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伤性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措施

    作者:张曙光

    目的:分析外伤性骑跨横窦型硬模外血肿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收治的外伤性骑跨横窦型硬模外血肿患者3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采取保守治疗8例,剩余24例均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28例愈后良好,2例出现中、重度残疾,2例死亡.结论:目前临床尚且缺乏外伤性骑跨横窦型硬模外血肿的典型性表现,且患者病情加剧较快,主要依靠头颅CT检查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针对于病情恶化病例,及时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更好.

  • 颅内静脉窦汇区MR血管成像研究及横窦血液流量测量

    作者:何杰;刘怀军;黄勃源;池琛

    目的探讨窦汇区解剖形态的 MR血管成像(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用横窦血液流量MR测量方法对横窦的优势侧及非优势侧进行量化.方法 148例健康志愿者和体检者,用3D PC法进行窦汇区MR血管成像,对其中80例用2D PC法测量双侧横窦血流速度及血液流量.结果①横窦引流优势表现为右侧为主占54例,基本相等71例,左侧为主23例.②按照上矢状窦、直窦和双侧横窦的吻合关系,将窦汇区MR解剖形态分为三型;Ⅰ型,分三个亚型:Ⅰa型,上矢状窦和直窦汇合成一个真正的总池,从总池发出左右横窦.Ⅰb型,上矢状窦和直窦在终末端分成两股,左右分支汇合后构成同侧横窦.Ⅰc型,上矢状窦在末端发出两侧横窦,直窦汇入一侧横窦.Ⅱ型,分两个亚型:Ⅱa型,上矢状窦引流入右侧横窦,直窦引流入左侧横窦. Ⅱb型,上矢状窦引流至左侧横窦,直窦引流到右侧横窦;Ⅲ型,分两个亚型:Ⅲa型,上矢状窦和直窦主要向右侧横窦引流.Ⅲb型,上矢状窦和直窦主要向左侧横窦引流.③右优势侧、双侧等势及左优势侧横窦的总血流量分别为(466.35±104.77) ml/min、(421.65±103.69) ml/min、(496.95±121.47) ml/min.结论 MRI是显示窦汇区解剖形态及脑静脉血流的有效方法,对窦汇区解剖形态的分类和横窦血液流量测量相结合,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 先兆子痫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表现及其与横窦引流模式的关系

    作者:谭昱;江魁明;沈敏;刘永熙;钟熹;麦慧

    目的 探讨先兆子痫(PE)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表现及其与横窦引流模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PE患者临床及MRI资料,其中早发型21例(孕周<32周),晚发型24例(孕周≥32周),根据是否伴有PRES分为PRES组(n=21)和无PRES组(n=24).观察两组中横窦的引流模式、PRES组中PRES的发生部位及信号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早发型PE患者中PRES发生率高于晚发型[66.67% (14/21)、29.17%(7/24),x2=6.19,P=0.02].PRES组常规MRI均呈长T1长T2,T2WI/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ADC图呈高信号.45例PE患者中横窦引流模式为单侧优势型34例,PRES发生率为55.88%(19/34),均衡型11例,PRES发生率为18.18%(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70,P=0.02).结论 PE患者并发PRE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单侧横窦引流模式与PRES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 骑跨静脉窦的颅骨骨折并硬脑膜外血肿的手术探讨

    作者:王守森;荆俊杰;郑兆聪;王如密;张锡增

    目的:探讨骑跨静脉窦的骨折并硬脑膜外血肿的发病机制和手术技术.方法:报道22例处理经验,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1例经不同的处理方法而治愈,1早期病例因缺乏经验而手术死亡.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恰当的止血手法是手术成功的基本条件,头部抬高是减少出血的诀窍之一,医用生物胶的使用也日益重要.

