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湿证OA患者关节腔积液量和组织中MMP13、NO、TNF-α及TGF-β1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比较

    作者:谭永振;梁文;陈一凡;周尧;林秀娟

    目的:比较寒湿证和湿热证骨关节炎 (OA) 患者关节腔积液量, 以及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 (MMP13) 、一氧化氮 (NO) 、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湿热证OA患者 (观察1组) 和100例寒热证OA患者 (观察2组), 均行患肢膝关节核磁共振成像 (MR) 检查, 比较关节腔积液量.再随机选择7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OA患者, 分为湿热组30例, 寒湿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10例, 比较其组织中MMP13、NO、TNF-α及TGF-β1表达水平.结果: (1) 观察1组患者关节腔积液厚度显著大于观察2组 (P<0.05) . (2) 湿热组MMP13阳性率高于寒湿组和正常对照组 (P<0.05), 寒湿组MMP13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湿热组NO水平高于寒湿组和正常对照组 (P<0.05), 寒湿组N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 . (3) 湿热组TNF-α阳性率高于寒湿组和正常对照组 (P<0.05), TGF-β1阳性率显著低于寒湿组和正常对照组 (P<0.05);寒湿组TNF-α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 TGF-β1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 .结论:湿热证OA患者关节腔积液量较寒湿证OA患者高, MMP13、TNF-α阳性表达率和NO水平高于寒湿证OA患者, TGF-β1阳性表达低于寒湿证OA患者.

  • 清肾颗粒对慢性肾衰竭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及胶原蛋白Ⅳ的干预作用

    作者:王亿平;魏玲;吕勇;胡顺金;茅燕萍;刘玲;任克军

    目的:研究CRF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的层粘连蛋白(LN)、胶原蛋白Ⅳ(CV-Ⅳ)变化情况,并观察清肾颗粒对其干预作用.方法:68例CRF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西医对症处理和中药保留灌肠基础上,治疗组再给予清肾颗粒;疗程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清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LN和CV-Ⅳ的变化.同时设正常组20例,检测其血清LN、CV-Ⅳ水平.结果:治疗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和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为90%和90%,均优于对照组63.4%和60%,经卡方检验,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RF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的血清LN、CV-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而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LN、CV-Ⅳ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LN、CV-Ⅳ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N、CV-Ⅳ是观察CRF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病情发展、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清肾颗粒治疗CRF急剧加重湿热证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其机理之一可能与其降低患者血清LN和CV-Ⅳ水平,延缓肾脏纤维化进程有关.

  • 蒿芩清胆汤和玉屏风散对流感病毒感染湿热证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

    作者:苏丽贤;汤朝晖;刘叶;万为人;郭进强;罗炳德;林培政

    目的:应用蒿芩清胆汤和玉屏风散对流感病毒感染湿热证模型进行治疗,比较用药前后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和Th1/Th2细胞平衡的变化,初步探讨两种中药方法各自对改善小鼠免疫功能的特点,为两者更深一层差异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方法:将75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蒿芩清胆汤组和玉屏风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浓度,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酶标仪测定IL-4/IFN-r OD值,并通过换算得出其浓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两组中药方剂均能升高CD+3 CD+4/CD+3 CD+8(P=0.001,0.04),且玉屏风散比蒿芩清胆汤效果略明显;而在Th1/Th2细胞平衡中,两种中药方剂均能降低IL-4/IFN-r浓度(P=0.006;P=0.03),蒿苓清胆汤较玉屏风散作用显著.结论:两种中药方法均能改善模型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比值和Th1/Th2细胞平衡,但效果有所不同,初步认为两者可能在对T淋巴细胞亚群比值和Th1/Th2细胞平衡的信号转导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蒿芩清胆汤对流感病毒性湿热证NF-кB表达的影响

    作者:罗炳德;潘沅;林培政;刘叶;万为人;郭进强

    目的:应用蒿芩清胆汤对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症模型进行治疗,并探索其中可能存在信号通路,为评价其作用打下实验基础.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毒组(单纯病毒感染)、模型组(高脂饮食+湿热环境+病毒感染)、阳性药物组(模型组+病毒唑)、蒿芩清胆汤组(模型组+蒿芩清胆汤).造模成功后取小鼠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切片NF-κB阳性光密度值;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RT-PCR的方法检测其NF-κB mRNA的表达,测定各组小鼠肺指数并计算肺指数抑制率,再进行比较.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蒿芩清胆汤组的小鼠肺病变程度明显好转,肺组织NF-κB的阳性表达及腹腔巨噬细胞NF-κB 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蒿芩清胆汤对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症疗效显著,而它是通过下调NF-κB的表达来干预肺泡内炎症反应,减少肺组织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 茵陈蒿汤对β-葡萄糖醛酸酶UDPGT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曲长江;秦微;曲静;吴谙诏;林庶茹;夏淑杰

