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癌症患者镇痛用药的分析

    作者:张慧;徐立斌

    目前临床上用于癌痛治疗的镇痛药主要有两类,即阿片类镇痛药与非甾体类镇痛药.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机制涉及脊髓和脊髓以上多个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当鞘内给药或局部脊髓背角滴注时,镇痛效果显著,因而主要用于中、重度的疼痛.非甾体镇痛药是一种镇痛、解热、抗炎药物,能抑制周围组织中的环氧化酶,或抑制转录因子,通过降低痛觉感受器的兴奋达到直接抑制神经兴奋形成,另还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止痛作用.非甾体镇痛药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为轻度疼痛的首选药.由于该类药物与阿片类药的作用机制及毒性反应不同,因此在临床上二者常联合应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

  • 针刺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止痛作用与镇痛机制探讨

    作者:范桂清;张万龙;汪芗;钟亚彬;李永红;王惠敏;张俞;王丹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止痛作用,并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对4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穴取横突处阿是穴、肾俞、委中,3次/周,3周为1个研究周期);并于治疗前(第0周)、治疗后(第3周)、回访时(第5周)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结果:治疗后(第3周)时,VAS值下降(P<0.05),血清IL-6、IL-10水平上升(P<0.05);回访时(第5周)VAS值下降(P<0.05),血清IL-6、IL-10水平下降(P<0.05)。结论:针刺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有很好的止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很可能是促进细胞因子的代谢进程。

  • 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疗效评价及其镇痛机制探讨

    作者:叶国平;苏美玲;朱定钰;张霖云;林旺;黄丽;吴明霞

    目的:观察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与常规西药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选取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终观察组33例、对照组34例纳入统计.观察组穴取疱疹局部阿是穴,采用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维生素B1、甲钴胺片,连续治疗14 d,并配合注射干扰素,连续6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疱疹评价指标(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疼痛强度变化,检测外周疱疹局部血清P物质(SP)含量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综合疗效情况.结果:治疗中观察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脱痂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改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SP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9%(29/33),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5.3%(29/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痊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66.7%(22/33)vs 58.8%(20/34),P<0.05].结论: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与常规西药处理比较,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等优点,其机制可能与较大程度地降低外周血清中的SP含量有关.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家兔正畸牙痛的防治作用

    作者:贾莹;陈波;蔡绍祥;李萍;杨庆;吴小凤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AS)防治正畸牙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正畸组和TEAS组,每组8只.正畸组和TEAS组采用拉簧和结扎丝制作正畸家兔模型.造模后,TEAS组给予“阿是穴”(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体表对应点)及“合谷”疏密波电刺激,20 min/次,每日2次,连续治疗2d,共治疗4次;空白组和正畸组常规饲养,同样方法抓取固定.观察记录各组家兔一般行为、总进食量,测定痛阈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家兔血清前列腺素E2 (PGE2)、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脑脊液β-内啡肽(β-EP)和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含量.结果:与正畸组比较,TEAS组一般行为改善,痛阈提高,进食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血清PGE2含量明显下降(P<0.05),血清GM-CSF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β-EP含量升高(P<0.05),脑脊液CCK-8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AS防治正畸家兔牙痛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在外周选择性抑制并降低血清致痛物质PGE2含量、在中枢提高脑脊液镇痛物质β-EP含量和保持抗阿片肽痛觉维持物质CCK-8含量稳定实现的,外周和中枢途径均参与了其镇痛作用的发挥.

  • 头风宁镇痛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春丽;段富津;宋立群;范东明

    目的: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揭示头风宁胶囊的镇痛机制。方法:通过出凝血时间测定、ADP诱导小鼠血栓性死亡试验、耐缺氧实验、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脑组织5-HT含量测定等方法,观察头风宁和川芎茶调散(对照药)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动物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异常得以纠正,缺氧动物死亡率降低,脑组织5-HT含量升高,各指标改善程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风宁的镇痛作用与其纠正高血黏状态,调节动物脑组织5-HT含量,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等机制相关。

  • 运动疗法应用于术后急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毅;励建安

    2010年,WHO将身体活动和健康效益运动列入《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中,提出需要在临床运动治疗剂量作深入研究[1].在英国、瑞典、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治疗项目中的运动项目已被国民接受并在基层医疗实践中实施[2].世界各地医疗工作者,包括内科医生、物理治疗师、护士和营养学家等,均呼吁将运动作为临床治疗方案,包括治疗目标设定[3].各国运动生理学家、物理治疗师正在努力将运动疗法深入临床各科从而发挥其优势.目前运动疗法已在心血管系统、骨关节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镇痛研究中显示其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防止组织粘连[4-5],从而影响体内疼痛处理系统,并可进一步改善心理行为效果[6].借鉴运动疗法应用于其他疾病的镇痛机制及特点,其同样适用于手术后镇痛,调节患者术后恐惧心理,促进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本文通过介绍运动疗法概念、术后镇痛特点、运动处方选择、镇痛机制和疗效,分析运动疗法在术后镇痛的运用的优势和问题,以便在临床各科的推广.