  • 横窦变异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院时预后的影响

    作者:刘子凡;许治强;林永强;匡永锋;关海涛;周伯荣

    目的 探讨横窦变异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1例大脑中动脉主干或颈内动脉主干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在脑水肿期进行MRV或DS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横窦优势侧梗死组和横窦非优势侧梗死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后颅内高压对颅内静脉和静脉窦的形态学影响,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结果 MRV检查示梗死侧静脉显影明显减少;大面积脑梗死后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形态学未见改变;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NIHSS、M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横窦变异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脑梗死 横窦 变异 预后
  • 伴有单纯高颅压的侧窦狭窄介入治疗研究

    作者:张江涛;张晓波;周立新;金征宇;朱以诚;彭斌;倪俊

    目的 探讨伴有单纯高颅压侧窦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特征,并探索二者共存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断为单纯颅内压增高合并双侧或者优势侧侧窦狭窄并行侧窦支架介入治疗的患者16例,记录其手术过程及术后转归,随访了解患者的远期预后.结果 在16例患者中有女性14例,平均年龄(32.4±10.1)岁,平均病程(10.9±7.3)个月,平均体重指数(28.9±3.6) kg/m2,症状表现为头痛者15例,视物异常者14例,眼底检查均提示视乳头水肿.5例脑脊液压力介于25 ~ 33 cmH2O(1 cmH2O=0.098 kPa)之间,11例大于33 cmH2O.介入术前侧窦狭窄处近远端平均压力差[(36.3±9.4) cmH2O;范围15~91 cmH2O].术后即刻12例患者狭窄两端压力差消失,其余4例压力差小于15(2 ~ 12) cmH2O;术后1周13例患者复查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明显下降,其中8例处于正常范围;6个月后11例复查DSA/MRV,未见支架内狭窄或闭塞.患者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平均随访(35.4±9.8)个月,患者总体预后良好.头痛好转比例为14/15,其中12例头痛消失;3例仍有头痛患者,2例复查腰椎穿刺,压力略高于正常(分别为19、23 cmH2O);视觉症状好转比例为9/14;10例患者复查眼底,视乳头水肿好转比例为9/10,好转和消失比例分别为6/10和3/10;随访期间,除1例患者症状无变化外,其他患者症状均获得改善(头痛减轻及视觉改善),总体有效率为15/16.结论 侧窦内支架介入治疗对伴有单纯高颅压的侧窦狭窄患者有效率高;侧窦狭窄可能为单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颅内压 横窦 支架 头痛
  • 窦汇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吴波;刘卫东;黄光富;冯海龙;陈隆益

    根据Yasargil分型,窦汇区脑膜瘤属于后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可累及小脑幕、大脑镰、5支静脉窦(直窦、双侧横窦、上矢状窦、枕窦)的单支或多支.

  • 快速演变的急性硬膜外血肿二例

    作者:周利城;张桥;邱朝红;陶开剑;王峰;王建

    例1男,44岁.因头部外伤半小时入院,伤时有短暂昏迷史.就诊时神志清,头颅CT示左颞微量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左颞骨骨折.约4 h后病人昏迷,左侧瞳孔4.5 mm,右侧瞳孔2.0 mm.头颅CT示左颞顶及后颅窝巨大硬膜外血肿,量约120 ml.急诊行后颅窝及左颞顶开颅血肿清除术,见左侧横窦及上矢状窦中部均有出血,清除血肿,横窦处保留骨桥,悬吊上矢状窦及横窦处硬脑膜以止血.

  •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一例

    作者:王新亮;贺建辉;王文犀;卢进发;尹磊;姚宝军;耿极光;荆鸿道

    患者 女,26岁.半年前因头痛头晕入院检查.头颅CT及MRI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V及DSA显示右侧横窦,乙状窦不显影.以静脉窦血栓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近半月来头痛明显加重并出现走路右偏,再次入院,CT检查.MRI平扫右侧小脑及右枕叶可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占位,增强扫描呈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可见硬脑膜强化,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头颅MRV显示右侧横窦乙状窦不显影.

  • 颅骨皮样囊肿合并横窦骑跨式硬膜外血肿一例

    作者:田钧;郝世渊

    患者 女性,33岁.以“摔伤枕部头痛,间断呕吐20 d”住院.20 d前因骑自行车不慎摔倒,左枕部着地,碰触水泥道沿,当即左枕部肿块,质软,压痛明显,并感头痛,头晕,恶心呕吐1次,未就诊,照常工作生活.入院前1天头痛加重,恶心呕吐频繁.此外在3年前无意中发现左枕部有一肿块,约杏大小,质硬,无压痛,3年来无明显增大.