    目的: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同时探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中药茵陈蒿汤对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中药复健方茵陈蒿汤治疗.探讨其对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结果: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黄疸证疾病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湿热证主证及湿热证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湿热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茵陈蒿汤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 温病湿热病证综合病理变化探讨

    作者:常淑枫;肖照岑;邓添才

    温病湿热病证是临床一类常见病证,因湿热胶结、缠绵难解常反复发作,为中医难治证.凡地理气候环境比较潮湿的地区尤为常见、多发.笔者从中医辨证角度提出"湿阻、热蕴、气滞、血瘀、气虚"为温病湿热病证之综合病理变化.

    关键词: 温病 湿热证 病理
  • 湿热证患者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吕军影;黄李平;阙铁生;李佳荃;凌江红;黄耀全

    目的:观察湿热证患者舌象,检测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分析湿热证舌苔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湿热证的患者49例为观察组,记录舌质颜色的变化和黄腻苔苔色深浅、苔质厚薄的变化;30例健康人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为对照组.结果:湿热证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正常薄白苔(P<0.05);黄腻苔苔质厚者低于苔质薄者和正常薄苔(P<0.05),而苔质薄者与正常薄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黄腻苔苔色深者低于苔色浅者和正常薄白苔(P<0.05),而苔色浅者与正常薄白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变化,反映在舌苔的病理变化上并与舌上皮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 29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型分布及与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小会;谢桂权

    目的:明确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中医证型构成情况、湿热对PNS病情的影响及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本院近6年来PNS的临床资料.结果:290例PNS患者中湿热证组118例,占PNS总病例数的 40.69%,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非湿热组;湿热证组24hPRO、血清CHO-L、LDL较其他各非湿热证组明显升高(P<0.05,P<0.01);血清TP,ALB较其他各非湿热组明显下降(P<0.05,P<0.01).各组SC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90例PNS中发生感染者124例(42.76%),其中湿热证组合并感染者占PNS总感染病例数的56.45%,占湿热证组总病例数的59.3%,湿热证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非湿热组(P<0.05,P<0.01).结论:湿热证是PNS 的中医主要证型之一,湿热是加重PNS病情的重要因素,PNS湿热证与感染密切相关.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小会;谢桂权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PNS湿热证40例和非湿热证20例,观察两组惠者血清超敏CRP(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核因子-kB(NF-kB),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的差异;再将湿热证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黄葵胶囊治疗组各2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湿热证候与促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湿热证组hs-CRP、MCP-1、IL-6、NF-kB含量明显高于非湿热证组(P<0.05,P<0.01);湿热证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及促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P<0.01),湿热证证候积分与NF-kB、IL-6、MCP-1含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0.53,0.42,均P<0.01).结论:湿热因素可促进PNS hs-CRP、IL-6、MCP-1、NF-kB的表达,PNS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存在一定相关性.

  •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与湿热证

    作者:李小会;谢桂权

    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湿热证的形成、湿热病理的特点、现代研究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指出湿热蕴结是形成肾小球疾病的始动因素且贯穿始终,湿热伤肾是原发性肾小球痰病病理的基本特点,湿热不仅与肾病的病情活动有关,而且也是导致和加重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处理好湿热证,对于控制病情,保护肾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 肾炎湿热证血清sICAM-1变化的临床观察

    作者:盛梅笑;孙伟;贾宁人;朱长乐;周恩超;江燕;何伟明

    观察肾炎湿热证血清sICAM-1的变化,结合肾组织病理探讨ICAM-1与肾炎湿热证的关系.将肾炎患者48例分为湿热证组(A组,n=30)与非湿热证组(B组,n=18),观察两组血清sICAM-1的变化和光镜下肾小球内固有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的程度.结果:A组血清sICAM-1高于B组,A组固有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的程度较B组明显,P<0.05.结论:肾炎湿热证的存在常常预示着免疫炎症反应和病情的活动,sICAM-1有可能作为肾炎湿热证辨证的一个客观指标.

  • 肾病湿热证

    作者:黄曦瑶;何学红

    湿热证是多种肾病主要证型之一,形成较为复杂,有内生而成,有外感所致,亦可因内外合邪以及药物等原因.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基本原则,对湿热所处的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部位而采用不同治法.上焦湿热为主,三仁汤加减;中焦湿热为主,黄连温胆汤或泻心汤加减;下焦湿热为主,八正散加减.肾病湿热证成因复杂,变化多端,湿热病邪可弥漫于三焦,亦可虚实夹杂,故治疗时还需考虑数法联合应用.

