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iCCO监测下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精细容量管理的临床护理措施

    作者:刘玉香

    目的:探讨PiCCO监测下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精细容量管理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收治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26例,采用PiCCO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患者实施精细容量管理,观察效果。结果:干预后,患者 CI、CFI、MAP 明显提高,ITBI、SVV、SVRI、CVP、ELWI 明显下降,26例患者均明显好转,抢救成功率100%。结论:PiCCO监测下可以密切关注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全面的精细化护理,为患者合理补液,及时调整用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血浆NO/cGMP 通路分子的变化以及与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陈峰;韩霞;李雪莹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内直视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和血浆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NO/cGMP)通路分子的变化规律以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儿科住院并接受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8例,包括18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SD)患儿,26例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儿,14例法洛四联症(TOF)患儿.采用PiCCO监测仪分别于术后置入导管即刻(t0)、4 h(t1)、24 h(t2)、48 h(t3)测量心脏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以及血浆蛋白质亚硝基硫醇(RSNO)、环磷酸鸟苷(cGMP)和亚硝酸盐/硝酸盐(NO2-/NO3-,NOx)含量.结果 ①三组患儿心内直视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P>0.05);但是VSD组患儿CI、SVRI、PVPI和中心静脉压(CVP)均优于VSD+PH组和TOF组患儿(P<0.05).②在各时间点,VSD组和TOF组患儿RSNO含量基本一致(P>0.05),但是均高于VAS+PH组患儿(P<0.05).另外VSD组患儿在各时间点cGMP含量均高于VSD+PH组和TOF组患儿,并且TOF组患儿cGMP含量低(P<0.05).③VSD组患儿RSNO与cGMP含量呈正相关性(r=0.452,P<0.05),且与PVPI呈负相关性(r=-0.679,P<0.05).VSD+PH组患儿血浆RSNO含量与CI呈负相关性(r=-0.378,P<0.05).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心内直视术后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NO/cGMP通路的抑制作用,血浆RSNO参与围手术期心血管功能的调控作用.

  • PiCCO监测在感染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吴立春

    目的:探讨PiCCO监测在感染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0例感染休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PiCCO监测仪记录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依据PiCCO血流动力学数据分型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及疗效评估;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和疗效评估。观察并记录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0 min、2 h、4 h及12 h的ITBVI、CI、SVRI、EVLWI,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乳酸水平、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排尿量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30 min、2 h、4 h及12 h的ITBVI、CI及EVLWI高于治疗前,治疗后12 h的SVRI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ScvO2、乳酸水平、排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的ScvO2、乳酸水平、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应用于感染休克早期液体复苏能快速有效地改善机体组织灌注,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PICCO在急性呼吸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寿坤;邝玉群;蔡洧丹;伍荣乐

    目的 分析PICCO监测在急性呼吸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共38例,均予以带有温度感应的专用PICCO动脉导管进行监测,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操作,观察患者的疗效、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38例患者中,死亡3例,其余患者均成功脱离呼吸机支持,PICCO导管留置时间为(6.4±2.6)d,平均住院时间为(20.5±6.7)d,检测过程中均未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结论 在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治疗中早期实施PICCO监测可有效反映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并协助液体的管理,从而有助于患者尽早脱机,改善预后.

  • PICCO监测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业新;孙军祥;张素花;赵峰

    目的:探讨PICCO监测技术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为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监测、治疗及评估提供新的手段。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分为PICCO监测指导的治疗组与采用传统治疗措施的对照组。观察并记录治疗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min、2h、4h和12h时GED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CI(心脏指数)、SVR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EVLWI(血管外肺水指数)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入ICU后第1个24小时,治疗后36小时、2天、5天APACHE II评分;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h、48h、72h血清中BNP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住ICU时间与60天死亡率差异;统计两组患者实施治疗以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低血压、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例数。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30min,GEDI、SVRI和CI即出现改善,2 h后上述指标显著改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VLWI在治疗后12h明显改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入住ICU后5天的APACHE I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血浆BNP治疗前和治疗后24h、72h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治疗72h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治疗组ICU住院天数、60天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直接并有效地指导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 PICCO监测在多种休克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张墨云

    许多学者证明PICCO是一项具有可重复、敏感、操作简便易行、准确、实时、安全且并发症少等特点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PICCO的使用不受年龄限制,成人和儿童均可采用.适用于各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监测心血管和循环容量状态的危重患者,只有少数患者不宜行动脉置管,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患者和凝血极差的患者.PICCO提供容量性指标、肺水监测指标、心脏收缩功能等指标.其容量性指标对心脏前负荷容积变化的反应较准确,更有效地指导液体管理.肺水监测不但能定量检测肺部状态,而且评估肺通透性损伤情况可在床旁快速而直观地进行,还可鉴别肺水肿的病因.危重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在PICCO监测所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指导下,既缩短住院时间又减少医疗费用.

