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5-6947
  • 国内刊号: 43-1213/R
  • 发行周期:
  • 邮发: 42-121
  • 曾用名: 普通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吕新生 王志明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结石性胆囊胆汁厌氧菌的检测

    作者:卢云;石景森;卓健生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厌氧菌在结石性胆囊胆汁中的分布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67例结石性胆囊胆汁进行厌氧菌培养和自动检测分析.结果各型厌氧菌的总检出率为55.2%(37/67),厌氧菌株主要以脆弱类杆菌为主,4例为专性厌氧.结论胆囊结石的形成可能与厌氧菌感染存在联系;专性厌氧菌感染具有病史长,抗菌治疗效果差的特点.

  •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代谢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纪春;舒晔;程南生;肖路加;朱红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的胆固醇代谢变化.方法采用高胆固醇膳食诱发兔胆囊结石模型,对进食高胆固醇膳食后1,2,3,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脂蛋白胆固醇、肝脏总胆固醇(HTC)、胆汁中胆固醇(BC)和甘氨胆酸(GCA),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高胆固醇膳食后,1周开始出现胆囊结石,2,3和4周分别有40%,60%,70%出现胆囊结石.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磷脂(P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HTC,BC均逐渐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亚组分(HDL-C,HDL2-C,HDL3-C)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GCA逐渐降低,以3周和4周时明显(P<0.05);125I-LDL与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大结合力(Bmax)在1周组略升高(P<0.05),2周组逐渐下降,3周和4周组时明显下降(P<0.05),解离常数Kd值逐渐升高,以3周和4周组明显(P<0.05).结论随着高胆固醇膳食进食时间延长,血清及肝脏中胆固醇均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增加,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下降,可能致胆汁中甘氨胆酸合成减少,成石性胆汁形成.提示胆固醇代谢中不同环节的变化均可在胆囊结石中发挥作用.

  • 亚低温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何劲松;姜立华;杨新;吕新生;徐明清;赖家骏;杨献群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犬随机分为3组:非缺血对照组(n=6)、缺血再灌注组(n=6)和亚低温处理组(肝周充填碎冰块造成肝脏亚低温,n=6).对各组肝上下腔静脉血进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HD)以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TAX)能力测定.结果全肝缺血再灌注后ALT,AST,LDH和MDA含量明显上升(P<0.01),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P<0.01);而亚低温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ALT,AST,LDH和MDA含量明显下降(P<0.01),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上升(P<0.01,P<0.05).结论亚低温能增强肝组织自身抗氧化能力,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对肝脏的损伤.

  • 胆汁中氨肽酶N的分离、提纯及其促成核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祥柏;祝学光;张红军;邵黎;王新惠;赵华

    目的观察氨肽酶N(APN)在胆石形成中的成核活性.方法应用伴刀豆凝集素A亲和层析、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及高压液相法从胆石症患者胆汁中分离、提纯胆汁中的APN,并用模拟胆汁观察APN的成核活性.结果终APN纯化倍数达294倍,酶的活性为12.9nM·min-1·μg-1,分子量为130kDa.随后在模拟胆汁观察到APN有明显的促成核活性.结论 APN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具有促成核作用.

  • 中性粒细胞及ICAM-1,E-selectin在急性胆管炎肝损害中的作用

    作者:黄显凯;韩本立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PMN)及粘附分子ICAM-1,E-selectin在急性胆管炎肝损害中的作用.方法观察急性胆管炎大鼠肝组织PMN聚集情况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并用抗ICAM-1单抗及抗E-selectin单抗预处理急性胆管炎大鼠,观察其对肝功能损害的影响.结果急性胆管炎大鼠肝组织PMN数量进行性增多,PMN开始主要聚集在肝窦,12h后在肝细胞周围聚集逐渐增多;血浆LDH及ALT水平明显升高,肝组织ATP含量、血酮体比值(KBR)显著降低.抗ICAM-1及E-selectin单抗预处理可使急性胆管炎大鼠血浆LDH,ALT水平明显降低,KBR及肝组织ATP含量升高.结论肝脏PMN的浸润在胆道感染肝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ICAM-1和E-selectin与急性胆管炎时肝功能损害及肝能量代谢障碍密切相关.

