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중국구강면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口腔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3244
  • 国内刊号: 11-498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5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邱蔚六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计算机辅助下颌骨髁突外生性骨软骨瘤的手术切除

    作者:黄栋;陈敏洁;何冬梅;杨驰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ssisted designing,CAD)指导下颌骨髁突(mandibular condyle)外生性骨软骨瘤(exostosis osteochondroma)的瘤体切除,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8例患者采用Surgicase CMF 5.0软件进行瘤体切除的术前设计.术后将CT数据与术前设计进行融合,并利用SAS8.0软件包对手术前、后髁突形态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手术效果.结果:8例患者瘤体均完整切除,术后髁突形态与术前设计吻合度高,平均误差为(1.82±1.25) mm.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于术前合理选择截骨线部位,有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及患侧正常部分髁突的保存.

  • 开窗、负压吸引、刮治术治疗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的对比研究

    作者:杜佼;格根塔娜;金武龙

    目的:对比研究开窗减压术、负压吸引术、刮治术对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30例,病变大径>3.5 cm的20例患者进入甲组,并根据患者意愿分为甲组A(开窗减压)11例、甲组B(开窗负压吸引)9例;大径<3.5 cm的10例患者进入乙组,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乙组A(开窗减压)5例和乙组B(手术刮治)5例.测量治疗过程中囊腔体积变化及曲面体层片缺损面积,比较囊性缺损缩小速度,应用SPSS 11.0软件包对病变范围的缩小情况量化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组A开窗减压和甲组B负压吸引囊腔愈合良好,6个月后囊腔体积减少平均百分率为63.66%和83.52%,囊腔面积减少平均百分率为65.86%和88.65%,甲组B与甲组A有显著差异,P<0.05;乙组B一次手术刮治治疗组6个月后颌骨形态与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率100%,乙组A有效率为60%.结论:负压吸引术较开窗减压术对大型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有更好的治疗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小型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好选择一次性手术刮治治疗.

  • 增强CT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姜滨;蔡协艺;张伟杰;浦益萍;杨驰;王婧;厉婕嫣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在增强CT上的影像学特点,并评估其对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2月-2011年12月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并行增强CT检查的连续病例227例,对其发病原因、CT表现、累及间隙、治疗结果、随访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病因多为牙源性和腺源性,分别有167例和33例;CT主要表现为脓肿、气体积聚和蜂窝织炎;下颌下间隙累及频率高,为145例,其次为咬肌间隙(73例)、翼颌间隙(50例)和舌下间隙(48例);出现呼吸道梗阻15例,下行性纵隔炎11例;214例患者治愈,8例失访,5例死亡.结论:增强CT应作为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可为术前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信息.

  • 数字化(牙合)板在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同期治疗中的应用:附2例报告

    作者:何冬梅;黄栋;陆川;杨驰;袁建兵

    目的:探讨数字化(牙合)板在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同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例儿童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患者,术前采用SurgiCase CMF 5.0软件进行颌骨畸形的三维测量,模拟骨球截除后摆正下颌骨,制作数字化(牙合)板,术中应用,行肋骨-软骨移植关节重建.术后进行CT扫描三维测量,评价应用效果.结果:2例患者术中(牙合)板戴入顺利,术后CT三维测量与术前设计吻合度高.结论:数字化(牙合)板在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的同期治疗中节省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阻塞性唾液腺炎病因与导管内微观结构关系的初步探讨

    作者:俞创奇;郑凌艳;别筝;杨驰

    目的:通过对阻塞性唾液腺炎导管内微观结构和病理表现的内镜观察,了解唾液腺导管阻塞和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2年10月—2012年2月间583例阻塞性唾液腺炎患者进行内镜探查,其中492例为阻塞性下颌下腺炎,91例为阻塞性腮腺炎,对其导管内微观表现进行观察,了解导管内各种不同的阻塞原因,以及微观解剖结构.结果:583例阻塞性唾液腺炎患者中,574例导管内发现不同的病理表现(574/583,98.5%),而导管内正常表现者仅9例(9/583,1.5%).下颌下腺导管内阻塞性原因主要是结石(439例,89.2%),其中结石包裹鱼刺样异物12例.多发性结石(2个及以上)79例.内镜下非结石性原因是黏液栓子(18例),导管狭窄(28例)和非导管内因素(7例),几个因素可同时出现.91例阻塞性腮腺炎中,89例阻塞原因为导管不同部位和程度的狭窄(67例,73.6%)、结石(9例,9.9%)、黏液栓子(13例,14.3%),2例患者导管内未发现阻塞原因.内镜下,导管内可观察到一些微观结构,主要是舌下腺导管开口、管壁息肉样增生、Sphincter现象和腺门盆状结构.结论:下颌下腺导管阻塞的主要原因是结石,而阻塞性腮腺炎的主要原因是导管狭窄.内镜下发现的导管内各种不同微观结构和病理改变,可能导致唾液流动不畅,是诱发导管逆行性感染和结石形成的重要微观解剖因素.

