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增强CT与PET/CT在诊断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临床作用分析

    作者:宋跃锋;孙军娜;王玉分

    目的:探究增强CT与PET/CT在诊断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4月15日至2017年4月15日我院收治的肺部实行病灶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病理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将此86例患者进行CT与PET/CT诊断,然后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结果:86例肺部实性病灶经增强CT确诊为恶性者有45例,其诊断肺癌的敏感度为66.5%、特异性为81.2%、准确性为69.6%,经PET/CT确诊为恶性者有54例,其诊断肺癌的敏感度为90.3%、特异性为86.2%、准确性为87.8%.两者在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面差异显著,对比P <0.05.结论:PET/CT对于肺癌及其淋巴结的转移方面诊断价值显著,其敏感性和准确性等均较增强CT强,在临床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中应该做进一步的临床分析,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其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对良恶性胆道狭窄检出率的影响

    作者:张丽

    目的:探究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对良恶性胆道狭窄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42例胆道狭窄患者,均采取磁共振胆胰管造影、增强CT及B超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检查与B超检查对良恶性胆道狭窄的检出率,比较其图像质量评分.结果: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检查对良恶性胆道狭窄检出率92.86%(39/42)高于B超66.67% (2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检查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81±0.16)分,高于B超检查的(3.14±0.3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检查可明显提高良恶性胆道狭窄检出率,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 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对良恶性胆道狭窄的鉴别

    作者:龚志高

    目的:分析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对良恶性胆道狭窄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胆道狭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良性胆道狭窄38例,恶性胆道狭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X线检查及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下病灶检出准确度.结果: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检查病灶检出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在鉴别良恶性胆道狭窄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 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作者:池永娥

    目的:对比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肾脏疾病患者84个病灶术前均实施超声造影检查,其中实施增强MRI检查32个,增强CT检查43个,同时实施增强MRI、CT检查7个,仅实施超声造影检查16个.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性.结果: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性相比,差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各有优劣,选择诊断方法时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及检查技术特点,必要时,可多种方法联合诊断,避免误诊.

  • 增强CT联合生化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研究

    作者:孙伟

    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联合生化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及价值.方法:选择笔者单位2013年1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经手术切除且经病理证实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本文研究资料;研究资料均行多层增强CT扫描并详细记录CT观察指征,并对患者予以应谷丙转氨酶(ALT)、谷酰转肽酶(γ-GT)、铁蛋白(FER)三项生化指标检测;观察对比增强CT、生化指标以及增强CT+生化指标三者间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结果:50例HCC患者的各单生化指标检测的灵敏度依次为γ-GT、ALT、FER;增强CT诊断正确率则为82.0%;而增强CT联合生化指标检测诊断正确率则高达94.0%.结论:增强CT联合生化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全面提升在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可为患者赢得更多宝贵的治疗机会.

  • 增强CT扫描及MRI在评估肝癌介入治疗疗效中的应用对比

    作者:刘要先;宋太民;王海增;刘刚;许洪勋

    目的:研究分析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运用增强CT扫描以及核磁共振(MRI)开展诊断的效果,同时评估分析在介入治疗之后的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从本院接受治疗的确诊为肝癌的患者中选取80例,利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40例观察组和40例对照组.对照组运用增强CT扫描模式,观察组则是运用MRI开展诊断,将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诊断符合率方面,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过程中,运用MRI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增强CT检查中系统化护理对造影剂外漏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作者:许洁;刘梅兰

    目的:探析增强CT检查中实施系统化护理对造影剂外漏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2017年9月期间行增强CT检查的240例患者选为观察对象,依据硬币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n=120)、干预组(n=120).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对2组患者造影剂外漏发生率、焦虑程度及护理满意度予以统计学比较.结果:干预组造影剂外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分别为0.83%、6.67%,比较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护理后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分别为(49.74±3.63)分、(56.48±3.99)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数据分别为98.33%、91.67%,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增强CT检查中实施系统化护理的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减少造影剂外漏的发生,还可以减轻患者焦虑程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应用与借鉴.

