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癌症患者镇痛用药的分析

    作者:张慧;徐立斌

    目前临床上用于癌痛治疗的镇痛药主要有两类,即阿片类镇痛药与非甾体类镇痛药.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机制涉及脊髓和脊髓以上多个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当鞘内给药或局部脊髓背角滴注时,镇痛效果显著,因而主要用于中、重度的疼痛.非甾体镇痛药是一种镇痛、解热、抗炎药物,能抑制周围组织中的环氧化酶,或抑制转录因子,通过降低痛觉感受器的兴奋达到直接抑制神经兴奋形成,另还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止痛作用.非甾体镇痛药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为轻度疼痛的首选药.由于该类药物与阿片类药的作用机制及毒性反应不同,因此在临床上二者常联合应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

  • 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运用

    作者:万洪光;宋殿权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严重的肺外结核.早年为不治之症,抗结核药的出现及合理化疗并用激素、腰穿鞘内给药的应用提高了结脑的治愈率.持续腰大池引流(LCFD)在神经外科临床中已得到广泛应用[1].国内外许多学者在临床应用LCFD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已取得满意疗效[2].近年来,在结脑的治疗中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药,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疗效研究

    作者:李婵媛

    目的::研究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42例,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53例,给予行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颅内压水平及脑脊液生化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体温升高、头晕头痛及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颅内压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脑脊液生化指标明显改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疗效显著。

  • 丙泊酚麻醉下大鼠反复腰椎穿刺鞘内给药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刘希江;曹菲;陈莎莎;罗婷;肖兴鹏;杨少兵;王萍;田学愎;许爱军;高峰;杨辉;田玉科

    目的:探讨丙泊酚麻醉下大鼠腰椎水平反复穿刺鞘内给药的可行性,为大鼠鞘内多次给药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50~300g)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丙泊酚组、腰椎穿刺组和腰椎穿刺并给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采用丙泊酚(50mg/kg)麻醉大鼠后,用50μl微量进样器于腰5~6间隙行经皮腰椎穿刺,以大鼠后肢出现颤动或鼠尾侧向摆动为穿刺成功的标志.实验中测定大鼠热甩尾潜伏期、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变化.结果:丙泊酚组、腰椎穿刺组及腰椎穿刺并给生理盐水组大鼠热甩尾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脊髓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较正常对照组亦无统计学改变(P>0.05).结论:丙泊酚麻醉下大鼠反复腰椎穿刺鞘内给药法安全有效,可用于需多次鞘内给药,并在给药后立刻检测大鼠疼痛行为学指标的实验.

  • 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作者:邓纯勇;杨邦祥;刘慧

    目的:探讨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1)采用序贯法测定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镇痛作用的ED50值.(2)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鞘内氯诺昔康组IT组),对照组又分为鞘内生理盐水组(NS组)与肌注氯诺昔康组(IM组).NS组鞘内注射NS 20μl后10 min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100μl,IT组与IM组分别鞘内或肌注氯诺昔康120 μg(根据ED50值及95%CI确定)后10 min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100μl.完成处理后,记录缩腿、舔爪时间.结果:(1)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镇痛作用ED50值为114.6μg,95%CI为103.0~127.4 μg.(2)IT组第二相缩腿、舔爪累计时间显著短于NS组与IM组(P<0.001);IM组与NS组第一、第二相缩腿、舔爪累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预先鞘内给予小剂量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有镇痛作用.

