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流派缘何岌岌可危

    作者:刘玲

    在中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著名医家,他们在学术上各领风骚、独树一帜,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相互之间的争鸣与渗透,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及文化特色,使中医学好似一枝与众不同而又争奇斗艳的奇葩,绽放在诺大的世界医苑之中.

  • 追忆中医骨伤科专家魏指薪

    作者:楼绍兰

    上海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魏指薪于1896年1月30日诞生在山东省曹县的一个世医之家,到他这一代已是魏氏伤科第21代传人。幼读私塾,后在父亲魏西山耳提面命指导下及堂兄魏从先教导下,修习伤科,除继承全部家传的伤科学术外,又经本人不断实践、总结,逐渐形成了具有以内服药与外用药相结合、手法与导引相辅佐的魏氏伤科学术流派。1984年8月30日,魏指薪病逝,享年89岁。

  • 扶阳罐——开拓扶阳外治新理念

    作者:胡木明;李太泉

    近代,中医业界崛起"扶阳"一派,擅用温热药附子、干姜等扶阳排寒以疗百病,温守、温通则扶阳而逐阴;温潜、温化则益阳而生阴.扶阳派,原名火神派,起源于清末,昌盛于当代.扶阳派脱胎于伤寒,又吸取了温补派的理论精髓,进而发展为独立的学术流派.尤以火神派医家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学得《黄帝内经》和医圣张仲景的重阳奥旨,火神派则不断演变成今日的"扶阳学派".目前卢崇汉为扶阳派的领军级人物.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是"阳主阴从","阴主内守,阳主外护,阳密于外,则邪不能相侵,而阴得以固于内也."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

  • 松涛声里听道语红尘深处闻禅香--《内丹研修精义》系列讲座第九讲

    作者:常大群

    三教的融合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包含五个方面,即儒学、道学、佛学、中医以及武术,其中道学与中医关系更为紧密.从大的方面来讲,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文化.儒释道原本是不同的学术流派,儒学和道学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学术,佛学是从印度传来的.儒学重视的是人的伦理生活,社会秩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试图建立一个美好的大同社会;道学重视人自身生命的精气神的修炼,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佛学更重视人的精神生活.看起来,三家学术区别很大,而实际上,从人、社会和自然三者的关系上来看,它们又是高度统一的,人自我的身心是一个整体,自我和他人、宇宙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这是三教融合的基础.

  • 赵炳南独特学术流派的初步研究——从编写《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的体会谈起

    作者:高益民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是对赵老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系统记录、整理和研究的专著,按照皮外科主要病证分类,以热毒、湿毒以及血分病证进行归纳,加上赵老对于皮科瘙痒主症的辨治思路,完整系统地体现了赵老的学术经验.其拟定的具有创新性的多种剂型的经验方药.不但临床效果良好,而且多数现已成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定型的医院制剂.赵老从常见病到危重病证均有系统的经验和发挥,以及其首创的三种独特疗法,基本构成了他的独特的学术流派和广博的学术内涵.

  • 三部六病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姚博;宋纪育;马文辉

    三部六病学说是刘绍武先生多年研习<伤寒论>提出的崭新学说,目前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该学说把机体划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每部以阴阳属性划分为六病.该学说对少阴病、厥阴病的认识及六病主方的选择与学术观点相近的胡氏伤寒学派有所不同.刘老晚年发展形成了整体气血论和局部结构观.其弟子因学习背景不同而分为三部分,其中师承弟子对刘老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全面、完整、系统的继承;西学中弟子将该学说与西医学理论进行了融合和创新;中医背景弟子将传统中医知识梳理和整合到三部六病学术体系中.

  • 近代上海针灸学术发展管窥

    作者:刘慧荣;纪军;吴焕淦;周次利;吴璐一;邴守兰

    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西学东渐,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近代上海针灸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近代上海针灸界在逆境中谋求发展,形成了以陆瘦燕、杨永璇、黄鸿舫、方慎盦、党波平等为代表的沪上针灸名家及流派,其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一时期上海针灸学术的发展状况.文章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对上述医家学术思想进行分析,发现其学术发展总体呈现两大共性特点,一是继承发扬传统,一是力图改革创新.综合诸家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可见其在针灸学理论、临床诊疗及治疗方法上呈现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学宗经典,法有渊源;二是重视经络,强调切诊;三是治疗技术,各有千秋.以此为切入点,可管窥近代上海针灸学术的发展状况之一斑.

