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问题少年儿童受虐待经历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高翠青;戴伏英;刘华平;刘瑛

    目的 调查了解山西省某未成年教管所学员的儿童期受虐待情况,分析其儿童期虐待经历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现场自填式问卷,对研究对象山西省某未教所89名学员及对照组152名在校初中学生就其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进行无记名调查,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儿童在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心理状况的情况均有差异,而且未教所学员虐待发生率均比初中学生高13.7%.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工作变动、婚姻状况是躯体(t值分别为-3.325和0.130,P<0.05)、情感(t值分别为- 2.573和2.604,P<0.05)、性虐(t值分别为- 2.101和3.009,P<0.05)发生的危险因素,与谁生活与忽视、情感、性虐待有关.文化程度高低与性虐待发生有关.结论 儿童虐待影响青少年成长,有关部门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焦虑抑郁的关系——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作者:依赛男;张珊珊

    目的 探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儿童期虐待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简版认知情绪调节量表(CERQ)对1510名大学生(有留守经历者386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儿童期虐待(35.10±9.63)、焦虑(38.84±16.06)和抑郁情绪(40.62±16.02)上的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0.0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儿童期虐待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呈正相关(r=0.25,P<0.01;r =0.38,P<0.01;r=0.40,P<0.01),与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呈负相关(r=-0.29,P<0.01).焦虑、抑郁情绪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呈正相关(r=0.28,P<0.01;r=0.32,P<0.01),与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呈负相关(r=-0.25,P<0.01;r=-0.29,P<0.01).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呈正相关(r =0.80,P<0.01).结论 儿童期虐待不仅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具有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产生间接影响.

  • 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作者:牛怡;薛云珍;李文涛;曹艳梅

    目的:本文通过对2653名大一新生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描述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的状况,并探究虐待经历与家庭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及一般信息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儿童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分别为:64.8%、17.38%、22.58%、80.44%及70%。父母婚姻状况稳定是避免儿童期虐待的保护因素,父母虐待经历及父母赌博是儿童期虐待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虐待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家庭因素对其有重要预测作用。

  • 儿童期受虐医学生分离特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朱相华;李娇;乔娟;赵后锋;杨永杰;耿德勤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医学生分离特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62名医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 PRCA)、解离特质量表( DTS)、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 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 NEO-FFI-R)、防御方式问卷( DSQ)、自尊量表( 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测试。结果儿童期受虐待医学生的分离特质总分和各维度分数高于未受虐待者(t=2.609~3.860,P<0.01);分离特质与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神经质、不安全感、不成熟防御、中间型防御、掩饰呈正相关(r=0.130.69,P<0.05),与外向性、开放性、友善性、谨慎性、自尊、一般自我效能呈负相关(r=-0.13~-0.56,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不成熟防御、不安全感、儿童期虐待、神经质分别与医学生的分离特质呈正相关( Beta值=0.093~0.463,P<0.05);外向性、谨慎性、开放性、一般自我效能分别与分离特质呈负相关(Beta值=-0.099~-0.381,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医学生的分离特质具有不良影响,不成熟防御方式、不安全感、人格特质是影响其分离特质的重要因素。

  • 大学生儿童期受虐与攻击性、自尊的关系

    作者:郭黎岩;陈晨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自尊的相关性,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攻击性问卷、儿童期虐待问卷、自尊量表对2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期虐待的发生率为19.81%;男生在儿童期虐待总均分及各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女生,且差异显著(t =2.794,1.985,2.371,2.422,2.515;P<0.05).儿童期总分与攻击性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r =0.142,P<0.05;r =0.324 ~0.480,P<0.01);自尊与儿童期虐待、攻击性各维度,除敌意维度外,均呈显著负相关(r =-0.172 ~0.563,P<0.01).受虐组在自尊水平得分上低于非受虐组,且差异显著(t=-4.968,P<0.001);受虐组在除敌意外攻击性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受虐组,且差异显著(t =3.286,3.138,3.509,2.405,3.058;P<0.05).结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自尊水平存在相关;且对于受虐大学生,自尊水平越高,攻击性越低.