  •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实验研究

    作者:舒畅;汪忠镐;吕新生;陈学明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将健康杂种犬9只通过剖腹手术建立4个肾动脉平面以下的腹主动脉瘤模型(Ⅰ组),5个肾动脉平面以上的腹主动脉瘤模型(Ⅱ组),然后经髂动脉给Ⅰ组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隔绝其腹主动脉瘤,对Ⅱ组则先重建双侧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然后再自髂动脉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隔绝瘤体.术后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及动物存活情况,2,3个月后处死动物,检查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及血管内皮生长情况.结果腹主动脉瘤成模率为100%,术后Ⅰ组4只犬成活良好;Ⅱ组中1只成活良好,另4只分别于术后4h,1d,3d,4d后死亡.2,3个月后处死动物,解剖发现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主动脉瘤体萎缩,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支架内及支架两端血管内皮生长良好.结论腔内血管外科技术能有效地治疗主动脉瘤,特别是为肾动脉平面以上的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胆道内、外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红细胞膜脂变化的影响

    作者:朱建平;林昀;沈子威;徐智

    目的探讨不同的胆道引流手术对梗阻性黄疸病人胆红素的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以梗阻性黄疸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质谱法测定其胆道引流术前后的红细胞膜脂变化.结果胆道内引流术后2周,病人红细胞膜脂的长链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增多,双键含量增加,膜脂成分趋向正常;而外引流术后膜脂成分也有所好转,但变化缓慢,病人早期恢复不明显.结论胆道内引流术能较快改善梗阻性黄疸病人的细胞膜结构与功能,有利于疾病的及早恢复.

  • 单侧肝管引流对肝门胆管癌术后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白钢;邱宝安;白宏伟;马元桂

    目的评估肝门胆管癌行单侧肝管引流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资料完整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侧引流组(n=27)及双侧引流组(n=31)手术前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前各项肝功能指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双侧引流组各项肝功能指标至术后6周时基本达正常范围.单侧引流组术后血浆白蛋白渐恢复正常,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呈下降趋势,至术后2周时略高于正常范围,血清碱性磷酸酶术后2周内渐下降,随后又升高.结论单侧肝管引流对肝门胆管癌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作用,这类手术对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 胆囊切除术后引流与否的探讨

    作者:张新连;钱岳荣;金正明;章勇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置放引流与否.方法回顾分析1985~1998年单纯胆囊切除术病例置放引流与否的相关资料.结果前7年(A组)胆囊切除532例,400例术后放置引流,引流率为75.19%;后7年(B组)胆囊切除753例,131例术后放置引流,引流率为17.40%.病人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随引流率降低而缩短(P<0.001);止痛剂应用及并发症亦明显减少(P<0.05及P<0.01);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置引流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伤口疼痛轻等优点.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引流
  • 先天性无胆囊症2例

    作者:房巨波;朱建平

    1 病例报告例1 男,56岁.因上腹部不适,食后饱胀2年,在外院经多次B超检查诊断为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床处无胆囊,仅有结肠肝曲相贴,反复寻找,仍未发现胆囊,考虑为先天性无胆囊症,结束手术.术后低热不退,感上腹胀疼,术后12dB超检查发现右肝下一约10cm×10cm 大小不均低回声区,而转入我院.体查:体温38.0℃,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

  • 胆囊原发癌及肉瘤1例

    作者:成千波;张继平

    患者女,54岁.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3月余,于1995年8月29日入院.体查:体温37.2℃.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坦,右上腹压痛,墨菲氏征(+).

  • 脾脏结核致门静脉高压症1例

    作者:宋国权;窦玉福;王璇

    患者女,47岁.因左上腹隐痛 2年于1997年5月4日入院.2年前出现左上腹部隐痛,逐渐加重,伴进食后腹部饱胀,周身乏力,消瘦,盗汗,午后低热,时有鼻衄及齿龈出血.无咳嗽咳痰.体查:贫血貌、消瘦.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 胆囊扭转1例

    作者:许文振;李献哲

    患者男,38岁.因突发右上腹绞痛,伴恶心,呕吐3 h入院.体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压痛,可扪及鸡蛋大小的肿块,Murphy征(+).B超显示:胆囊体积增大.诊断:急性胆囊炎,经非手术2 d后症状稍缓解,仍有持续性右上腹痛伴有腹胀,第6 d手术.术中发现肝十二指肠韧带、十二指肠及大网膜均包裹粘连于胆囊区,腹腔有300 ml渗液.钝性分离粘连,见胆囊坏疽,呈完全游离状,胆囊于颈部顺时针扭转320°,触摸胆总管无异常,切除胆囊,痊愈出院.

