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和加热合谷穴对大肠经线上经皮氧分压和微循环灌注量的影响

    作者:Wu Zuxing;胡翔龙;Xu Jinsen;陈铭

    目的:联合同步观察大肠经上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初步确定针刺时经脉线上组织氧分压变化的原因.方法:应用PeriFlux System 5000经皮检测5名健康志愿者大肠经脉线上的偏历上一寸、手三里和手五里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观察这两个指标针刺合谷穴时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又观察了8名志愿者在相同情况下,加热刺激合谷穴时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经与非经能量代谢的差别.还观察了10名志愿者的手三里和手五里两个穴位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以便比较分析.结果:在针刺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针刺前和针刺时的平均值进行同体配对t检验,结果微循环灌注量针刺时略高于针刺前;而经皮氧分压则显著降低(P<0.01).在加热刺激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加热前和加热时的平均值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加热刺激时经皮氧分压低于加热刺激前(P<0.01);微循环灌注量则略有升高.在非经旁开对照实验中,经线上的微循环灌注量略高于两侧旁开对照部位.结论:针刺穴位时经脉线上经皮氧分压降低是由于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所引起,而非血氧供应减少所致.

  • 经络实质的揭示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

    作者:丁光宏;魏瑚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作者在针灸经络方面的研究体会,认为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经络实质的揭示,而针灸经络的研究在穴位结构功能特异性、穴位效应与疗效的特异性、经络作为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生理学机理和经络作为气血运行通道的物质基础等方面如有突破,将推动整个中医现代化进程.

  • 国外经络针灸研究概况

    作者:魏瑚;林玉英

    通过检索文献数据库,学术会议交流及查询专著和论文,作者阐述了国外经络针灸研究的概况.

    关键词: 经络 针灸 研究概况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针灸治疗崩漏穴位经络应用规律研究

    作者:郑琳;闫新瑞;岳明明

    目的:对近30余年针灸治疗崩漏的文献进行研究,以探究其穴位经络应用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崩漏提供参考.方法:以检索到的针灸为主要手段治疗崩漏的临床研究文献为考察对象,采用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针灸治疗崩漏常用的针灸方法、所选经络腧穴及取穴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共有65篇文献纳入研究,常用针灸方法以针刺、艾灸、耳穴为多,常用经络有足太阴脾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耳穴等.所选穴位多与肝脾肾有关且多为交会穴,耳穴选穴多辨病辩证相结合.常用穴位聚类分析后聚为四类.结论:本研究通过对针灸治疗崩漏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现代临床针灸治疗崩漏以针刺为主,重视肝脾肾,配穴往往健脾,补肾、补气血、疏肝为治疗大法.这些选穴、配穴规律对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 勘误

    作者:

    本刊2016年11卷第6期第812页,许继宗的《声波经络共振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一文,通讯作者“李玉华”应为“刘宁”,特此声明,并向作者致歉。

  • 中医经络本质的能量共振传输假说

    作者:晏向阳

    经络本质的能量共振传输假说,与中医五行唯物论的观点和中医思维方式相一致;与物质的本体属性和人体的三大闭合回路传输系统相对应.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等经脉与血管和神经相垂直的走向,就是它有力的验证.它除了能圆满解释经络现象的分布、原理、特点、作用和表现外.还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同时,通过实践对其的不断检验,又可使之逐渐完善而成熟.

  • 论"脑主神明"与经络的相关性

    作者:郑玉娇;许安萍

    从经络学角度阐述"脑主神明"的合理性,归纳总结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脑主神明"的经络理论支撑,分析脑的生理特性与上述五条经络的相关性及其在"脑主神明"的生理功能中体现的重大作用,为针灸治疗神志病提供依据.经过经典考证和文献研究,认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以及足少阴肾经这5条经脉能直接影响到"脑主神明"的功能,除了直接和间接与脑沟通外,督脉总领阳气和足太阳膀胱经输布阳气以充养脑神,足阳明胃经汇聚气血作为神之物质基础,足厥阴肝经行肝血以上濡脑神,同时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太阴肾经3条经脉与肾和髓之联系,构成了经络-肾-髓-脑-神之网络,确立了"脑主神明"的合理性.

