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数字化胸片时间减影方法的探讨

    作者:赵鑫;白玫;彭明辰

    胸片的时间减影是一种自动的数字 X线影像减影技术,其主要思想是将同一个病人的不同时期的两幅胸片进行减影操作,增强各种病变异常的间歇性改变,从而帮助放射医生进行鉴别诊断.本文介绍了对数字化胸片进行减影的主要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说明了其操作以及依据的原理.

  • 利用减影图像测量CT噪声的应用研究

    作者:黄岗;严汉民

    利用减影图像测量 X- CT的噪声可以有效地消除伪影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这种方法测得的结果更为准确.本文通过直接读取图像数据,对 CT图像的噪声进行了测量.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噪声是重要的指标之一,由噪声与曝光剂量的函数关系,准确测量噪声还可以作为测量曝光剂量的方法.

  • 数字X线摄影技术现状

    作者:董海斌;刘锴

    目前数字X线摄影种类繁多,构成探测器的材料不同工作原理也不一样,本文论述临床常用3种数字X线摄影系统的现状.

  • 癫痫发作期与发作间期脑血流灌注显像减影法定位致痫灶的价值

    作者:郭勇;王泳胜;刘绍明;赵荣;彭静;张阳;郭亮;周颖

    目的:研究癫痫发作期与发作间期脑血流灌注显像减影法定位致癫灶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4例癫痫患者在癫痫发作期和发作间期分别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两次所得图像进行空间匹配后相减得到减影像,并与EEG、MRI、手术结果及临床表现比较.结果:与发作间期相比,13/14例发作期局部脑血流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减影像可显示血流改变的具体部位及形态;1例发作期血流低于发作间期,但病灶区表现明显.手术后病灶病理诊断包括胶质细胞增生、疤痕组织及胶质细胞瘤.术后13例患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1例效果不显著.结论:发作期与发作间期显像减影法定位致痫灶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助于术前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 多发硬化MRI减影伪影的初步研究

    作者:段阳;杨本强;范国光;郭启勇;吴振华

    目的:对多发硬化MRI减影伪影进行定义和分类.材料和方法:在31例MS患者MRI减影图像中,盲法对10例MS扫描和再扫描的(扫描间隔30min)321个病灶进行分析,对MRI减影伪影进行定义.根据图像像素移动方向,对比原始图像和再排列图像进行MRI减影伪影分类.结果:MRI减影伪影是在MRI减影图像上,病灶边缘出现的一种局限的、亮暗对称的异常信号区,可分为1类(12个,占15.1%)、2类(4个,占5.1%)、3类(42个,占53.2%)和4类(21个,占26.6%).在321个病灶中,79个MS病灶有MRI减影伪影,占总病灶的24.6%.结论:对MRI减影伪影识别有较好的重复性,正确鉴别MRI减影伪影有利于提高探测多发硬化斑块的变化.

    关键词: 减影 伪影 多发硬化
  • 非刚性三维校正肝脏MR动态减影技术应用于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后疗效评估的研究

    作者:王猛;蔡华崧;高进云;朱莹;张永裕;黄梦琪;辛丽丽;冯仕庭

    目的 对比CT增强和非刚性三维校正肝脏MR增强动态减影技术对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血供判断能力的差异,探讨非刚性三维校正肝脏MR增强动态减影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HCC患者TACE术后并再次需进行TACE治疗的病例21例,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MR扫描采用非刚性三维校正动态减影技术. 分别在CT和MR增强非刚性三维校正减影图像上对病灶血供情况评估统计,以再次TACE术前的DSA评价结合结节前后的体积变化综合考虑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碘油沉积病灶血供评价的能力. 结果 共分析126个碘油沉积灶,在对碘油沉积灶血供的判断中,CT与DSA检查诊断结果不一致(P<0.001),MR和DSA检查诊断结果一致(P=0.375); 在结节的血供判断方面,CT/MR对肝结节血供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正确指数﹑阳性似然比﹑ 阴性似然比﹑ 符合率分别为6.2%/99.1%﹑76.0%/69.2%﹑23.1%/30.8%﹑93.8%/0.9%﹑0.02/0.68﹑0.27/3.22﹑1.22/0.01﹑13.5%/96.0%. 结论 相对CT检查, 非刚性三维校正肝脏MR动态减影技术在HCC患者TACE治疗后疗效评估中有明显的诊断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CT MRI 减影 DSA TACE
  • 64排减影CTA在后交通动脉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陈永汉;樊爱华;李宗豪;姚俊朝;田耀辉

    动脉瘤发生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其中病死率可达50%[1].以往颅内动脉瘤多是破裂后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但DSA是有创操作,检查所需技术高,且对于医务人员存在放射性伤害,而CTA具有微创、迅速、可靠、可显示动脉瘤本身的形态及动脉瘤与颅底神经、血管、骨骼结构之间的关系等为诊断和手术人路选择提供了重要信息[2].