  • 耳源性小脑脓肿二例

    作者:余得志;邱建新;胡效鹏;周勇;王先祥

    例1患者男,21岁,自幼左耳反复流脓,未正规治疗,近10d患者左侧头痛明显,无恶心、呕吐.曾在当地医院抗炎治疗,头痛进行性加重,遂来我科就诊.专科检查:左外耳道内可见肉芽及脓性分泌物.颅脑及颞骨薄层CT示:左侧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内软组织密度影,乙状窦周围骨质完整,左侧后颅区可见气泡影(图1).头部MRI检查见左侧小脑半球一类圆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周边可见等T1、等T2信号环,其内可见气体信号,大小约2.0 cm×2.8 cm×1.8 cm,左侧横窦及乙状窦内可见充盈缺损(图2).初步诊断:左侧中耳胆脂瘤并发左侧小脑半球脓肿、局限性脑膜炎、左侧横窦及乙状窦栓子.遂先转入神经外科治疗小脑脓肿,因脓肿壁尚未完全形成,暂给予抗感染及对症处理.转入神经外科第10天,患者头痛明显加重,意识模糊,颈项强直.

  • CE-MRV显示静脉窦形态与眼压关系的研究

    作者:梁英良;王嵩;姚晔

    目的 以增强磁共振静脉造影(contrast-enhanced MR venography,CE-MRV)为检查方法,显示静脉窦的形态,明确横窦形态的不对称性与左、右眼之间的眼压是否存在相关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入组志愿者包括53名男性和52名女性自愿者.有过明显神经疾患、眼病、静脉血栓、青光眼排除在外.受检者根据MRV扫描直窦的形态分为五组.组Ⅰ:L>>R左侧明显大于右侧;组Ⅱ:L>R左侧大于右侧;组Ⅲ:L=R左侧与右侧相近;组Ⅳ:L

  • 颅内静脉窦损伤

    作者:宋顺波;刘忠贵;高晶宇

    颅内静脉窦中,因解剖部位的关系,只有上矢狀和横窦的损伤常见.静脉窦完全断裂多见于火器伤,常来不及抢救而迅速死亡.临床上较为重要的是静脉窦的损伤.伤后形成血肿的特点:一是因窦壁于硬膜外腔相邻,可单独形成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或者两者同时存在,并可形成左右骑跨和幕上幕下骑跨等多发性血肿.二是窦壁无平滑肌组织,裂伤后没有自动收缩能力,出血凶猛,病情险恶,死亡率高.因此,只有熟悉静脉窦损伤的临床特点,术前才能做好充分准备,以免术中措手不及和遗漏血肿.现将我院几年来经手术证实的8例静脉窦裂伤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外伤性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不同术式治疗体会

    作者:梁伟;张学军;王东挺;蔡文黎;陈经戎

    目的:探讨外伤性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收集中信惠州医院2005年10月~2013年5月收治的48例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保守治疗成功6例,开颅手术治疗42例,3个月后按GOS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患者38例基本恢复正常,中残8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依据血肿量、骨折类型、有无脑疝分Ⅳ型并以此选择4种不同的开颅皮瓣方式,即可以彻底清除血肿,减少术中出血和二次手术机率,增加手术安全性。

  • 外伤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沈卫民

    目的 探讨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疗效.单侧血肿<20 ml者采用旁正中切口,单侧血肿≥20 ml者采用枕后马蹄形切口或枕下倒钩形切口,双侧血肿采用正中切口.结果 恢复良好15例,中、重度致残各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0例.结论 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依赖头颅CT扫描及严密的病情观察,骨瓣成形术清除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安全且能更好地避免横窦受压,效果良好.

