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humper1005心肺复苏仪的原理及故障维修

    作者:张军盛;范明利;顾华东

    Thumper 1005 CPR是一款气动气控型心肺复苏机,它由压缩氧气驱动,通过气控部件对气流进行整形和控制,使之形成一定节律的脉动气流驱动按压活塞对病人心肺部进行按压,并且按5:1比率向病人送气.它操作简单、性能稳定,因而广泛用于医院的急救设备中.

  • 徒手和心肺复苏仪行CPR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

    作者:李亚明;邓晓阳

    目的 研究徒手和心肺复苏仪行心肺复苏术(CPR)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56例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观察组采取心肺复苏仪行CPR,对照组采取传统徒手行CPR,观察对比两组复苏成功率,CPR 10 min、20 min、30 min的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速度,CPR后的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结果 观察组复苏成功率为35.7%,对照组复苏成功率为10.7%,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CPR 10 min的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CPR 10 min后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心肺复苏仪行CPR能提高复苏成功率,减少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 Autopulse(zoll)型心肺复苏仪与人工心肺复苏效果比较

    作者:张玉莲;张浩

    目的 比较使用Autopulse(zoll)型心肺复苏仪和人工心肺复苏的效果以评价Autopulse(zoll)型心肺复苏仪在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择122例院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Autopulse(zoll)型心肺复苏仪,对照组采用人工标准心肺复苏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循环、呼吸恢复情况,复苏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脉搏氧饱和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1±1.8)min和(15.2±2.3)min,P<0.05];试验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70.8%和33.3%,P<0.01);试验组24 h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4%和23.6%,P<0.05).结论 Autopulse(zoll)型心肺复苏仪在循环、呼吸恢复情况,复苏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方面优于人工心肺复苏.

  • 心肺复苏仪与徒手胸外按压在老年心搏骤停患者复苏中的临床效果

    作者:成静

    目的 对比心肺复苏仪与徒手胸外按压对老年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老年心搏骤停患者158例,依据心肺复苏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徒手胸外按压,试验组给予心肺复苏仪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比较两组复苏效果,检测并比较两组电解质、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脑损伤标志物变化.结果 试验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比例、ROSC维持>24 h比例、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ROSC时间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 05).试验组复苏前与复苏后1 h的Na+、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而对照组复苏前与复苏后1 h的 Na+、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试验组血乳酸、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T及S100钙结合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 心肺复苏仪较徒手胸外按压更能有效提高老年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效果,同时可促进维持血清电解质的稳定,减轻心脑组织缺血性损伤.

  • 低年资护士在同一时段多患者心肺复苏中的反应水准分析

    作者:胡文彩;刘刚;黄春艳

    目的:观察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在同一时段多患者(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患者)心肺复苏中的应急、急救能力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方法:将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0个心肺复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同一时段先入科心肺复苏的第一个患者为对照组,按一医生两护士的AB定位技术进行抢救配合实施心肺复苏术.随机抽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同一时段第二或第三个入科心肺复苏的患者为试验组,按一医生一护士进行抢救配合实施心肺复苏术.结果:试验组比对照组抢救有效率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判断能力不足,需依靠仪器来判断病情,胸外心脏按压较对照组迟开展,一次穿刺成功数较对照组少,试验组抢救记录漏登情况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时加强低年资护士急救水平的训练,提高急救反应水准,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加强团队合作,并使用心肺复苏仪节省人力,提高带班组长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在多患者同时心肺复苏时起到关键作用.且要关注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压力,要学会减压,保持心理健康.

