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外科理论与实践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Surgery Concepts & Practice 외과리론여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610
  • 国内刊号: 31-175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林言箴;李宏为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脑脊液髓磷脂碱性蛋白水平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孔雷;韩天权;计骏;姜志宏;雷若庆;张圣道

    目的: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24 h内脑脊液髓磷脂碱性蛋白(MBP)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5%和1%的牛磺胆酸钠分别诱导ANP和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大鼠模型,同时设立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模型诱发后3、6、9、12及24 h,经大鼠小脑延髓池抽取脑脊液.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标本中的MBP含量.结果:诱发ANP后3 h,脑脊液MBP水平明显高于AEP组和假手术组(P<0.01);6 h和9 h时仍维持于较高水平(P<0.05),12 h开始缓慢降低.而AEP组和假手术组的MBP水平无明显变化,在24 h内维持于较低水平.结论:ANP大鼠早期时脑脊液MBP水平已异常升高,提示脑组织髓鞘结构已有损害.检测脑脊液MBP水平变化对临床胰腺炎病人并发脑功能障碍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改成熟型肝脓肿引流术为清除术的25例报告

    作者:何生;钟晓刚;彭建平

    目的:探讨以肝脓肿清除术取代传统肝脓肿引流术的可能性和方法.方法:对25例细菌性肝脓肿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22例采用冲洗、烧灼、加网膜填塞的方法(即"冲、烧、填"法),对另3例肝慢性坚壁脓肿(其中1例合并经久不愈的窦道)施行肝切除,从而达到完全清除脓肿组织的目的.结果:22例冲、烧、填法治疗的病人手术一次成功,不置引流物;术后7~9 d出院,无一例切口感染;随访1~12年,无任何后遗症.3例肝切除者也获满意疗效.结论:肝脓肿清除术与传统引流术相比,具有治疗全过程时间短、费用低、疗效好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鸟苷酸环化酶C在大肠癌淋巴结中表达的意义

    作者:宗祥云;师英强;孙孟红;杜祥

    目的:探讨在新鲜淋巴结组织检测鸟苷酸环化酶c(Gcc mRNA)对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意义.以求更准确地评估大肠癌的转移情况.方法:收集本院2001.10~2002.3大肠癌根治术标本42例,计得淋巴结618枚;其中经病理形态学诊断无淋巴结转移者25例,得淋巴结370枚.用RT-PCR法检测GCC mRNA、CEA mRNA及CK20 mRNA,分别以形态学证实转移淋巴结、良性大肠疾病淋巴结及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作为对照.全组病例随访6~26个月.结果:病例中临床分期为:Dukes A期14例、B期11例、C期17例.总的阳性检出率为GCC 22.65%(140/618)、CEA 44.01%(272/618)、CK20 43.69%(270/618);而在25例形态学诊断无转移病例中,三者的阳性率分别为12.16%(45/370)、42.16%(156/370)和41.62%(154/370).25例常规病理阴性病例中14例检出GCC mRNA阳性淋巴结,其中4例出现复发转移,GCC诊断试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52.38%.淋巴结GCC mRNA阳性与复发/转移有统计学相关,影响无瘤生存率.结论:在传统病理形态学阴性的淋巴结中仍可能存在癌转移,用RT-PCR法检测微转移可提高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更准确地评估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GCC mRNA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

    作者:李琛;燕敏;朱正纲;薛建元;尹浩然;林言箴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25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 Dl根治术5例,D2根治术8例,行全胃切除术者3例,行姑息性切除术者7例,仅作削腹探查术者2例.结果:原发性胃淋巴瘤好发于胃窦、胃体部,肿块>5cm者占68%.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2.7%和61.1%.低度恶性和Ⅰ、Ⅱ期的原发性胃淋巴瘤预后较好.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纤维胃镜;手术治疗和术后化疗是治疗原发性胃淋巴瘤的重要手段.

  • 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的应用

    作者:刘俊;夏强;彭志海;陈国庆;徐军明;钟林;戚晓升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在肝移植术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03年7月~2004年6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后的病人随机分为肠内(EN)组和肠外(PN)组.与PN比较,分析早期EN对肝移植术后病人肝功能恢复和预防继发感染方面的作用.结果:顺利进行营养支持共59例,其中EN组和PN组分别为38例和21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与PN组比较,EN组病人术后一周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恢复较好,胆汁量较多,肺炎等感染的发生率下降,发生腹泻的机会也下降.结论:①与PN比较,EN能促进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特别是蛋白合成功能的恢复.②与PN比较,EN能减少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发生率.③早期EN、肝移植术后是安全、有效的.

