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动脉缩窄对大鼠肝硬化进程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廖毅;张谊;陈上住;邹兴武;刘俊;杨文君;张昌静;张启瑜

    目的 探讨脾动脉缩窄对大鼠肝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 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3组,对照组仅行开腹术;切脾组开腹行脾脏切除术;脾动脉缩窄组开腹行脾动脉缩窄术,然后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诱导肝硬化模型.定期处死一定数量的大鼠,动态观察大鼠血常规、肝功能、肝组织病理改变及血清Tuftsin水平变化.结果 术后对照组大鼠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逐渐下降(P<0.05),而切脾组和脾动脉缩窄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切脾组与脾动脉缩窄组的肝功能损伤和肝硬化程度较同期对照组相比轻(P<0.05);脾动脉缩窄组血清Tuftsi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脾组Tuftsin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脾动脉缩窄术和切脾术均能有效地防止脾功能亢进的发生,从而延缓肝硬化的进展,而脾动脉缩窄术则保留了脾脏的功能.

  • 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

    作者:何伏虎;王璇

    目的 评价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应用介入治疗的手段,采用同轴导管技术,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脾下极动脉进行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48例,观察术前术后外周血细胞、凝血酶原时间、免疫球蛋白、肝功能的变化、脾脏大小、并发症的发生及愈后情况.结果 术后白血胞、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迅速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0.0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术后2周内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以后逐渐改善;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无变化;术后近期(1~3个月)脾脏大小变化不明显,6~9个月后明显缩小;术后并发症:均有腹痛、发热等.4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术后治愈(CR)37例(77.1%),有效(PR)9例(18.1%),总有效率95.8%,37例获CR者随访1年,7例复发,复发率18.9%.结论 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术是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脾动脉瘤27例诊治分析

    作者:张艳;陈福真

    目的探讨脾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57年9月~2000年6月诊治的27例脾动脉瘤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脾动脉瘤中伴动脉粥样硬化12例,门静脉高压症9例,胰腺炎2例,外伤2例,肌纤维发育不良及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各1例。发生自发性破裂大出血4例(14.8%)。术前20例经彩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初步确诊16例;5例经螺旋CT血管造影(SCTA)、5例经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三维重建(3D MRA)而确诊;术前依靠临床表现获诊断仅1例;11例经手术探查确诊。本组行包括胰尾脾的脾动脉瘤切除术11例,脾动脉瘤切除加脾动脉重建术6例,脾动脉瘤切除未重建脾动脉3例,动脉瘤近远端脾动脉结扎术3例,介入栓塞术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重视和警惕脾动脉瘤的可能并通过CDFI、SCTA、3D MRA及DSA等影象技术对脾动脉瘤作出早期诊断;一旦确诊应根据病情选择微创、安全、有效的腔内介入栓塞治疗或尽早手术。

    关键词: 动脉瘤 脾动脉
  •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成功1例

    作者:潘晓宇;赵琳

    患儿男性,8岁,因"反复鼻出血、皮肤淤点1+年,发热、咳嗽4 d"于2012-10-13入本院.病史采集:1+年前出现反复鼻出血,皮肤出现淤点、淤斑,无血尿、血便等症状,定期复查血常规示PLT为(25~30)×109/L.患儿曾于本院就诊,行骨髓穿刺检查结果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并予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后好转.

  • 肝动脉化疗栓塞与肝脾动脉双栓塞治疗肝癌伴肝硬化的比较

    作者:曹小龙;范家祯

    目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A组)和肝脾动脉双栓塞(B组)治疗肝癌并肝硬化病人的反应率、生存率、并发症和毒副作用。方法确诊为肝癌并肝硬化的63例病人随机分组,A组31例,B组32例。A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B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动脉栓塞。结果 A和B组有效率分别为64.5%(20/31)和65.6%(21/32),腹水吸收好转率分别为33.3%(4/12)和69.2%(9/13) 。A组6个月、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是80.5%(25/31);41.9%(13/31),19.4%(6/31), 6.5%(2/31),B组6个,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是75.0%(24/32),56.2%(18/32),34.4%(1 1/32),25.0%(8/32),B组术后并发2例脾脓肿和3例胸积液,并发消化道出血明显减少。结论肝脾动脉双栓塞治疗肝癌并肝硬化能够提高病人对抗癌药的耐受性,提高远期生存率和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

  • 肝动脉化疗栓塞+脾动脉化疗在原发性肝癌并发门脉瘤栓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正军;熊奎;王道梅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常见多发肿瘤、门静脉瘤栓是原发性肝癌晚期并发症之一,目前,治疗方法是要有门静脉切开瘤栓取除术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前者因创伤大,手术操作易损伤门静脉血管,瘤栓与门静脉壁粘连致手术失败及门脉分枝内瘤栓手术操作困难等原因使手术成功率不高,而肝动脉化疗栓塞效果不好,我们设计了在肝动脉化疗栓塞同时将部分药物注入脾动脉,经循环药物自脾静脉注入门静脉方法来治疗门静脉瘤栓,取得了一定效果.