  • 骨瓣开颅术治疗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24例

    作者:江辉;赵京涛

    目的 探讨骨瓣开颅术治疗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1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骨瓣开颅术治疗24例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4例患者术后3 d复查头部CT示血肿基本清除干净,术区无继发性出血,骨瓣均解剖复位;术后3月进行GOS评分,其中,5分18例,4分4例,3分2例,无死亡及植物生存病例.结论 对血肿总量>30 mL、幕下血肿>10 mL或血肿量不大但有脑积水、环池受压及四脑室消失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应用跨过横窦的骨瓣开颅术方法安全可靠,疗效好.

  • 非优势横窦回流异常相关性神经功能障碍12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宝民;梁永平;曹向宇;宋伟健;胡深;杨春水;王传明

    研究背景 脑静脉窦优势引流是常见的解剖学特征,而非优势引流侧静脉窦回流缓慢导致皮质静脉血液滞留,可以造成局部脑静脉压升高和相应神经功能障碍.本文探讨非优势横窦回流异常可能出现的局限性颅内高压的诊断和抗凝治疗效果.方法 共12例非优势横窦回流异常患者,8例表现为头晕、头部肿胀,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大脑皮质出血,2例双眼视物模糊,2例伴同侧搏动性耳鸣,1例有发作性睡病表现.2例颅内压> 280 mm H2O.9例MRI未见明显脑水肿及其他异常.DSA提示10例为左侧横窦非优势引流、2例为右侧横窦非优势引流.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抗凝治疗,其中2例行非优势侧横窦内支架植入术、5例行颈动脉溶栓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7d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均于2周内出院并继续抗凝治疗1年.随访6 ~ 34个月,可正常生活,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加重和复发;2例6个月后随访时复查DSA提示非优势引流侧横窦对比剂滞留时间较前缩短.结论 非优势横窦回流异常可以引起局部脑静脉压升高,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头晕、头痛和耳鸣.抗凝治疗、血管内溶栓和必要的支架植入术对促进局部静脉回流、减轻脑组织内潜在的血液淤滞和水肿、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作用.

  • 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分析

    作者:王鹏;冯三江;连烨;郑远征;张秀卿

    目的 探讨跨横窦硬膜外血肿(traumatic epidural hematoma straddlingtransverse sinus,TEHSTS)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结果,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外伤性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手术方法与注意事项.结果 35例患者均行跨横窦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第3天复查头颅CT显示硬膜外血肿清除干净,骨瓣无移位,术后根据GC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28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跨横窦硬膜外血肿因其解剖位置特殊,容易造成颅内压急剧升高,病情凶险,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CT检查,早期诊断明确后即行手术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在颅内占位效应形成前及时解除占位因素,方可取得良好效果.

  • 乙状窦、横窦多处破裂1例报告

    作者:朱世华;彭国哲;王成文;李学锋;王伟;陈腾

    我院于2009年收治1例乙状窦、横窦多处破裂救治成功的患者,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30岁,煤矿工人.因头部井下煤块砸伤流血1小时于2009年6月1日入院.入院查体:BP130/80mmHg,神志清,语言清晰,回答准确,痛苦貌,被动体位,四肢可遵嘱活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5mm,光反射灵敏.右外耳道流血、流液较多.右枕部耳廓后可见长约12cm头皮挫裂伤,创缘不齐,可见颅骨粉碎凹陷性骨折,较多骨折片刺入颅内,脑组织外溢,创口内有较多煤石、毛发异物.

    关键词: 乙状窦 横窦 破裂
  • 外伤性骑跨横窦硬脑膜外血肿46例临床分析

    作者:廖圣芳;王玉差;陈汉民;黄国河

    目的 探讨外伤性骑跨横窦硬脑膜外血肿的形成机制、诊断、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6例外伤性骑跨横窦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46例病人中35例手术治疗,11例非手术治疗.恢复良好38例,中或重度残疾6例,死亡2例.结论 骑跨横窦硬脑膜外血肿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且病情常急剧恶化,早作头颅CT扫描、早诊断、早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术中充分减压、止血、避免横窦二次受压和注意对冲性损伤,是提高外伤性骑跨横窦硬脑膜外血肿疗效的关键.

90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