  • 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高海燕;朱相华;陶敏;周勤;李娇

    目的:探究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某3所高校2373名大学生,集中进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简表(SWBSS)、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焦虑自评量表(SAS)、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自杀意念量表(S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现场测试.结果:t检验显示,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和各维度分数均低于无受虐待大学生(t=7.229~15.238,P<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性别、谨慎性、外向性、开放性、社会支持分别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Beta=0.060~0.198,P<0.01),专业、神经质、抑郁、焦虑、自杀意念、家庭经济状况、躯体健康、虐待分别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Beta=-0.029~-0.212,P<0.05).结论:有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低,其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受人格特征、情感症状、社会支持、家庭经济状况、躯体健康状况、受虐待程度、性别和专业类别等因素的影响.

  • 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大五人格特点

    作者:朱相华;王成东;周勤;乔娟;耿德勤;李娇

    目的 研究大学生大五人格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苏省某3所高校2374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和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与儿童期虐待、性别、年龄、民族、独生子女、宗教信仰、亲属精神病、躯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有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神经质与情感虐待、忽视、外人虐待、躯体健康、家庭关系呈正相关,与性别、独生子女呈负相关(Beta值=0.055~0.207,-0.051~-0.049;P<0.01);外向性与情感虐待、忽视、躯体健康、家庭关系、年龄和家庭经济呈负相关(Beta值=-0.040~-0.217,P<0.05);开放性与年龄和躯体健康呈负相关(Beta值=-0.052~-0.073,P<0.05);友善性与情感虐待、外人虐待、忽视、性别和躯体健康呈负相关(Beta值=-0.061~-0.141,P<0.05);谨慎性与情感虐待、忽视、躯体虐待、躯体健康和家庭关系呈负相关(Beta值=-0.052~-0.130,P<0.05).结论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具有明显影响,躯体健康状况和家庭特征也是影响其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 356名高中生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

    作者:黄群明;赵幸福;林汉民;刘永忠;尹祚平;周云飞;李龙飞

    目的调查高中生的儿童期虐待情况.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自评量表对356名高中生测评.结果在被调查的356名高中生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发生率分别为77.0%,33.4%,23.3%和98.5%,其中男性高中生不同程度性虐待发生率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5.2%,3.8%).在儿童期虐待严重程度方面,除男性儿童较女性儿童有更严重的性虐待(5.76±1.83和5.25±0.82)外,余两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还显示高中生儿童期虐待通常是数种虐待类型同时存在.结论儿童期虐待在高中生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 儿童期虐待、大五人格对医学生自尊水平影响的路径分析

    作者:朱相华;乔娟;李娇;赵后锋;周勤;王成东;耿德勤

    目的 考察医学生儿童期虐待、大五人格与自尊水平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自尊量表(SE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等问卷进行现场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 7.0作路径分析.结果 儿童期虐待对神经质有直接正向影响(β=0.255,P<0.01),对外向性、友善性和谨慎性有直接负向影响(β=-0.251,-0.224,-0.166,P<0.01);神经质对自尊有直接负向影响(β=-0.278,P<0.01),外向性对自尊有直接正向影响(β=0.190,P<0.01);儿童期虐待对自尊没有直接影响(P>0.05).神经质和外向性作为中介变量全部中介着儿童期虐待对自尊的影响.结论 儿童期虐待对医学生自尊水平具有间接影响,而无直接影响,大五人格在儿童期虐待和自尊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 儿童期受虐待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

    作者:朱相华;李娇;乔娟;王成东;梁光利;耿德勤

    目的 研究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 FFI-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分数在性别、有无虐待、身体健康和家庭关系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t=2.373~5.641,P<0.05;F=4.580~9.542,P<0.05),且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生活事件呈正相关(r=0.133~0.479,P<0.05),与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外向性、友善性、谨慎性、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r=-0.121~-0.386,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06~0.394,P<0.05),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谨慎性特质、环境领域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14~-0.236,P<0.05).结论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具有不良影响,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也是影响其不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 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虐待经历的关系

    作者:靳自斌;朱相华;刘华;左晓伟;乔娟;李娇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SIF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SIFS各因子分均低于无虐待组,9~10岁组在学习能力发展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34.20±6.02)分vs(31.85±7.92)分,t=2.26,P<0.05];男女生之间SIFS各因子分没有明显差异.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SIFS各因子分呈负相关(r=-0.154~-0.513,P<0.05或P<0.01).忽视对大肌肉及平衡、触觉防御及情绪、本体感不佳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均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1~-0.309,t=-2.126~-4.722,P<0.05或P<0.01);性虐待对大肌肉及平衡、本体感不佳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293,t=-2.778~-3.967,P<0.01);情感虐待对触觉防御及情绪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8~-0.201,t=-2.375~-2.771,P<0.05或P<0.01);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水平.