    关键词: 神明 经络 神志病
  • 痹证治疗的临床用药体会

    作者:卫振华

    痹证是指由于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肿胀、痠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药治疗痹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痹证的粗浅经验介绍如下.

  •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探析

    作者:张璞璘

    血府逐瘀汤是工清任诸方中应用广泛的一方,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病种达200余个.其之所以能治疗如此多的疾病,是由本方绀成特点决定的,是以气血生化、运行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机能密切关系作为立法依据,不仅行血分之瘀滞,又善十解气分之郁滞,不论是由血瘀导致的气滞,或是由气滞导致的血瘀,对出现的气血同病,均可加减应用本方治疗,因此是治疗气血同病的方剂.

  • 从"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

    作者:巫翠玲;鲁玉辉

    目的 以叶天士"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理论为基础,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过程中"湿热""瘀热"等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法 探讨NAFLD从"气分"到"血分",从"经病"至"络病"的演变规律.结果 湿热蕴结、肝失疏泄为NAFLD的发病之源,久病入络、瘀热互结为其病情发展加重的关键因素,符合气血病及经、络病,由功能性病变到器质性损伤的慢性发展演变过程.结论 这一理论概括和阐述其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清热祛湿活血法是治疗NAFLD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原始点疗法综述

    作者:岳盼;黄家骏

    原始点疗法是台湾中医师张钊汉在阿是穴理论基础上创立的一套比较成熟的中医外治法体系.它全面总结了全身各处症状相对应的阿是穴探寻位置,以激发人体自愈力为核心目的,以症状之有无和体力之强弱为核心标准,以按摩原始点和补充内外热源为核心方法.该疗法具有鲜明的"简、便、验、廉"的中医特色,是继阿是穴之后在经络腧穴基础之上的又一次创新,值得继续研究和大力推广.

  • 初探膀胱经的脑属性及其与心经之关系

    作者:蔡向红;申霖来

    本文从经络角度探析足太阳膀胱经与脑的关系,通过经络基础、心经与脑的关系、膀胱经与脑的关系、膀胱经的脑属性、心经与膀胱经的经络联系,层层剖析,提出"足太阳膀胱经为脑经"的概念.借此为基础,进一步从经络角度阐明心脑间的关系特征,为"心脑同治""从心治脑""从脑治心"提供理论依托,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诊疗思路.

  • 经典的注释立场与话语特色:“志注”中“血气之生始出入”探讨

    作者:杨峰;朱玲

    张志聪对于气血理论的独特认知与表述,与针灸理论内容关联密切,尤其在有关血气出入路径的论述中,经脉、络脉、五输穴等理论内容得以丰富,彰显出作者自身深刻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志注”颇具特色的注释话语,反映了其《黄帝内经》注释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立场,在诸位注家中颇为瞩目。气血理论性质颇为特殊,既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范畴之一,同时也与针灸、经络理论密不可分,特别是气血出入体内与体外、脉内与脉外、体表与经脉、脏腑与体表的路径,纷繁复杂。在中医理论体系、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对气血理论的内涵如何认识,及在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中气血理论如何定位、表述,张志聪的相关认识或许可以提供借鉴与启示。以注释话语特色研究为切入点,可较好地把握注家的理论立场,总结其注释特质,有助于深入发掘与阐释注家的学术思想内涵,揭示其丰富的理论认识,由此可呈现针灸理论在注释中是如何传承、接受、理解的。对于针灸理论传承研究而言,这是值得关注的视角。

  • 体表与体表联系的生物学机制--脑可塑性

    作者:刘健华;许能贵

    经络学说的理论核心在于揭示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之间的特定联系,但是体表与体表的联系长期以来未得到重视。不解决这个问题,针灸临床循经远距离取穴就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近10余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当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的躯体感觉传入发生障碍时,体表与体表之间显现出某种特定的联系,且与脑可塑性密切相关。

  • 温灸诱发循经高温线形态学和组织酶化学相关机制研究

    作者:孙志波

    目的:研究经络温度现象的结构和功能基础,探讨循经高温线的形成机制,了解经络现象的实质.方法:选用健康成年家兔16只,应用红外热像仪寻找和定位温灸家兔"后三里"穴后诱发出的循胃经高温线,对高温线上和经线外组织进行取材,观察和比较经线内外乙醛酸诱发荧光反应以及乙酰胆碱酯酶、乳酸脱氢酶的含量.结果: 温灸家兔"后三里"穴能诱发出循足阳明胃经的高温线. 循经高温线上分布的乙醛酸诱发出的荧光物质(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比经线外少. 循经高温线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强,高温线外酶活性则较弱,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循经高温线上乳酸脱氢酶活性比较强,高温线外乳酸脱氢酶活性则较弱,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①温灸后所诱发出循经高温线现象是一种较可靠的经络温度现象.②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较少、能量代谢旺盛、乙酰胆碱含量增加引起的血管扩张均是循经高温线的形成机制.