  • 鞘内注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

    作者:石立科;王玉海;邱丽颖;董吉荣;王标;时忠华;刘斌;蔡桑;王卫兵;叶光明;蔡学见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后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 家兔用20.0%乌拉坦耳缘静脉麻醉,给药方式为鞘内注射和静脉给药两种,每种给药方式分为低(0.35mg/kg)、中(0.7 mg/kg)、高(1.4mg/kg)3种剂量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给药后于0、15、30 min、1、2、4、8、12、24 h抽取小脑延髓池脑脊液,并测定中剂量组给药后15 min、2、8h的组织分布;HPLC测定脑脊液及组织中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浓度,DAS软件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鞘内注射低、中、高剂量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后,脑脊液中药物分布半衰期(t1/2α)分别为(27.56±7.25)、(27.22±5.7)、(28.08±8.37)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26.67±3.58)、(28.23±9.23)、(29.94±6.21)h;静脉给药3种剂量后,脑脊液中药物分布半衰期分别为(6.88±0.55)、(8.25±0.24)、(7.34±0.21)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6.96±0.94)、(8.28±0.22)、(7.37±0.24)h;鞘内注射3种剂量后,表观分布容积(V1/F)分别为(2.58±0.42)、(2.35±0.9)、(5.13±0.63)L/kg,静脉给药3种剂量后,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3.10±0.53)、(5.49±0.44)、(9.77±0.72)L/kg;鞘内注射3种剂量后,清除率(CL/F)分别为(0.04±0.02)、(0.08±0.01)、(0.18±0.04)L/(kg·h);静脉给药3种剂量后,清除率分别为(0.29±0.06)、(0.32±0.03)、(0.58±0.06)L/(kg· h);鞘内注射3种剂量后,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9.24±0.81)、(9.8±0.69)、(10.98±0.23)mg/(L·h);静脉给药3种剂量后,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1.26±0.34)、(2.21±0.19)、(2.42±0.25)mg/(L·h);鞘内给药后,心、肾、肺、脾、胃及脂肪等脑外组织药物含量2.h达到峰浓度,肝、肠及肌肉组织8h药物浓度达高峰,静脉给药后,心、肝、肾、肺、脾、胃、肌肉及脂肪等脑外组织药物含量15 min达到峰浓度,肠2h药物浓度达高峰,鞘内给药15 min,脑组织中药物峰浓度是静脉给药的3倍.结论 与静脉给药相比脑脊液中药物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延长,表观分布容积和清除率减小,曲线下面积增大;脑组织中药物峰浓度高.

  • 颅内细菌感染的诊治

    作者:时忠华;蔡学见;王玉海;陈铮立;董吉荣;刘斌;徐勤谊;蔡桑

    目的探索神经外科颅内感染的有效诊断治疗方法.方法以3 150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发生颅内感染77例为研究对象,主要对采用鞘内给新型抗菌药物如拉氧头孢、头孢他啶、万古霉素等治疗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7例患者中,74例治愈,3例死亡(3.89%);治愈组中有1例遗留有轻度腰痛,余均获得了良好效果.结论及早诊断和鞘内尽早给高效、敏感的抗菌药物对治疗神经外科的颅内感染可降低死残率,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在癌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艳

    癌痛长久以来一直是全球范围的难题,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已逐渐成为慢性疼痛和癌痛患者的一项有效、侵入性、替代治疗选择.与传统口服或静脉等给药方式比,植入式IDD可将药物直接输注到脑脊液,具有选择性高、药物剂量小、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减轻患者疼痛同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除了传统鞘内给予阿片类药物(尤以吗啡为主)以外,近几年临床研究不断探讨其他药物亦可用于IDD治疗癌痛,并观察了其疗效和相关不良反应.文章就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植入式IDD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重症结核性脑炎治疗的有效方案--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并注药治疗

    作者:彭德强;景兆德;温世斌;郭百海;王建业

    探讨重症结核性脑炎,进行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鞘内给药治疗效果,并回顾分析我科经治的65例重症结核性脑炎的临床资料,证明33例行常规正规抗痨治疗及间断腰穿鞘内注药,有效率60.6%;32例经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鞘内给药及正规抗痨治疗,有效率达87.5%,说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鞘内给药及正规抗痨治疗对重症结核性脑炎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

    作者:高黎明;徐兰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7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脑脊液置换及鞘内给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症状体征恢复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脑脊液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发热、头疼、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颅内压、脑脊液蛋白、白细胞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颅内压、脑脊液蛋白、白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能更迅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脑膜炎症状,促进症状体征消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观察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

    作者:宋春华;车海涌;米丽萍;杜玉红

    目的:分析观察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8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保肝、抗结核以及激素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有效率为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鞘内给药与脑脊液置换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性好的优点,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的理想方法。

  • 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作者:周中华

    目的 探讨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行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并鞘内注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术并鞘内注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优良率68.75%,对照组39.39%,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死率实验组12.05%,对照组27.27%,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颅内压控制平稳,脑膜刺激减轻,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效果较好,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令人满意.

  • 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

    作者:杨保华;杜贻庆;周晓坤;王文波

    目的 探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的改良技术和方法.方法 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行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并鞘内注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术并鞘内注药治疗,评价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颅内压控制平稳,脑膜刺激减轻,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效果较好,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明显优势,且疗效显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技术方法.