  • 谷氨酰胺预防幼兔全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江;徐远飞;蔡威;汤庆娅;冯一;陶晔璇;施诚仁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幼兔全肠外营养相关肝脏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3只幼兔分为正常对照组(n=12)、PN-10 d组(n=18)和Gln-PN组(n=13)等3组,对各PN组动物连续24 h输注营养液,10 d后比较各组的肝功能、光镜和电镜下的病理变化.结果:Gln-PN组血胆汁酸和直接胆红素水平较PN-10天组显著下降;肝脏无胆汁淤积样改变.结论:谷氨酰胺可以减轻全肠外营养相关的肝脏损害.

  • 门静脉高压症诊治中磁共振血管成像与间接门静脉造影和多普勒超声对照研究

    作者:刘骅;徐曙光;吴志勇;朱彩霞;钟亮;李磊

    目的:将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与间接门静脉造影术(IPVG)和多普勒超声检查(DUS)对门静脉系统解剖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探讨MRA在门静脉高压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3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和12例非肝硬化病人对照组进行3D-DCE MRA和2D-PC MR检查,检测门静脉系统解剖的显像和血流量,分别与IPVG和DUS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A能很好显示门静脉系统的各属支,成像结果优于IPVG.对门静脉系统各血管流速、流量的测定与DUS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MRA能较好显示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影像,并可测得血流动力学资料,可成为门静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研究的首选方法.

  • FasL cDNA转染对直肠癌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

    作者:李世拥;魏家臣;安萍;于波;蔡慧芸

    目的:探讨FasL cDNA转染和表达对直肠癌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RT-PCR方法克隆人FasL全长cDNA,构建pcDNA3.1-FasL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转染HR-8348人直肠癌细胞,采用MTT法检测顺铂对转染和未转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DNA测序证实克隆FasL cDNA 898 bp与GeneBank序列完全一致.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R-8348细胞后,FasL mRNA表达明显增强.在不同浓度顺铂(1、5、10、20、40 mg/)的作用下,FasL转染组直肠癌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1.0%、25.4%、31.2%、37.8%、42.4%:对照组癌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6.1%、34.4%、37.6%、42.9%、53.2%,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43,P<0.05).结论:FasL转染HR-8348细胞可增强癌细胞的耐药性,减弱顺铂对HR-8348细胞的杀伤作用.

  • 胃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作者:康维明;于健春;张群;陈军;樊跃平;梁乃新

    目的:探讨胃肿瘤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在20伴营养不良的胃部肿瘤病人中,采用术后早期EN,分别在营养支持前,后测定体重(BW)、体质指数(BMI)、血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转铁蛋白(TFN)、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肝肾功能、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水平,同时观察者的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等恢复状况,以及有无胃肠道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可安全耐受了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人Alb、PreA、免疫球蛋内、细胞免疫功能、GAS、MTL水平于术后第7天即恢复正常,TFN、CCK水平则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胃肿瘤术后采用早期EN,而且安全、可靠,能即期改善病人营养不良状态,并缓解肿瘤和手术创伤所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恢复护胃肠道功能.

  •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的影响

    作者:彭曦;汪仕良;尤忠义;王裴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后常规肠内营养支持组(B)和谷氨酰胺(Gln)强化的肠内营养组,并与烧伤前指标作对照(PBD 0).烧伤大鼠均经占体表面积30%的全层皮肤烧伤,B组和Gln组采用等氮、等热卡的营养支持,Gln组予1.0g/(kg·d)的Gln,B组予等量的甘氨酸.观察烧伤前和烧伤后(PBD)1、3、5、7、10 d大鼠静息能量代谢率(REE)的变化,同时检测了血浆Gln浓度、二胺氧化酶(DA0)活性、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烧伤后两组大鼠血浆Gln浓度明显低于烧伤前,而REE、DA0、TNF、LPS及IL-1水平则明显高于烧伤前.两组相比,烧伤后Gln组大鼠的血浆Gln浓度明显高于B组,增幅约达40%,而REE、DA0、LPS、TNF及IL-1水平则明显低于B组.相关分析显示,REE与血浆Gl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89,P<0.01).结论:Gln强化的肠内营养可有效地提高烧伤大鼠的血浆Gln浓度,减轻肠道受损程度,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降低肠源性高代谢.