    关键词: 胆囊扭转 病例报告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结核性腹壁窦道1例

    作者:王颀;葛午平

    患者女,44岁.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右侧腹壁切口迁延不愈4个月入院.4个月前患者因胆囊结石在外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右上腹肋缘下小切口迁延不愈,形成一窦道,有少许脓性分泌物不断流出.

  • 先天性胆总管内膈膜畸形1例

    作者:程良忠

    患者女,64岁.年轻时经常出现右上腹部疼痛,4年前B超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1周前再次发作,伴畏寒、发热入院.体查:巩膜及皮肤无黄染,腹平软,右上腹轻度压痛,未触及包块.

  • 胆总管结石首次即行内引流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单保安;朱月清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首次即行内引流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管径>1.5c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224例,随机分为内引流术组(治疗组)122例和T管引流术组(对照组)102例,进行前瞻性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出现近期并发症15例,远期并发返流性胆管炎6例,再发结石3例,均在局麻下行胆道镜取石及对症治疗而痊愈.对照组近期并发症10例,远期并发胆管炎24例,再发结石23例,23例均行二次手术,改行内引流术20例,3例因病重而再行T管引流,死亡2例.结论对管径>1.5cm的胆总管结石宜首次即行内引流术.

  • 胆道镜技术的应用与肝胆管结石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

    作者:马利林;徐青;陆丽萍;沈洪薰;陈玉泉

    目的探讨胆道镜技术在肝胆管结石术式选择中的作用与地位.方法总结肝胆管结石618例应用胆道镜技术的经验.常规探查取石处理病灶后,根据镜检结果,选择不同术式:游离结石予取石网套取;肝胆管管形狭窄者争取行肝叶段切除;膜状狭窄予以胆道镜扩张;胆总管下端不通畅者选择内引流术;结石难以取净者必须选用或加作外引流;肝门部、左右肝管开口明显狭窄者须予以切开成形.结果术中经常规器械探查取石,残石率为78.3%(263/336);经应用胆道镜诊治技术,选择术式,残石率降低为25.9%(87/336);经术后胆道镜等系列治疗,终残石率为2.8%(17/618).结论胆道镜技术有利于正确选择手术方法,既能有效地发现并去除病灶,又能简化手术,值得推广.

  • 肝内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

    作者:刘静;郑硕云;段云鹏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HLAIHCC)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分析两家医院1986年3月~1997年6月6例HLAIHCC的临床资料.结果 HLAIHCC主要临床表现是夏科氏三联症;胆管癌发生处都有结石.病理检查均为腺癌.5例于1年内死亡.结论 肝内胆管癌与肝内胆管结石所引起的刺激、炎症、感染有一定关系,早期切除含结石的肝组织,可减少肝内胆管癌的发生.

  •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作者:徐武能;夏文强;张清;夏文红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168例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68例中肝叶切除62例(36.9%),优良率93.5%;胆管十二指肠间置空肠人工乳头20例(11.9%),优良率90.0%;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44例(26.2%),优良率86.4%;胆管探查T管引流42例(25.0%),优良率78.6%.本组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1.2%.结论上述各种手术方式均取得较好效果,关键是手术方式必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安全、有效的术式,以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 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作者:李正平;王青庭;马庆久;高德明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分析1989年7月~1999年7月采用肝切除术治疗184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结石部位和分布情况、手术方式、手术后并发症、病理结果等情况.结果肝内胆管结石以左肝为主(165例),肝切除也以左肝叶段切除为多(153例);32例出现手术后并发症(17.39%),无手术死亡.随访3月~10年,效果优良者占96.20%,包括4例早期胆管癌.结论肝切除手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方法.

  • 肝段(叶)切除联合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作者:金晓波;梅一军;兰跃福;杨越涛;兰金耀

    目的探讨肝段(叶)切除联合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对1992年6月~1997年6月行肝段(叶)切除联合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8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肝段(叶)切除术中同时行胆管空肠吻合45例,肝断面扩张胆管、肝门胆管与空肠双口吻合6例,T管和U管引流分别为20例和 14例.本组无手术死亡.76例随访2~8年,术后残石率5.88%;症状复发率1.33%;无再手术者.结论肝段(叶)切除联合手术是当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理想而有效的手术方式.

