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损伤控制技术在高危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个性化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附38例报告)

    作者:白金让;董海昭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38例高危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个性化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38例高危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遵循损伤控制手术(DCS)理念下的个性化手术治疗原则,尽一切手段挽救患者生命、保障功能、降低死亡率.结果 38例患者中,14例高危重症患者,对表中4例采取分步策略,先行快速微创钻孔置管血肿引流术,缓解症状的同时积极行去骨瓣减压大部分血肿清除术;其中6例直接去骨瓣减压大部分血肿清除术;对不适宜于第一时间实施急诊开颅手术的1例原发性脑室大出血者(儿童)行双侧侧脑室微创钻孔置管引流术;小脑出血1例、脑干出血2例均行单侧侧脑室微创钻孔置管引流术.对24例高危患者先予大可能性地保守治疗;其中,对10例4~8 h复查CT后去骨瓣血肿清除6例、小骨瓣血肿清除4例,9例12~24 h复查CT检查后小骨瓣血肿清除4例、微创钻孔置管血肿引流5例,5例>24 h者均行微创钻孔置管引流术.本组死亡率31.58%(12/38),数据低于资料报道.结论 神经外科在DCS理念指导下对高危SICH患者实施个性化手术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 骨创伤中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效果探讨

    作者:何彦国

    目的:对骨创伤中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于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82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创伤患者,并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控制性骨创伤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骨创伤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5.61%,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1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1%,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80%.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活动质量改善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改善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技术进行骨创伤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提升,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推荐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损伤控制技术在骨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作者:马彬斌;高永丽

    目的 探讨在骨创伤患者的治疗中运用损伤控制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7年1—12月期间诊治的骨创伤患者86例作为研究样本,以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创伤手术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损伤控制技术进行治疗.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是97.67%,而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是88.37%(x2=5.517,P=0.000);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治疗时间为(17.62±1.31)d,而对照组患者为(29.67±2.17)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7,P=0.000).结论 在骨创伤患者的治疗中通过运用损伤控制技术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并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因此可将损伤控制技术作为骨创伤患者的优选临床治疗方案加以应用并推广.

  • 胸腰椎爆裂骨折并重度脊髓损伤应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的早期疗效分析

    作者:王飞;孟晓源;李坤;李洪伟;郭瑞;艾则孜

    目的 研究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重度脊髓损伤的手术中应用损伤控制技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6-2013-06诊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并重度脊髓损伤38例,所有患者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均为A级.A组22例术中未采用损伤控制技术,B组16例术中采用损伤控制技术.结果 在术后2周及6个月,2组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的伤椎前缘高度平均矫正和Cobb角平均矫正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损伤控制技术有利于控制脊髓损伤的程度,不加重脊髓继发性损伤,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术后疗效满意.

  • 急诊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应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作者:程永涛;唐眏利;袁生华;隋小强;兰永怀;霍延伟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1-01-2013-12急诊抢救并应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的56例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观察组),并与自2006-01-2008-12未应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的6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2组ICU恢复时间、损伤控制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损伤控制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8.71±:2.85)d;4例死亡,死亡率7.1%;其余52例随访4~24个月,骨折复位及愈合满意,ICU恢复时间2~7(4.05±1.65)d,住院时间17~36(19.66±4.33)d.对照组损伤控制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5.76±2.71)d;11例死亡,死亡率17.2%;其余53例ICU恢复时间5~14(8.01±2.71)d;住院时间19~41(25.98±7.46)d.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CU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损伤控制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更长,死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灵活运用损伤控制技术,可为科学确定二期手术时机和方式赢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

  • 损伤控制技术治疗骨创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分析

    作者:徐仲举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技术对治疗骨创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效率.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治疗的骨创伤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为35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法采用损伤控制技术进行,分别对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症状进行记录,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35例患者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7.1%(34/35),而对照组35例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则为71.4%(25/35),即对于骨创伤患者的治疗来说,使用损伤控制技术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常规治疗,具有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出现率相比,观察组出现2例头晕,1例恶心,1例无力,其不良反应出现率为11.7%,对照组中有3例头晕,4例恶心,2例无力,不良反应出现率为25.7%,即明显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较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相较于治疗前均得到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较为明显,2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骨创伤患者,相较于常规治疗方法来说其效果优越,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

  • 骨创伤中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曹立鹤

    目的 探讨骨创伤中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创伤患者80例,随机均匀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主要进行损伤控制技术治疗.结果 在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在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活动质量改善情况上,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骨创伤患者来说,应用损伤控制技术进行治疗非常有效,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 损伤控制技术运用于治疗骨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光磊;孔令山;赵文斌

    目的 评价骨创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骨创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骨创伤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30.5±3.1)d,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7.0±2.2)d,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创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技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于骨创伤的临床治疗中.

