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破骨细胞分化因子mRNA在大鼠正畸牙槽骨改建过程中的表达和分布

    作者:李永明;罗颂椒

    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槽骨改建过程中ODF mRNA表达和分布变化情况,探讨ODF与牙槽骨改建和破骨细胞形成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磨牙移动实验模型.于牙齿移动1、3、5、7 d 后取材分别进行ODF mRNA原位杂交染色.结果:在正常牙周组织中,ODF mRNA呈弱阳性主要表达于牙槽骨表面的成骨细胞和少量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胞浆中,分布比较均匀.加力3 d 后,压力侧牙槽骨表面可见大量多核破骨细胞及骨吸收陷窝,此时ODF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主要分布于牙槽骨表面的成骨细胞、靠近牙槽骨一侧的血管周围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以及牙槽骨骨髓腔内的成骨细胞.5 d 后,ODF mRNA表达和分布情况与第3 d 相似;7 d 后,牙槽骨表面成骨细胞仍呈ODF mRNA阳性表达,但血管周围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ODF mRNA的表达变化与牙槽骨改建中破骨细胞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是破骨细胞来源、征集和功能活性的关键调节因子.

  • 周期性牵张力加载下人牙周膜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变化的研究

    作者:刘建林;林珠;杨美祥

    目的:观察周期性牵张力作用下,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HPLF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变化,以探讨机械力介导下牙周组织改建的机制.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加载系统,采用周期性牵张力(每分钟6个循环,12%形变量)加载1、3、5、7 d,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VEGF在HPLFs中的表达.结果:HPLFs在体外表达VEGF,其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的表达从加力1 d开始升高,5 d达到高峰,在加力7 d开始下降.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周期性牵张力可显著影响HPLFs VEGF的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进一步证实机械力作用下,VEGF参与了牙周组织改建,在正畸牙齿移动的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 牙齿MSCT低剂量扫描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建文;上官景俊;李洪福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牙齿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及合理性.方法 连续选取360例行颌面部CT扫描的受检者,随机均分为上颌组和下颌组.设置不同kV(120,100,80)、不同mAs(200,100,50,30,20,10)组成18组扫描参数,对照组为120 kV、200 mAs.选出图像质量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低有效剂量对应的扫描参数kV、mAs值.结果 80 kV、20 mAs组对应的有效剂量为0.011 mSv,较对照组降低了9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适当的同时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降低辐射剂量的牙齿扫描方法.

  • 种植体单冠义齿唇侧错位的正畸治疗

    作者:林珠;刘宝林;马轩祥;段银钟

    0 引言种植体义齿是当今修复缺牙的较先进方法之一. 如全牙列缺失者可于其颌骨内植入几个分布合理的种植体为基牙,以便在其上修复全口义齿,缩小基托面积,增加固位,有利于口颌系统的咀嚼功能,容貌美观和发音. 又如远中无基牙的部分牙列缺失,植入种植体当基牙,以提高义齿的功能效果. 据报道在牙颌畸形病例中,如无磨牙当支抗者,也可在颌骨内植入种植体作为基牙,以便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增强支抗,并认为种植体支抗牙是稳固的. 至于种植体单冠义齿错位者是否能进行正畸治疗,未见报道,也是口腔医师关注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错位的种植体单冠正畸移动加以探讨.

  • 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槽骨局部Ca/P比值的动态分析

    作者:付建宏;段银钟;李烈凤

    目的: 通过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施加正畸力,研究加力后不同时期牙槽骨局部Ca/P比值的动态变化,以期从元素变化的角度揭示正畸牙齿移动的规律. 方法: 利用X射线能量衍射微区分析法,改进的冷冻断裂技术和峰背比计量技术,进行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局部牙槽骨中Ca、P元素含量28 d内动态检测. 结果: 加力后7 d,大鼠牙槽骨标本张力侧Ca/P比值从(2.43±0.61)降至(0.86±0.10),压力侧Ca/P比值从(2.58±0.77)降至(0.88±0.06);尔后张力侧Ca/P比值逐渐升高,到28 d已升至(1.88±0.25);压力侧于加力后14 d Ca/P比值为(0.80±0.13),显著低于张力侧同期水平(P<0.01),然后逐渐升高,到28 d升至(1.79±0.30). 结论: 加力后局部牙槽骨的改建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 张力侧及压力侧,其Ca/P比值分别发生变化,并在1 mo左右趋向于新的动态平衡.