  • PCR-MASA检测胰腺癌十二指肠液及腹水中K-ras基因点突变的研究

    作者:戴存才;苗毅;刘训良;张兆松;苏川

    目的:了解胰腺癌病人十二指肠液和腹水中K-ras基因点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CR-MASA(突变特异性等位基因扩增法)分别检测胰腺癌十二指肠液和腹水中K-ras基因点突变.结果:胰腺癌十二指肠液及腹水标本中K-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7.4%(4/23)和31.6%(6/19),而所有同时被检的急、慢性胰腺炎、胰岛素瘤、壶腹癌、胆管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胃癌及肝癌病人的十二指肠液及腹水标本中均无K-ras基因突变发现.结论:①PCR-MASA方法简捷、特异、敏感,扩增产物只需常规电泳、染色即可观察到结果,无需酶切、杂交、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显影等法.②对十二指肠液及腹水标本检测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有无突变,有助于判断胰腺良、恶性病变及胰腺癌的诊断.其实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 D-甲硫氨酸联合化疗对胃癌细胞株代谢周期的影响

    作者:费旭峰;曹伟新;陈雪华;朱正纲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D-甲硫氨酸(D-Met)合并应用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株代谢周期的影响.方法:将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分别置于含L-Met、D-Met或以同型半胱氨酸替代Met(Met-Hcy+)的不同培养基中,或在上述诸培养基中分别加入5-氟脲嘧啶(5-FU).培养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细胞的比例.结果:G0/G1期和G2/M期细胞的比例均示D-Met和Met-Hcv+组低于L-Met组,而S期细胞比例则示D-Met组高,凋亡细胞比例也以D-Met组诸组为高;与未加入化疗药物诸组相比,联合应用5-FU后,各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降低,凋亡细胞比例有所增高.结论:D-Met可干扰人胃癌细胞株的代谢周期,趋向阻滞肿瘤细胞于S期,有助于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5-FU对此期肿瘤细胞的杀份.

  •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外科病人预后的影响

    作者:吴国豪;刘中华;郑列伟;全应军;吴肇汉

    目的:分析嗣手术期营养支持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项营养评价指标测定4642例外科非急诊住院病人的营养状况,按是否接受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分组,分析营养状况及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就各项指标分别进行营养评价,得出我院普外科非急诊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是:体重指数(BMI)21.0%,三头肌皮褶厚度(TSF)50.2%,上臂围(AC)20.3%,上臂肌围(AMC)21.4%,血清白蛋白(ALB)24.5%,前白蛋白(PA)35.3%,总淋巴细胞(TLC)55.5%,主观全面评价法(SGA)38.4%.823例(17.7%)属接受正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组,3 819例(82.3%)病人属未接受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组.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相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14.3%比11.3%,P=0.062;2.4%比2.1%,P=0.126).而若以两组中呈中、重度营养不良者作比较,则围手术期非营养支持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却明显高于接受营养支持组者(25.4%比14.5%,P=0.003;5.4%比2.8%,P=0.014),且住院时间也明显延长(24.2 d比17.6 d,P=0.042).结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况良好病人的预后无影响,但能降低呈中、重度营养不良病人的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其住院时间.

  • 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在危重器官移植病人中的应用

    作者:刘敦贵;蒋继贫;魏来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utamine Gln)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在危重器官移植病人肠外营养支持中的强化作用.方法:选择有关病人17例,在营养混合液中加入丙氨酰-谷氨酰胺(力肽)100~200ml,静脉缓滴,连续30~60 d;同时,应用国产生长激素(珍怡或金磊赛真)8~9 U,隔天皮下或肌肉注射.结果:17例中,13例痊愈出院,1例自动出院,1例再次肝移植,2例死亡.结论:Gln和GH具有强化营养支持的作用,兼具代谢调理和免疫调理作用.

  • 增强临床营养治疗效-价比的观念

    作者:蔡威

    由爱丁堡大学在英国南部根据大量全科医师提供的数据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医疗保健的费用与人们体质指数(BMI)呈U形相关,当BMI低于20和高于30时,其会诊、用药及住院情况均增加.鉴于营养不良可导致严重临床后果与经济负担,故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管理者应尽快制定正确的有关社会和医院的营养管理政策,提高营养治疗的效-价比,具体工作如下[1].

  •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营养支持的特点

    作者:伍晓汀

    重症急性胰腺炎(serious acute pancreatitis,SAP)指具有明显腹膜炎体征和(或)伴有器官功能障碍者,胰腺及胰周多有坏死,病死率为20%60%.近年SAP的治疗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重点是脏器功能维护、液体复苏、纠正内稳态失调、抑制胰腺外分泌和预防胰腺坏死合并感染.只有在胰腺坏死合并感染时,才考虑手术治疗,行坏死组织清除、感染灶引流术.营养支持在SAP整个病程的治疗中作用愈来愈重要,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能够改善其生存及预后.由于胃肠道功能障碍和营养底物的代谢异常,SAP病人的营养支持具有许多的特殊性.