  • 高天舒教授运用三仁汤治疗消渴病湿热证经验

    作者:马尧

    消渴病湿热证病机为肝肾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其湿热痛机多太阴湿化,郁久化热.方用三仁汤,淡渗、芳化、苦燥同用,宣上、畅中、渗下并行,诸药合用可达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效.

  • IgA肾病湿热证模型的研制

    作者:刘晓鹰;杜恒;王文广;鲁艳芳

    目的:探讨大鼠IgA肾病中医湿热证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在口服牛血清白蛋白(BSA)并定时尾静脉注射BSA、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的基础上,施以高糖高脂饮食、高温高湿环境,利用综合因素制成IgA肾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并利用生物学方法、放射免疫法、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手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增加湿热因素能升高大鼠的体温,加重大鼠尿血、水肿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IL-6、血肌酐水平,使其湿热表现更为突出.结论:此模型无论其发病条件、发病机制,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及病理表现,都更近似于临床IgA肾病中医湿热证型.

    关键词: IgA肾病 模型 湿热证
  • 茵陈蒿汤对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曲长江;王文丽;吴谙诏;秦微;曲静

    目的: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同时探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中药茵陈蒿汤对阳黄证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在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阳黄证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生物学状态、肝功能变化和体液免疫水平,并予中药复健方茵陈蒿汤治疗,探讨其对阳黄证动物模型的影响.结果:阳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未改变黄疸模型的关键指标,未影响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湿热证主证及湿热证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湿热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的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中医学传统病因病机理论,方法可靠,重现性强,与人类阳黄证相似,并且经茵陈蒿汤复健后阳黄证动物模型的一般状态、血清胆红素、血清酶、免疫指标均得到改善.

  • 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作者:杨巧芳;孟庆刚;常辉东;许珊;王乐

    通过分析中医湿热证(包括温病湿热,脾胃湿热,大肠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的造模方法,并联系中医的发病学原理,对不同的造模方法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评价,为不同湿热证实验研究筛选恰当的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 基于数字化慢性肾炎湿热证面诊特征研究

    作者:刘金涛;陈叶;金燕;朱源;郭兵权;郑佳丽;康文鑫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湿热证面诊参数特征,并分析面诊参数变化与病理生化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中医面诊数字化检测仪采集与分析慢性肾炎患者面诊特征信息,同步收集其病史资料及病理生化指标.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慢性肾炎组面色参数中青色指数明显升高(P<0.05),黑色指数显著降低(P<0.001);慢性肾炎组光泽指数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2)慢性肾炎湿热证组的面色指数、青色指数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黑色指数显著降低(P<0.01);湿热证组较非湿热证组面色指数显著升高(P<0.01);非湿热证组黄色指数、青色指数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黑色指数显著下降(P<0.01).(3)慢性肾炎患者湿热证面色参数中青色指数与尿素氮、肌酐、尿酸存在一定相关.结论:(1)慢性肾炎湿热证面诊信息参数变化有一定规律,提示面色参数可作为该病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之一.(2)慢性肾炎湿热证型的面色参数与临床病理生化指标尿素氮、血肌酐、尿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明中医临床病证面色变化可用现代医学语言来诠释.

  • 湿热证"正盛邪实"病机浅探

    作者:邸若虹;李永健;童瑶

    湿热证是中医病邪辨证中的证名之一."湿热"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热证的病机比较复杂."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属阳邪,易伤阴动火.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肾炎、胃炎湿热证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这些疾病中湿热证的共同特征,认为湿热证可能概括了一些感染性疾病在特定病理阶段所表现出的免疫学特征,即湿热证处于以较强的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的"正盛邪实"、"邪正抗争剧烈"的病理状态.湿热证的炎性反应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致病因子的侵入直接引起炎症反应和机体免疫功能亢进造成的自身组织炎性损伤.

    关键词: 湿热证 病机
  • 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证治研究浅析

    作者:江月斐;黄志新;劳绍贤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与结肠癌关系密切.据报道,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因而已引起医学界的普遍重视.而本病属于湿热证候者又较多见,如傅南琳等[1]总结17篇文献各证型出现的频率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寒热错杂证.现将近年来有关本病湿热证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 IgA肾病湿热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丽萍;陈建;庄永泽;郑智勇;姚丽青

    目的:研究IgA肾病湿热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分析53例IgA肾病湿热证与53例非湿热证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结果:IgA肾病湿热证的中医宏观辨证中常见的症候是咽喉肿痛,其次是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临床伴肉眼血尿,有感染诱因者比非湿热证组多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比非湿热证组少;血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湿热证组;肾小球细胞增殖积分显著高于非湿热证组.结论:IgA肾病湿热证与临床指标及肾组织病理有一定相关性,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辨证的结合将更有利于揭示IgA 肾病湿热证的本质,为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425 条记录 7/22 页 « 12...45678910...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