  • 颅颈部血管多层螺旋减影CTA与DSA的比较研究

    作者:乐维婕;李明华;李文彬;方淳;李成州

    目的 评价减影CTA对检察颅颈部血管性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6例怀疑颅颈部血管疾病患者施行16层螺旋减影CTA检查,在保证增强前后所采集的数据参数一致的前提下用Neuro-DSA软件进行减影,其中30例与DSA作比较观察.减影CTA图像质量分为优良、一般、差;应用非参数统计检验、计算减影CTA显示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以颈内动脉颅段、前后交通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近段、椎基动脉为观察对象,共观察血管段900段.减影CTA图像质量优良571段,为63.4%,一般有301段,为33.4%.但在显示颅颈部不同段血管的图像质量上有差异;减影CTA检出病变的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40%,检出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16层螺旋减影CTA无创,快捷,简单易行,能提供较高分辨率的血管图像,可作为一种常规的方法应用于颅颈部血管疾病的筛查和诊断.

  • 改良的两次屏气扫描方案联合100kV管电压行减影CCTA的临床可行性

    作者:过伟锋;Tripathi Pratik;杨姗;张利军;曾蒙苏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的两次屏气减影扫描方案行减影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以及联合使用100 kV管电压行低剂量扫描在屏气受限的患者中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于钙化积分>400且体重指数<25 kg/m2,同时伴有屏气受限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7人.心脏平扫容积数据及增强容积数据在两次屏气中采集完成;且两次扫描保持相同的时间窗,即位于R-R间期的65%~80%.采用4分法对目标钙化节段行图像质量评估.结果 共53个目标钙化节段纳入本研究.较常规CCTA相比,减影CCTA的目标钙化节段的图像质量明显改善(3.36±0.92 vs.2.51±0.95,P<0.01).不可评估冠脉节段数在常规CCTA中共23(43.4%)个节段,在减影CCTA中,共6个冠脉节段(11.3%);行减影CCTA扫描后,严重钙化节段的可评估性明显提高(P=0.02).行减影CCTA扫描总的有效辐射剂量为(2.80±0.64) mSv.结论 这种改良的两次屏气扫描方案在屏气受限患者中行减影CCTA的临床可行性,即通过降低甚至消除钙化斑块伪影的不良影响,提高严重钙化冠脉节段的图像质量以及临床可评估性.通过联合使用1 00 kV扫描管电压,对于体重指数<25 kg/m2的患者,可以显著降低扫描的总的有效辐射剂量.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和减影技术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振波;李德龙;王兴东;余华;李皆发;刘彦廷;刘永平;杨馨;李应

    脑血管病变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常规CT血管造影(CTA)已成为脑血管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1],但在实际工作中,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管壁易破,为避免对比剂的渗漏,常需适当降低注射速率,而由此引起CTA图像去骨后血管壁不连续、不平滑,骨残留明显,颅骨旁血管伪影明显.本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A三维重建和减影技术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 减影法CT脑血管造影技术对脑底动脉环的评价

    作者:朱峰岭;高俊

    目的 应用CT脑血管造影(CTA)减影技术来研究脑底动脉环的结构显示情况.方法 对所选的39例患者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利用减影法CT血管造影技术将初始数据运用容积再现和大密度投影方法 来进行后处理,后统计各支血管结构的显示状况.结果 所有39例患者造影图像中,分别检出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4例;大脑后动脉发育不良4例.结论 减影法CTA结合常规的CTA血管造影技术对脑底动脉环结构及其解剖变异能够良好地显示.

  • 冠脉数字造影图像血管分割方法研究

    作者:于甬华;田世禹;周正东;王立功;舒华中;罗立民

    为了从冠脉数字造影图中提取具有复杂形态结构的血管,以便于血管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定量分析与诊断,我们对造影图像设计了一种有效的血管分割算法,然而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血管形态,我们对造影图像和掩膜图像进行匹配减影,然后再从减影图像中分割血管,实验结果表明这样分割得到的血管较直接从造影图像分割得到的血管更加准确.

  • 乳腺瘤MRI三维动态增强特性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民;纪建松;卢陈英;王祖飞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减影技术对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进行乳腺MRI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扫描并有明确病理结果的79例共85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个恶性病灶中,MRI检出84个,检出率为98.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72个为廓清型,占84.70%;形态不规则79个,占92.94%,82.35%有毛刺和分叶,87.05%不均匀环形强化,71.76%有多支肿瘤血管.结论 MRI三维动态增强及减影技术能够清楚的显示乳腺恶性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时间-信号曲线反映了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对诊断乳腺恶性病变有重要的价值.