  • 脾脓肿

    作者:邱云峰;江彰证;杨维良

    目的介绍脾脓肿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根据作者收治的9例脾脓肿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脾脓肿可分为尸检型和临床型.尸检发现率为0.4%~0.7%.临床型以单发巨大脾脓肿多见.脾脓肿主要为血源性感染所致.早期临床表现无特殊性.血培养阳性率为15%~70%,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帮助.本病误诊率高达22.2%~50%.脾脓肿手术治疗效果好.结论脾脓肿临床少见,术前诊断率低,易误诊漏诊.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作者:鲁纯智;黄美雄;尤广发

    目的全面介绍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发病机理、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复习文献对其进行综述.结果 XGC发病机理为胆汁从破裂的Rokitansky-Aschoff窦或粘膜溃疡处渗至间质,产生炎症反应.病理表现为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切面散在黄色斑块,镜下观察黄色斑块是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和胆固醇结晶体.结论 XGC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炎性疾病,其治疗原则是手术切除胆囊,效果满意.

  • 关于肝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韩本立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评述.结果与结论术前必须行胆道造影,以了解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应根据结石的部位、范围、有无合并症及病人情况选择手术方式:肝切除是对肝胆管结石进行合理治疗的必要手术,选用胆肠吻合术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中应用B超、胆道造影及纤维胆道镜,有利于发现和处理残留结石;术后应常规行经T(U)管胆道造影,如发现残石可行纤维胆道镜取石;对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者,一般采用分期手术.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选择

    作者:张岳枫;余枭;陈业煌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治疗的佳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单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均行根治性囊肿切除,肝总管或左右肝管空肠人工套叠瓣膜Roux-en-Y吻合术或肝管间置空肠人工套叠瓣膜十二指肠同步吻合术,效果满意.结论胆总管囊肿应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宜行肝管空肠人工套叠瓣膜或肝管间置空肠人工套叠瓣膜内引流术.

  • 胆囊大部分切除在胆道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徐炳炎;胡乐书

    目的探讨胆囊大部分切除在胆道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86年6月~1997年8月行胆囊大部分切除的4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5例中因胆囊本身病变行胆囊大部分切除41例,术后无胆瘘、出血、黄疸、腹腔脓肿等并发症.非胆囊病变行胆囊大部分切除、保留带血管蒂胆囊瓣修复良性肝胆管狭窄与缺损4例,术后3个月经T管胆道造影修复处无狭窄.结论胆囊大部分切除能降低术后并发症,且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 腹主动脉破裂3例报告

    作者:戴朱敏;揭羽青;邓利强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破裂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均为损伤性腹主动脉破裂,均表现为腹腔内大出血及失血性休克.均经积极抢救和及时手术修补腹主动脉裂口治愈.结论对腹部锐器伤后短时间内出现休克者,均应疑有大血管损伤,经积极复苏后应及时剖腹探查,并应注意多脏器损伤的可能.腹主动脉破裂手术成功的关键为:①良好的显露;②成功阻断动脉破口的近端,腔内阻断法为理想;③修补.

    关键词: 主动脉 腹/损伤 破裂
  •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611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奋;邝才湜

    目的了解各种术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肝内胆管结石61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596例,治愈率97.5%;死亡15例,死亡率2.5%.结论所有肝胆管结石手术治疗均应常规切除胆囊以消除结石灶和炎症灶,同时有利于术野暴露;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应根据术中病理情况,不拘一格,灵活采用相应术式.

  • 胆囊切除术后并行双管引流(附795例报告)

    作者:杨邦俊;胡建水

    目的探讨并行双管引流在胆囊切除术后的作用.方法对795例胆囊切除术后行双管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8例发生胆瘘,胆汁引流量多者达500ml/d,但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胆囊切除术后常规置放引流是必要的,并行双管引流简单易行,效果肯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引流
  • 带蒂脐静脉或胆囊瓣修复胆管狭窄和缺损(附6例报告)

    作者:曹登科;汪家珠

    目的评价利用带蒂脐静脉瓣和胆囊瓣修复胆管狭窄和缺损的疗效.方法对6例利用带蒂脐静脉瓣和胆囊瓣修复后的病人进行随访并小结.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12~84岁.医源性胆总管狭窄1例,右肝管环形狭窄2例,Mirrizi综合征2例,胆总管十二指肠瘘1例.缺损范围均在胆总管直径的1/2以上.结果用带蒂脐静脉瓣修复4例,带蒂胆囊瓣修复2例.本组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5例随访3年以上,无明显临床症状,长期疗效佳.结论利用自体带蒂脐静脉瓣或胆囊瓣修复胆管狭窄和缺损,是治疗良性胆管狭窄和缺损的有效方法.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

