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梁斌;张康秦

    目的 研究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ASA I~II级拟行上肢骨折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独阻滞组(S组,30例)和联合阻滞组(C组,30例).S组仅单纯予以肌间沟或腋路阻滞,C组予以肌间沟联合腋路阻滞.比较两组患者在T0~T67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和SpO2以及辅助药用量、术中麻醉效果、变更麻醉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者的MAP水平在T1、T2、T5、T6时均低于S组(P<0.05);HR水平在T1~T6时均低于S组(P<0.05);且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S组(P<0.05);C组的辅助药用量、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S组(P<0.05);两组的变更麻醉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麻醉效果确切,可安全应用于临床.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作者:张清文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以120例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3组,均使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A组采取高浓度(0.500%),B组给予中等浓度(0.375%),C组给予低浓度(0.250%).对比3组的各部位神经阻滞情况和麻醉效果.结果 A组各部位神经完全阻滞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优于B组和C组,但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长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适当提高浓度可改善麻醉效果.

  • 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刘喜文;于艳慧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医院接收的200例符合入组及排除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超声引导下麻醉,试验组接受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麻醉,对比两组的痛觉阻滞、运动阻滞及麻醉优良率.结果 试验组痛觉阻滞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运动阻滞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患者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过程中,使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方法,能减轻患者在手术全过程中的疼痛,增加麻醉效果,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刍议

    作者:居刚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该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2017年4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上肢手术患者,将80例患者按照罗哌卡因浓度的不同分为低浓度组(27例)、中浓度组(27例)以及高浓度组(26例).将3组上肢手术患者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情况、 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高浓度组上肢手术患者的尺神经(100.00%)、 桡神经(100.00%)、肌皮神经(92.31%)、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88.46%)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的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两两对比麻醉起效时间[(16.05±1.36)、14.12±1.34)、(7.00±2.06)min、镇痛持续时间[(7.01±2.25)、(8.33±2.31)、(9.74±3.43)h]、运动阻滞恢复时间(7.10±2.08)、(8.21±2.04)、(9.25±3.3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两两对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使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存在差异,麻醉起效时间随着浓度的增加而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延长,但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会延长且不良反应情况增加,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术中合理选择罗哌卡因的浓度.

  • 上肢骨科手术患者连续肌间沟术后镇痛的评价

    作者:苏建林;唐建东;阳子华;张雪琳;粟涵;黄斌

    目的:探讨上肢骨科手术患者连续肌间沟术后镇痛效果和炎症反应及运动阻滞情况.方法:择期上肢骨科手术(肱骨骨折和尺骨骨折内固定术),术中选用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中镇痛完善9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术后镇痛,A组为静脉组30例,选用舒芬太尼1.5 μg/(kg·d)+氟派利多2.5 mg/d;B组单独局麻药组30例,选用0.15%左旋布比卡因加入镇痛泵中;C组实验组30例,选用舒芬太尼0.3 μg/(kg·d)复合0.15%左旋布比卡因加入镇痛泵中.记录术后6、12、24、48 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镇痛镇静评分、呼吸抑制和Bromage评估运动阻滞情况;在术前、术后6、36、72 h抽静脉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NC).结果:在术后6、12、24、48 h,A组镇静评分高,C组患者镇痛评分低均有显著性,而C组与B组镇静比无显著性;在术后6、36、72 h,C组患者检测IL-6浓度、WBC和NC低,而C组IL-10浓度高均有显著性;A组患者术后嗜睡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高有显著性,C组与B组比术后恶心呕吐和Bromage评估运动阻滞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舒芬太尼0.3 μg/(kg·d)复合0.15%左旋布比卡因连续肌间沟术后镇痛,对上肢骨科手术患者镇痛效果满意,减少机体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 氯普鲁卡因复合罗哌卡因用于骨科手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沫丽;王伟华;骆芳

    目的:对比氯普鲁卡因复合罗哌卡因的混合液与单用罗哌卡因注射液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 方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病人 60例,随机分为R,P 2组,R组:1.5%氯普鲁卡因与0.5%罗哌卡因混合液,P组:单纯0.5%罗哌卡因注射液. 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分别记录阻滞后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 结果:R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快于P组. 结论:1.5%氯普鲁卡因与0.5%罗哌卡因联合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更好.

