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중국구강면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口腔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3244
  • 国内刊号: 11-498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5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邱蔚六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三维测量分析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成年患者的上颌骨形态

    作者:李宏权;杨育生;王国民;余锦豪;唐小山;杨华伟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成年患者的上颌骨形态特征.方法:应用螺旋CT采集3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成年患者上颌骨数据,应用SimPlant11.04软件对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定点,建立三维坐标系,验证标记点的可重复性,测量标记点到三维坐标平面的距离.应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个居中的标记点中,A、ANS显著偏向健侧(P<0.01);14对患健侧标记点的非对称率(Q)显示,INM’与INM 、SNM’与SNM、SPr’与SPr在到矢状面S的距离存在明显不对称畸形,而其余多数点在三维方向上无不对称畸形;患者上颌骨与正常人的主要不同是在前后方向上存在发育不足,患侧上颌骨错位较健侧明显.结论:应用螺旋CT及SimPlant 11.04软件三维测量上颌骨形态的方法,能够精确测量各标记点到坐标的三维距离,可用于评估患者患、健侧上颌骨的畸形程度.

  • 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郑凌艳;张伟杰;杨驰;蔡协艺;姜滨;王保利;浦益萍;金佳敏;王婧;张志愿;周龙女;周健;管欣

    目的:通过与非糖尿病患者的比较,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91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有无罹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学、临床指标(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血糖水平、入院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x2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2组患者中,牙源性感染是常见的病因,容易受累的间隙是下颌下间隙.糖尿病组分离出的常见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而非糖尿病组是链球菌.与非糖尿病相比,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受累的间隙更多,切开引流的切口数量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全身各种并发症更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结论:通过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本研究揭示了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中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MRTA对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疗效的预测

    作者:柴盈;陈敏洁;张伟杰;张文豪

    目的:评价磁共振体层血管成像(MRTA)对预测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后疗效的价值.方法:277例行MVD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前、后接受MRTA检查,由2名影像医师分别读取术前及术后NVC分级,术后疗效分为优、良和差3组,采用SPSS 13.0软件包中的x2检验确定术前NVC的压迫程度、术后NVC压迫程度和术后NVC的缓解度在3组的分布有无差异.结果:250例(90.2%)病例术后2年疗效为优,18例(6.5%)为良,8例(2.9%)为差,1例(04%)因术后颅内出血死亡.术前不同NVC分级的病例,术后疗效无显著差异(x2=5.542,P=-0.476);术后不同NVC分级(x2=18.693,P<0.05)和不同NVC缓解度(x2=11.484,P<0.05)的病例,术后疗效有显著差异.结论:MVD术后行MRTA检查,是预测术后疗效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后NVC分级越大和NVC缓解度越小的病例,MVD术后疼痛缓解不佳的可能性越高.

  • 安氏Ⅰ、Ⅱ类错(牙合)畸形舌体与舌骨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庄巧红;胡心怡;高文岚;肖轺穆;邓梦昭;潘晓岗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舌体、舌骨位置的差异,探讨舌及舌骨位置与错(牙合)畸形矢状向牙和颌骨位置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3.7岁,男7例,女8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4.3岁,男4例,女11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测量舌体位置(U'O、S'O、ET、HET和Ltg1-7),舌骨位置(C3H、H'H、GoGn-H)以及牙、颌骨的矢状向指标.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2组测量值进行成组t检验,并分析两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舌体高度大于安氏Ⅰ类,差异有显著性(P<0.05).舌体长度、姿势位及舌骨位置均无显著差异.安氏Ⅰ类错(牙合)组,HET与CoA显著相关(r=0.691,P<0.01),S'O分别与CoA、U1L1显著相关(r=0.689,P<0.01;r=-0.673,P<0.01),C3H与ANB相关(r=-0.519,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组,HET分别与CoA、CoGn显著相关(r=-0.528,P<0.05;r=-0.569,P<0.05),S'O分别与CoA、CoGn、GoGn及GoGnSN显著相关(r=-0.551,P<0.05;r=0.535,P<0.05;r=0.626,P<0.05;r=0.531,P<0.05),GoGnH分别与MP、OP显著相关(r=0.540,P<0.05;r=0.617,P<0.05).结论:安氏Ⅰ类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舌体高度存在显著差异,舌体高度及舌体垂直位置和上颌长度相关.舌体及舌骨的位置在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矢状向颌骨及牙位置上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