  • 人牙周膜细胞在弹性牵张力作用下核心结合因子的表达

    作者:张云飞;段银钟;刘鑫;王宁;冯雪

    目的: 探讨人牙周膜细胞在张应力作用下的成骨特性和核心结合因子(core-binding factorα1 ,cbfa1)在正畸成骨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人牙周膜细胞体外原代培养,弹性膜及体外培养细胞加载系统加载弹性牵张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bfa1多克隆抗体在人牙周膜细胞的表达. 结果: 未加力的正常人牙周膜细胞cbfa1抗体检测为阴性,弹性牵张力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有cbfa1阳性表达. 结论: 弹性牵张力可以诱导人牙周膜细胞向成骨样细胞分化;cbfa1可能是正畸成骨的调控途径之一.

  • 快速缩小上颌牙弓的新尝试

    作者:段银钟;张洪杰;孙应明;王海雪;樊成涛;后岷红

    0 引言正畸临床上采用快速扩大牙弓的技术来开拓间隙,矫治牙列轻度拥挤[1,2]. 使用快速螺旋扩大器(Screw)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都能使上颌腭中缝得到不同程度的开辟[3,4]. 然而在临床上还有部分病例,由于外伤、牙弓过于宽大,后牙的跨等因素,使上颌牙弓宽度过大,而需要缩窄上颌牙弓.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探讨上颌牙弓的腭中缝是否可以缩窄,其缩窄的速率以及临床应用缩小牙弓如何选择合适的适应证等问题.

  • 方丝弓矫治下颌近中阻生的第二磨牙

    作者:段银钟;张洪杰;王海雪;张新海;林珠;李济强

    0 引言在正畸临床上,时常遇到近中阻生的下颌第二磨牙. 由于该牙齿萌出不全,或仅有小部分牙冠暴露在口腔,难以用矫治器固位和控制,给矫治带来一定的难度. 如不予矫治任其发展,则后牙不能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另外对近邻的第一磨牙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 因此不失时机的给予矫治是有临床意义的[1].

  • 双颌前突患者正颌手术及拔牙矫治的软组织变化分析

    作者:李东;白宇明;段银钟;郭军;陈巧玲

    目的: 通过对双颌前突患者正畸及正颌治疗的软组织测量比较,确定两种治疗方法对双颌前突患者软组织改变的贡献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对27例双颌前突患者按其治疗方法分为正畸和正颌组,并进行11项软组织的头颅侧位定点片的测量,利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 正畸组患者除了面型角、颏突角和全面突角外,其他各项反映面下三分之一的测量指标均有改变,其中上唇及下唇至E线的距离有明显改善(Ls-PnPg平均减小3.0 mm, Li-PnPg平均减小3.7 mm, P<0.05), 正颌组除去Go-Gn-Sn,其他指标均有明显改变(P<0.05). 结论: 正畸和正颌方法均能改善双颌前突患者面下三分之一的颏唇软组织面形,但正颌方法对颏部的改善要强于单纯正畸方法.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疗效及对牙周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翟明表;孙艳;郭剑虹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的疗效及对牙周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需行牙齿正畸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转位牙扭正时间、倾斜牙矫正时间及治疗时间)、治疗前后牙周健康指标[牙龈指数(GI)、龈沟探诊深度(SPD)、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转位牙扭正时间、倾斜牙矫正时间及治疗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除SPD外,其它指标均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PL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O HIP评分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固定矫治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有助于促进牙周健康,提升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 SanderⅢ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疗效分析

    作者:李湘琳;崔强强;梁文慧;司新芹;李彤;侯玉霞;鲍庆红;王菲;陈晓雯

    目的:探讨SanderⅢ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混合牙列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配戴SanderⅢ矫治器12个月,用Steiner和Tweed分析法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SNA角、ANB角、UI‐LI角、面突角,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结果显示中度骨性Ⅲ患者的错牙合畸形纠正。结论:SanderⅢ矫治器矫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疗效肯定;对骨性反覆牙合深患者需配合牙合垫矫治器,可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

