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探析

    作者:高艳辉

    目的 研究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探析.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该院接收治疗的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对全部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检查方法对全部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组别划分,将接受CT检查的2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配到CT组,将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的另外2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配到MRI组,观察对比两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该次研究的50例患者均确诊为股骨头坏死.CT组2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CT检查阳性率为92%(23/25);MRI组2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MRI检查阳性率为96%(24/25);MRI组髋关节积液被检出的患者数量比CT组多.结论 MRI对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要稍高于CT检查,由于MRI对髋关节积液的检出效率较高,因此,MRI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要比CT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高.

  • 比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郭鹏举

    目的:通过对患者影像学检查,比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组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88例,随机分成CT检查组与核磁共振检查组各44例。结果CT检查组结果显示24例患者确诊,占CT组总人数的54.55%;核磁共振组35例患者被确诊,占该组总人数的79.55%,核磁共振组明显高于CT检查组(P<0.05)。结论 CT与核磁共振相比,核磁共振检出率更高,值得推广。

  • 谭军实现骨科手术数字化

    作者:肖蓓

    如果将传统的骨科开放手术比作传统战争,那么基于骨科数字化平台之上的微创手术则是"手术解剖刀式"的局部战争,不但能缩小战争规模,扩大成果,还能减少损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以下简称东方医院)副院长、骨科部主任谭军,就是应用这种局部战争进行精确打击的高手.利用东方医院推行的骨科数字化平台,谭军可以根据患者的X线片、CT片、核磁共振片等检查结果,进行三维模拟重建,事先设计手术方案并进行手术演练.手术中将计算机导航技术与脊柱微创技术联合使用,既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准确性,又减少了医生和患者的放射线暴露量.在达到与常规开放手术相同疗效的同时,减少患者的创伤和失血.

  • 胶质瘤侵袭半暗带理论构建意义

    作者:蒋海辉;崔勇;林松

    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预后不佳.绝大部分胶质瘤在术后数年内均将复发,这也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瘤周肿瘤细胞浸润区域是肿瘤复发高危区,本研究将其定义为肿瘤侵袭半暗带.依靠传统T1加权强化影像界定胶质瘤侵袭范围不够精确,多模态磁共振技术能够反映组织在分子弥散、血流灌注和代谢方面的差异,在鉴别肿瘤侵袭区、水肿区、正常脑组织区具有独特优势.应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构建胶质瘤侵袭半暗带理论有助于实现胶质瘤的精准诊疗,改善患者预后.

  • 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对比

    作者:王烨;隋晶;孙维娜;李卫星

    目的:观察股骨头坏死采取核磁共振和CT诊断的效果.方法:本次的7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接收的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取CT诊断方式,而观察组采取核磁共振诊断方式,探究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成效.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4.29%,相比对照组的77.14%,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的Ⅰ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明显比对照组要高,差异明显,统计学成立(P<0.05).结论: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可有效提升诊断精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 核磁共振用于膝骨关节炎诊断的临床效果

    作者:吴小丽

    目的:分析在膝骨关节炎患者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50例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分别利用关节镜以及核磁共振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方法诊断结果.结果:50例患者关节镜共检出36例,总检出率为72%;核磁共振共检出46例,总检出率为92%(P<0.05).关节镜漏诊14例,漏诊率为28%;核磁共振漏诊4例,漏诊率为8%(P<0.05).结论:应用核磁共振诊断膝骨关节炎能够清晰膝关节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分析

    作者:赵健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进行讨论与分析.结论:选取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记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阿尔兹海默患者,记为对照组,采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的方式来对两组患者进行诊断.结果:经诊断后,对照组患者海马体积为(3.91±0.21)cm3,观察组患者海马体积为(5.13±0.22)cm3,对照组患者颞叶沟回间距(32.89±4.31)mm,观察组患者颞叶沟回间距(25.75±3.78)mm,两组患者海马体积以及颞叶沟回间距两方面的指标对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诊断,诊断效果良好.