  • 湖湘欧阳氏杂病流派临症思维源流探析

    作者:朱沛;尹天雷;刘天舒;朱克俭

    文章主要探讨湖湘欧阳氏杂病临症思维形成发展之源流。湖湘欧阳氏杂病流派创始人提出寒温并重,对比思辨,开流派临症思维之肇端,第一代传承人构建了以主症辨证三法;三型二十一纲,互为纲目辨证纲领;由症入手,病证纵横结合的症证病三联诊疗体系。第二代传人则致力于各自临床或方法学领域,提出疑难杂病临床辨治和临床科研的具体原则、思路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完善和发展了湖湘欧阳氏杂病流派临床思维。

  • 岭南医学流派的形成与特色

    作者:徐志伟;吴皓萌;刘小斌;敖海清

    因地域性特点形成的医学流派促进了中医药学术进步、发展和繁荣,不同地域医学流派的涌现、争鸣与交融,是当代中医药学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岭南医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入研究岭南医学,对传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凝炼了岭南医学流派的形成与特色,从而有助于研究者了解岭南医学的概貌.

  • 顾氏外科中医外科学术思想探微

    作者:阙华发

    文章介绍顾氏外科中医外科学术思想,分别是辨治首重阴阳,以消为贵;外病内治,顾护脾胃;病证体症合参,分期论治,内外并举,善用外治;审证求机,善用活血化瘀、顾护阴津;治疗疮疡,截断扭转,重视温病及护场理论等.这些学术思想对中医外科学术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 顾氏外科诊治疮疡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作者:阙华发;徐杰男;张臻;邢捷;王云飞;单玮;肖文;唐汉钧

    总结顾氏外科诊治疮疡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疮疡治疗,多外治与内治结合,在外治直达病所的情况下,必须立足整体,通过内治法整体调节以改善局部而取得佳效;引温病学说,根据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早用凉血散血药物,截断扭转病势,擅用通腑、养阴之法;治疗疮疡总以顾护脾胃为本,主张甘寒清热为宜,慎用大寒大苦之品,用药处方时时健脾和胃,倡导药疗与食疗结合,并重视饮食宜忌,主张辨证忌口;提出热毒血瘀为疮疡基本病机,清热活血为治疗大法,擅用藤类、络类、虫类等和营通络消肿止痛之品,临证常伍用通里攻下法,使毒从下泄,并认为因虚感邪,既病伤正,主张适时应用生黄芪、皂角刺等扶正托毒,顾护正气,透表达邪外出,并贯穿治疗始终.

  • 湖湘推拿学术流派构建

    作者:龙抗胜;李洪亮;彭亮;章薇;常小荣;邵湘宁;李铁浪

    湖湘刘氏小儿推拿流派由刘开运教授创立,但湖湘成人推拿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成人推拿的完善对于湖湘推拿流派的构建与传承意义重大.湖湘成人推拿的完善应汲取刘氏思想精髓,挖掘整理湖湘老一辈推拿名医临证经验,将经筋理论融入成人推拿"大五经"思想,发展推拿科研,构建完整的湖湘推拿学术流派.

  • 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中一些关键性问题的思考

    作者:洪净;吴厚新

    中医学术流派在历史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文章首次提出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对于如何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医学术流派等学术研究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重大的、规律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共性的传承传播规律中寻找适合流派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空间,立足于“继承”,着眼于“创新”,充分挖掘流派文化的价值内涵,增强流派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注重中医学术流派之间相互沟通、融合借鉴、科学整合,在彰显中医学术流派特色的基础上提高临床疗效、扩大影响、吸纳参与者,发展壮大流派,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中值得深究的话题.