  • 器官移植营养支持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刘敦贵

    近年,器官移植的发展远远超出人们所预料的速度.2003年,全国肝移植已超过1 000例,肾移植已达6 000余例,年移植数量仅次于美国.

  • 肠内营养相关性肠坏死并发症

    作者:曹伟新

    肠内营养(EN)能营养肠黏膜、促进胃肠道血流、维护肠屏障结构和免疫功能.随着各类肠内营养制剂和喂养管的商品化,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术后及危重病人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观念及实践逐步被认同,但在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同时需要提高对其相关并发症的认识.与EN相关的肠坏死和(或)肠穿孔是少数不易被认识且较为严重的胃肠道并发症.讨论和探索合理、规范和有效应用肠内营养,以预防此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也显得很有必要.

  • 生长激素、营养支持与恶性肿瘤

    作者:于健春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前叶嗜酸细胞合成、贮存和释放;其释放率受下丘脑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的刺激控制.生长激素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通过体内合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来发挥其刺激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发育、刺激脂肪分解及其储存等作用.生长激素刺激蛋白质合成主要是通过IGF-1介导抑制肝脏和骨骼肌的蛋白质分解、增加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摄取、促进糖原合成,促进DNA的合成及细胞增殖来发挥作用;生长激素刺激脂肪分解,增加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生长激素的释放还引起胰岛素水平下降,由于肝脏和骨骼肌内葡萄糖转运受抑制以及葡萄糖氧化率降低,而出现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

  • 恶性肿瘤病人营养支持的常见困惑

    作者:江志伟;李宁;黎介寿

    营养不良是恶性肿瘤病人的常见并发症,约40%~80%的肿瘤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可使该类病人对手术、化疗、放疗等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有效性下降,毒副作用增加,机体体力状态下降,器官功能损害,生活质量低下,生存时间缩短.研究报道约20%恶性肿瘤病人的直接死亡原因是因为营养不良.因此,通过营养支持改善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恶性肿瘤病人临床营养支持的实施过程中,常有一些问题困惑着临床医务人员.

  • 关于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临床应用的争议

    作者:吴国豪

    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发现,谷氨酰胺、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和核苷酸等特殊营养物质可改变创伤、感染后机体代谢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和氮平衡,促进创口愈合,降低感染发生率,改善预后.近十余年临床上出现了将上述营养物质添加在肠内营养中的制剂,称之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immune-enhancing diets,IEDs)制剂,并广泛应用于病人的营养支持中.迄今为止,大多数报道对IEDs支持持肯定态度,但也有研究认为IEDs可增加危重病人的死亡率.本文就IEDs临床应用结果所存在的争议进行分析讨论.

  • 胰腺损伤31例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占飞;邹声泉;白祥军;裘法祖

    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工伤等事故的增多,合并胰腺损伤的严重腹部外伤的发生有升高趋势[1].我们回顾分析了1990年1月~2004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31例胰腺损伤病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胰腺损伤 诊断 治疗
  • 原发性小肠肿瘤27例诊治分析

    作者:瞿磊;瞿秉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不多见,其发生率仅占整个消化道肿瘤的2%,且大部分属恶性.由于组织来源不同,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病理类型多样,临床表现也缺乏特异性,故早期诊断困难,恶性者预后较差[1].本文回顾性分析1978年来,经我院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2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资料,以求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要点,报告如下.

  • 同种异体硬脑膜移植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熊肇明;张逖;樊海蓉;叶世会;赵崇德;石林祥

    皮肤缺损的传统治疗是自体皮肤移植,包括邮票植皮、带蒂皮瓣移植等,这些方法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但需在病人自体取皮,给病人增加了痛苦.为寻找一种既不增加病人痛苦,又能治愈其皮肤缺损的方法,我们在同种异体硬脑膜治疗消化道外瘘的基础上[1],尝试将其移植于皮肤缺损3例4处,均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 112例乳腺导管内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赵纹芸

    本文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3月所收治的1 148例乳腺癌病人中112例导管内癌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腹壁不透光病人进行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的临床经验

    作者:江志伟;汪志明;吴素梅;丁凯;李国立;李宁;黎介寿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于1980年由Gauderer和Ponskv介绍并应用于临床[1],主要代替手术胃造口,适用于建立长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1984年,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在PEG基础上发展而来[2],适用于胃瘫、幽门或十二指肠梗阻的病人及易发生反流误吸者,既可通过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又可通过胃管进行胃内减压引流.腹壁不透光以往被认为是PEG/J的禁忌证,由于技术的成熟及经验的增加,在腹壁不透光的病人中采用"安全通路法"同样可以进行PEG和PEJ[3,4].现报道15例腹壁不透光病人中进行PEG和PE的临床应用经验.