  • 穴位的外周神经密集支配及其易反射激活特性

    作者:刘克;李爱辉;王薇;谢益宽

    目的:分析穴位与经脉的神经末梢支配特点.方法:在40只wistar大鼠和15只SD大鼠上,通过电生理学的外周单神经传入纤维的记录、鉴定和感受野测定以及激活C类纤维并诱发感受野的伊文氏蓝血浆外渗的形态学方法,比较穴位区与非穴位区的神经末梢支配密度的差异,并比较穴位刺激诱发的反射活动与穴位和经脉的关系.结果:按解剖学的标准,在相当于传统的穴位区,神经生理学记录到的A纤维末梢密度及刺激C纤维诱发的伊文氏蓝渗出显示的传入神经末梢的密度,均远比非穴位区高,其中,重点穴位神经末梢为密集,神经末梢密集带沿着经脉的走向分布;穴位刺激特异性地诱发同经性的反射性传出活动.结论:所谓"穴位"实质上是神经支配密集的易兴奋的皮肤/肌肉-神经复合体.

  • 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经穴和大脑皮层的关系

    作者:田丽芳;周诚;陈敏;周天罡;蔡葵;王文超;杨正汉;赵伟峰;王嘉州;赖松;李果珍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针刺人体穴位时引起大脑皮层神经兴奋的现象,探讨经穴、经络和大脑皮层的联系.方法:分别针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光明6例、阳陵泉6例和足阳明胃经穴位伏兔6例、足三里6例,均为健康人.用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针刺时大脑的功能状态.结果:针刺足少阳胆经光明穴和阳陵泉穴,对侧枕叶视皮层均有明显兴奋,其中5例受试者(光明穴3例、阳陵泉穴2例)双侧枕叶视皮层都有明显的兴奋区;针刺后枕叶视皮层的平均BOLD信号强度增加的水平为(3.31±1.2)%.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伏兔穴可以引起下丘脑、海马回、额回的神经兴奋,平均BOLD信号强度增加(4.28±1.5)%.结论: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引起大脑相应区域的神经兴奋,同一条经脉上的穴位引起大脑兴奋的区域相同.提示经穴、经络和大脑皮层之间存在某种特定的联系.

  • 生长抑素在经络功能中的作用

    作者:郭媛;罗蓉;王军;赵晏

    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模拟电针可以引起循经电信息的传递,P物质和谷氨酸等兴奋性递质参与此过程.我们近期的研究表明,除了兴奋性递质外,内源性的抑制性递质生长抑素也可通过其外周受体抑制穴位支配神经电活动,并且对电针引起的循经电信息传递发挥抑制作用.穴位局部生长抑素与谷氨酸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上述研究表明,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之间的动态平衡对于维持经络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 红外辐射光谱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丁轶文;丁光宏

    中医传统的艾灸疗法利用艾燃烧过程中的热传导和热辐射来治疗疾病.人体穴位与经络红外辐射强度及光谱特性的检测与分析技术都是应用红外无损伤非接触特点来探索针灸经络的客观规律.人体红外辐射光谱还能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应用红外辐射热像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人体体表红外辐射热像图.本文旨在总结近几年来国内对红外辐射光谱应用于针灸经络的研究近况.

  •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芳;黄光英

    经络实质是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近年来众多学者试图从物理、化学、生物、中医和现代医学等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各种经络现象.经脉循行线上的物理探测结果表明了经络具有电、热、声、光、磁、同位素的循经移动等生物物理学的特异性.经脉线上的化学物质(离子、氧分压、神经递质、细胞连接通讯)的研究也与经络活动密切相关.本文从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两个方面总结了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近况,以期对此领域的研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528 条记录 7/77 页 « 12...45678910...767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