  • 超声和MRI诊断妊娠晚期胎盘植入的对比研究

    作者:涂建新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诊断晚孕期妊娠胎盘植入的应用与意义.方法:收集本院自2014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晚孕期妊娠胎盘植入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实施核磁共振及超声检查诊断,分析对比两种诊断结果.结果:核磁共振诊断孕期妊娠胎盘植入患者52例,诊断符合率96.3%(52/54);超声检查诊断孕期妊娠胎盘植入患者48例,诊断符合率85.2%(48/54);核磁共振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诊断符合率(P<0.05).核磁共振临床特征为子宫变形与局部隆凸,胎盘信号不均匀,胎盘呈出现不规则的团块状,出现短T1、长T2信号影,并见胎盘下供血血管出现增多征象.超声检查影像学特征为胎盘后或胎盘实质内出现丰富的血窦与血流信号,同时动脉血液湍急,且会累及于子宫肌层.结论:MRI对妊娠晚期胎盘植入诊断准确率优于超声,其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灰质密度的核磁共振诊断探讨

    作者:胡君

    目的:观察并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灰质密度的核磁共振诊断结果,以期为精神分裂症大脑灰质异常内表型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5年11月 ~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设置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30例健康者,设置为对照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法(VBM)对两组个体全脑灰质体积差异性进行统计与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灰质显著减少区域位于双侧前扣带回、前额叶、右侧颞上回(P<0.005),体现出不对称性;右前额叶与右枕区、左顶下小叶为灰质量显著增多的部位,也体现出不对称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灰质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VBM方法凭借操作简单、智能化等优势,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形态结构研究方面体现出一定应用价值.

  • 丘脑肿瘤的核磁共振诊断与MRI表现初步研究

    作者:梁健

    目的:分析丘脑肿瘤的核磁共振诊断与MRI表现.方法:选择本院在近3年收治的丘脑肿瘤患者60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核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症状.结果:60例患者经过MRI诊断,并且研究按照患者组织病理分型,对患者进行分类,可见的星形细胞瘤16例,好发于患者背侧丘脑与上丘脑,生殖细胞瘤18例,好发于患者背侧丘脑与上丘脑,转移瘤16例,没有显著的占位效应.而畸胎瘤与淋巴瘤各5例,强化较明显.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患者下丘脑肿瘤的诊断中,能够清晰地显示患者病变的主要位置及范围,对患者的疾病准确诊断与合理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 核磁共振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价值探析

    作者:刘秀华

    目的:探析核磁共振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 ~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脊柱损伤患者,全部患者均行核磁共振与CT扫描检查,Ⅰ组根据核磁共振影像学资料对患者加以诊断,Ⅱ组根据CT影像学资料对患者进行诊断,以临床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的准确率.结果:60例脊柱损伤患者经临床手术结果确认,共包括椎骨骨折22例,脊髓损伤6例,韧带损伤8例,椎间盘突出14例,椎体脱位10例.Ⅰ组检查结果共计56例与临床诊断结果一致,准确率93.33%;Ⅱ组共计40例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相同,准确率为66.67%,两组诊断准确率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核磁共振检查在脊柱损伤临床诊断中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医护人有效确认患者脊柱损伤情况.

  • 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研究

    作者:韩慧贤

    目的:评价CT、核磁共振成像用于诊断颅底脊索瘤的影像特征及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5年9月 ~2017年10月期间接收的颅底脊索瘤患者34例为主要评估对象,将其纳入调研组,选出同期入院就诊的侵犯颅底鼻咽癌患者25例纳入参照A组,垂体瘤患者19例纳入参照B组.全部患者均予以CT、核磁共振成像的相应检查,进而对照评估CT、核磁共振成像用于诊断颅底脊索瘤的效果情况.结果:经CT、磁共振成像检查后,颅底脊索瘤患者颅底中线骨质出现较显著破坏征象.颅底脊索瘤的T2加权信号特征强于侵犯颅底的鼻咽癌、垂体瘤,对照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CT与磁共振成像用于颅底脊索瘤的临床诊断中,能呈现出不同的影像特征,但磁共振成像T2加权信号的特征更为显著.