  • 改良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技术介绍

    作者:张善勇;张晓虎;霍亮;沈佩;杨驰;陈敏洁;邱亚汀;陈琢之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盘锚固定术式.方法:自201 1年7月-2012年3月,共对177例(232侧)TMJ内紊乱患者进行改良TMJ盘锚固术治疗.具体方法是将1颗锚固钉置于髁突后斜面下缘中份,用2根3-0尼龙线固定关节盘于锚周钉.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进行MRI检查,评估关节盘位置.对伴有咬合紊乱或牙列不齐的患者,术后行再定位(殆)板或正畸治疗.结果:手术后MRI显示,172例(226侧)关节为优;4例(4侧)关节为良;有效率达99.14%(230/232侧);仅有1例(2侧)为“差”,占0.86%(2/232侧),需再次行锚固术治疗.结论:改良关节盘锚固术是一种治疗中、晚期TMJ内紊乱的有效方法,其术式设计更为合理,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

  • 华东地区正常少年儿童舌骨位置变化与年龄及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辉;卢晓峰;何建德;张睿;孙红霞

    目的:通过测量华东地区不同年龄少年儿童颌面CT上舌骨的位置,研究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期间舌骨位置的变化及性别差异.方法: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拍摄的(拍摄日期从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颌面CT中筛选出281例华东地区少年儿童的CT图像,年龄6~18岁,男141例,女140例.将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4组,第1组为6~9岁(66例),第2组为10~12岁(62例),第3组为13~15岁(81例),第4组为16~18岁(72例).将CT原始图像数据通过三位图形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正中矢状面,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舌骨点前后、垂直及相对颅底的位置参数.应用SPSS 16.0软件包中的t检验及线性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舌骨前后向及相对颅底的位置在各年龄组均无性别差异.第3组和第4组舌骨垂直向位置有性别差异.男性舌骨前后、垂直向及相对颅底位置和女性舌骨垂直向位置与年龄呈正相关.上、下颌骨的位置与舌骨的位置相关.结论:在儿童期,舌骨位置未表现出性别差异;少年期,男性舌骨位置更低.随着年龄变化,男性舌骨位置表现出更大的变化.上、下颌骨位置影响舌骨的位置.

    关键词: 少年儿童 舌骨 CT 测量
  • PET/CT在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颈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作者:陈仲伟;徐冬贵;朱李军;王启朋;冯航;江穗;常秀林

    目的:通过与MRI检查比较,评价PET/CT(integrated PET-CT system)在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08-2011年47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于术前2周内分别进行PET/CT、MRI检查.分别获取PET/CT影像和MRI影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2种方法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PET/CT、MRI判定颈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89.5%和73.7%(P<0.05);特异度分别为89.3%和78.6%(P>0.05);准确率分别为89.4%和76.6%(P<0.05).结论: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判定中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淋巴结转移判定中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Dlx2条件性激活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代杰文;孙昊;卢境婷;姜文辉;王旭东;沈国芳

    目的:建立Dlx2条件性激活转基因小鼠,为实现Dlx2基因在不同组织特异性激活奠定基础.方法:构建Dlx2条件性激活真核表达质粒iZEG-Dlx2并线性化,通过显微注射,获得Dlx2条件性过表达转基因小鼠,应用PCR鉴定其基因型.结果:共获得8只转基因阳性首建鼠,阳性率为11.59%.结论:运用转基因技术,可成功获得Dlx2条件性过表达转基因小鼠,为在体内研究Dlx2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 修复膜在大鼠腮腺切除术中对神经再生的屏蔽作用

    作者:许向亮;王建伟;郭传瑸;王珂;田珑;张卫光

    目的:分析修复膜在大鼠腮腺切除术中对神经再生的屏蔽作用.方法:对40只雄性SD大鼠进行双侧腮腺部分切除术,左侧为实验侧,在腮腺表面置入修复膜;右侧为对照侧,直接将皮肤、皮下组织覆盖于腮腺表面.大鼠分为A、B2组,每组20只,A组术中保护面神经,B组术中切断面神经颊支.在腮腺手术后1周、2周、4周、3个月、6个月,每组分别处死4只大鼠.在双侧腮腺咬肌区取材,进行HE染色及PGP9.5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手术部位的愈合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有大鼠、A组、B组大鼠左、右侧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及真皮内神经纤维密度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置入修复膜的实验侧伤口愈合过程中,炎症细胞浸润多于对照侧.术后4周时,修复膜被自身组织替代.B组大鼠术后1周、2周、4周均可见神经瘤形成.B组大鼠左侧真皮内神经纤维密度小于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修复膜可使切断面神经的大鼠真皮神经纤维数量减少,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神经纤维的生长,初步揭示出腮腺表面置入修复膜对神经再生的屏障作用.