    作者:盛伟;李鸣涛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总结LC操作困难17例的处理经验.结果 17例中胆囊呈急性化脓性炎症(张力高)5例、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5例、胆囊萎缩伴"胼胝样粘连"3例、腹腔明显粘连2例、术中出血2例;中转开腹手术1例,LC成功率98.8%.结论术前适应性训练,术中规范化操作,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是增加LC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前提,而特殊病例的正确操作处理以及必要的中转开腹手术是保证LC安全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的诊断与治疗(附32例报告)

    作者:刘东;钱以德;卫智强;李汝权

    目的总结非寄生虫性肝囊肿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肝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无症状性肝囊肿(直径1.1~6cm)未作处理.17例症状性肝囊肿(直径6~21cm)中,采用B超引导下注射酒精4例(随访2例复发),开窗术9例(随访6例中1例复发,1例癌变),肝囊肿或肝切除4例(手术死亡1例,随访3例均无复发).结论本病治疗应根据囊肿位置、数目、大小、有无合并症等,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囊肿 肝疾病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治(附8例报告)

    作者:潘万能;李荣祥;周颖;陈国民;王代文;段廷旺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8例XGC的临床资料.结果 XGC占同期胆囊标本的0.5%(8/1600).临床表现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一致.B超检查8例,CT检查3例,术前全部误诊.术中病理确诊2例、术后病理确诊6例.8例行胆囊切除;其中4例行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同时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扫加右半结肠切除、胃大部分切除各1例,全部治愈.结论 XGC是一种少见特殊类型的慢性胆囊炎,影像学检查易与胆囊癌混淆,确诊依赖病理检查.手术是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佳途径.胆囊切除是常用的术式,炎症浸润肝脏等周围组织或不能排除胆囊癌时应扩大手术范围.

    关键词: 胆囊炎 黄肉芽肿性
  •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

    作者:何登瀛;张天龄;李玉民;王世栋

    目的总结肝包虫病1740例手术治疗的经验,特别是对肝包虫性急腹症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60~1997年1740例肝包虫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主要并发症中,感染为1169例次,内瘘388例次,破裂215例次.术后并发症为胆汁瘘、囊内感染、外囊残腔闭合不全等.本组手术治愈率为99.4%,死亡9例(0.6%).结论肝包虫对人体损害主要为肝包虫并发症.肝包虫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特别是对肝包虫破裂所致的急腹症应立即手术,清除包虫内容物,并即时抗休克、抗感染、抗过敏治疗.术后即时给予抗包虫药物治疗.

  • 胰头癌姑息性手术术式选择探讨

    作者:陶开山;窦科峰;李开宗;高志清;付由池;赵青川

    目的探讨胰头癌姑息性手术的术式选择.方法对近20年来187例姑息性手术治疗的胰头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死亡率8.6%;肝(胆)总管空肠吻合术(HDJS)手术死亡率并不高于胆囊空肠吻合术(CJS)(P>0.05),HDJS术后复发性黄疸和胆管炎发生率显著低于CJS(P<0.025),术后生存期显著长于CJS(P<0.01);胆肠吻合加胃空肠吻合术(GJS)手术死亡率并不显著高于单纯胆肠吻合术(P>0.05),术后生存期却显著长于胆肠吻合术(P<0.01).单纯胆肠吻合术十二指肠梗阻发生率为29.3%.结论胰头癌姑息性手术术式应尽量选择Roux-en-Y式HDJS,同时作预防性胃空肠吻合术.

  • 十二指肠憩室内乳头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孙立新;张能维;徐智;周孝思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憩室内乳头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憩室内乳头的诊断和治疗,比较各术式的效果.结果诊断以低张十二指肠造影,ERCP,CT,胆管造影为首选.治疗以未处理憩室的术式效果差,死亡率28.57%,再手术率高达57.14%;单纯Oddi括约肌成形及胃肠或胆道的单改道手术简单,并发症低,但对伴有缩窄性乳头炎者效果差;憩室敞开加Oddi括约肌成形术,近期并发症高,但远期效果好.结论低张十二指肠造影,ERCP,胆管造影诊断率高.不合并缩窄性乳头炎的憩室内乳头,适宜单行改道手术;合并缩窄性乳头炎的憩室内乳头者,应行憩室敞开加Oddi括约肌成形术.

