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超诊断颈内静脉扩张症一例

    作者:程怀孟;刘正

    患者,女,65岁,因颈部不适而就诊,查体左颈部屏气时肿大,平静呼吸时恢复正常,无搏动,无震颤,未闻及血管杂音,彩超示:左侧颈内静脉内径8.1 mm(图1),管壁光滑,内部回声清晰,作Valsalva动作时呈梭形膨大(图2),内径为18.8 mm,彩色多普勒示膨大部充满暗淡红蓝各半的旋流血流信号,近端彩色血流回流通畅,脉冲多普勒示膨大处血流频谱呈平稳起伏的负向双峰波形,近管壁处流速快,速度为10.5 cm/s,中心部流速缓慢,速度为5.9 cm/s,右侧颈静脉正常,彩超诊断为:左颈内静脉扩张症,后经静脉造影证实.

  •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改良前路法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伯炜;杨国栋;张俊秾;王树德;侯文林;李劲松;刘润琴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改良前路法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 将123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改良前路穿刺置管法组(简称改良前路法组,38例)、颈内静脉穿刺前路置管法组(简称经典前路法组,49例)及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路法组(简称中路法组,36例).比较各组之间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失败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时间.结果 改良前路法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8.7%,高于经经典前路法组(65.3%)和中路法组(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前路法组穿刺总成功率为100%,高于经典前路法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前路法组总成功率与中路法组相近;改良前路法组无并发症发生,与经典前路法组并发症发生率(2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路法组(11.1%)差异不明显;经典前路法组失败率(13.3%)显著高于改良前路法组(0),与中路法组(2.8%)比较差异不明显;改良前路法组穿刺时间为(6.22±1.12)min,显著低于经典前路法组[(9.87±1.81) min]和中路法组[(8.24±1.5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改良前路法穿刺置管术成功率更高,所需时间较少,对患者损伤、并发症少,降低了医疗风险.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伟华;吴迪

    颈内静脉扩张症由颈内静脉囊性或梭形扩张而导致的少见静脉疾病,病因不清.现将我院超声拟诊颈内静脉扩张症患者16例,现报告如下.

  • 脑深部静脉和颈内静脉改变与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曾春;李咏梅;欧阳羽;罗天友;吕发金;陈璇;王忠平;侯焕新

    目的 探讨脑内深部髓质静脉(deep medullary veins,DMVs)特征表现和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s,IJVs)改变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关系.方法 对30例复发缓解型MS患者和3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非MS对照组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三维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3-dimensional enhanced T2*-weighted angiography,3-D ESWAN)和3-D时间分辨率对比剂动力成像(time-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TRICKs)扫描.观察患者和对照组侧脑室体旁DMVs在3-D ESWAN改变并评分;比较患者与对照组DMVs评分和IJVs狭窄发生率的差异,并评价DMVs和IJVs改变分别与EDSS评分和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①MS患者DMVs评分(1.67±0.25)较对照组(3.00±0.00)显著降低(P<0.01);16例病程>2.0年者为1分,8例病程0.5 ~2.0年者为2分,二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例病程<0.5年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9个慢性病灶“穿通静脉”扩张和延长.②5例(16.7%)MS患者和2例(6.7%)对照组患者IJVs狭窄,2组IJVs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JVs狭窄与DMVs减少无显著相关性(P>0.05).④DMVs减少、变短与患者病程呈显著负相关(r=-0.89,P<0.01),与EDS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05,P>0.05);IJVs狭窄与EDSS评分和病程均无显著相关性(Z=0.20,P>0.05;Z=3.46,P<0.05).结论 MS患者DMVs改变与IJVs狭窄无显著相关性.

