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经胸超声心动图与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对比与分析

    作者:王倩;刘家骥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与计算机体层摄影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结果对照分析,探讨CPF的TTE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CPF患者的TTE及CTCA影像表现及测量数据,并将TTE测量数据与正常参考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7例患者CTCA均检出特征表现,而TTE通过发现瘘口及异常血流束诊断出4例.27例患者瘘口大小平均为2.9mm(s=1.6),供血动脉宽度平均为3.0mm(s=1.2),瘘口到肺动脉瓣环距离平均为16.7mm(s=4.9);超声测量的右室前后径、肺动脉主干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等解剖值和反映血流动力学情况的主、肺动脉大流速与正常参考值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CPF大多瘘口较小,TTE解剖测量值及血流动力学测值缺乏特征性改变,难以为诊断CPF提供线索,需要通过变换不同的切面,仔细观察肺动脉干的异常血流束来寻找瘘口,才能提高TTE对CPF的检出率.

  •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CT冠状动脉造影征象分析

    作者:杨智明;毛定彪;齐琳;陈阳;滑炎卿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的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08年1月-2015年9月经CTCA检查确诊的26例CPF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及VR技术观察冠状动脉异常分支(瘘血管)的起源、数目,冠状动脉有无斑块及狭窄,瘘口位置、大小以及瘘管形态、大小、继发改变等.选取其中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 26例CPF患者共发现瘘血管44支,起源于双侧冠状动脉13例,均由双侧圆锥支发出;起源于左冠状动脉9例,由左侧圆锥支发出7例,左侧钝圆支发出1例,左主干发出1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4例,均由右侧圆锥支发出.瘘血管直径4~11 mm,平均7 mm.11例患者见冠状动脉斑块形成,4例狭窄程度大于50%.5例呈正常血管形态,2例呈蔓状血管网形式,19例伴动脉瘤形成;单发动脉瘤3例,多发16例;共45个动脉瘤形成,椭圆形33个、梭型8个、不规则形4个.瘘口全部开口于肺动脉主干左侧壁,瘘口大小1.2~5.0 mm,平均2.7 mm,18例患者肺动脉内可见造影剂"浓染"或"喷射征".6例患者CAG所显示的瘘血管起源、瘘管形态、瘘口位置与CTCA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对于CPF患者,CTCA具有无创性,可提供3D图像,反应血管变异的空间关系,能够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测方法.

  • 双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报道

    作者:向海鸿;程功文;周宇元;陈云辉;唐新虎;龙璜;张腊喜

    病例1,男,49岁,反复心慌、头晕半月余,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增强CT:肺动脉主干层面于肺动脉主干左侧及前缘旁见纡曲强化血管影(图1A),MIP图像示肺动脉主干左侧及前缘异常扭曲增粗血管在肺动脉主干前壁进入肺动脉(图1B),VR图像示异常扭曲血管分别来自于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和左冠状动脉主干近段(图1C).诊断:双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to-pulmonary artery fistulas,CPAF).经介入封堵治疗后症状消失.

  •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临床分析

    作者:孙琳;李治安;杨娅;何怡华;栾妹蓉;赵映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的特征与超声心动图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6例CPF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数据,进行超声的漏诊分析和方法总结.结果:16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患者中,左CPF 10例,左右CPF 5例,右CPF 1例.超声漏诊率虽然高达68.8%,但诊断出的5例均正确,特异性为100%,较好地显示了瘘入肺动脉的位置和瘘口大小、瘘管所属的冠状动脉.结论:多数CPF分流量较小,难以由超声心动图首先发现.但超声心动图诊断该病的特异性好,如果提高超声的诊断技巧,则可以提高检出率.