  • 贯叶连翘提取物和维生素B复方镇痛作用的机制研究

    作者:朱素君;库宝善

    目的:了解贯叶连翘提取物(600mg/kg)、VitB2(6mg/kg)、VitB6(80mg/kg)复方(以下简称复方)的镇痛作用及其与阿片受体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关系.方法:利用小鼠甲醛致痛动物模型,慢性灌胃复方制剂,用纳洛酮阻断阿片受体后,观察小鼠在注射甲醛后0-5min、15-30min两个时相内的舔足时间;慢性灌胃复方,用利血平耗竭单胺类神经递质后,观察小鼠在注射甲醛后两个时相内的舔足时间.结果:纳洛酮对复方在两个时相的镇痛作用均无影响;利血平能够完全拮抗复方在0-5min的镇痛作用,对复方在15-30min的镇痛作用无影响.结论:复方的镇痛作用可能与增加单胺类神经递质,抗炎作用有关,无阿片系统的参与.

  • 冷热神经毁损治疗疼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闫井夫;刘静

    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报道,就冷热神经毁损治疗疼痛进行综述.目前,除常用的药物疗法以外,人们正加紧探索一些安全性高而副作用小的物理疗法,其中冷冻及加热在镇痛方面的应用特别受到重视.围绕冷热疗法的镇痛机制,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东;薛朝霞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广泛存在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中,通过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等发挥营养支持及损伤修复等作用,维持着神经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以往的研究表明GDNF可能参与了中枢及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GDNF在NP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GDNF对NP有着强大的镇痛作用,并且随着其镇痛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GDNF在治疗NP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GDNF在NP中的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进行综述.

  • 笑气的镇痛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张灏;石学银

    笑气(N_2O),即一氧化二氮,仅由3个原子组成,分子量为44 g/mol,是轻、简单的麻醉药物,室温下为稳定的无色有甜味气体,化学式N_2O.

  • 针刺镇痛与针麻镇痛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万有

    针刺用于临床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构成疼痛处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除传统的手针以外,现代发展起来的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在国内外也同样得到广泛应用;后者的优势之一在于参数统一、操作简便以及人力节省等.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推动了针刺及其应用走向世界.现代针刺镇痛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持续至今,国内的大批中西医研究单位参与其中;得到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培养了我国优秀的科研团队,发展了中医理论,也推动了针灸的临床应用.

  • 神经刺激定位器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作者:邵益萍;王新强;王建明

    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临床麻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革.从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和镇痛机制的角度而言,区域麻醉特别是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 PNB)在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方面得到充分重视.为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2001年9月~2002年10月,我科使用神经刺激定位器行外周神经阻滞6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的现状

    作者:谭刚;郭向阳;罗爱伦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是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损伤引起的疼痛,常见的有糖尿病型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脊髓损伤后神经痛以及各种损伤、炎症或手术后遗留的神经痛.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临床常规的镇痛治疗效果不佳.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某些抗抑郁或抗惊厥药物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有镇痛效应,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机制及药物镇痛机制的广泛研究.近年来,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一方面不同药物镇痛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开展了大量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药物验证,这些研究为多种药物的临床使用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目前,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用药物有4类:抗抑郁、抗惊厥、阿片类以及局部麻醉药,这些药物的镇痛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各有特点.

  • 瑜伽治疗疼痛的相关研究

    作者:朱洲;周冀英

    1瑜伽治疗疼痛的相关机制目前的研究认为瑜伽对急、慢性疼痛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关于瑜伽的镇痛机制,人们提出了以下假设:(1)瑜伽可提高组织的伸展性,使身心得以放松,并可增加内源性镇痛物质——脑啡肽与内啡肽的释放[1].(2)瑜伽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2].(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瑜伽可以引导积极的行为改变,增强人们对躯体和精神的自我认识,激发积极、乐观的情绪.同时,瑜伽可改善人们的认知过程,增强对疼痛的自我控制能力[3].(4)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在瑜伽练习过程中减少了与社会的隔离,搭建了社交网络,增强了社会支持[8].