  • 小学生受虐待经历、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人格的关系

    作者:朱相华;杨永杰;李娇;魏贤玉;乔娟

    目的 探讨儿童虐待是直接还是通过不安全依恋间接地影响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依恋问卷和Buss\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 男生的儿童虐待分、攻击性分和不安全依恋分高于女生[(aggression:26.51±9.74分 vs 21.30±7.09分,P<0.001);(unsure attachment:2.84±1.13分 vs 2.49±0.96分,P<0.001);(abuse:94.73 Rank vs 79.51 Rank,P<0.05)].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和攻击性人格两两之间呈正相关(r=0.407~0.703,P<0.01).性别、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能够预测攻击性人格(Beta=0.550,P<0.001;Beta=0.268,P<0.001;Beta=-0.157,P<0.01).儿童虐待直接影响攻击性人格,并通过不安全依恋间接影响攻击性人格,性别对攻击性人格也有影响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既可直接促进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也可通过不安全依恋的形成促进攻击性人格的发展.

  • 郑州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及儿童期虐待经历对其的影响

    作者:梁利花;李然;周艳;贾睿;万宇辉

    目的:了解郑州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进一步探讨儿童期虐待和其他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早期预防和后期发展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郑州市城乡8所中学4891名学生,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儿童期虐待问卷(CTQ -SF)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郑州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总报告率为219.%。表现为城市(242.%)高于乡村(194.%),女生(228.%)高于男生(209.%),高中(238.%)高于初中(202.%),独生子女(243.%)高于非独生子女(211.%),毕业班(239.%)高于非毕业班(211.%),且差异除了性别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儿童期虐待5个分量表及量表总分均高于心理正常中学生,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亚健康状态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市、高中、毕业班、儿童期高情感虐待为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结论:郑州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报告率较高,城市、高中、毕业班、儿童期高情感虐待为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有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措施,减少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发生。

  • 儿童期受虐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羽;王彦彦;纪菊英;潘园园;孙剑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生及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方法:72例 IBS 患者(患者组)评定儿童期虐待问卷(CTQ),评估儿童期受虐情况,并与92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照。 IBS 患者同时还评定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表(IBS -QOL)。结果:①患者组 CTQ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590,P <0.001);患者组儿童期受虐发生率为44.4%,高于对照组的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3,P <0.05);②与无儿童期受虐的 IBS 患者(40例)比较,有儿童期受虐的 IBS 患者(32例)SAS 评分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99,P <0.05);③有儿童期受虐的 IBS 患者 QOL 评分显著高于无儿童期受虐的 IBS 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23,P <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可能是 IBS 发生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之一,并可能对 IBS 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 大学生的恋爱暴力与儿童期虐待

    作者:冀云

    恋爱暴力指发生在恋爱期间的暴力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身体、心理、性方面的暴力行为,手段包括殴打、捆绑、残害、拘禁、折磨、凌辱人格、精神摧残、遗弃以及性虐待等[1].世界卫生组织将儿童期虐待定义为,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的实际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和剥夺[2].18 ~ 24岁女性容易遭受亲密伴侣暴力[3],而童年期遭受暴力在成年后更易成为受虐者[4].本文探讨大学生的恋爱暴力与儿童期虐待的关系.