  • 折叠延长下斜方肌岛状皮瓣修复面颊部巨大洞穿性缺损

    作者:刘军平;陈伟良;张大明

    目的:探讨应用折叠延长下斜方肌岛状皮瓣修复面颊部巨大洞穿性缺损的可行性.方法: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7~ 75岁,平均年龄55.4岁)面颊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面颊部巨大洞穿性缺损患者,采用折叠延长下斜方肌岛状皮瓣修复.皮岛宽7~8 cm,长8~31 cm,折叠修复面颊部洞穿性缺损,恢复口腔内衬里及外侧颊部皮肤.结果:16例皮瓣全部成活.患者面颈部外观良好,口腔功能满意.结论:折叠延长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可作为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所致面颊部巨大洞穿性缺损的首选皮瓣,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 改良Herbst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疗效的初步评价

    作者:金煌;王韶颖;聂萍;赵彦惠;朱敏;石慧敏;卢晓峰

    目的:评价自行改良的Herbst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10例经夜间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轻、中度OSAHS患者,治疗前行PSG检查、ESS嗜睡评分、上气道三维CT扫描及重建(平静呼吸位+Muller位).经改良Herbst口腔矫治器治疗3个月后,复查PSG,戴用口腔矫治器行上气道三维CT扫描及重建(平静呼吸位+Muller位),并要求患者完成治疗后ESS嗜睡评分、舒适度调查问卷表.对治疗前、后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AHS患者戴用改良Herbst口腔矫治器3个月后,主观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AHI、AI、MAX均低于治疗前,低血氧饱和度(LSaO2)高于治疗前(P<0.05).上气道CT扫描示,平静呼吸位和Muller位软腭后区和舌后区气道体积均较未戴用时增大(P<0.05),软腭后区小截面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的增大有显著差异(P<0.05).OSAHS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后,上气道顺应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戴用改良Herbst口腔矫治器对轻、中度OSAHS患者主客观症状有明显改善,应用三维CT结合Muller试验,有助于OSAHS患者上气道评估以及治疗效果评价.

  • 晚期口腔癌术后颊部大范围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作者:王友元;陈伟良;黄志权;李劲松;杨朝晖;张大明;范松;张彬;王建广

    目的:评价延长锁骨上岛状筋膜皮瓣联合延长垂直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晚期口腔癌术后颊部大范围洞穿性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2012年2月施行的17例延长锁骨上岛状筋膜皮瓣联合延长垂直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晚期口腔癌切除后颊部黏膜和皮肤巨大洞穿性缺损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伴晚期口腔癌切除后的颊部软硬组织巨大洞穿性缺损,修复口腔衬里的延长锁骨上岛状筋膜皮瓣大小为10 cm×8 cm~14 cm×10 cm,修复外部缺损的延长垂直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大小为15 cm×8 cm~25 cm×10 cm.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34个月,9例患者无瘤生存,2例带瘤生存,6例死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应用延长锁骨上岛状筋膜皮瓣复合延长垂直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晚期口腔癌术后颊部大范围洞穿性缺损是一种可靠的修复方法,对于再次手术,以及放疗后病例,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游离皮瓣等其他修复方法.

  • 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发育中差异蛋白的表达变化

    作者:江莉婷;谢银银;魏立;朱雅萍;高益鸣

    目的:初步建立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发育过程中蛋白表达差异谱,寻找并鉴定其差异表达蛋白.方法:体外培养出生后1、7、14、28 d共4组SD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应用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鉴定软骨细胞.提取各组软骨细胞总蛋白,采用iTRAQ标记定量蛋白,2D nano-HPLC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技术动态、定量观察出生后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发育过程中差异蛋白的表达及其量变情况,所得数据用MASCOT软件处理,筛选样本之间有意义的差异蛋白,运用GO法进行蛋白分类.结果:共鉴定500种差异蛋白,其中137种具有可信度表达,包括15种高可信度表达,相对分子量在7806.24~608459.2,主要功能为参与各类代谢及发育过程、细胞骨架结构、信号转导,响应各类刺激、免疫应答以及细胞间联系及运输等.结论:本研究获得了目前较为全面的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发育中差异蛋白表达谱,并运用质谱技术成功鉴定了差异表达蛋白,为进一步研究髁突软骨细胞内蛋白功能及在颞下颌关节疾病中的改变与作用奠定基础.