  • PiCCO监测对SAP合并ARDS患者心功能心脏前后负荷及血管外肺水的观察作用

    作者:夏炳杰;施善阳

    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实施治疗的40例SAP 合并ARDS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不应用PiCCO监测,观察组患者应用PiCCO监测。观察分析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心脏前后负荷以及血管外肺水变化,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中始终应用PiCCO监测指导患者临床治疗,密切关注患者心脏指数、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GEDVI)以及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变化,依照监测结果对患者实施对应液体管理。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为85%(17/2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5%(9/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AP合并ARDS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PiCCO监测患者心功能、心脏前后负荷以及血管外肺水变化对患者实施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 PICCO监测在老年肠梗阻患者补液治疗中的指导作用及护理体会

    作者:高淑霞;王磊;高乃坤;丁维敏

    目的 比较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组和CVP组动力血流学监测在老年肠梗阻患者补液治疗过程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ICU伴有心功能不全的肠梗阻患者42例,分为PICCO组和CVP组分别记录1d、2d、3d液体入量;入住ICU时间;肺水肿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PICCO组1d、2d、3d液体入量及入住ICU时间、肺水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CVP组(P<0.05).结论 应用PICCO监测在老年肠梗阻患者的补液治疗过程中是安全有效的,较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容量管理更具有可行性;通过妥善的护理措施可避免留置股动脉导管的各种并发症.

  • 首例心衰患者应用PiCCO监测的护理体会

    作者:聂向荣

    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技术是新近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持续监测心输出量的一项技术,它采用脉搏轮廓连续心排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联合应用技术,持续动态监测心排量/心搏量、外周血管阻力、血管外肺水等的变化情况,为临床用药和补液提供理论依据,且该技术操作简单、方便、创伤性小、结果准确.2012年6月3日笔者所在科室首次为1名心衰患者实施PiCCO监测,笔者参与了该监测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PICCO监测指标与严重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熊霞;谢颖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后阶段.研究发现,当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时,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现早.因此,对心力衰竭的病人应立即行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监测通过将经肺热稀释技术与脉搏轮廓波形分析技术相结合,能实时动态地评估心输出量情况,同时可监测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肺水指数(EVLW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等多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了解心力衰竭病人心脏功能及容量负荷状态,对其病情早期判断、早期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PiCCO监测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刘俊

    目的:将PiCCO监测用于脓毒性休克患者,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依据监测方式不同区分2014年1月 ~2017年1月本院救治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并分组处理,1组有25例患者,PiCCO监测措施用于实验组患者,常规监测措施用于参照组患者,观察2组患者的早期复苏达标统计值.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早期复苏达标统计值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统计值,统计学检测结果为P<0.05,统计学显著对比意义具备.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采取PiCCO监测措施展示良好应用效果.

  • PiCCO监测在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的使用效果分析

    作者:谢龙炜

    目的 探讨PiCCO监测在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49例危重烧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监测,观察组患者采用PiCCO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结果 复苏后,两组患者的CVP、MAP水平均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CVP、MA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复苏前后两组患者的HR、APACHEⅡ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幅度远高于对照组患者,其HR、APACHEⅡ评分比对照组患者低.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复苏后,其EVLWI、GEDVI以及ITBVI均有所提高.液体复苏前后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过程中应用PiCCO监测具有较为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状况,值得临床借鉴与应用.

  • PICCO监测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益群;陆红;徐刚;章晖;徐红祥;徐露巧;陈灵敏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1]。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通过经肺热稀释技术与脉搏轮廓波形分析技术相结合,能实时动态评估心输出量情况,同时可监测心排血量(CO)、心排指数(CI)、每搏输出量指数(SI)、左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全心射血分数(GEF)、中心静脉压(CVP)、心功能指数(CF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等多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容量负荷状态,以此对患者病情进行早期判断、早期处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笔者收集本院56例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PICCO指标,并观察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PiCCO监测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冯辉斌;张晓兵;童利群;邵碧波;张文华;郑鲲