  • 奇正消痛贴外用缓解癌性疼痛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作者:白桦;李忠;陈维武;钟星;张雅月

    目的 利用癌痛模型研究奇正消痛贴缓解癌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肺癌股骨癌痛模型,实验分治疗组、对照组、模型组和空白组.治疗组予奇正稍痛贴0.75 g/kg,模型组和空白组予生理盐水0.5 mL/只,从造模第10天外用给药,连用5 d;对照组在造模第14天,单次6.498 mg/kg肌注硫酸四氢帕马丁.末次给药后测量各组小鼠的痛行为,包括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刺激痛觉过敏;将小鼠股骨进行X线摄片,影像学评估骨破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局灶皮肤组织肿瘤坏死因子а(TNFа)、内皮素-1(ET-1)、白介素-1β(IL-1β)水平及脊髓后角P物质受体(SP-R)、c-fos及GFAP阳性反应神经元的表达.结果 造模第14天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对2 g Von Frey纤维刺激的缩足反应百分率明显下降(P<0.01),热刺激痛阈时间明显延长(P<0.01);股骨X线显示,骨破坏程度较轻,放射学评分下降;局灶皮肤组织炎性介质及脊髓后角相关阳性反应神经元表达均明显减少.结论 奇正消痛贴对癌痛小鼠治疗有效,能够减轻痛行为,延缓骨破坏,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外周和中枢机制共同参与有关.

  • 瑞芬太尼致术后急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段庆芳;兰飞;王天龙

    阿片类镇痛药瑞芬太尼具有起效快、消除快、持续输注无蓄积、不影响肝肾功能、对术后清醒和恢复无不良影响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但长时间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停药后,镇痛作用迅速消失,造成术后急性疼痛的出现.由于在患者经历疼痛后处理非常困难,所以防治瑞芬太尼术后急性疼痛尤为重要.现就瑞芬太尼镇痛机制、致术后急性疼痛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异氟烷体表抗伤害作用与脊髓α2受体的关系

    作者:马涛;戴体俊;王丹;郭忠民

    目的:探讨异氟烷(Isoflurane,Iso)体表抗伤害作用与脊髓α2受体的关系.方法:使用热板法和热水甩尾法进行实验.将符合实验要求的120只小鼠随机分成热板法组和热水甩尾法组,每组60只,各组均分为以下亚组,对照组(NS组),镇痛组(Iso组),单用育亨宾(Yohimbine,Yoh)组(Yoh15组、Yoh5组),合用药组(Iso+Yoh15组、Iso+Yoh5组).热板法中以舔后足潜伏期、甩尾法中以甩尾潜伏期为指标,分别观察两个浓度的Yoh对180体表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单独鞘内注射15μg或5μg Yoh对观察指标无影响(P>0.05);Iso+Yoh15组与镇痛组比较,两种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1);Iso+Yoh5组与镇痛组比较,两种潜伏期均缩短(P<0.05).诘论:180产生的体表抗伤害作用与激动脊髓肾上腺素α2受体有关.

  • 脊髓电刺激的镇痛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樊碧发

    应用脊髓刺激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治疗慢性疼痛,初由C.Norman Shealy等于1967年提出,并首次将刺激电极植入脊髓背柱进行疼痛治疗,获得成功.当初该技术仅应用在某些不适宜手术的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从上世纪70年代起,SCS技术迅速发展,而硬膜外永久性埋植脊髓刺激系统的出现,使硬膜外脊髓电刺激在疼痛临床中受到广泛重视.近30多年来,人们对SCS技术的病理生理、适应证、预期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使SCS成为当今临床疼痛治疗领域里的一项重要镇痛技术.在全球范围,目前每年有5万以上脊髓电刺激治疗的病例,总有效率约80%.

  • 化坚拔毒膜对癌性疼痛镇痛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贾英杰;张莹;孙一予;陈军;赵远红;李小江

    癌症是-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中国卫生部统计,2004年中国城市中癌症死亡已经列于死因的首位,在农村中占第二位.到医院就诊的癌症患者中,70%已是中晚期.这些患者疼痛是主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 马钱子碱镇痛研究进展

    作者:唐敏;伍冠一;朱婵;唐宗湘

    马钱子是传统的镇痛中药之一,特别是对风湿骨痛、肌肉损伤疼痛的疗效明显.马钱子碱是马钱子镇痛的有效成分.从马钱子的生物碱类成分、镇痛作用机制、药效动力学、马钱子碱新型镇痛制剂4个方面介绍了马钱子碱的研究进展,以利于马钱子碱在镇痛研究中的应用,为相关临床医生和科研提供参考.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