  • 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治疗

    作者:黄荣柏

    目的探讨提高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外科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对我院189例ACST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休克得到纠正者117例,死亡6例,死亡率5.1%;未得到纠正者72例,死亡20例,死亡率27.8%(P<0.01).术前休克未得到纠正而又及时手术治疗56例,死亡6例,死亡率10.7%;未及时手术治疗16例,死亡14例,死亡率87.5%(P<0.01).本组病例中单一器官累及者31例,无死亡病例;2个器官累及者58例,死亡1例(1.7%);3个器官累及者84例,死亡9例(10.7%);4个或4个以上器官累及者16例,全部死亡(100%).结论积极进行快速有效的抗休克治疗,适时的手术时机选择,防治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OF)是提高ACST治疗效果的关键.

  • 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何建军;彭运连;许达聪;唐孟霞

    目的探讨三苯氧胺(TAM)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5年8月~1999年10月作者采用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症1820例;用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症900例;观察2组用药前后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含量,比较2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血清E2和P的恢复三苯氧胺组明显优于乳癖消组(P<0.01);临床效果三苯氧胺组明显优于乳癖消组(P<0.01);乳癖消组无不良反应,三苯氧胺组不良反应轻微,发病率低,停药后消失;随访复发率乳癖消组明显高于三苯氧胺组(P<0.01).结论三苯氧胺能降低血清E2含量,消除疼痛及肿块,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乳腺增生症的药物.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恶性肿瘤

    作者:杨连粤;吕新生;韩明;刘恕;卢文能;黄耿文

    目的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1998年间连续施行的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总结其经验与教训.结果本组6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18例(30%),其中胰瘘8例.住院期死亡2例(3.3%).采用单层吻合技术进行胰肠、胆肠重建的14例无1例术后并发胰瘘及胆瘘,亦无手术死亡.结论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在于外科手术操作的精细及积极的围术期处理.单层吻合技术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胆肠重建是降低术后胰瘘、胆瘘的有效措施.

  • 医源性胆管损伤

    作者:李宜雄;吕新生;汤恢焕;刘恕;刘冀宁

    目的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预防和诊治方法.方法对91例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1例共施行手术103次.其中2次手术者8例,3次手术者2例.后1次手术方式为胆管端端吻合18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3例,胆管壁缺损修补4例,单纯缝线拆除1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65例.70例随访1~10年,优良率90%.结论胆囊切除术是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可以避免的.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医源性胆道损伤或损伤性狭窄修复重建的首选方法.

  • 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瘤的治疗

    作者:汪忠镐;王仕华;陈学明;张小明;舒畅;余军;靳裕峰;李国新

    目的探讨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瘤(AAARA)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AAARA的临床资料.结果夹层动脉瘤84例,真性动脉瘤27例,假性动脉瘤9例.病变累及全程主动脉者12例,主动脉弓9例,胸降主动脉20例,降胸至腹主动脉分叉部或以下43例,胸腹主动脉25例,涉及内脏动脉11例.施行手术或支架型人工血管微创治疗74例.术中至术后30d内死亡11例(14.9%).术后并发症9例,无截瘫、偏瘫或卒中发生.16例腔内治疗病人中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者.随访48例,随访时间1个月~15年,5例死亡(10.4%).保守治疗46例中,44.1%死于瘤体破裂或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 AAARA开胸手术仍存在着很大风险,而多种多样的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置放和腔内开窗治疗有着良好前景,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将成为治疗AAARA的主流.

  • 征求论文获奖证书及基金资助证明

    作者:

    关键词: 论文 证书 基金资助
  • 胰腺癌切除时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损伤的处理

    作者:栗洪升;房巨波;朱建平

    目的总结胰腺癌切除时门静脉(PV)及肠系膜上静脉(SMV)损伤的处理和预防经验.方法对4例PV和SMV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例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时损伤PV及SMV各1例,2例胰体癌行胰体尾切除时损伤PV及脾静脉各1例,3例在手术中及时修补、治愈,1例行PV及SMV架桥治愈.结论术中过度牵拉,操作粗暴或肿瘤侵犯血管强行分离是造成PV和SMV损伤的原因,应注意避免,损伤发生后应根据损伤情况给予及时修复,但应重在预防.

  • 术前B超检查判断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

    作者:张光全;程泰煦;郭峰;罗明明;何茂良;高邓琴;卢漫;曾正经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方法对1992年1月~1997年1月收治的1000例胆囊结石病人采用术前B超检查预测手术的难易程度,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术前采用B超预测术中手术难易的敏感性为90.9%.结论术前B超检查预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难易度,对正确选择适应证有指导意义.

中国普通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