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仑膦酸钠局部持续使用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可行性的细胞学研究

    作者:邢智庆;李子荣;王代树;梁云燕;马忠泰;施学东

    目的验证不同浓度的阿仑膦酸钠对人成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从而决定局部持续使用此药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可行性.方法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测试不同浓度(1×10-11mol/L、1×10-9mol/L、1×10-7mol/L、1×10-6mol/L、1×10-5mol/L)的阿仑膦酸钠对人成骨细胞的增殖、分泌和成骨能力的影响,以及对人中性粒细胞的运动、呼吸爆发、吞噬和杀灭细菌能力的影响.结果高浓度(1×10-6mol/L、1×10-5mol/L)的阿仑膦酸钠虽然有利于中性粒细胞的抗感染作用,但浓度为1×10-5mol/L时可抑制成骨细胞的成骨能力;低浓度(1×10-11mol/L、1×10-9mol/L、1×10-7mol/L)的阿仑膦酸钠,虽然有利于成骨细胞的成骨能力,但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浓度为1×10-11mol/L和1×10-9mol/L可促进成骨,而浓度为1×10-7mol/L和1×10-6mol/L的阿仑膦酸钠对成骨无影响.结论局部持续使用阿仑膦酸钠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应慎重进行,需保证假体周围的药物浓度可随时间而发生相应变化,即早期浓度不低于1×10-6mol/L,后期浓度则应以1×10-11mol/L或1×10-9mol/L为宜.

  • 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发展

    作者:刘东刚;王杰军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是用于各类骨疾患及钙代谢性疾病的一类新药物.能特异的与骨质中的羟膦灰石结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抑制骨质吸收.

  • 关于自体颅骨瓣保存后原位移植修补颅骨缺损的几点体会

    作者:王奕清

    我院自1993年6月开展自体颅骨瓣保存后原位移植修补颅骨缺损手术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性研究[1,2],并取得一定临床疗效.到目前为止,共对468例患者施行自体颅骨瓣原位移植修补颅骨缺损手术,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笔者拟就骨膜保留、骨瓣钻孔、骨质吸收和固定材料等问题谈几点体会,供同道参酌.

  • 创伤性肩锁关节分离后锁骨远段骨质溶解的MF表现

    作者:苗翠莲

    肩锁关节分离是一种常见损伤,常见的损伤机制是直接冲撞肩带,根据肩锁及喙锁韧带的损伤程度分型.锁骨远段骨质溶解特点为锁骨外侧段的进行性骨质吸收,常发生于肩部损伤后的数月或数年,少数可早至2周.MRI尚未广泛用于该症的评价.作者研究并描述了8例外伤性肩锁关节分离后同侧锁骨远段骨质溶解的MR征象.病人有顽固性疼痛,平均年龄25岁,均为男性.

  • 老年髋部骨折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董梅;杨燕;齐宝庆;宋倩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日益上升,轻微暴力即可致骨折,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社会问题[1].老年髋部骨折在老年骨折患者中占较大比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 OPGL/ODF和OPG/OCIF在调节骨代谢中的作用

    作者:王宝利;邱明才

    骨量的维持依赖于骨再建过程,即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该过程受调节骨代谢的激素和细胞因子共同组成的复杂网络的精密调节.破骨细胞是实现骨吸收的效应细胞,其形成、分化、激活和凋亡的净结果决定着破骨细胞池的大小,进而决定着骨吸收的速率和程度.

  • 绝经后女性膝骨关节炎的骨量变化

    作者:张向群;李敏;吴晓惠;蔚浩;钟家芳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膝骨关节炎( 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骨量变化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参研医院100例绝经后女性KOA住院患者一般情况、血液生化、骨代谢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及骨密度、X线、MRI影像学、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等临床资料,分析绝经后女性KOA患者骨量变化相关因素.结果 ①100例绝经后KOA女性骨质疏松症(OP)发生率23.0%(23/100),骨量减少发生率50.0%(50/100).②绝经后女性KOA骨量与体质量指数(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血尿酸(UA)、OC、β-crosslaps呈负相关(P<0.05).③BMI、HDL-C在骨质疏松症组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骨量减少组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④UA、OC、β-Crosslaps在骨质疏松症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0.05),骨量减少组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ALP骨质疏松症组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⑤依据X线片Kellgen和Lawrence诊断分级标准,绝经后女性KOA的X线片分级Ⅱ与Ⅲ、Ⅲ与Ⅳ级之间骨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KOA患者骨量受多因素影响,其骨量变化与BMI、HDL C呈正相关,与年龄、UA、OC、β-Crosslaps呈负相关;绝经后女性KOA骨量减少具有高转换型骨代谢特点,患者骨量变化随X线分级病情从轻到重并非线性变化规律,而是呈曲线波动.