  • 双介入疗法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效果观察

    作者:夏占统;吕爱民;徐景卫

    1995~2000年,我们采用双介入方法,即肝动脉栓塞和经脾动脉行间接门静脉灌注化疗方法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进行疗效观察,并与肝动脉栓塞方法作为对照,双介入法疗效较好.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72例,男154例,女18例;年龄24~73岁,平均51.9岁.均经B超、CT、肝动脉造影及甲胎球蛋白(AFP)测定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双介入组65例中,巨块型34例,结节型及小肝癌型26例,弥漫型5例;Okuda 分期:双介入组Ⅰ期38例,Ⅱ期27例;肿瘤<5cm10例,~10cm 24例,>10cm31例.

  • 脾动脉动脉瘤伴脾肿大一例

    作者:胡红杰;沈来根;林敏

    患者女,43岁.2个月前在当地医院体检,B超显示"脾门附近低回声团块",有多年的脾肿大病史,但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肺结核等病史.患者27岁结婚,足月顺产1次,早产0次,流产1次,健康子女1个,男孩体健.体检:脉搏73次/min,血压119/79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20次/min,体温36.9 ℃,身高1.64 m,体重67 kg,肝肋下未及,脾肋下3 cm.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7.0×109/L,血红细胞5.23×1012/L,血小板139×109/L,血红蛋白(HGB)124 g/L.

  • 脾动脉栓塞治疗胰源性假性脾动脉瘤

    作者:周国锋;冯敢生;梁惠明;郑传胜;柳曦

    目的探讨动脉栓塞术治疗急、慢性胰腺炎合并假性脾动脉瘤的临床可行性,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8例假性脾动脉瘤病人,6例为急性胰腺炎坏死组织清除术后腹腔和胃肠道出血;2例为慢性胰腺炎,其中1例消化道出血,1例无症状偶然发现瘤体者.运用弹簧钢圈栓塞脾动脉破口的近、远两端.术后CT观察瘤体灌注情况及出血情况.结果 8例病人均栓塞成功, 7例出血者成功止血,无症状者CT复查瘤体无对比剂灌注;随访3~21个月,6例无再发出血.结论经皮穿刺脾动脉栓塞术是1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假性脾动脉瘤方法.

  • 脾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影像学对比

    作者:刘丽;许传斌;李为民

    回顾分析关于脾动脉正常解剖的影像学研究资料及脾脏外科的相关文献资料,部分脾切除术、节段性脾切除术、脾脏部分栓塞术术前需要熟练掌握脾动脉的解剖结构以及与病灶的比邻关系,分析表明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可清晰再现脾动脉的解剖结构,为脾脏外科提供解剖学依据。

  • 脾脏动静脉切断保留脾脏18例报告

    作者:霍凌波;赵向前;程惠民;孟祥飞;刘哲;张文智

    目的 探讨脾脏动静脉切断保留脾脏后脾脏的形态、功能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月间18例(长治市人民医院7例、解放军总医院11例)切断脾脏动静脉保留脾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头部恶性肿瘤3例,胰体尾囊腺瘤6例,胰体尾实性假乳头瘤5例,胰体尾胰岛细胞瘤2例,胰体尾外伤2例.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免疫学指标(CD3、CD4+、CD8+)、脾脏体积进行分析,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并发胰瘘2例,脾脏局部梗死1例,所有患者均无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血小板计数增多、腹腔出血、脾脓肿等.术后3-6个月随访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免疫学指标、脾脏超声及CT形态均正常.结论 脾脏动、静脉切断保留脾脏可较好保留脾脏的形态、功能.

  • 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病因分析

    作者:刘玉兰;肖文斌

    门脉高压常见病因为肝硬化,但目前临床上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日益受到重视,且大多数患者通过适当的治疗,预后较好,故有必要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现对此做一综述。 一、区域性门脉高压 1.左侧门脉高压:该病为多种原因引起单纯性脾静脉梗阻,导致门静脉脾胃区压力超过正常,又称脾胃区门脉高压,占门脉高压各种病因的5%,常见于年轻人。Madsen等[1]报道191例左侧门脉高压患者,病因明确的有188例,其中65%为胰腺炎,18%为胰腺肿瘤,17%为其他疾病,包括脐静脉闭塞后遗症、腹腔内淋巴瘤、脓肿、穿透性溃疡、游动脾、脾动脉瘤压迫脾静脉、门腔分流术后以及腹膜后纤维化、肾脏肿瘤和腹部外伤等,故慢性胰腺炎和肿瘤是左侧门脉高压症的主要病因。脾静脉全长几乎均位于胰腺之后,胰腺的慢性炎症、囊肿或肿瘤均可导致脾静脉受压和腐蚀,使血管痉挛、内膜损害及血流障碍,导致血栓形成。脾静脉梗阻后,脾动脉则扩张、迂曲,血流增加,使脾呈充血性肿大,脾静脉压力进一步增高,可通过胃短静脉到达胃粘膜下静脉,使胃底静脉曲张,约17%患者同时伴有食管静脉曲张。