  • 应用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

    作者:曹春水;黄亮;吕农华;占钻;殷勤;杨继斌;熊华威

    目的 比较徒手和心肺复苏(CPR)仪行CPR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探讨CPR仪在CP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87例心搏骤停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徒手CPR(n=42)及心肺复苏仪(n=45)CPR,记录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复苏时间、存活时间及死亡率.对46例ROSC维持>24 h的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血清肌钙蛋白I含量及血清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含量进行监测;比较两组CPR方法对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血清肌钙蛋白I、血清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较健康志愿者明显升高,CPR仪CPR组明显低于徒手CPR组;徒手CPR组复苏持续时间小于CPR仪CPR组;CPR仪组患者ROSC持续>24 h例数明显多于徒手C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患者的ROSC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心肺复苏仪行CPR更能持久、有效地使心、脑血管再灌注,减轻心脑组织细胞缺血性损伤,但不能提高CPR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

  • 心肺复苏仪院内急诊抢救心脏骤停的观察

    作者:陈美兰

    我科于2001年8月使用Thumper心肺复苏仪,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赢得了时间,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 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仪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对比

    作者:孙红雷;袁哲沛;俞良曦;张群;章文涛

    目的:探讨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仪在院前急救不同环境下的心肺复苏时疗效.方法:440例心肺复苏患者,根据复苏方法分为徒手复苏组334例和机械复苏组10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高质量心肺复苏,对比不同环境下(室内、室外及车祸、外伤)徒手和复苏仪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性.结果:徒手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5.99%,复苏仪组成功率为1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外环境下,复苏仪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徒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仪在室外现场,可以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院前推广合理使用.

  • 心肺复苏仪与徒手心肺复苏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效果比较

    作者:段斌;刘菊英;肖敏;郭辉

    目的 研究徒手复苏和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效果.方法 80例心搏骤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40例为健康组.研究组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对照组采用徒手复苏方案.检测并记录2组患者心肺复苏后,即刻以及24 h后神经损伤因子[血清S100蛋白质(S1OO)、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心脏损伤因子[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含量水平,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检测并记录2组患者各时间段血气分析结果和预后情况[自主循环恢复(ROSC)维持>24 h的发生率、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存活率、复苏成功率].结果 2组患者心肺复苏即刻的血清S100、NSE、H-FABP以及cTnⅠ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心肺复苏即刻的血清S100、NSE、H-FABP以及cTnⅠ含量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24 h血清S1OO、NSE、H-FABP以及cTnⅠ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心肺复苏5 min时,2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5、30 min时,研究组患者的PaO2、S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心肺复苏后30 min血气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心肺复苏后15 min(P<0.05).研究组患者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ROSC维持>24 h的发生率、存活率、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利用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血气指标改善明显,可以更有效持久地使心脑血管再灌注,改善与减轻心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

  • Utstein模式下心肺复苏仪联合叠加通气对CA患者PETCO2的影响

    作者:梁章荣;陈景利;陆少华;李旷怡;张英俭;汤琪;魏华;李莹莹;王昌兵

    目的:探讨Utstein模式下心肺复苏仪联合叠加通气对心搏骤停(CA)患者PETCO2的影响.方法:依据国际Utstien心肺复苏评价指南模式,90例C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机械胸外按压+叠加通气,对照组患者给予机械胸外按压+A/C模式机械通气.比较2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血气指标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结果:2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各时段PETC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复苏0.5h和复苏1h血乳酸、血清BNP、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Utstein模式下心肺复苏仪联合叠加通气可以改善CA患者呼吸功能降低心肌损伤.

  • 心肺复苏仪在急诊和ICU心肺复苏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谢宗贤;裴杰;夏雷风;瞿建红;周英;秦雅芳;蔡春花;张宇;黄国兰

    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在急诊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比较常见,是比较紧急的危险状态,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需要争分夺秒,及时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措施.常规人工按压心肺复苏方法与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密切相关,多由医护人员轮流按压.由于各人手工按压部位、力度、深度、频率存在着差异,导致按压不能连续、持久的实施,可能发生因操作不到位或者医护人员疲劳而使心肺复苏效果大打折扣,延误对患者的救治[1].心肺复苏仪是一台以氧为动力的正压呼吸器,可同步胸外加压,自动、准确地进行心肺复苏.其按压幅度设定科学,根据患者胸廓前后径确定.按压方向垂直、频率恒定,避免了人工按压心肺复苏方法的弊端,有利于保证患者的心脏血流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2].本研究探讨了心肺复苏仪在急诊和ICU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改良心肺复苏仪在急诊体外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作者:张玉;胡丹丽;顾炎