  • 骨转换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李萌;李玉坤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微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骨骼脆性和骨折危险增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骼是一个动力器官,具有支持、保护、储存代谢因子,为肌腱和韧带提供起止点等多种功能.骨质不断循环,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介导进行骨形成与骨吸收,维持骨量动态稳定.近年来检测血、尿骨转换生物标志物已趋于成熟,本文对主要骨转换生物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达到更早、更准确发现骨代谢异常,对预防骨质疏松起到指导作用.

  • 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骨质疏松症预防及护理

    作者:吴秀荣;李海;韩凤莲

    骨质疏松症是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严重并发症,早在1885年就由Pommer首先提出,但没有引起人们关注.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意识到骨质疏松对健康产生的危害.我院骨科护理组自2000年以来,对于外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适当补钙、经常进行功能锻炼和饮食调节相结合的方法,并进行耐心细致的康复护理指导,使股骨颈骨折术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大理石骨症12例X线诊断体会

    作者:徐晨光;高丽英

    大理石骨症又称石骨症,粉笔样骨及硬化性增生骨病等.其主要特征为骨质广泛硬化.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破骨细胞的功能不良,不能释放足够的使骨质吸收的溶酶体酶,破坏了成骨与破骨的生理平衡.我院1989~2000年诊治12例,报告如下.

  •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10例治疗体会

    作者:艾尼·克依木

    胫骨中下段1/3骨折是发生骨不连的常见骨折之一,于2009年3月-2011年3月应用不同方法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10例疗效满意.1 资料1.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病人,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5-70岁之间,骨折部位在胫骨中下1/3,粉碎性骨折6例,横行骨折2例,开放性骨折2例,致伤原因车祸7例,摔伤3例,均手术治疗,6例行带锁髓内针内固定,4例行钢板内固定术,骨折经过3-6个月治疗骨折断端清楚,骨痂形成不明显,骨折两端不连,部分还有局部骨质吸收间隙变大,X线示骨折修复过程停止,骨不连的诊断可确定.

  • 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研究进展

    作者:朱迪

    骨质疏松一词于1885年由Pommer首先提出,意为骨质减少的一种疾病.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致病机制复杂,发病机制是由于骨质吸收的速度超过骨质形成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绝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激素代谢异常,肝、肾功能障碍,药物不良反应,不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及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骨质疏松症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居第7位,现患病人数超过2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西欧、日本有7 500万人,而中国目前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超过9 000万,即每14人中有1人患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症.

  • 氧化锌碘仿糊剂治疗乳牙瘘型根尖周炎

    作者:董爱芬

    儿童牙髓病与根尖周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乳牙的健康对颌骨和牙弓的正常发育、恒牙的正常萌出和良好排列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因此,对乳牙龋病,特别是瘘型根尖周炎,应重视治疗.笔者对2003年以来,临床中遇到的乳牙瘘型根尖周炎的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并从瘘道愈合情况、骨质吸收情况、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肋骨黏液型软骨肉瘤1例

    作者:付玉东;王俊峰;阚强波

    1 病例资料患者,男,28岁.右胸部包块1年伴疼痛1周入院.查体:右胸部锁骨下可扪及一大小约5 cm×6 cm的包块,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差.胸部X线片示:右肺上野外带类圆形致密影及内带片状致密影.胸部CT片示:右侧第1前肋骨质不规则突起,呈菜花状改变,骨质膨胀性生长,病灶外缘增生硬化,其内见骨质吸收,未见明显破坏,周围软组织膨隆,外突,软组织内未见钙化及坏死灶.