  • 通过增强CT评估肺癌患者纵隔转移淋巴结的分布及规律

    作者:孙英;贺子琮;贺林;王妍焱;洪小辉;王逸菲;施笑蕊;袁彬;施常备

    目的:通过增强CT观察健康查体人群和肺癌患者的纵隔及肺内淋巴结变化情况,探讨不同类型、不同部位肺癌的淋巴结分布及可能的转移规律.方法:对2015年1月至6月进行增强CT检查的健康查体人群和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分别统计分析健康查体人群的纵隔及肺内淋巴结的大小及分布情况;不同类型、不同部位肺癌患者的纵隔及肺内淋巴结的大小及分布情况.结果:健康查体人群:人均淋巴结3.1个,以2、3、4、5区多见,右侧多于左侧,多为<5 mm的小淋巴结,偶有5~10 mm的中等淋巴结,无>10 mm的大淋巴结;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明显增多,以肿大淋巴结多见;小细胞肺癌淋巴结高于鳞癌、腺癌患者,常多达50枚以上;1-10区均可见大小不等淋巴结,肿大淋巴结以2、4、7、10区多见;无左右区别;与肺部肿瘤体积大小无明显相关;而鳞、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数目和大小与肿瘤大小、部位相关,肿瘤小者则淋巴结少,且肿大的淋巴结更少;肿瘤大者则纵隔各区均可见大小不等淋巴结,肿大淋巴结以4、7、10区常见.结论:健康查体人群可见淋巴结多为<5 mm的小淋巴结;小细胞肺癌常见淋巴结数目多达50枚以上;鳞、腺癌的淋巴结变化情况和肿瘤大小、部位相关.结合淋巴结的数目与肿瘤大小、部位,能更好的对CT下肺癌患者的纵膈淋巴结进行全面探讨与评估.

  • SSD血管成像在肺结节性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杨明;储成凤;刘斌;徐秋贞;朱亚彬;姚青;张俭;陈龙桂

    目的探讨SSD(shaded surface display)血管成像在肺结节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患者、50个肺结节性病变增强后行结节处血管的SSD成像,分析结节处血管表现及与定性的关系.结果50个肺结节中,38个SSD重建后图像显示清晰,其中31个为恶性结节,7个为良性结节.恶性结节中,20例出现结节处血管增粗、增多,4例仅见单根血管增粗,1例出现结节处血管增多、未见增粗,6例可见血管穿过结节(3例同时发现合并血管增多、增粗),3例结节处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良性结节中,1例见血管增粗、增多,1例仅见血管增粗,3例出现结节处血管增多、未见增粗,2例结节处血管未见明显异常.结论①SSD重建后示结节处血管增粗或穿过结节提示恶性结节可能性大.②SSD血管成像对位于中外带肺野的肺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更有帮助.

  • 增强CT病人用药前的心理护理

    作者:张丽辉

    随着影像医学的发展,CT作为临床辅助检查越来越普及,而增强CT在CT检查中亦越为广泛应用.作为CT室的护士,做好增强病人用药前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 超声及增强CT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铭鑫

    目的:研究探讨超声及增强CT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二维超声、超声造影(CEUS)以及螺旋增强CT(CECT)进行检测,探讨分析不同检测方式影像特点,比较ICC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肝内胆管细胞癌在二维超声中主要表现为低回声、不均质、边界不清,而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主要表现为整体增强或周边增强,不均匀强化为其特征;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4%、70.9%,两者并无明显差异(<0.05)。结论加强二维超声中ICC的全面认识,并结合超声造影或增强CT进行联合检测,可有效促进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

  • 增强CT不同加压注射速度致静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作者:香舒;许建铭;汪益;庞洪权;张茹

    目的 分析增强CT不同加压注射速度致静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5月~10月我院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472例患者,其中62发生静脉不良反应,对其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增强CT检查加压注射速率为2.8 ml/s以内时各穿刺部位静脉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差异(P>0.05),加压注射速率为4.5 ml/s以上时发生静脉不良反应风险高;肘正中静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贵要静脉、手背静脉、桡静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 在增强CT检查中根据患者血管条件选择合适静脉,有效完成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增强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熊爱民;石华铮;彭民;王秀梅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彩超及增强CT的影像表现,探讨两种方法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疑似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或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54例患者术前均行彩超及增强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经病理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或转移45例,彩超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性分别为93.3%、81.5%,高于增强CT诊断的75.6%、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复发病例复发时间以术后3个月~3年多见(68.9%),复发中位时间为30.5个月;转移部位以颈部多见(86.7%).结论:彩超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首选检查方法,其敏感性及准确性高于增强CT,但CT也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以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建议术后超声定期随诊至少3~5年.

