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临床路径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评价

    作者:李德重;王美红;左彦;刘永生;朱青青;张彦旭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常规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常规管理模式,观察患者住院全程。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PANSS量表评分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能显著缩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100例的临床研究

    作者:丁玲;马燕娟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收治的20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MECT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4周时治疗组的PANSS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72%,对照组有效率为63%.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2例患者发生短时的记忆力损伤,经减少用药剂量和治疗频率后,在3~5天后恢复正常.对照组未有患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MECT治疗,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继兰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给予氟哌啶醇结合齐拉西酮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经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80 0%,治疗组有效率97 5%,对比差异明显(P<0 05).治疗后两组的PANSS总分、一般精神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比较差异明显(P<0 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是一种操作简单、无创性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途径,其起效迅速,为患者康复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 精神分裂症致炎性细胞因子、酪氨酸羟化酶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作者:刘亮;贾福军;李恒芬;袁国桢;姚建军;程灶火;郭新胜;方春霞

    目的: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致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送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半定量技术,分别检测3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5例同胞对照和3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β、TNF-α和TH的基因表达水平,同时应用PANSS量表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结果:IL-1 β在病例组、同胞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1.52±1.01、1.18±0.99和0.55±0.33;TNF-α在三组样本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1.52±1.09、1.01±0.87和0.61±0.32;TH在三组样本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74±0.38、0.70±0.29和0.28±0.20.其中病例组与同胞对照组IL-1β、TNF-α、TH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和同胞对照组的IL-1β、TNF-α、TH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同时发现IL-1β(r=0.420)、TNF-α(r=0.430)基因表达水平与PANSS量表的一般病理症状分显著相关(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多巴胺功能亢进和致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且可能受遗传背景影响.致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一般病理症状的形成.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唐晟

    目的::观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主要症状类型分为阴性症状组和阳性症状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运用MECT。在8~12次常规疗程后,分别在1周、4周、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 PANSS)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各时段PANSS评分较合并前明显降低(P<0.01),1周时有效率为7.6%,4周末为38.6%,8周末为59.7%,其中阳性症状组患者的PANSS均分较对阴性症状组效果明显,所需疗程较短。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明显。

  • 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与心理理论能力关系的研究

    作者:高瑞;贾竑晓;韩世辉;何瑞荣;赵馨;朱虹;葛鉴桥;毛利华;张继志;江镇康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与心理理论能力的关系.方法 40名被试在基线期、第4周、第8周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及心理理论任务测查.结果 被试PANSS量表分在第4周、第8周明显低于基线(P<0.001);心理理论任务中的失言察觉、正确数、正确反应时、错误数,第4周、第8周与基线相比有明显的变化(P<0.05);心理理论任务中的失言察觉、正确数、正确反应时、错误数和PANSS量表分显著相关(P<0.05).结论 以失言察觉、连环漫画作为研究任务的心理理论能力的损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疾病状态标志.

  • 黄连素对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作者:张静;赵永萍;贾琼;刘莹;李美娟;李建功;陈海兴;李洁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口服单一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服用利培酮+黄连素(300 mg,3次/d),对照组服用利培酮+安慰剂(300 mg,3次/d),治疗12周.比较治疗后外周血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1 (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并评估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不良反应量表(TESS).结果:(1)治疗12周末,研究组在PANSS阳性症状得分[(10.93±2.23)分]与对照组[(12.24±2.40)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4;P=0.031).(2)治疗12周末,研究组FPG [(4.42 ±0.33)mmol/L]、Fins[(7.07 ±3.10) pmol/L]与对照组FPG[(5.59±0.60)mmol/L]、Fins[(9.73±3.05) p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99,P=0.000;t=-3.401,P=0.001);研究组TC[(4.52 ±0.55) mmol/L]、TG[(1.34±0.62) mmol/L]、Apo-A1[(1.74±0.61)mmol/L]、Apo-B[(0.93 ±0.16)mmol/L]与对照组TC [(4.91 ±0.59) mmol/L]、TG[(1.86±0.83) mmol/L]、Apo-A1[(1.24±0.27) mmol/L]、Apo-B[(1.11±0.17) m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9,P=0.010;t=-2.573,P=0.008;t=4.245,P=0.000;t=-4.154,P=0.000).(3)比较治疗后两组发生血糖升高及体质量增加不良反应的例数,研究组[1例(3.20%),5例(6.50%)]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24.20%),14例(2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2,P=0.016;x2=5.295,P=0.021).其余各不良反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连素可有效拮抗利培酮引起的糖脂代谢异常,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 精神分裂症发生相关免疫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

    作者:黄伟;秦丽颖;范悦斌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免疫状态,探讨免疫细胞因子与精神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观察组)与健康体检志愿者80例(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利培酮治疗,治疗前后进行PANSS评分,并且检测免疫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1β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NF-α与阴性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r=0.412,P<0.05),IL-1β治疗前后的差值与PANSS量表降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0.388,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免疫细胞激活,TNF-α水平的变化可能与阴性症状的改善密切相关,而IL-1β水平的变化可作为病情缓解的灵敏指标.