  • 龈下残根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管丽敏;逯宜;鲍庆红;吉玲玲

    目的:探讨牙体缺损至龈下残根的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龈下牙折患者18例,共20颗患牙,断端低处距龈缘的距离为1.5~3.2mm。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方法,对患牙分别进行根管治疗术,正畸牵引术,桩核冠修复等治疗。平均疗程4~6个月。正畸治疗前、后摄X线片,测量残根断缘距牙槽嵴顶的距离,评估正畸牵引效果;牙冠修复后随访1年,评价综合治疗疗效。结果:20颗患牙固位稳定,牙龈健康,美观效果良好。龈下残根经正畸治疗后牙合向平均移动距离3.56mm,修复后患牙冠根比与对侧同名牙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伤及龈下的残根,只有通过正畸、修复等多学科的联合治疗,才可以满足人们对口腔健康美观日益增高的需求。

  • 运用横腭杆加强支抗侧切牙托槽倒置矫治上颌尖牙与侧切牙异位15例

    作者:何丽

    目的:寻求简单、有效的上颌尖牙与侧切牙异位的矫治方法.方法:对15例已萌出上颌尖牙与侧切牙唇侧异位患者,上颌第一磨牙戴横腭杆,异位尖牙牙尖处粘接托槽或舌侧钮,异位尖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用链状橡皮圈加力向后倾斜移动尖牙,力值150g,每月复诊1次.在远移尖牙的同时上牙列粘接直丝弓托槽,异位侧侧切牙暂不粘接托槽,当异位尖牙与侧切牙在同一上下位置时,粘接侧切牙托槽,托槽倒置,在侧切牙与第一前磨牙间置推簧,使侧切牙与尖牙顺利换位.结果:15例患者的异位尖牙均人正常牙弓位置,获较满意结果,用时6~8月.结论:上颌已萌出的异位尖牙通过横腭杆支抗和直丝弓矫治技术被纳入正常牙弓位置,保持了患者良好的容貌和牙齿排列,此方法简单、有效、疗程短,值得推广.

  • 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前牙错(牙合)畸形及牙列缺损143例

    作者:马彩珍;张龙;林英辉

    目的:探讨正畸与修复联合法治疗前牙错(牙合)畸形及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3例前牙错(牙合)畸形及牙列缺损患者采取修复前正畸治疗,排齐牙列、纠正中线、开拓失牙间隙、调整咬合关系,117例采用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正技术,26例采用经典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固定义齿修复.结果:137例患者的错牙合畸形都得以矫治,6例失败.结论:正畸与修复联合法治疗前牙错(牙合)牙合畸形及牙列缺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中国汉族人鼻背长轴与下颌生长方向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振锟;张青;陈楠;王赞;曹军

    目的:分析鼻背生长方向与下颌生长方向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11例成人正畸患者,收集其治疗前头影测量片,测量Y轴角、背长轴角,分析二者的相关性。计算代表这两个角度差异性的鼻背旋角,并分析影响鼻背旋角的因素。结果:Y轴角与鼻背长轴角有相关性(相关系数 r=0.489,P=0004)。鼻背旋角的均值为2.25°±3.89°,95%可信区间为(1.82°,2.70°)。鼻背旋角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但是与矢状骨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即骨性I类患者的鼻背长轴角与Y轴角较接近,骨性II类患者的Y轴相对于鼻背长轴要偏后下旋转,骨性III类患者的Y轴相对于鼻背长轴则出现前上旋转倾向。随着矢状骨型由III类到I类、再到II类,其Y轴角逐渐增大( P<0. 01),而不同矢状骨型患者的鼻背长轴角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鼻背长轴与Y轴接近平行,且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不同矢状骨型患者间鼻背旋角的差异机制并不在于鼻背生长方向的不同,而在于下颌生长方向的不同。

  • 一种组合改良式上颌牙合垫式矫治器的制作及临床应用

    作者:李湘琳;周洪;候玉霞;司新芹;刘玉;潘峰

    目的:制作一种机械性和功能性组合的改良式上颌垫式矫治器,并应用于因唇颊侧肌压力和乳尖牙磨耗不足造成的AngleⅢ类反的治疗。方法:选择乳牙、替牙和恒牙早期,因唇颊侧肌压力和乳牙磨耗不足造成的AngleⅢ类反患者16例,配戴机械性和功能性组合的改良式上颌垫式矫治器1年,并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用Steiner分析法和配对 t检验统计方法,并用SPSS20.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结果:临床观察对因唇颊侧肌压力和乳尖牙磨耗不足造成的牙性、齿槽性、功能和轻度骨性AngleⅢ类反疗效显著。统计数据显示:ANB、U1‐NA 和U1‐NA距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NA、GoGn‐Sn、N‐A‐Pg和G‐Sn‐Pg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观察基本一致。结论:该改良式上颌垫式矫治器,治疗因唇颊侧肌压力和乳尖牙磨耗不足造成的的牙性、齿槽性、功能和轻度骨性AngleⅢ类反,特别对一侧后牙反,配合调合尖牙可解除轻度偏颌,面型改变明显,疗效显著。