  • 颈内静脉穿刺插管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陈显春;杨英;宋爽;王泽惠;曾小华

    乳腺癌是威胁妇女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对乳腺癌仍然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随着对乳腺癌治疗观念的转变,化疗尤其是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化疗顺利进行,避免化疗性静脉炎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我科自2003年3月开始,采用颈内静脉穿刺插管输入化疗药物,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颈部静脉异常1例

    作者:蒋平;刘玉新;朱星红

    作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颈部静脉变异较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颈内静脉 变异
  • 端坐体位颈内静脉置管32例

    作者:张春荣

    目的 总结端坐体位颈内静脉置管的体会.方法 对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32例病情重,强迫端坐体位甚至前倾坐位的住院患者,在需紧急血液净化时进行颈内静脉置管以建立血管通路.结果 全部患者均置管成功,总穿刺成功率100%,1针穿刺成功率50%,2针穿刺成功率40%,3针穿刺成功率10%.结论 端坐位时紧急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具有可行性,为及时救治患者提供支持.

  • PCA过程中静脉炎的发生与对策

    作者:陶国才;鲁开智;赵宝生;邓安智;温荟琳

    我院自1997年5月开始采用静脉途径PCA(病人自控镇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着重报告前后两组PCA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1 临床资料  我院分别于1997年5月~1998年4月(A组)和1998年5月~1999年10月(B组)先后共施行静脉PCA776例,其中A组310例,B组46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持续静脉点滴以维持输液通道,外周静脉采用BD公司静脉留置针,颈内静脉采用国产深静脉导管(佛山产)。A组颈内静脉和外周静脉途径分别为196例(63.2%)和114例(36.8%),B组则分别为446例(95.7%)和20例(4.3%)。每例连续使用1~3d(平均2.1d)。

  • 2例腹腔腹干淋巴管损伤的治疗

    作者:丁世凯;单志堂

    自1989年以来,我院共收治处理了2例腹壁贯穿伤致腹腔腹干淋巴管断裂的患者,经正确处理后均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异常.我们查找国内有关文献未见有报道.术中一些处理上的问题值得商讨.1 病例介绍本组2例,男性,年龄分别为26岁、48岁.均为刀刺后致腹壁贯穿伤,在剖腹探查中发现乳糜液外溢,经治疗后痊愈.1.1 治疗方法剖腹探查处理完腹腔脏器的损伤后切不可认为手术已完毕.清洗后稍等片刻,顺伤道观察后腹壁伤口有无白色渗液或对应部位有无后腹膜下组织片状白色浸润.特别是对疑有胃后壁损伤者须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显露小网膜囊后壁,仔细观察.如出现上述情况即考虑有腹腔腹干淋巴管损伤.仔细查找,扩大伤口,可见线状管道断端,远侧有白色脂肪乳样的液体渗出.因淋巴管脆、薄,吻合困难.故将远、近断端连同周围少许组织分别结扎,至无乳糜液流出,再缝合少许周围组织包埋,术后常规留置引流条,以观察.1.2 典型病例患者男,48岁.上腹刀刺伤后感全腹痛2h入院,入院诊断:腹壁贯穿伤.行部腹探查术,术中见胃结肠韧带有一1.0cm裂口,其余脏器未见损伤,打开胃结肠韧带后见胃后壁有一0.5cm× 1.0cm裂口,修补后冲洗观察,见小网膜囊后壁有一4.0cm×4.0cm的片状白色区,仔细探查见局部有一0.5cm横形伤口,扩大伤口后见有一16号针头大小管状断端,位于腹主动脉右前方,远侧不断有脂肪乳样物渗出.术中诊断:腹腔腹干淋巴管断裂.因吻合困难,连带周围少许组织分别作远、近侧双重结扎,见无渗液后缝合浅面组织覆盖,留置烟卷引流条1根,术后3d拔除,未见有白色渗液,术后7d拆线,伤口I期愈合.随访半年无腹痛不适及腹泻、饮食障碍、乳糜腹等症状.2 讨论双侧腰淋巴结发出的淋巴管即左、右腰干在第一腰椎水平处汇合成膨大的乳糜池,尔后在后腹膜内向上走行与左、右下5肋间形成的肋间降干汇合,此段为腹干,再经主动脉裂口进入左侧胸腔为胸干,于颈根部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注入颈内静脉.腹干除广泛收集腹腔脏器的淋巴液外还收集乳糜液.乳糜液由小肠绒毛中央的乳糜管吸收乳化的脂肪液而成,后汇至成管即肠干再汇入腹干.故腹干中有源源不断的白色乳糜液流入胸导管.如有断裂则有乳糜液不断外溢甚至形成乳糜腹.腹干因位置深、壁薄、组织脆,显微吻合困难,远期效果也不理想,而腹干又并非呈唯一单根管道,而是呈多根网状交叉.结扎后经临床观察,未见有自感不适,也无消化功能障碍及乳糜腹出现,本法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是术中仔细观察,早期正确诊断尤为重要.