  •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作者:田志鹏;刘爱书;李静

    目的:探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哈尔滨市4所高校部分在校大学生929人[男314人,女615人;年龄17~ 25岁,平均年龄(20±3)岁],采用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CTQ-SF)测量儿童期虐待,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情感平衡量表(ABS)测量主观幸福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JW)测量公正世界信念,自尊量表(SES)测量自尊.采用Bootstrap法对公正世界信念与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个人公正世界信念、自尊分别在儿童期虐待与生活满意度间起到独立中介效应,Bootstrap输出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26~-0.001)(-0.141 ~-0.058)和(-0.235 ~-0.122).个人公正世界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在儿童期虐待与生活满意度间起到链式中介效应,95%可信区间为(-0.059~-0.004).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情感平衡间起到独立中介效应,95%可信区间为(-0.308~-0.181).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在儿童期虐待与情感平衡间起到链式中介效应,95%可信区间为(-0.046~-0.001).结论:儿童期虐待与个体主观幸福感、公正世界信念及自尊均有关系,公正世界信念和自尊在儿童期虐待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 成人依恋在儿童期虐待与婚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董亚娜;李信;陈毅文

    目的:考察成人依恋在儿童期虐待和婚姻质量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城市已婚者312名[男147名,女165名;年龄24 ~47岁,平均年龄(33±4)岁],采用儿童受虐量表(CAS,包括身体虐待、语言虐待、性虐待3个维度)、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包括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2个维度)、婚姻主观感受量表(MPS,包括夫妻互动、家庭关系、夫妻冲突3个维度)分别测量儿童期虐待、成人依恋、婚姻质量水平.结果:男性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和夫妻冲突得分均高于女性(均P<0.05).身体虐待、语言虐待对依恋回避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5,0.16,均P<0.01),依恋回避对夫妻互动、家庭关系有负向预测作用(β=-0.61,-0.17,均P<0.001).结论:城市已婚者的儿童期虐待与依恋、婚姻质量密切相关,成人依恋在儿童期虐待与婚姻质量间起中介作用.

  • 伴儿童期受虐史大学生的神经系统软体征发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作者:龚靖波;刘剑波;张雅捷;罗学荣

    目的:了解伴儿童受虐待史的大学生神经系统软体征的发生状况和特征,及神经软体征的相关因素.方法:对长沙市两所高校1120名大学生进行儿童创伤问卷(CTQ)调查,根据Bernstein等制定的CTQ中-重度创伤暴露阈值筛查出儿童期受虐待阳性大学生312人,并随机抽取120人作为受虐待组,从无儿童期虐待史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90人作为对照组.使用剑桥神经科检查(CNI)软体征测验测试分量表评价神经系统软体征、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抑郁水平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焦虑水平,终完成以上三项测验的有效人数分别为100人(受虐待组),83人(对照组).结果:受虐待组的CTQ各种虐待因子分、SAS得分和SDS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软体征测验测试分量表的右镜像运动2和左皮肤书写觉测验中,受虐待组较对照组异常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发现,神经系统软体征测验的总分与SAS得分呈正相关(r=0.16),神经软体征的感觉统合得分与SAS得分以及CTQ的性虐待、情感忽视得分呈正相关(r=0.16、0.18、0.18).结论:儿童期虐待经历可能是大学生神经系统软体征的相关因素.

  •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王佳慧;刘爱书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从哈尔滨市4所高校选取475名大学生,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的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CTQ)、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测查,其中 CTQ 采用回顾性调查。结果:躯体忽视和躯体虐待负向预测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POS)(β=-0.38、-0.52);情感忽视和性虐待负向预测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β=-0.35、-0.31);躯体忽视负向预测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G)(β=-0.23);躯体忽视和躯体虐待正向预测抑郁(β=0.78、3.20)。POS 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性虐待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21~0.029);DES 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躯体虐待、性虐待与抑郁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17~0.040);ANG 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抑郁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16~0.019)。结论: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能与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 儿童期受虐史与成人期自杀行为(综述)

    作者:厉洁;肖水源;周亮

    Kempe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儿童虐待(childhood maltreatment, 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问题的论文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儿童虐待不单纯是一个社会问题,亦是一个医学问题[1].儿童期遭受虐待对个体的躯体发育和心理发展造成即时的、近期的和远期的影响[2-4].自杀可能是儿童期受虐待所致的远期危险结局事件之一.但儿童期受虐和自杀都受多种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尚未能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5-7].本文综述有关儿童期受虐史与成人期自杀研究的结果,并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观点.

7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