  • 不典型先天性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一例

    作者:袁帅;王芳;肖园园;宫宇楠;陆开;刘源;李琪;王亚萍;杨鑫泉;任燕霞;钱志敏;孙超;梁家阳;徐宝;何胜虎;王大新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于1865年首次被描述,是指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与心腔、肺动脉、冠状静脉窦或腔静脉之间的异常交通,是一种少见的心脏畸形,病因以先天性居多,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7%~0.40%,后天性外伤和感染较为少见;而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Pulmonary Artery Fistulas,CPAF)更为少见,约占CAF的17%.本例给临床诊治过程增添了一些思考,如果其他医生遇到类似的情况,这可能有助于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更好的效率.希望本例能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意义.

  • 作者:

    关键词:
  • 使用电解脱弹簧圈经皮封堵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护理

    作者:袁亿里;毛燕君;张峥;胡亚琴;朱康玲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介入治疗手术护理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7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使用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的介入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并发症护理、用药护理等方面.结果 7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中6例患者术后瘘口完全堵塞,无一例死亡及并发症,1例患者因冠状动脉瘘瘘道血管迂曲严重,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护理人员术中细致的病情观察、熟练的手术配合、敏捷的病情判断都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MSCT诊断价值和征象分析

    作者:蔡培坤;梁辉晖;董琴;梁焕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和征象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为CPF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6.4岁。观察瘘血管起源、走行和分布,瘘口位置、大小及征象(穿通征、射血征和浓染征),肺动脉增宽与否。结果16例CPF中,右圆锥支1例,右冠状动脉供血9例(56.3%),左冠状动脉供血4例(25.0%),左右冠状动脉同时供血2例(12.5%);2例瘘口为2个,14例瘘口为1个;瘘口位于主肺动脉左侧壁12例、前壁4例;肺动脉瘘口大小约1.2~5.0 mm。 MSCT直接征象:穿通征16例(100.0%);射血征7例(43.8%),均在75%期相显示;浓染征10例(62.5%),8例在45%期相显示,2例在75%期相显示。间接征象:表现为瘘血管增粗、迂曲,部分呈蚯蚓状改变,贴附于肺动脉表面,其中5例合并动脉瘤。肺动脉增粗4例,瘘口大小约3.8~6.9 mm,平均瘘口大小为4.8 mm。结论 MSCT结合三维重组技术对诊断CPF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复杂病变一例

    作者:王嘉莉;姜红;曾玉杰;李爱莉

    1 病例简介患者,女,73岁,间断心悸、胸痛5 d,于2010-10-13入院.患者近5 d来静息状态下出现心悸,左侧胸部闷痛,范围手掌大小,向后背及左上肢内侧放射,劳累后加重,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脑血管病史.体格检查:血压 142/82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界无扩大,心率54次/min,律齐,胸骨左缘Ⅱ、Ⅲ肋间闻及3/6级连续性杂音,向左肩背部传导.

  •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合并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曾永利;潘家华

    1 病例简介患者,男,46岁,因反复胸痛十余天,再发加重21 h于2008-04-26入院.胸痛表现为胸骨后刺痛,持续数分钟不等,经休息可以缓解,入院前21 h呈持续性疼痛,难以缓解,伴咽喉部堵塞感.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高达160/120mm Hg(1mm Hg=0.133 kPa),间断服用降压药物.无反流性食管炎和消化性溃疡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2 ℃,心率9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mm Hg.神清,双肺无啰音,无颈静脉怒张,心界不大,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心电图示:V1为QS型,V2、V3为rS型,V1~V3 ST段呈弓背抬高0.1~0.2 mv,V1~V4 T波明显倒置.