  • 不同途径植入静脉输液港的临床应用比较

    作者:王黎明;安天志;赵许亚;蒋天鹏;宋杰;葛金钊;周石

    目的:分析比较在DSA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经锁骨下区锁骨下静脉、经锁骨上区锁骨下静脉植入静脉输液港(CVP)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舒适度的异同,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利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188例因肿瘤在DSA引导下植入CVP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植入途径分为经颈内静脉组(A组)、经锁骨下区锁骨下静脉组(B组)、经锁骨上区锁骨下静脉组(C组),跟踪随访比较各组术中疼痛评分、围术期及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CVP,术中、术后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每组中均有1例患者出现导管感染所致发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2例(2.1%,2/96)、C组中1例(1.7%,1/60)患者出现锁骨下静脉血栓,其中C组患者左锁骨下静脉完全闭塞,经接触溶栓治疗后未能再通,B组患者经接触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良好。A组及C组患者的导管错位、导管折曲发生例数较B组患者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组患者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较B组高(P<0.05)。导管夹闭仅在B组出现2例;各组在导管破裂、静脉港翻转、伤口裂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SA引导下经锁骨下静脉入路植入CVP安全有效,且患者术中更舒适,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可在植入CVP时优先考虑。

  • 应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探测双侧颈内静脉与脑静脉窦关系的研究

    作者:张晓琦;翟冬枝;郭艳娜;刘小玲;顾志强;杜焱;孙玮;王慧;黄海燕

    目的:利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对双侧颈内静脉(IJV)及横窦(TS)内径进行测量,并探讨静脉窦和IJV相关关系。方法选择110例行颈部动脉3DCE‐MRA检查示静脉显影良好、无病变的受检者,男、女各55例。利用工作站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对两侧IJV进行各径线测量,分析左右TS及IJV的内径大小之间关系。结果(1)IJV内径在测量点J1、J2、J3依次逐渐减小。IJV内径右侧宽于左侧,左右IJV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TS内径比左侧宽,左右TS内径大小有差别(P<0.05)。(2)IJV与TS均是R>L,R<L,R=L各自所占比例依次逐渐减小。TS较大侧与IJV较大侧一致,TS内径大小与IJV内径大小存在相关性(P<0.05)。(3)乙状窦的引流方式,右优势型占60.0%,左优势型占14.5%,等优势型占25.5%;TS的内径大小与乙状窦引流方式有关(P<0.05)。结论3DCE‐MRA可以清晰显示乙状窦、TS及IJV的解剖特征,能客观、真实、准确地观测两侧TS和IJV的内径值。

  • 肝胆外科颈内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现况调查分析

    作者:陈长蓉;刘继终;陈亚淳;刘亚琼;陈春萍;罗晓;赵喜兰;饶恕

    目的:探讨颈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订预防对策。方法选择该院肝胆外科颈内静脉留置CVC患者564例,采用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提取患者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内静脉留置CVC患者感染率为4.07%。革兰阴性菌感染占43.5%,革兰阳性菌感染占34.8%,真菌占21.7%,感染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占52.1%。导管留置14d以上感染率为8.5%,14d以下感染率为2.1%,感染患者多为晚期肿瘤和重症胰腺炎患者。不同导管接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留置CVC感染不容忽视,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病情、置管时间、接头装置等紧密相关。