    目的 提高心肺复苏仪操作团队配合的精准度,提高操作时效性.方法 在心肺复苏仪安装带和固定栓上增设醒目有效的区分标识,观察并记录操作耗时,一次性精准安装到位的例数,以及需进行二次或二次以上再调整的例数.结果 通过改良使医护人员在将心肺复苏仪安装到患者身上时,一次性安装到位的精准度显著提高,安装穿戴过程耗时缩短15~20 s,在运行中未发生因按压器移位而需要再调整固定的病例数.结论 改良心肺复苏仪,能提高体外心肺复苏操作时效性,减少出错率,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

    作者:王原平;胡凤林;陈雪珍;官道光;王桂英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将 4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组 (A组 )和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组 (B组 ).二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 sPO2等监测.结果: B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 24小时存活率均明显高于 A组 (P< 0.05和 P< 0.01),但二组的出院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 B组的经皮氧饱和度明显高于 A组( P< 0.05),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则明显短于后者 (P< 0.01);二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在提高自主循环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生存机会等方面明显优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 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分析

    作者:蒋小伟;曾惠清

    目的:探讨徒手复苏和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以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按标准徒手心肺复苏方法进行心肺复苏,研究组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及ROSC24h 后血液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S100蛋白质、血清肌钙蛋白I(cTnI)、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指标。结果:两组患者ROSC 后的NSE、S100、cTnI 及H-FABP 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健康组(P<0.01),研究组 ROSC 后24h 的 NSE、S100、cTnI 及H-FABP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仪能够确保持续、有力和迅速按压,从而有效减轻和缓解患者的心脑缺血性损伤,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 心肺复苏仪与徒手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作者:梁昌芬;朱勇德;林保冠;林传钦;符国平;邓托;高健敏;符番杰

    目的:对比心肺复苏(CPR)仪与徒手CPR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心搏骤停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徒手CPR组和CPR仪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ROSC)>24 h及存活情况,分别于CPR前及CPR成功后lh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脑损伤标志物水平.结果:CPR仪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短于徒手CPR组,而ROSC>24 h比例及存活率均高于徒手CPR组(均P<0.05).CPR仪组CPR成功后lh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低于徒手CPR组(均P<0.05).CPR仪组CPR成功后lh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醇(NSE)、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l)水平显著低于徒手CPR组(P<0.05).结论:CPR仪较徒手CPR更能提高院内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同时能减轻患者心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有利于患者预后.

  • 超长心肺复苏下心肺复苏仪的应用

    作者:许少辉;周朝虹;曾艳

    目的 在超长心肺复苏中,比较使用心肺复苏仪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的疗效与优势.方法 113例超长心肺复苏分为心肺复苏仪组、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比较两组复苏成效以及收缩压与血氧饱和度.结果 心肺复苏仪组在复苏失败、复苏有效、复苏成功三方面较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苏失败率较后者低而复苏有效率和复苏成功率较后者高(P< 0.01),收缩压与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P<O.01).结论 在超长心肺复苏中,使用心肺复苏仪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复苏成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心肺复苏仪在心跳呼吸骤停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程德平;王惠芹;尤钰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的常见危重症,心肺复苏则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主要抢救措施,通过挤压胸腔建立人工循环,为患者提供基础生命支持[1].目前临床上传统徒手心肺复苏往往受到医护人员操作熟练程度或者按压时间长导致动作变形等因素影响复苏效果.国际上采用自动心肺复苏仪进行CPR已有30多年,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可提高心肺复苏质量[2],现将心肺复苏仪在CPR中应用优势及其价值作一综述,为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参考.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