84.5%),只有少数区域(15.5%)为SP;环PVA区域不同部位之间电位分布无差异(P>0.05).结论 PVA区域心内膜电位多表现为DP或CFAE,在PVA区域寻找这种缓慢的电传导部位,可能有助于PVA的组织学定位.

  • MRI与DSA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对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手术的价值

    作者:孙荣辉;徐国政;杜浩;宋健;黄河;赵曰圆;马廉亭

    目的:探讨MRI与3D-DSA三维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在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患者的MRI与3D-DSA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进行影像融合,对病灶进行精准定位,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完成脑动静脉畸形及致痫灶显微切除术。结果本例通过MRI与3D-DSA影像融合,精确定位显示病灶范围,术中实时导航找到主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成功切断主要供血动脉,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同时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定位脑功能区及致痫灶,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复查DSA示畸形无残留,脑电监测颅内未见异常放电。结论MRI与3D-DSA影像融合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联合应用,可以既能完全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病灶,又能同时清除致痫灶,保护脑重要功能区,为重要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继发癫痫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 影像融合及颅内电极三维重建在癫痫术前计划中的应用

    作者:黄河;杜浩;吕丽辉;宋健;黄成;何远志;孙荣辉;丁慧超;黄玲玥

    目的 探讨影像融合及颅内电极三维重建在癫痫术前计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行开颅颅内电极植入术以进行慢性皮层脑电评估的癫痫患者,获取其术前MRI及电极植入术后CT的影像资料,利用SynergyCranial软件将两种影像进行融合,并对颅内电极、脑表面及颅骨进行三维重建,以显示出颅内电极与骨窗、脑表面的相对位置,为致痫灶的定位及下一步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准确的解剖信息.结果 在2015年4月至8月共对10例需慢性皮层脑电监测的癫痫患者进行了开颅颅内电极植入术.通过术前MRI与电极植入术后CT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在MRI断层图像上观察到皮层电极中各触点与脑沟、脑回的相对平面位置,克服了术后无法行MRI检查的弊端.通过对影像融合后的颅内电极、脑表面及颅骨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可以立体直观地观察到颅内电极与脑表面和骨窗的相对空间位置,电极触点的重建成功率达90%.根据重建出的三维融合影像,结合皮层脑电图的监测结果,划定出致痫灶的位置与范围,制定手术计划,进行致痫灶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 在对行颅内电极监测的癫痫患者制定手术计划时,利用影像融合和颅内电极三维重建技术,可以获得更为准确且直观的致痫灶定位信息,有利于提高致痫灶切除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