  • 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技术对上肢手术患者临床安全性及麻醉疗效研究

    作者:武忆东;王琦

    目的:探讨进行上肢手术时在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以及麻醉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B超引导下施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完整资料86例.将肥胖者纳入D组,共20例其余患者按双盲法分成A、B、C3组,分别22例.A组将麻醉合剂注入肌间沟臂丛上支,B组和D组将麻醉合剂注入中支神经,C组将麻醉合剂注入下支神经,观察并记录4组患者的麻醉时间及效果.结果:A、B、C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B、D2组在体重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3组患者在手术穿刺时间上对比无统计学差异,D组患者手术穿刺时间稍长.B、D2组和A、C组相比,麻醉生效快而麻醉效果更持久.4组患者都只出现少量损伤情况.结论:在B超引导下将麻醉合剂注入肌间沟臂丛神经中支的临床麻醉效果好,安全性也能够保障.应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肩关节手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翟文雯(综述);李民(审校)

    肩关节手术患者需要合理的区域阻滞镇痛,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应用。镇痛方法主要包括:肩峰下或关节腔内局部麻醉药物的浸润;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或不联合腋神经阻滞;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本文对3种常见镇痛方式的操作方法、优缺点和发展方向等进行文献总结。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作者:贾莹

    目的 浅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应用效果.方法 54例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利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使用浓度为0.3% 的罗哌卡因,观察组使用浓度为0.5% 的罗哌卡因.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镇痛维持时间为(8.62±1.18)h、麻醉苏醒时间为(8.63±1.42)h,均长于对照组的(7.46±1.15)、(6.86±2.14)h,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为(0.47±0.16)h,短于对照组的(0.73±0.12)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局部麻醉药中毒1例、恶心呕吐2例、血压异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52%;对照组患者发生局部麻醉药中毒1例、恶心呕吐3例、血压异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浓度为0.5%、0.3% 的罗哌卡因均有良好的麻醉效果,但0.5% 的罗哌卡因麻醉起效更快、维持时间更长,且不良反应不会显著增加,值得推荐使用.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作者:王勇兵;卓秋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漳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药物选用罗哌卡因.其中A组患者给予0.3%罗哌卡因,B组患者给予0.4%罗哌卡因.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良好率为92.68%(38/41),明显高于B组的82.93%(3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76%(4/41),明显低于B组的26.83%(1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显著,镇痛效果理想,术后并发症少.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研究

    作者:李宏

    目的 分析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其麻醉效果.方法 将本院120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A组、B组、C组,分别给予0.3%、0.4%和0.5%的罗哌卡因,观察给药后15 min、30 min臂丛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和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率.结果 注药15 min后A组、B组、C组的各神经痛觉完全阻滞依次递增,C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等完全阻滞例数明显多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3级例数明显多于A组,注药后30 min B组和C组运动阻滞4级明显多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的优良率A组与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的恢复时间均长于A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具有较好的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麻醉起效的时间加快,同时阻滞的时间也延长,但需要注意麻醉药物的安全范围,同时注意其剂量.

  • 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王琳琳;张雷;陈恩琪;刘美含;石卫东

    目的 对比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2年8月~2016年2月选择在笔者医院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2例,两组都给予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给予0.3%、0.4%的罗哌卡因20ml,记录两组的阻滞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9.11±1.23、7.20±1.33、8.20±1.33和6.92±1.00min,都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1.34±2.91、9.67±2.01、9.98±1.12和7.92±1.94min(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良好率为97.8%,对照组为82.6%,观察组的麻醉效果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3.204,P<0.05).观察组术后24h内的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烦躁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0.9%,对照组为37.0%,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12与24h的疼痛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达到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而低剂量罗哌卡因的应用能加快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好的发挥镇痛作用,值得临床上使用.