  • 微小RNA-15b及其靶蛋白BMI1的表达与舌鳞癌患者化疗耐药、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伟;孙丽娟;林钊宇;范松;郑倩琪;李劲松

    目的:探讨miR-15b及其靶蛋白BMI1的表达与舌鳞癌患者化疗耐药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86例晚期舌鳞癌患者的石蜡组织切片,分为顺铂敏感组(34例)和顺铂耐药组(52例).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miR-15b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iR-15b的靶蛋白BMI1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化疗敏感性和生存状况等,应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顺铂敏感组相比,顺铂耐药组的舌鳞癌组织中,miR-15b显著低表达(P<0.001),而BMI1则显著高表达(P<0.001);舌鳞癌miR-15b低表达组患者与高表达组患者相比,预后较差(P=0.001),BMI1则反之,BMI1高表达组患者预后较差(P=0.029).结论:miR-15b在舌鳞癌中扮演了抑癌基因角色,其异常低水平表达和癌基因BMI1高表达与舌鳞癌化疗耐药和预后不良相关,可能参与了舌鳞癌的化疗耐药机制.

  • HIF-1α促进BMSCs成骨及成血管作用的体内外研究

    作者:邹多宏;吴轶群;张秀丽;蒋欣泉;黄远亮;张志愿

    目的: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检测HIF-1α基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内、外向成血管和成骨方向分化的作用.方法:(1) HIF-1α基因突变后,应用Lentivirus构建Lenti-LacZ、Lenti-WT、Lenti-MT.(2)分别用Lenti-LacZ、Lenti-WT及Lenti-MT转染BMSCs,检测①细胞转染效率;②目的基因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③目的基因在BMSCs细胞内的定位.(3) BMSCs成功转染目的基因后,分别在特定时间点提取总RNA和蛋白,通过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目的基因对BMSCs成血管和成骨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4)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钙结节的表达检测.(5)检测生物支架材料-明胶海绵(GS)的结构、形态及细胞附着情况.(6)建立F344大鼠颅骨双侧直径5mm的标准骨缺损模型,分别将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植入骨缺损区.术后8周取材,行Microfil灌注,观察血管形成,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及Micro-CT检查、组织学和形态学检测等观察骨修复情况,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修复效果.结果:当感染复数(MOI)=15时,BMSCs的转染效率高.免疫荧光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在BMSCs细胞核内.体外常氧条件下,HIF-1α能够显著上调BMSCs的成骨和成血管因子的表达,且ALP和钙结节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可诱导BMSCs骨向分化.体内实验结果显示,8周时,Lenti-WT组和Lenti-MT组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明显强于Lenti-LacZ组,而Lenti-MT组又优于Lenti-WT组.结论:HIF-1α基因可以显著提高BMSCs成血管和成骨活性.

  •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诊治进展

    作者:沈佩;张善勇;杨驰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1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是一种常见的颞下颌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开口受限、关节区疼痛、摩擦音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和组织工程等技术的发展,TMJOA的诊治方法不断得以提高和完善.本文就TMJOA的诊治进展做一综述.

  • 早期口腔癌检查及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金忠;李鑫;郑家伟

    过去几十年,口腔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中晚期口腔癌的预后并未碍到明显改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然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措施.早期确诊的主要方法是切取活检,但该方法有创,且异常增生与早期口腔癌的区分过于依赖病理医师的临床经验.为诊断口腔异常增生和早期口腔癌,迫切需要可在门诊条件下操作简便、实用且无创的诊断工具.目前发展迅速的早期口腔癌检测方法包括光学系统检查、活组织染色、唾液检测、刷取活检、DNA分析等.本文对这些方法诊断口腔鳞癌及癌前病损的价值进行回顾与评价.

  • 正畸牵引法辅助拔除接触下牙槽神经管的埋伏阻生牙1例报告

    作者:谢千阳;马志贵;钱文涛;徐光宙;蔡协艺;杨驰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一种常见手术.由于低位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牙根位置常与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IAN)关系密切,神经损伤是该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国际上主要有3种避免IAN损伤的方法:截冠法、部分牙冠切除术和正畸牵引法.本文报告1例下颌第三磨牙近中斜位低位阻生的患者,采用改良正畸牵引法,分两步将牙根牵离神经管,牵引完成后顺利拔除患牙.

  • 德国口腔颌面肿瘤外科临床技术管窥

    作者:陈传俊

    介绍作者在德国工作期间所见德国口腔颌面肿瘤外科技术和经验,并将德国经验与国内做法进行比较,分析了德国经验的优点.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