    目的:比较PiCCO(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测定)监测与传统监测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疗效及PiCCO监测的EVLWI值与治疗疗效相关性。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监测方法分为PiCCO监测组和常规监测组。并对PiCCO组患者根据入组时EVLWI值分为A组(EVLWI值≤7),B组(EVLWI值为7~12)和C组(EVLWI值≥12)三组,观察三组患者的预后。结果入组患者120例,其中PiCCO组56例,常规组64例,A组26例,B组16例,C 组14例。PiCCO组和常规组入组时、72 h时的CVP、MAP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24h时两组CVP值和MAP值均有明显的差异(P均<0.05);一周后PiCCO组患者的CRP(t=2.078,P=0.036)、IL-6(t=2.450,P=0.016)和PCT(t=5.324,P<0.01)水平低于常规组;PiCCO组预后(一周时)优于常规组(χ2=4.627,P=0.031);A、B、C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χ2=6.087,P=0.048),EVLWI值越小,预后愈佳。结论 PiCCO组患者的CVP、MAP值恢复正常的速度、炎症指标下降速度和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常规组,且PiCCO组EVLWI值与终治疗有效率有着明显的相关性,EVLWI值越小,预后愈佳。

  • picco监测技术指导危重烧伤休克期限制性补液的应用

    作者:王磊;娄季鹤;吕涛;李晓亮;李延仓;刘冰;张健;冯可

    探讨危重烧伤休克期患者限制性补液管理中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的应用价值.纳入我院收治的危重烧伤休克期患者98例,按数字随机表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为常规补液管理,研究组为常规补液管理+picco监测技术指导,比较两组液体输入量、生命体征(MAP、HR、CVP、CI、CO)、ICU住院时间、并发症率以及死亡情况.研究组入院后2h、24h电解质、水补液量小于对照组,治疗3d、7d的HR低于对照组,CI、CO与MAP高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为4.08%,低于对照组的14.29%,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危重烧伤休克期限制性补液管理中,通过采用picco监测技术进行指导,能及时明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为补液剂量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PiCCO监测在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薛继东;韩大伟;曹大勇;狄海萍;夏成德

    目的 探析PiCCO监测在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6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危重烧伤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监测,研究组实施PiCCO监测,比较复苏前后两组的HR、APACHE Ⅱ评分、CVP、MAP、EVLWI、ITBVI及GEDVI.结果 复苏后,研究组的HR、APACHE Ⅱ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研究组的CVP与MA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苏后的EVLWI、ITBVI及GEDVI高于复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对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具有积极的临床指导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 86例中重度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的护理

    作者:江美云;许乐;马卫华

    目的 总结86例中重度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86例烧伤吸入性损伤患者,加强病情观察、PiCCO监测下指导补液及纤支镜灌洗、预防肺部感染等护理措施.结果 死亡5例,其中4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因呼吸道重度烧伤窒息死亡;1例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 PiCCO监测下指导补液及加强纤支镜灌洗的气道管理,能有效提高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效果.

  • PICCO监测在重度烧伤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黄艳芳;黄庆萍;兰红双;罗芳梅;李秀娜

    目的:探讨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在重度烧伤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14年11月60例重度烧伤住院患者,按住院时间段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PICCO监测指导液体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指导液体管理,观察两组患者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每小时尿量的变化,比较观察组液体管理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住ICU天数、死亡数(率)。结果两组患者指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HR、MAP、CVP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指标结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补液后血容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住ICU天数显著缩短,死亡率也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PICCO监测能直接、精确的提供重度烧伤患者血流动力学的重要信息,对指导重度烧伤患者液体管理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PICCO监测下参附注射液对脓毒症休克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刘阳;孔立;范开亮;冯凤;张飞虎;朱孟娜;金灵燕;刘委宏;谢娜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容量复苏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将6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参附治疗组和标准治疗组各30例,标准治疗组按照指南给予标准治疗,参附治疗组给予标准治疗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在早期容量复苏治疗过程中,应用PICCO监测仪观察患者6h和24 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CI,SVV,SVRI,GEDI,ELWI,MAP),并监测患者第0、6、24小时的血气指标(Lac,BE,DO2,VO2,ScvO2).结果 治疗后参附治疗组患者6h的CI、SVRI、MAP、BE、ScvO2均较标准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SVV、Lac、DO2、VO2较标准治疗组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4 h的CI、SVI、SVRI、MAP、BE、ScvO2均较标准治疗组升高(P<0.05),SVV、Lac、DO2、VO2较标准治疗组下降(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GEDI、ELW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在脓毒症休克早期容量复苏治疗中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朱玉菡;沈晓旭;江其敏;蔡阳平;郭楠;赵红芳

    目的系 统评价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BM、WanFang Data、VIP和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PICCO监测技术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20个RCT,共1 2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ICCO组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MD=-2.74,95%CI(-3.40,-2.09),P<0.001]、ICU死亡率[RR=0.49,95%CI (0.36,0.67),P<0.001]和28天死亡率[RR=0.61,95%CI (0.43,0.87),P=0.006]方面均优于常规监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O监测技术指导脓毒性休克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