  • 椎旁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的效果比较

    作者:贺峰;白建云;霍建臻;刘宏飞

    目的 探讨椎旁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于榆林市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76例.根据麻醉方案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及无创血压的改变情况、神经阻滞情况、手术麻醉效果、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心率和无创血压在麻醉前、切皮时、骨折复位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5、C6、T2的神经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4的神经阻滞完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C7、C8、T1的神经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均是锁骨骨折手术的有效麻醉方法.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更佳,患者神经支配区域的阻滞完善率更高.

  • 高频超声引导定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君智;冯硕;姜建利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引导定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依据麻醉时定位方式的不同,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1 12例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46例采用传统解剖定位;B组30例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C组36例采用高频超声引导定位.比较三组患者麻醉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镇痛药物使用剂量、麻醉效果等指标.结果 A组麻醉完成时间显著短于B、C组(P<0.05),B、C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A、B组(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镇痛维持时间显著长于A、B组(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利多卡因、罗哌卡因、芬太尼等局麻镇痛药物使用剂量显著少于A、B组(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麻醉效果评分显著高于A、B组(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快,麻醉维持时间长,麻醉镇痛药物使用剂量少,麻醉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作者:卢政斌;孙红

    目的 观察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施行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0例给予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B组30例给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30 ml,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中均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麻醉效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类似的麻醉效果,临床疗效安全,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应用.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比较

    作者:周孝道;李红;史燎原;胡冰清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收治并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23例,随机分为Ⅰ组、Ⅱ组与Ⅲ组各41例.Ⅰ组应用0.3%罗哌卡因,Ⅱ组应用0.4%罗哌卡因,Ⅲ组应用0.5%罗哌卡因.比较三组患者神经完全阻滞率、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Ⅲ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均高,Ⅱ组次之,Ⅰ组低;Ⅰ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长于Ⅱ组、Ⅲ组,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Ⅱ、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4.9%),Ⅱ组发生4例(9.8%),Ⅲ组发生12例(29.3%),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0.5%罗哌卡因阻滞效果优于其他浓度罗哌卡因,0.4%、0.5%麻醉效果相当,但考虑可能发生的霍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建议选用0.4%罗哌卡因.

  • 超声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作者:宋传民

    目的 观察超声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一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30)传统异感法阻滞,Ⅱ组(n=30)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Ⅰ组寻找到神经异感后注入局麻药,Ⅱ组应用超声定位找到神经注入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剂量25 ml.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结果 Ⅰ组、Ⅱ组在操作时间、不良反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仪是神经定位的辅助工具,超声定位神经阻滞进一步提高了阻滞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任瑞颖;胡会民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上肢骨折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为超声引导组,Ⅱ组为传统方法 组.观察两组的操作时间、麻醉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操作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P<0.01),麻醉起效时间Ⅰ组明显短于Ⅱ组(P<0.01),麻醉持续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P<0.01),麻醉效果Ⅰ组优于Ⅱ组,辅助用药Ⅰ组明显少于Ⅱ组.Ⅰ组患者术中HR、MAP无明显波动;Ⅱ组由于麻醉效果有时不确切,静脉辅助用药相对较多,患者HR、MAP波动较明显.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上肢手术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盲探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袁德凤;韩冬梅

    目的:探究盲探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38例行上肢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行盲探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术中效果。结果:注药5-10分钟后针刺法测定伤口周围神经阻滞效果,患者无躲避,疼痛消失,效果优者占30例。其余8例效果稍差者,追加丙泊酚1m g/k g或芬太尼1u g/k g即可手术。结论:探究盲探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是一种安全、有效、目前普遍使用的麻醉方法。

  • 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朱超秀

    目的:探析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采取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结果:两组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其中麻醉优良率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临床,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且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7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