  •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三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胜光;张江林;黄烽

    目的提高对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SD)的认识。方法收集和分析3例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在外伤后起病,均有错位疼痛、灼痛、弥漫性触痛、局部水肿、多汗、感觉过敏、皮肤颜色改变、斑片状骨质疏松和病变部位骨扫描异常浓集等表现。2例有肩手综合征,1例有皮肤增厚。本病对理疗、非甾体抗炎药、皮质激素和三环类抗抑郁药有效。结论 RSD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一旦确诊应尽早给予适当的治疗。

  • 护骨素在强直性脊柱炎外周关节骨质破坏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赵伟;黄烽

    目的检测护骨素(OPG)在强直性脊柱炎(AS)外周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并以类风湿关节炎(RA)、骨关节炎(OA)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关节滑膜组织为对照,了解OPG表达与AS患者外周关节骨质破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例AS、16例RA、17例OA及6名健康对照关节滑膜组织中OPG的表达及分布状况,并通过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和半定量分析方法确定OPG在各滑膜组织中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分析OPG表达与炎性指标及关节X线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OPG蛋白在所有13例AS滑膜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滑膜衬里层、衬里下层区域,滑膜软骨交界区OPG表达明显低于滑膜衬里层和衬里下层;2名健康对照滑膜组织中有阳性表达,但明显低于AS患者组.RA及OA患者组未见OPG阳性表达.结论①AS组滑膜组织中OPG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RA、OA滑膜组织中未见OPG表达,说明OPG的高水平表达是滑膜组织对炎症反应/关节破坏所特有的表现,OPG的局部表达是维持AS关节骨代谢稳定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大多数AS患者外周关节受累预后好于RA的原因之一.②AS患者组滑膜软骨交界区中OPG表达量显著减少可能是导致关节骨质破坏的重要原因,提示关节局部应用OPG治疗有可能改善受累关节的骨质破坏状况.

  •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Ⅰ型胶原C端肽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在银屑病关节炎骨质破坏中的意义

    作者:程青青;万伟国;黄琼;薛愉;姜莉;邹和建

    目的 观察银屑病关节炎患者骨代谢情况,探讨血清骨代谢标记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在银屑病关节炎(PsA)骨质破坏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PsA患者65例,银屑病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30名.采用双能X线法(DXA)检测PsA患者腰椎及左股骨颈部位的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骨代谢标记物TRACP5b、CTX-Ⅰ、BALP水平.根据影像学资料有无骨质破坏将PsA患者分为骨质破坏组和非骨质破坏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标记物水平、PsA关节活动度指数的水平.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健康对照组、银屑病组、PsA组血清TRACP5b水平分别为(0.9±0.4)、(0.7±0.5)、(2.0±1.4) U/L,PsA组TRACP5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银屑病组(Z值分别为-3.698,-3.638; P<0.05).3组血清CTX-Ⅰ水平分别为(0.9±0.8)、(0.6±0.7)、(2.6±1.8) ng/ml,PsA组CTX-Ⅰ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银屑病组(Z值分别为-5.262,-5.734; P<0.05).3组血清BALP水平分别为(22±4)、(22±4)、(25±7) U/L,PsA组BAL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银屑病组(Z值分别为-2.214,-2.000; P<0.05).骨质破坏组患者骨吸收标记物TRACP5b[(2.6±1.4)U/L]、CTX-Ⅰ[(3.1±1.8)ng/ml]水平明显高于非骨质破坏组[(1.2±1.0) U/L、(1.9±1.6) ng/ml],同时骨形成标记物BALP[(26±7) U/L]水平也高于非骨质破坏组[(23±6) U/L,Z值分别为-3.544,-3.429,-2.083;P<0.05].结论 PsA存在骨代谢失衡情况即骨吸收、骨形成异常增强;骨代谢标记物水平的升高与骨质破坏发生密切相关.