  • 经皮介入封堵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治疗分析

    作者:沈健;陈亮;李攀;曾振宇;唐文栋;赵仙先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 artery-to-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PAF)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心内科于2009年7月至2016年2月之间接受经皮介入封堵术的58例CPAF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病变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58名CPAF患者经介入封堵均获成功,平均植入封堵材料(2.35±0.87)枚.24名(41.38%)患者成功封堵后残余分流立即消失,34名(58.62%)患者仍有少量分流.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61个月,无出血、缺血等并发症.随访造影显示,其中3名(5.17%)患者出现了大量再通,后者随后均接受了再次封堵术并成功封堵.结论:经皮介入封堵CPAF切实可行,但应选择适宜患者,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术者操作.经治疗后冠状动脉瘘可能出现再通,因此对这些患者应进行随访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 冠状动脉CTA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中诊断价值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卢旺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A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近5年来收治的20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冠状动脉CTA诊断,分析诊断图像.结果 12例患者均检出CPF,临床检出率为0.24%(12/4875).其中有8例冠脉左前降支血管参与病变,2例右冠脉分支血管均参与病变,1例两侧冠脉分支血管均参与病变,1例支气管动脉参与病变.瘘口大小为0.42~5.76 mm,平均(2.97±1.03)mm.12例患者中有8例肺动脉内浓染或喷射现象,包括浓染征和喷射征各4例.结论 喷射征和浓染征是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典型的CTA征象,采取冠状动脉CTA可准确诊断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诊断价值显著,值得应用.

  • 64层螺旋CT对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军娜;杨家虎;张建军;付凤丽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915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资料.结果 6915例冠状动脉CTA中,共检测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1例,检出率约为0.16%,其中右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6例(54.55%),左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3例(27.27%),两侧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18.18%).所有图像通过VR、MIP和MPR等重组图像显示异常血管与肺动脉的关系和位置.结论 64层螺旋CT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起源、走行及终止,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

  •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价值

    作者:曹阿丹;郭海燕;牛玉军;武乐乐;宋敏;郑丽远;杨浩;胡舸帆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ual-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CA)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P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拟诊冠心病患者3 946例,均行DSCTCA检查,对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技术和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记录CPF检出情况,观察左/右冠状动脉是否与肺动脉存在交通,有无“浓染征”与“射血征”,明确供血动脉起源位置、瘘口大小及其与肺动脉的关系,分析其变异特征.结果 3 946例中检出CPF患者12例,检出率为0.3%;从左/右冠状动脉发出分支参与形成CPF 3例,从右冠状动脉圆锥支发出分支与肺动脉形成CPF 6例,从左冠状动脉圆锥支及前降支发出分支参与形成CPF 3例;病灶在肺动脉表面形成迂曲、明显强化的血管网,12例CPF见“毛线团征”,3例见“浓染征”,6例见“射血征”;4例伴发微小动脉瘤.结论 DSCTCA能清晰显示CPF的解剖细节,包括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异常终止位置,对CPF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 双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影像诊断比较1例

    作者:余梦琦;舒雨晴;左敏静;刘颖;项海燕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nory pulmonary fistula,CPF)是指冠状动脉(冠脉)与肺动脉之间的异常通道,较为少见,而双侧CPF更为罕见.患者常诉胸闷、胸痛、活动耐量下降等不典型症状,故常被误诊为冠心病.有资料显示,早期外科手术效果良好,故早期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CPF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其优劣,以期降低CPF的漏诊及误诊率.

  •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

    作者:沈健;陈亮;赵仙先;朱嘉琦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AF)的一般临床特征及其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CPAF的患者,分别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解剖特点(如起源、起源数量以及动脉瘤样变化)等资料.结果:共收集患者93例,其中男54例(58.1%)、女39例(41.9%),年龄(58.7±13.1)岁,89例患者存在胸闷、胸痛、心悸、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4例患者心前区听诊可闻及杂音,1例可见口唇发绀.冠状动脉造影示CPAF起源于单支冠状动脉者71例(76.3%),起源于2支以上冠状动脉者22例(23.7%).起源于单支冠状动脉患者中瘘管类型按起源血管的发生比例分别为:左前降支-肺动脉型38例(40.8%)、回旋支-肺动脉型15例(16.1%)、右冠状动脉-肺动脉型8例(8.8%)、第1对角支-肺动脉型5例(5.3%)、左主干-肺动脉型5例(5.3%).23例(24.7%)有动脉瘤样改变,24例(25.81%)同时被诊断为冠心病.结论:CPAF患者症状多不特异,可伴有各种症状.CPAF可为单一血管起源,也可多支起源;常见瘘管类型为前降支-肺动脉型,其次为回旋支-肺动脉型.部分CPAF可有动脉瘤样改变.