  • 两种浓度氟化泡沫预防固定矫治患者牙釉质白斑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司新芹;黄瑞哲;田建刚;张璐;张彩娣;李洋

    目的:探讨两种浓度的氟化泡沫在正畸治疗中预防牙釉质白斑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正畸矫治患者随机分为3组,使用浓度分别为0%、0.6%、1.23%的氟化泡沫,均按一定时间间隔接受6次氟化泡沫治疗。采用临床视诊指数、牙釉质脱矿指数(EDI)评价牙釉质脱矿程度。结果:使用浓度0.6%、1.23%的氟化泡沫组与浓度为0%的对照组之间,牙釉质脱矿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0.6%氟化泡沫与1.23%氟化泡沫对减少牙釉质脱矿作用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浓度的氟化泡沫对矫治患者预防牙釉质脱矿均有显著作用。由于0.6%氟化泡沫与1.23%的氟化泡沫对预防牙釉质脱矿影响比较接近,临床以选择0.6%的氟化泡沫进行防治较为安全。

  • 成人正畸治疗前后上前牙冠根比变化与疗效分析

    作者:任江涛

    目的:探讨成人正畸治疗前后上前牙冠根比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成人错畸形患者30例(中切牙15例,侧切牙10例,尖牙5例)采用直丝弓技术矫治,在治疗前后进行牙根吸收量、牙槽嵴吸收量、临床根长变化量和冠根比的测量与计算。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错畸形消失。治疗后患者的冠根比均有明显上升,与治疗前对比有明显差异( P<0.05)。同时不同组别的根尖吸收量与牙槽嵴吸收量对比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的根长都有明显缩短(P<0.05),同时不同组别的根长变化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成人错畸形采用直丝弓正畸治疗可使得上前牙出现牙根吸收和牙槽嵴吸收现象,冠根比增大,根长缩短,但都在可接受的正常范围,提示临床治疗有效。

  • Frog磨牙远移器和Cetlin推磨牙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司新芹;张彩娣;李湘琳;卢蓁

    目的:比较Frog磨牙远移器和经典Cetlin推磨牙向后两种方法治疗安氏Ⅱ类牙源性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安氏Ⅱ类错伴上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病例,采用Frog磨牙远移器和Cetlin推磨牙向后各15例,结合X线头影测量,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前后两组平面OP-SN(o )的变化:Frog 矫治器组减少0.38o ,Cetlin矫治器组增加1.76o (P<0.01);②切牙突度 U1-NA(mm)的变化:Cetlin矫治器组、Frog 矫治器组分别增加2.16 mm、0.94 mm(P<0.05);③切牙距腭平面垂直高度U1-PP (mm)的变化:Cetlin矫治器组、Frog矫治器组分别为0.47 mm、-0.7 mm(P<0.01)。结论:Cetlin推磨牙向后法和Frog磨牙远移器在支抗控制方面均较好,远移磨牙的形式接近于整体移动。对前牙覆合浅的患者,Cetlin推磨牙向后法将更为有效;Frog磨牙远移器较为舒适,不依赖患者配合,是一种新的有效远移磨牙的矫治器。

  • 牙周炎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江川

    目的:回顾性分析牙周炎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组为获得较完整牙周炎综合治疗的患者61例,对照组选择长期仅作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牙周炎患者40例,回顾性评价两组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平均失牙数低于对照组(P<0.05)。牙周探诊深度,治疗前两组基线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治疗后较基线改善(P<0.05),对照组较基线恶化(P<0.05)。结论:10年追踪观察表明,只有通过牙周炎综合治疗方案才能大限度保证取得短期或长期的牙周治疗效果,单一牙周治疗对长期有效稳定控制菌斑和消除牙周袋疗效不肯定甚至无效。

607 条记录 29/31 页 « 12...23242526272829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