  • 含膳食纤维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术后病人血糖变化的影响

    作者:杨纲;伍晓汀

    手术创伤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变化,伴随着血胰高血糖、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显著升高,增加了肝葡萄糖的释放,减少胰岛素的摄取,从而产生高血糖.原有糖尿病的病人更易发生血糖控制的恶化.未经良好控制的高血糖将抑制蛋白质合成,损伤免疫功能,导致渗透性利尿,增加水和电解质的丢失,造成术后康复延缓及并发症增加.现有研究认为,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 DF)可增加肠液黏度,阻碍葡萄糖的扩散,减缓肠壁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抑制或包裹α-淀粉酶,刺激糖酵解,抑制糖异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高血糖及维持血糖的稳定.本研究观察胃肠道肿瘤术后病人使用含DF的肠内营养后血糖变化及胰岛素使用状况,探讨DF在临床肠内营养中对血糖控制的价值.

  • 白细胞介素-10基因治疗在炎症性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陈紫千;汤耀卿;张圣道

    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是一具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可调节巨噬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且其既可抑制Th1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α(IL-1d)和γ干扰素(IFN-γ),同时可刺激胸腺细胞、肥大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生[1].IL-10被称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存体内具有抗炎的功效.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基因治疗方法的改进,IL-10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种疾病的基冈治疗,本文汇集文献,综述如下.

  • 超长阑尾合并双阑尾畸形一例报道

    作者:牛俊波;王天翔;袁建明;金志明;潘宏

    病例:男,39岁,35年前有"阑尾切除"术史.此次因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 d入院.右下腹有长约6 cm斜切口瘢痕.腹部平片及CT示全部小肠和结肠扩张,并有多个液平面.择期行剖腹探查,腹腔内约有1 000ml淡黄色浑浊液体,小肠、结肠均扩张,梗阻原因为乙状结肠过长、扭转,紧贴小肠系膜有一附短系膜的管状器官,呈细长状,其根部与盲肠末端相连,盲肠前外侧可见荷包包埋残迹.术中诊断:超长阑尾合并双阑尾畸形,乙状结肠扭转,完全性肠梗阻.行阑尾切除后,其残端置入橡胶管造瘘并经该管行肠道减压,切除过长乙状结肠约20 cm后行端-端吻合,术后第5天排气,第6天开始进流质,恢复顺利,痊愈出院.切除阑尾标本测量:阑尾长度35.5 cm,外径1.2 cm(见图1).病理:符合阑尾组织结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关键词: 阑尾 畸形 病例报告
  • 为完善我国的临床营养支持治疗而努力

    作者:吴肇汉

    20多年来,我国临床营养的发展非常迅速.对外科代谢的深入认识,以及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现代观念的建立,为临床营养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的相关产品以及齐全的设备,又为临床营养的广泛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营养支持治疗已经成为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作者:汤耀卿

    概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svndrome,MODS)是创伤、大手术、休克和感染等各种危重症的严重并发症;是在过度应激反应和过度全身炎症反应基础上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受损的临床综合征,此时机体不能维持内稳态,因而生命垂危.

  • 周围静脉营养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俊;燕敏;曹伟新

    周围静脉营养(peripheral parenteal nutrition,PPN)指通过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营养液,是除中心静脉营养以外的另一种肠外营养补充形式.PPN具有应用方便、安全性高、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等优势,应用日趋广泛,在某些领域中有替代中心静脉营养之势[1].

  • 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

    作者:吴国豪

    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是临床上日益关注的课题,也是临床营养支持的难点.如何有效地调节危重病人的代谢改变,对危重病人进行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改善机体蛋白质合成及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ICU时间,降低病死率,促进病人尽快康复,这已成为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 大鼠缺血后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喜成;何延政;李跃武;刘勇

    "血管新生疗法"是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极有前景的治疗方案,已证实多种血管生长因子及其基因,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可明显促进缺血部位的血管新生,改善组织供血,并已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取得进展.但对缺血状态下机体内源性促血管新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此,我们造模大鼠后肢缺血,观察其缺血部位微血管新生及bFGF的表达,探讨二者的关系,为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外科理论与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