  • 损伤控制技术在骨盆骨折合并休克救治中的应用

    作者:刘晓东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技术(DCs)在骨盆骨折合并休克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对2008年7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并随访的30例按DCS策略救治的病人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UCS纳入标准入组的30例合并休克的骨盆骨折在抗休克同时急诊优先给子固定、止血、控制污染,然后入ICU复苏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30例中死亡2例,死亡率6.7%,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对于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应用DCS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

  • 基层医院应用损害控制技术治疗骨盆不稳定骨折21例

    作者:龙长新

    针对骨盆骨折的治疗方式,近几年来,通过早期采取防治大出血和内脏器官损伤处理,为患者实施早期复位以及持续固定的方式,对于骨折造成的大出血情况加以控制,降低患者的疼痛,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脂肪栓塞综合征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出现几率减少[1-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盆不稳定骨折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 胫腓骨骨折中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分析

    作者:胡宗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按照损伤控制策略对患者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至2年,观察记录患者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创面感染发生率3.95%(3/76),创面愈合时间平均(20.3±4.5)d,骨折均一期愈合94.74%(72/76),延迟愈合5.26%(4/76);骨折愈合平均(3.5±0.6)个月,优良率为90.79%(69/76).结论: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治疗中应用损伤控制技术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腹部开放性外伤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韩军

    目的 探讨研究对腹部开放性外伤患者给予临床治疗的佳方法,以提高对腹部开放性外伤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方法 选择2009年9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腹部开放性外伤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的救治,实验组患者在救治过程中使用损伤控制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患者休克纠正快,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率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腹部开放性损伤的救治过程中使用损伤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尽快纠正休克,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骨创伤中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柏刁

    目的:探究损伤控制技术运用于治疗骨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94例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损伤控制技术治疗措施,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关节功能进行测评,调查患者对于治疗方式的满意情况,评定两种治疗方式的综合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29例,显效10例,好转7例,无效1例,综合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为97.87%,对照组综合有效率为65.96%,两组患者综合有效率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5.74%(45/47),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44.68%(21/47),两组患者满意率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骨、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损伤控制技术引用于治疗骨创伤患者效果显著,对于提升患者满意度以及骨、关节恢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损伤控制技术在骨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董彬;程俊文;周志康;李小斌

    目的:对损伤控制技术在骨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予以分析和讨论.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该院进行治疗的骨创伤患者6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骨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很好的提高骨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骨创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保障骨创伤患者的生命安全.经过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较少,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损伤控制技术应用于骨创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段俊彦

    目的:分析损伤控制技术应用于骨创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4月1日~2017年10月31日作为研究阶段,共纳入研究对象95例,均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7)采用常规骨科创伤方法,研究组(n=48)采用损伤控制技术,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60%与研究组总有效率93.7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11例(23.40%)与研究组术后并发症2例(4.1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骨创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损伤控制技术在艾滋病血友病急诊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保池;刘立;李垒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是指在对严重创伤、感染等危重患者手术时,采用简单的方法控制出血或感染,祛除危及生命的关键性因素,然后重症监护治疗,待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后再次手术,彻底解决病变.

  • 损伤控制技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张宏兵;苏宝艳;王晓峰;李加龙;张坤虎;袁卫英

    目的:总结损伤控制技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患者中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12年12月该科所有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技术36例,尽早给予局麻下颅骨锥孔放出硬膜下血性液体,再急诊给予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结果36例手术病人中,术后3月按GOS预后评分,预后良好18例,中、重残各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8例,死亡率22.22%。与该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手术治疗相比较,其中手术39例,死亡24例,死亡率61.54%。死亡率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明显差异。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技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患者治疗中,可早期解除脑疝,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救治率。

  • 损伤控制技术应用于骨创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邓兵;鞠建

    选取我院骨科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8例骨创伤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科创伤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2%,观察组临床效果较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损伤控制技术应用于骨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在骨创伤临床治疗中全方位推广应用。

  • 损伤控制技术在胸腹联合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张永伟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胸腹联合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胸腹联合伤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术后第1 d统计对比2组手术情况及临床指标恢复情况、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BE、PT、APTT、乳酸及体温恢复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粘连性肠梗阻率3.23%(1/31)、切口开裂率0.00%(0/31)、吻合口漏率3.23%(1/31)、感染率6.45%(2/31)、DIC率9.68%(3/31)及病死率6.45%(2/3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腹联合伤患者急诊救治中采用损伤控制技术效果显著,可减少术中失血量,促使机体功能及早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 损伤控制技术相关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李剑

    近年来,损伤控制技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的提出,成为救治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新策略日益受到重视[1].本文主要综述DCS相关基础研究进展.1 DCS的概念DCS[2]主要是指在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时改变以往早期进行复杂、费时、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用快捷简单的操作及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保留进一步处理的条件,使患者获得复苏的时间.有机会再进行完整合理的再次或分期手术.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