  • 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对肾良恶性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学会;聂芳;王小锋;贾英英;耿祥亮;李燕

    目的:评估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在肾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肾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增强的时间、增强水平,将病灶分为富血供、乏血供和无血供。手术切除肾实质肿瘤经病理诊断证实其良恶性,与增强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肾透明细胞癌富血供为91%,乏血供为9%;乳头状肾细胞癌富血供为50%,乏血供为50%;嫌色细胞癌乏血供为100%,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富血供为100%,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富血供为100%。32例患者中,3例增强CT未能显示增强,而超声造影显示所有病灶均可见造影剂进入,对>5 cm病灶的血流量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很好地反应肿瘤的血供情况,与增强CT相比,对乏血供肾肿瘤的检测更具敏感性。

  • 超声造影及增强CT鉴别诊断肾脏小肿瘤良恶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曾红春;王颖鑫;杨文艳;周元;路晓荔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在肾脏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21例共125个肾脏小肿瘤进行CEUS及CE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对肾脏小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CEUS和CECT鉴别诊断肾脏小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15%和93.20%、77.27%和63.64%."快进"在超声造影和增强CT鉴别诊断肾脏肿瘤中均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灵敏度分别为100%和85.25%,退出方式在超声造影和增强CT鉴别诊断肾脏小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2.14% 和85.44%、63.64% 和100%.结论 CEUS及CECT在诊断肾脏小肿瘤的良恶性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运用可明显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 增强CT与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于光;王宏亮;陈海军

    目的:探讨CT与超声对小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0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超声表现和三期动态CT的图像特征.结果:100例患者中共103个病灶,超声正确诊断出62个(60.19%),CT正确诊断出89个(86.41%),超声联合CT正确诊断出97个(94.17%),超声联合CT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超声与CT的单独检测,而CT的正确诊断率亦明显高于超声,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肝癌的鉴别诊断中,CT的诊断率高于超声检查,而两者联合后的鉴别诊断价值更高.

  • 超声造影评价肝癌射频治疗疗效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军;陈辉;张示杰;崔凤荣;康燕飞;吴芳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CEUS)在肝癌射频消融(RFA)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病理诊断HCC患者共42个病灶,在RFA治疗前、后分别应用常规超声、CEUS及CT检查,分析CEUS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临床应用价值.结果:CEUS检查显示病灶边界较常规超声更清晰;CEUS测得的病灶大直径和面积均大于常规超声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CEUS评价RFA治疗后随访病灶残留或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2.48%、92.20%、93.47%,与同期增强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能较准确判断RFA对肿瘤消融的范围及程度.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急诊观察分析

    作者:陈亚想;郭东辉;陈山;王金福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特点,明确观察对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分析43例主动脉夹层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 主要首发症状为左背部持续剧烈疼痛,增强CT诊断符合率高(100%),内科保守治疗29例,血管内介入治疗2例,外科成功进行手术10例,随访3~35个月,临床症状均消失或减轻,无再发夹层,死亡2例.结论 以突发胸痛就诊,应考虑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增强CT是确诊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药物治疗的首要问题是稳定高血压和控制心率,手术治疗是彻底治愈的根本方法.

  • 增强CT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引导经皮肺穿刺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家飞;黎川;江开航

    目的 探讨增强CT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引导经皮肺穿刺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接受平扫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平扫CT组)和33例接受增强CT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引导穿刺(增强CT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增强CT组薄层体积扫描数据经MPR技术处理,确定穿刺点、穿刺角度,避开血管等重要器官,以肺内病灶实质部位为穿刺目标.对比分析2组患者一次穿刺活检成功率、穿刺过程中CT扫描次数、病理阳性率、穿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均穿刺成功.平扫CT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增强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5,P=0.001).平扫CT组穿刺过程中CT扫描次数明显多于增强CT组(t=-4.713,P<0.01).平扫CT组穿刺时间明显多于增强CT组(t=-8.726,P<0.01).平扫CT组病理阳性率低于增强CT组(t=4.227,P=0.04).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引导经皮肺穿刺可全方位、多角度定位病灶,优化穿刺路径,提高穿刺效率,减少穿刺、扫描次数,安全性较高.

  • 增强CT在肾癌术前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乾;李志超;陈伟;马华东

    目的 评价肾癌增强螺旋CT检查在临床分期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东华医院收治的48例有术前增强CT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的患者资料,对CT资料利用Robson分期法进行临床分期,对比评价其准确性及CT表现.结果 CT分期与术后结果的总体符合率为91.7%.螺旋CT增强扫描有助于明确肿瘤的边界,通过判定增强后肾静脉或下腔静脉静脉充盈缺损情况可显著提高早期肾癌分期的准确性.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可提高肾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为肾癌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365 条记录 16/19 页 « 12...11121314151617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