  • 骨血管瘤 CT 和磁共振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杨艳萍

    骨血管瘤占全部骨肿瘤的1.4%,占良性骨肿瘤的2.6%,好发于扁骨,如脊柱、颅骨、颌骨等,长骨少见,临床上以脊柱血管瘤常见,约占全部血管瘤的14%,好发于下段胸椎和腰椎。以胸椎多发,腰椎次之,颈椎及骶椎少,病例中年龄为11~15岁,以中年女性多见。骨血管瘤分为海绵型和毛细血管型,前者多见,它是由充满血液扩张的薄壁腔窦构成,此型多见于颅骨,毛细血管型由极度扩张增生的细小毛细血管构成,此型多见于长骨,而椎体多见于混合型。虽然颅骨与脊柱血管瘤均有海绵型成分,但在颅骨多表现为新骨形成,而脊柱则多为骨质吸收,肿瘤肉眼观察大小不一,可小至几毫米,大至充满整个椎体,可单发或多发,以单发多见,无包膜,侵犯骨皮质时使其膨胀变薄,肿瘤处骨松质大部分被吸收,呈不规则交替排列的“网格状”,故CT 表现为网格状。肿瘤穿行于骨小梁之间,残余的骨小梁代偿增殖,呈纵形排列,故CT则呈“栅栏状”改变。

  •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蝶窦炎合并蝶窦黏液囊肿1例

    作者:李铁刚;刘霞

    1 病例报告患者女,44岁,以"间断性鼻涕带血1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于2007年1月1日入院.查体:体温36.7℃、血压110/70 mmHg,一般状态好,心肺听诊无异常;专科检查:鼻腔通畅,各鼻甲无肥大,鼻咽顶处左侧可见明显隆起并越过中线,表面黏膜光滑,嘱患者低头片刻即有少量淡红色分泌物自右鼻腔滴出.辅助检查:鼻腔分泌物检测为非脑脊液;鼻窦CT、MRI检查示蝶窦占位性病变,蝶窦左外侧壁、后壁、顶壁骨质部分不连续;脑血管造影排除血管瘤.经喉插管,在全麻鼻内窥镜下行蝶窦手术,术中见蝶窦前壁膨隆,用细吸引器于膨隆处刺入有落空感,并有少量囊液流出,充分扩大前壁,可见一较大囊腔,并有一水平膜性分隔,去除分隔见下方充满干酪样物,彻底清除病变后可见蝶窦左外侧壁、后壁,顶壁部分骨质吸收.术后给予抗炎及鼻腔冲洗.病理结果:胆固醇肉芽肿.

  • 豚鼠脊髓损伤早期骨代谢指标变化特征相关生化指标成为评估脊髓损伤早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价值

    作者:李泽兵;凯拉什;赵颖川

    背景:脊髓损伤后早期可发生一系列代谢和内分泌的变化,表现为骨吸收活跃,骨形成相对减少.在脊髓损伤早期通过测定血尿中这些物质的含量,间接了解骨代谢的情况,对识别和判定脊髓损伤早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豚鼠脊髓损伤早期骨代谢指标和骨量的变化,探讨脊髓损伤对骨代谢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材料:实验于2004-03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研究所完成.健康雄性豚鼠23只,体质量427~710 g,平均570 g,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造成脊髓损伤模型)10只,对照组13只,两组用标准饲料在相同环境下饲养2周.方法:以显微外科手术小剪刀切割实验组豚鼠脊髓1.5 mm,术后30 min苏醒后,可见双下肢硬瘫,肌张力高,双下肢浅深感觉消失,但尿便无失禁;对照组假手术但同样暴露脊髓后直接关闭.两组用标准饲料在相同环境下饲养2周.收集两组实验动物的尿液、血清和胫骨标本,测定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尿吡啶酚/肌酐、尿钙/尿肌酐值.两样本间用t检验及H检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实验动物骨密度及骨干重灰重比较.②两组实验动物骨形成的生化指标比较.结果:两组各有10只动物纳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实验动物骨密度及骨干重灰重比较:两组的骨密度、骨干重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骨灰重值较对照组小[(0.284±0.050)和(0.361±0.064)mg],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54,P<0.05).②两组实验动物骨形成的生化指标比较:实验组骨碱性磷酸酶值较对照组小[(0.640±0.240)和(1.328±0.606)U/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9.499,P<0.05);实验组尿吡啶酚/肌酐值和尿钙/尿肌酐值均较对照组大(尿吡啶酚/肌酐:0.206±0.080和0.117±0.037;尿钙/尿肌酐:0.003±0.003和0.002±0.00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9.676,4.124,P<0.05).结论:脊髓损伤早期可出现骨质吸收加速,并影响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早期即可发生骨代谢异常.早期识别骨代谢异常是防治脊髓损伤后并发症的重要关键因素,骨代谢生化指标对脊髓损伤早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评估有较大的意义.

172 条记录 4/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