  • 对针灸学术流派划分的思考

    作者:杨鹏燕;罗玺;夏有兵

    目前针灸学术流派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针灸学术流派的划分却仍然没有一个被学者们广泛接受的方式.本文通过梳理历代学者关于针灸学术流派的划分方式,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五分法”“十八分法”和“二阶段分类法”.进而在深入评析3种划分方式各自存在的问题与合理之处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一种新的针灸学术流派划分方式,即先从整体上将针灸流派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3个阶段,然后再进行相应子流派划分的“三阶段分类法”.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一种划分,不但可以弥补目前大多数划分方式的不足,而且还可以通过对3个阶段针灸学术流派之间的分化与交流的考察,在一个新的视角下寻求目前困扰着大多数学者的针灸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新模式.

  • 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的形成与传承研究

    作者:孙润洁;田亮;方晓丽;秦晓光;吴俏燕;何应学;纪凤仙;张希彤;杜小正

    以郑毓琳、郑魁山先生为代表的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是我国影响较大的针灸流派之一.郑氏针法源于《黄帝内经》《难经》,脱胎自元、明,秉承家学,勇于创新,历经传承,至郑魁山教授已形成独具特色的“郑氏针法”诊疗体系.郑魁山先生临证思想注重坚实根基,得气守神;重视辨证,强调补泻;突出押手,双手行针;精简创新,择时选穴.目前对郑氏针法的传承包括家传、师传、国际交流、院校教育和科学研究几个方面.本文从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的历史渊源、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等方面,探讨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的形成过程、传承状况以及保护措施,为进一步进行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研究和传承奠定基础.

  • 从中医认识发展角度探讨“补土派”中补泻的含义

    作者:黄智斌;陈延;刘奇;汤颖宜

    通过探讨《内经》、《医学启源》、《脾胃论》中关于“补泻”的共性,了解“补土派”提出的“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的含义,认为“补泻”的重点是调气,调气之前必须满足血脉平和,而运用补泻是有时空条件的,顺四时之气的开阖为“补”,逆四时之气的开阖为“泻”,以达到气血平和的目的.

  • 中医外科“正宗派”学术源流论

    作者:和中浚

    从学术源流发展的角度,举例讨论《外科正宗》之前及其后的重要医家和文献,认为龚庆宣可推为正宗派的滥觞,继之元·齐德之以及明·王肯堂和申拱辰当属此派.清·祁坤、祁宏源等与陈实功一脉相承,形成了关系为紧密的金鉴派.主张内外并重是外科治疗的主流,也是正宗派的重要特色,其学术思想不始于陈实功.外科流派医家之间师承关系多数不明显,主要基于相同的学术思想倾向,故强调学派划分的标准应进一步严密、细致和深化.

  • 岭南医学特色述要

    作者:徐志伟;吴皓萌;刘小斌

    探讨从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两方面整理、归纳、概述岭南医学特色,认为外部特征对岭南医学内部特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外部特征中阐述了地域、气候、人群、文化等与岭南医学的联系,形成岭南医家重视气候、地域和人群"多湿热"的特点,各科临证治法常合以清热、祛湿、利湿、化湿和渗湿等法.内部特征介绍了岭南医学的基本特性和各科学术概要,希望能有助于把握岭南医学的规律,有利于领悟其学术精髓,有益于其传承创新.

  • 六气大司天理论和中医学术流派相关性初步探讨

    作者:吴新明;宾炜;老膺荣;古求知;柯资能

    六气大司天理论主要阐释五运六气在更长时间周期内的变化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医学历史上不同学术流派产生的原因,所以受到学界重视.并分析了该理论的思想根源、基本内涵和理论意义,初步梳理了六气大司天理论对于中医学术流派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建议后续研究应该使用合理的方法,结合学术流派的实际,对六气大司天理论进行完善和验证,以促进理论的发展,同时深化了对于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

  • 中华传统养生九大学术流派探析

    作者:郭岚;王平

    中华养生学术流派众多,如顺应学派、养性学派、动形学派、静神学派、温补学派、培元学派、调气学派、药饵学派及食养学派等.中华传统养生是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为目的,以自我调摄为手段的一系列综合保健措施.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早在《黄帝内经》里,养生学在理论、方法等方面已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本文旨在探析诸学术流派的形成源流、学术思想和养生方法.

109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