  • 核磁共振在膝骨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李淼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在膝骨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12月 ~2017年1月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00例作为临床一般资料进行研究.将就诊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X射线进行疾病的辅助诊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进行影像学的疾病辅助诊断.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辅助检查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结果:采用核磁共振进行辅助检查的观察组在检查的灵敏度、准确性及特异性方面都要比采用X射线进行诊断的对照组效果好,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检查用于膝骨关节炎的辅助诊断具有无创伤、无辐射及无危险性的安全性极高的优点,能够相对准确地协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

  •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

    作者:于淼

    目的:对比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先行CT检查,再行MRI检查.分别统计两种检查方法患者基底、额叶、丘脑、脑干、顶叶等不同部位检出病灶数量,同时统计两种检查方法小病灶(≤5mm)检出数量,并统计MRI和CT检查时间情况.结果:MRI共检出梗死灶110个,CT检出病灶75个.MRI扫描在额叶、顶叶、基底节、丘脑、内囊、脑干病灶检出数量均多于CT.MRI小病灶检出率(57.27%)显著高于CT(24.00%),差异显著(P<0.05).CT检查时间为(16.41±8.25)min,MRI为(24.25±5.27)min,差异显著(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的诊断效果更佳,不易遗漏病灶,有利于发现微小病灶,较CT临床诊断价值较高,但检查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应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检查手段.

  • 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分析

    作者:杨聪玲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MRI)在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在2016年1月~2017年7月本院骨科收治的7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均接受CT(组)与MRI(组)检查,分别给予CT与MR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经病理检查后78例患者均确诊为股骨头坏死,CT组检查阳性率为79.49%(62/78),MRI组检查阳性率为94.87%(7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组0期、1期检出率略低于C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组髋关节积液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P<0.01).结论:MRI对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积液的检出率略高于CT组,但0期、1期的检出率略低,临床可联合应用两种技术诊断疾病.

  • 3.0T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何慧;薛松;李郑

    目的:探讨和分析3.0T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研究选择2016年7月~2017年5月间在本院进行检查的46例椎管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检查,随访并总结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入选的46例患者中,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出有11例患者为星形细胞瘤(23.91%)、9例患者为转移瘤(19.57%)、8例患者为脊膜瘤(17.39%)、8例患者为室管膜瘤(17.39%)、8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17.39%).在术后对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在此次研究的46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为星形细胞瘤(23.91%)、10例患者为转移瘤(21.74%)、9例患者为脊膜瘤(19.57%)、8例患者为室管膜瘤(17.39%)、8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17.39%).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标准,核磁共振诊断正确率为95.65%(44/46)结论:在椎管肿瘤的诊断中,3.0T核磁共振的临床价值确切,诊断准确率为95.65%,为患者早期确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 核磁共振诊断膝骨关节炎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国保

    目的:对膝骨关节炎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价值进行探究.方法:收集自2016年2月 ~2017年5月间在本院接受膝骨关节炎诊治的患者资料,从中随机选择1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将所选对象均分为参照组和探究组,参照组患者应用关节镜检查,探究组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方式.结果:探究组患者在不同类型膝骨关节炎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以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参照组,2组患者上述观察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膝骨关节炎应用核磁共振检查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使病变情况以及病变部位得到清晰显示,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早发现病情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卵巢肿瘤核磁共振成像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烨;李卫星;孙维娜;于宝龙

    目的:研究和分析卵巢肿瘤核磁共振成像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挑选2016年5月 ~2018年4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卵巢肿瘤患者52例,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均需接受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检查准确率,分析影像特征.结果:MRI检验准确率为96.15%,明显高于CT检查准确率82.69%(P<0.05),经MRI检查成像显示:卵巢肿块较清晰,呈现不规则形态,多数具有中高等信号.结论:对卵巢肿瘤患者给予核磁共振检查,可准确诊断、定位出肿瘤情况和位置.

  • 膝关节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的应用及可行性研究

    作者:刘默然

    膝关节是人体各主要关节结构中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一种,而且膝关节损伤的类型较多,骨折、骨挫伤、软骨损伤、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以及关节腔积液等多种损伤可单独或者同时发生.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中都有局限性.而核磁共振技术以其高软组织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多方位多参数成像、高清晰度视野等优点可以对膝关节损伤的情况进行清晰显示,诊断更加全面,加上其无创、无辐射、患者接受度高的优点,可以为膝关节损伤的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

  • 对比分析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金毅;唐维林;李国华;谢新静;田靖

    目的: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CT进行检查,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MRI)检查,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损伤部位及血肿厚度判断情况.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两种影像技术均能对急性颅脑损伤进行有效检查,CT操作简单,成像速度快,而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相比CT诊断更高,能准确判断患者损伤部位和血肿厚度,医师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检查方法,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2284 条记录 8/115 页 « 12...567891011...1141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