  • 生长期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对髁突软骨内Ihh和PTHrP表达的影响

    作者:宋浩;蔡协艺;张晓虎;杨驰

    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对生长期兔髁突软骨印度豪猪蛋白(Ihh)和甲状旁腺相关蛋白(PTHrP)表达的影响,探讨关节盘前移位与下颌骨髁突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取3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21只,建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分别于建模后4、8、12周处死取材,观察髁突软骨组织学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hh、PTHrP在髁突软骨中的表达与定位.结果:关节盘移位后4周,髁突软骨结构轻度紊乱;8周时,髁突前部软骨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12周时,软骨正常结构丧失进一步加剧.关节盘移位后4周,可见Ihh、PTHrP在增殖带深层细胞内明显表达,8周、12周时在髁突深层软骨细胞内表达.结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导致髁突软骨结构进行性病理性损害,Ihh和PTHrP在盘移位后髁突软骨病理性改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关节盘前移位可能通过Ihh-PTHrP负反馈信号通路对生长期髁突软骨内成骨过程产生影响.

  • 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作者:吴玉琼;江凌勇;张鹏;代庆刚;房兵

    目的:探索骨质疏松大鼠(OVX)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培养方法,进行鉴定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去卵巢法构建SD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在OVX组大鼠和假手术组(Sham)大鼠,分别冲取不同部位(肱骨、股骨和胫骨)的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BMSCs,并通过MTT法检测其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对BMSCs进行成骨、成脂诱导,并与Sham组BMSCs对比,观察OVX组BMSCs成骨、成脂肪分化的差别.结果:在OVX大鼠,无法培养出股骨中的BMSCs,可培养出胫骨和肱骨的BMSCs,但前者细胞量少,后者量多;与Sham组相比较,成骨诱导后OVX组BMSCs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分泌均较低;成脂诱导后,OVX组BMSCs生成的脂滴数目较多.结论:通过选取肱骨骨髓,加大细胞培养密度,可以成功培养出OVX大鼠的BMSCs,细胞量明显多于其他部位骨髓,可满足实验的样本量要求;大鼠BMSCs(OVX)具有增殖速率低、成骨能力弱、成脂能力强的生物学特性.

  • bFGF复合降解膜对面神经离断3周后神经再生的作用

    作者:王强;张竹;张士岩;苏学艳;李文博;陈世润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降解膜对面神经离断伤延期修复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选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复合降解膜组(吻合处包绕复合降解膜)、降解膜组(吻合处包绕不含试剂的降解膜)和对照组(不放置任何膜),每组20只.制备大鼠面神经离断伤模型.3周后,再次解剖出面神经断端,修剪后进行吻合.术后12周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测定各组大鼠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直径,并测定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应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合降解膜组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直径以及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均明显较降解膜组多、粗、快,2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降解膜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FGF复合降解膜具有提高面神经离断伤延期修复神经再生的作用.

  • TGF-β1和放射诱导的颌骨纤维化

    作者:刘广龙;何悦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ation growth factor-β,TGF-β)广泛参与各种细胞作用,其在纤维化中也发挥重要功能,被认为是纤维化的总开关.本文从TGF-β1、放射诱导的颌骨纤维化、纤维化是多细胞因子参与多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及TGF-β1参与纤维化的信号通路4个方面,对TGF-β1与放射诱导的颌骨纤维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 微泡与肿瘤发展进程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新生;李龙江

    大多数类型的活细胞都可以分泌产生微泡,包括肿瘤细胞.细胞微泡是有脂质膜所包裹的直径在40~100 nm之间的膜性囊泡.微泡内含有丰富的mRNA、miRNA、蛋白质分子以及脂质分子,其内所含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来源的细胞种类.微泡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30年来,对肿瘤细胞所分泌的微泡在肿瘤生长、侵袭、血管生成、免疫调节以及信息交流传递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总结近年来的文献,就细胞微泡的性质和生物学作用以及在肿瘤进展中的潜在作用做一综述,并对微泡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潜在价值做一讨论.

  • 水平低位埋伏下颌第二磨牙的正畸牵引治疗:附1例报告

    作者:马志贵;谢千阳;张瑛;杨驰;房兵;樊林峰

    低位埋伏阻生的下颌第二磨牙临床上较少见,但易对患者咀嚼功能、牙弓完整性和邻牙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报告1例成人低位埋伏阻生的第二磨牙,开窗后经过先直立再伸长的2步牵引法,治疗后达到理想的位置.该病例提示,正畸与外科紧密协作、多学科共同合作,对该类阻生牙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颌面部皮肤型Rosai-Dorfman病复发病例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陆立彦;琚梧桐;蔡鸣;卢晓峰

    Rosai-Dorfman病(RDD)又称为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良性病变,临床极为罕见,可累及全身淋巴系统,也存在结外病变,其中皮肤是常见的受累部位.颌面部Rosai-Dorfman病可表现为结内型,亦有结外型,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故需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同时术后需要配合免疫治疗及定期随访.本文报告1例颌面部皮肤RDD复发患者,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进行讨论.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