  • 全麻诱导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护理

    作者:田红艳;陶建英

    目的:探讨应用全麻诱导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同时如何进行护理配合以到达佳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于全麻诱导前后分别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测评.结果:患者PANSS评分,治疗前70.24±16.06,治疗后2周48.65±9.16,6周35.03±7.13,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因患者的健康状况而有别.故良好的护理配合非常必要.

  • 奎硫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作者:张瑾

    目的 评价奎硫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奎硫平治疗,对照组给予氯丙嗪治疗,疗程12周.采用PANSS量表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奎硫平组与氯丙嗪组治疗前PANSS量表阴性症状分、阳性症状分、总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治疗后PANSS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奎硫平的不良反应较氯丙嗪轻.结论 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安全、经济,疗效虽然与氯丙嗪相当,而前者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安全性更好,对临床选择用药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偏执型分裂症外周血IL-1β、TNF-α和酪氨酸羟化酶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作者:刘亮;姚建军;贾福军;方春霞

    目的 检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和半定量技术,分别检测39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β、TNF-α和TH的基因表达水平,同时应用PANSS量表评定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结果 研究显示病例组的IL-1β、TNF-α、TH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同时发现IL-1β(r=0.420)、TNF-α(r=0.430)基因表达水平与PANSS量表的一般病理症状分显著相关(P<0.01)。结论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致炎性细胞因子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过度表达;致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参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一般病理症状的形成。

  • 利培酮治疗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张文英;王霞;谭宇筠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利培酮治疗的入住我院的189例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①本组患者治疗后 PANSS总得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精神病理评分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0.01);②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副反应例数为39例,副反应发生率为20.63%(39/189)。结论利培酮治疗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显著,副反应均经简单处理后均能显著缓解直至消失,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全麻诱导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研究

    作者:付锐;袁书田;鲁晓亮;杨芳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症状的支配下可出现伤人、伤己、毁物的行为[1].患者入院后,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其症状控制起效一般需15d左右,在此期间患者仍可出现伤人、伤己、毁物等行为[2].因此在急性期,临床可选用无抽搐电休克或胰岛素休克法治疗患者,通过无抽搐电休克或胰岛素休克使患者意识丧失,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重新整合,控制患者症状.无抽搐电休克是利用一定量的电流刺激大脑控制患者发作,存在记忆障碍的并发症,家属及患者不易接受,依从性差;胰岛素休克法导致患者休克的程度不易掌握,存在安全隐患.有研究报道,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身麻醉,患者意识丧,苏醒后患者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消除[3].本研究即对此进行研究,寻求一种无痛苦、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迅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

  • 经颅磁刺激在住院分裂症及抑郁症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陈美玲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2016年精神病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执行药物治疗,试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采用PANSS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分析,评价并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量袁、HAMD、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的PANSS量表、HAMD、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配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较快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及失眠.

  • GDNF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作者:马雪红;高成阁;王宝安;翟歆明;胡晓刚;李生斌;刘清波

    目的 探讨GDNF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精神分裂症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及血样的采集,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GDNF基因多态性.选取GDNF基因2个SNP位点:rs2973050,rs2910702.所有数据应用SSPS13.0软件包处理.结果 ①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s equilibrium)结果显示,GDNF基因rs2910702在病例组中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x2=24.983,P=0.000);②GDNF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基因型频率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GDNF各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型、PANSS量表各因子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rs2973050基因型C/C、rs2910702基因型G/G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为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基因型.

  • 3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分析

    作者:汪海燕;王玉超

    目的:探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维思通)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ANSS量表评估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测定)检查.对治疗前、后PANSS量表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AN-SS量表在治疗前、后相比,减分率具有差异性(P<0.00),说明患者精神症状消除明显,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的潜伏期时间治疗后明显缩短,幅度增大(P<0.00),说明患者认知功能有所改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缩短,幅度增大,认知能力有改善,P300具有较好的临床评估认知能力的应用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