  • P IC C原发导管异位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作者:吴绍勇;冉启志;寇露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即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1],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静脉注射技术,与其他中央静脉导管(CVC)相比,具有安全、操作简便、容易插入、多种用途、保留时间长(甚至长达1年)等优点[2‐3]。PICC可以有效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化学性静脉炎,特别适合需要反复长期输液或化学治疗的患者。但上肢深浅静脉均存在许多分支,因此,导管末端有时并不能到达上腔静脉而异位到其他血管。导管异位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6%~10%[4]。盲插PICC导管异位率高达42%~76%;早期的研究PICC成功率只有70%,导管异位率为10%;另一研究导管异位率为7.87%;在超声引导下插管,导管异位发生率较低(4.93%)[5‐7]。常出现的异位是颈内静脉,其次是腋静脉,其中经贵要静脉穿刺易发生导管异位的部位是颈内静脉[8]。导管异位有导致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孔、血栓和瘘形成的风险等;如果导管仍在外周静脉,会引起肿胀,疼痛,肢体水肿及不适;在颈内静脉导管尖端的位置可能会导致转动头颈部困难和不适及患侧疼痛;多次反复调整又会导致局部感染及静脉炎等并发症[9‐1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头颈乳腺肿瘤科在PICC穿刺时改变传统的颈内静脉压迫方式,采用输液软袋压迫颈内静脉法,前瞻性研究原发 PICC 导管异位患者的临床特征,探寻PICC异位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 严重创伤病人行PICC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作者:张敏;姚元章;赵蕾

    严重创伤病人常合并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围手术期为重要的救治措施之一是快速补充血容量,需要大量、较长时间的输液以补充血容量.传统给药途径为浅静脉穿刺及需多条外周静脉通道,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给病人造成痛苦及一些特殊药物对血管的损害,同时,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补足有效血容量.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是较好的解决办法,锁骨下、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术等操作技术难度大,静脉解剖复杂,操作中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使这些方法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1].我科2000年1月~2003年12月,开展PICC置管技术,应用于339例严重创伤并失血性休克病人,取得良好效果.

  • 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国产三腔管1例

    作者:陶国才;王秀琼

    患者,男,39岁,体重86kg,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入院后进行了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抗炎等治疗,36天后合并胰腺周围脓肿,病情依然危重,但建立外周静脉极为困难.为此,经右侧颈部前路(胸锁乳头肌中点内侧)以导丝引导法置入国产三腔管,导管末端分别以肝素帽封闭.白色端专用于输入血液制品,褐色端用于补液,蓝色端用于测压.每天使用完毕,以25u/ml肝素注入管腔抗凝.使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每日常规消毒创口2次以上.病情稳定后于出院前拔除导管,导管尖端无血凝块,共留置25天.在此期间未发现不明原因发热、寒颤等细菌或霉菌感染征象,创口周围无明显炎症表现;白细胞计数波动在12.4×109~7.6×109之间;普通血培养无菌生长.

  • 消瘦者颈内静脉插管体会

    作者:董景玉

    颈内静脉插管广泛应用于中心静脉压监测,快速补液,休克抢救,静脉营养等方面.笔者近3年来对消瘦患者颈内静脉插管术取得了经验,现总结报道如下.

  •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作者:蒋文萍;方娅

    中心静脉置管术是重症患者术中及术后监测、补液输血、胃肠外营养、输入各种抢救药物的重要通路,目前已被广泛推广,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冠心病监护室等重症监护室应用更为广泛.1临床资料2010年3~9月,我科应用中心静脉置管病例86例.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18~78岁,平均58岁.均为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或者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及营养治疗患者.其中多数采用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少数上述静脉穿刺困难患者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

  • 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任琳;朱晓临

    建立长久、有效的体外循环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方法实施的前提条件.目前国内普遍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常见的血液通路.但随着目前老年患者数量上升,糖尿病、肾病造成的慢性肾衰的比例增高,这类患者肢体血管条件差,行动静脉瘘手术的可行性小、成功率低.

  • 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使用和护理

    作者:李艳荣;路蕾;肖东星

    良好的透析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对于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重要影响.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对维持型血液透析患者具有心功能影响小,无需穿刺,血流量佳,透析充分,并发症少,使用安全方便,能长时问留置等优点,在血液透析中应用越来越普遍.现将我科32例颈内长期留置导管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颈内静脉逆行穿刺在重型颅脑伤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肖莉

    我科对4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通过颅内静脉逆行穿刺采血查血气分析与同步动脉血气分析的监测,计算出脑氧摄取率,观察患者手术后至术后7~10天脑氧摄取率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预后.

805 条记录 34/41 页 « 12...31323334353637...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