  • 鞘内注射美洛昔康对神经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内GAP-43和NGF表达影响

    作者:宁猛;郑镇伟;蒋珊;游志坚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美洛昔康(Mel)对CCI模型疼痛治疗效果和背根神经节(DRG)内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正常对照(C)组不做处理,CCI组不予注药,生理盐水(NS)治疗组予注射生理盐水,美洛昔康治疗(Mel)组予注射不同剂量美洛昔康(Mel组100μg,qd、Mel2组200μg,qd、Mel3组100μg,bid、Mel4组200μg,bid);每(亚)组均为5只大鼠.35只大鼠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d、7d测试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WL).术后7d取材大鼠DRG,检测其GAP-43、NGF表达水平.结果 MWT、TWL方面CCI组、NS组和Mel组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5);美洛昔康组比CCI、NS组下降幅度小(P<0.05),且剂量越大MWT、TWL下降幅度越小(P<0.05).GAP-43、NGF表达方面CCI组、NS组>Mel组>C组(P<0.05),且美洛昔康剂量越大,表达越少.结论 鞘内注射美洛昔康能明显减轻大鼠CCI模型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并降低DRG内GAP-43、NGF的表达水平.

  •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拮抗剂鞘内给药预防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实验研究

    作者:闫洪彦;王波;左萍萍;杨楠;虞雪融;许力;黄宇光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GluR)是一组新型的谷氨酸受体,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并与疼痛密切相关,尤其是其中的第五型受体-mGluR5参与多种疼痛过程,电生理研究发现mGluR5主要在慢性伤害性疼痛过程中发挥作用[1],近来研究发现mGluR5的拮抗剂可以缓解外周神经损伤造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2],而2-甲基-6-苯基乙炔基嘧啶(MPEP)就是一种高效非竞争性的mGluR5拮抗剂[3].本研究目的是观察MPEP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紧缩性模型(CCI)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的预防作用.

  • 腰大池置管外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给药对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治疗效果研究

    作者:李璞;王增森;李明升;郭宏川

    目的 探讨腰大池置管外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给药在治疗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中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查阅我院2006年至2014年间临床病例资料,共筛选152例病例纳入此次研究,并依据患者后期处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腰椎穿刺+鞘注组(A组)、腰大池组(B组)及腰大池+鞘注组(C组),并比较3组治疗前后各实验数据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有效时间、细菌清除率及安全性差异.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数、蛋白含量、葡萄糖含量及颅内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均<0.01),但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治疗有效时间上,A组平均用时(12.80±2.25)d,B组(12.64 ±2.00)d,C组(9.44±1.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94,P<0.05),对其进行两两分析发现,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69、2.854,P均<0.05)但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19,P=0.908;).A、B、C3组治疗有效例数分别为45例(占89.1%)、53例(占94.6%)、46例(占95.8%),其中A组死亡3例,B组死亡3例,C组2例死亡.经统计分析,3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细菌清除率上,A、C两组分别33例(占68.75%)、35例(占72.91%),而B组仅为23例(占41.07%)A、C组明显优于B组(x2值分别为9.478、10.63,P均<o.05).结论 腰大池置管外引流联用鞘内注射给药在脑脊液漏合并有颅内感染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有效缩短治疗有效时间,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 七叶皂苷钠联合尿激酶和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永峰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联合尿激酶和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河北省胸科医院接受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向髓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5 mg/次,前4周:2次/周,然后1次/周;并髓鞘内注入注射用尿激酶,10万单位/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输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20 mg加入到5%葡萄糖溶液250 mL,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脑脊液中细胞数、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和颅内压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95%、94.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脊液中细胞数、蛋白质和颅内压均显著下降,而葡萄糖和氯化物水平均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联合尿激酶和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脑脊液中各项指标,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脑脊液置换加用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一尔;林燕妮

    目的 观察与分析脑脊液置换加用鞘内给药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4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且将其分为脑脊液置换加用鞘内给药组(观察组)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同时给予两组患者相应治疗措施且对其效果、客观指标进行观察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脑脊液置换加用鞘内给药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且优于常规治疗,同时脑脊液置换加用鞘内给药者脑脊液压力及蛋白含量的改善情况均好于常规治疗(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加用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效果显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惠芳

    阿片类药现已广泛用于疼痛治疗.本文就临床所用阿片类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受体机制进行讨论,后对阿片类药的成瘾性研究以及实验性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开发加以介绍.一、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机制和位点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机制涉及脊髓和脊髓以上多个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吗啡和其它作用于μ受体的阿片激动剂选择性的抑制多种伤害性反射,当鞘内给药或局部脊髓背角滴注时,镇痛效果显著,其它感觉传导通常不受影响.其机制至少包括三个以上:①抑制位于传入神经末梢上的阿片受体所介导的神经递质释放,如P物质;②吗啡也拮抗外源性P物质,通过对中间神经元突触后抑制;③对脊丘束上传神经元的抑制所致[1].

  • 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刘华钊

    目的:客观评价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采取常规治疗的2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取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的2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47.62%的临床治愈率,P<0.01.结论: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确切、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