  •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的研究

    作者:陈洪亮;唐光才;陈光祥;兰永树;刘艾艾;漆军;高礼明;刘倩;邓明玉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自发性颅内出血、动脉瘤术后共67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及混合动静脉的减影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静脉减影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大密度投影(TS MIP)重建减影组和未减影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及静脉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从很好、好、一般到差分为Ⅰ、Ⅱ、Ⅲ、Ⅳ级.结果:减影组与未减影组血管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重建时间更短(8.4±1.5min).本研究无Ⅳ级图像,减影组图像质量Ⅰ、Ⅱ级动脉共61例(91.0%),混合动静脉共65例(97.0%),静脉共62例(92.5%).两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图像比较P>0.05,两组静脉图像比较P<0.05.结论: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头部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快速、可靠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后造影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价值

    作者:史恒峰;韩萍;吴发银;桂广华;陈平;余佑高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后CT血管造影(D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不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89例患者均接受64-MSC-TA检查,每例患者采用相同的技术参数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人工作站后进行自动减影,对减影后的数据进行三维容积再现(3D-VR)及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并对狭窄血管进行评估、诊断.其中60例患者在2周内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其作为金标准,探讨D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89例患者经MSCTA检查后128例示头颈部血管狭窄,其中60例经DSA检查对比,得出MsCTA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96.5%、特异性99.3%、准确性98.6%、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99.8%.结论 DSCTA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图像优良,操作省时、方便,具有去除骨质、凸显血管的优点;尤其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方面,可以替代DSA成为筛查、诊断及术后随访疾病的重要方法.

  • MR动态增强及减影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娄路馨;彰俊杰;时高峰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成像技术所获得的参数及减影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证实乳腺病变50例,共计58个病灶.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LASH)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早期增强率,增强后病灶形态学特征及间接征象,于3D减影大强度投影(MIP)图计数肿瘤血管数目.结果 50例58个病灶经病理证实,其中恶性32个,良性26个.良性病变中时间-信号强度曲线57.7%为单向型,38.5%为平台型.恶性病变中71.9%为流出型.良、恶性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365,P<0.05).良性肿瘤中95%边缘光滑,55%均匀强化;恶性肿瘤中93.8%的形态不规则,78.1%有毛刺和分叶,81.3%不均匀强化.良、恶性肿瘤的形态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5,P<0.05).良性病变中73.1%无肿瘤血管;恶性病变中68.8%有多支肿瘤血管,良、恶性病变肿瘤血管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288,P<0.05).结论 乳腺增强MRI及减影成像能够提供清晰、丰富的形态学信息,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反映了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两者的结合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DSA成像原理及影像质量控制

    作者:张秀梅;李福星

    系统阐述了DSA的成像成原理,探讨了影响DSA影像质量的因素及控制对策.

    关键词: DSA 减影 伪影 衰减
  • 磁共振减影技术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孙剑宁;卞读军;肖恩华;司徒卫军;贺忠;李华兵;袁术文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动态增强结合减影技术对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78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肿瘤患者,恶性45例,良性33例,采用三维容积内插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进行动态扫描,使用磁共振减影技术回顾性分析MR动态增强图像,减影图由延时期强化显著的图像减除早期增强图像获得,分别计算使用减影图与不使用减影图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参考减影图,乳腺癌诊断敏感度由0.889提高到0.933,特异度由0.867提高到0.911,使用与不使用减影图的两次诊断结果有显著差异(Z=2.023,P=0.043);乳腺良性肿瘤诊断敏感度由0.879提高到0.939,特异度由0.818提高到0.909,使用与不使用减影图的两次诊断结果有显著差异(Z=2.294,P=0.021)。参考减影图后重新设置感兴趣区(ROI),病灶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由流入型到平台型8例,由平台型到流出型10例,5例由流入型变为流出型。55例TIC曲线无显著改变。结论:MR减影技术简便易行,有助于精确设定TIC曲线ROI的位置,可提高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检出率。

  • 视网膜血管生物医学图像的减影增强预处理研究

    作者:林土胜;杜明辉;徐锦堂

    图像分割的效果随处理对象不同而异,至今仍属探索的难题.针对视网膜血管图像进行整体背景减影方法的研究,用已摄的实际图像自身作依据,处理过程不必依赖于图像记录系统的先验信息,以实现视网膜血管灰度图像增强的预处理效果,为后续二值分割过程提供合适的图像品质,实验结果显示本方法的预处理增强效果良好.

  • 64排螺旋CT在头颈部CTA减影中两种扫描方法效果的对比

    作者:崔尊社;王俊鹏;罗春海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头颈部CTA减影中两种扫描方法的效果,以期提高减影效果和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用64排螺旋CT的两种扫描方法各随机取100例患者的减影图像进行比较,第1种扫描方法系用增强图像减去平扫图像减影方法,第2种扫描方法系用增强第2期图像减去增强第1图像的减影方法.结果:两种方法都能获得减影图像,但他们的减影效果差异较大.结论:第2种扫描方法减影效果明显比第1种扫描方法效果好.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