  • 左、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二例

    作者:陶黎;曾勇明;向睿

    病例资料病例1,女,61岁.因反复头晕、头痛、气短4年,血压升高3天入院.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脑血管病史.查体:体温36.8℃,脉搏55次/min,血压152/100mmHg,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无异常,心界无扩大,率齐,于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3/6级连续杂音,向左肩背部传导.

  • 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 MSCT 和超声影像诊断

    作者:周玉祥;蓝博文;林一钦;李景雷;饶红萍;陈海江;李丽红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和超声心动图(USG)在诊断成人单纯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218例成人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同时接受64层螺旋 CT、USG 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 CAG 为金标准,比较 MSCT 和 USG 诊断 CPF 的效能。结果:218例患者 CAG 发现冠状动脉异常血管网21例,诊断为 CPF 患者19例,未发现明确瘘口2例;MSCT 诊断为 CPF 患者20例,诊断为冠状动脉分支畸形患者1例;CPF 的 MSCT 影像征象包括:纡曲扩张血管网匍匐于肺动脉壁,瘘口表现为开窗征、射血征、烟雾征、飘带征、等密度征。以 CAG 为金标准,MSCT 诊断成人 CPF 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6%、94.7%、99.0%、90.0%、99.5%。USG 诊断为 CPF 患者5例,漏诊14例,敏感度为26.3%,漏诊率为73.7%。所有患者未发现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结论:USG 诊断成人 CPF 的漏诊率高,而 MSCT 重组技术对成人 CPF 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对诊疗有较大指导意义,可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

  • 1例高龄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李晓彤

    冠状动脉瘘是冠状动脉主干或/和其分支与某一心腔或大血管间存在的异常交通[1],发生率为0.27% ~ 0.40%[2].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占15% ~ 20%[3],瘘道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占50% ~ 85%,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占25%,回旋支占18.3%[4],左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发生率极低.冠状动脉瘘自行闭合非常罕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时间的异常血液分流,产生冠脉"窃血现象"引起心肌缺血、心腔扩大和心肌肥厚并损伤冠状动脉内膜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瘤和细菌性心内膜炎等[5].本病一旦确诊,即使症

  • 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T冠状动脉造影征象分析:与冠状动脉导管造影、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比

    作者:李景雷;朱伟;叶维韬;颜丽芬;钟小梅;罗海营;黄美萍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AF)的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征象,并比较CTCA与冠状动脉导管造影(CCA)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的诊断效能.方法 在连续19855例CTCA中回顾性收集CPAF共72例.分析瘘血管的起源、数目、大小及走行(管状扩张或蚯蚓状扩张或动脉瘤及附壁征)、瘘口位置、数目、大小及征象(穿通征、等密征 、烟雾征及喷射征),以及肺动脉是否增宽.结果 瘘血管起源于圆锥支、左前降支(LAD)或兼有者分别为55、67和50例;管状扩张、蚯蚓状扩张及瘤样扩张分别为14、58和35例;附壁征69例.所有病例均为1个瘘口,位于主肺动脉左侧壁、左前侧壁、前壁、右侧壁、右前侧壁分别为44、21、5、1和1例;瘘口平均直径为2.6±1.3 mm;穿通征、等密征、烟雾征及喷射征分别为72、46、41和24例.主肺动脉扩张20例.25例CCA中仅20例可显示CPAF,47例TTE中仅9例显示CPAF.结论 CTCA是评估、诊断CPAF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