  • 介入性部分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广举;张国安;刘斌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9例肝硬化脾功能亢患者进行PSE治疗,栓塞程度60%~70%,观察治疗前后测定外周血细胞计数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术后WBC、PLT计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并一直持续到术后6个月,BBC无明显变化.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肝动脉脾动脉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尹先哲;张要盛;蔡芳;王志伟;刘丽娜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加脾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将46例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用TACE组(对照组)23例和TACE加脾动脉灌注化疗组(治疗组)23例.两组用药相同,治疗后比较近期疗效.结果:治疗组近期有效率为52.2%(12/23),对照组为21.7%(5/2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ACE加脾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优于单纯TACE.

  • 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亢进观察及护理

    作者:张所敏;赵云;王彩

    脾功能亢进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性的综合征.表现脾大,一种或全血细胞细胞减少,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治.自1998年以来我院对22例脾功亢进的患者进行了经皮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亢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后腹膜血肿致特殊临床表现1例报告

    作者:江瑞峰

    患者女性,52岁.因全身皮疹3年,伴头晕、乏力两个月,于2006年11月1日入院.体格检查见中度贫血貌,自颈部以下广泛皮疹,呈红斑状,略高出皮面,不融合,瘙痒,愈后色素沉着.左侧腹部触及一10cm×10cm大小红色固定包块,质硬,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无压痛及反跳痛.血常规示红细胞3.19×1012/L,血小板44×10/L,白细胞5.6×109/L,中性粒细胞74.7%;空腹血糖及血浆胰高血糖素正常,各项肿瘤标志物正常.CT显示胰肾间隙内见直径8.6cm大小囊实性肿块,边界清,增强后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胰腺及脾动脉向前推移,肾脏受压,胰、脾及所见两肾形态、大小及密度未见异常.

  • 浅谈脾动脉栓塞术后患者并发症的护理

    作者:姚燕

    我科于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对30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栓塞面积为25%~70%,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主要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肠麻痹等,共发生并发症8例,脾脓肿,原发性腹膜炎,对反复性胸膜炎,肝昏迷和肝肾综合征.作者统计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对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处理方法 和护理要点分类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盲目扩大适应证的基础上,细致的临床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和及时的处理措施可以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 脾动脉栓塞治疗外伤性单纯性脾破裂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长林;孙永艳;宋丽霞

    目的 探讨脾动脉栓塞在治疗外伤性单纯性脾破裂中的作用、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4 年5 月至2011 年3 月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医院介入科收治的38 例外伤性单纯性脾破裂进行脾动脉栓塞,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38 例均行脾动脉栓塞,未发生脾梗死、脾脓肿、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两年内血小板、免疫球蛋白、C3、C4 均恢复正常.结论 外伤性单纯性脾破裂在确保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通过脾动脉栓塞保脾.

  • 脾动脉瘤导致区域性门脉高压一例

    作者:叶炜;管珩;刘昌伟;刘暴;郑月宏

    患者男,48岁,因4年内发生呕血2次于2005年12月3日入院.患者4年前初发呕鲜血,合并柏油样便,经过内科胃镜下止血和药物治疗后好转,1个月前再次发生类似症状,经过保守治疗后好转.患者40年前即发现脾脏增大,但无相关发热等症状和疫区疫水接触史.体格检查:腹壁静脉曲张,无腹水症和腹部疼痛症状,肝肋下未及,脾肋下10cm,质地略硬,无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血三系降低,其中白细胞2.2×109/L,红细胞2.4×1012/L,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5.6×109/L;血生化提示肝功能正常,凝血指标正常,乙肝、丙肝病毒学指标正常,Ⅳ型胶原正常.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提示肝回声均匀,体积正常,巨大脾脏;彩超:门脉增宽为2.5 cm,脾静脉增宽为2.2 cm,内有附壁血栓,脾静脉旁发现巨大动脉瘤,直径4 cm,其血流可疑与脾静脉间有动静脉瘘;腹部增强CT:巨大脾脏,脾动脉瘤位于脾动脉中段,脾动静脉瘘不明确.上消化道造影:食管静脉曲张,但胃底静脉曲张不显著.

  • 鞘内持续输注泵植入术治疗顽固性疼痛三例

    作者:王任直;陶蔚;任祖渊;苏长保;杨义;张波;马文斌;杨众;龚志毅;叶铁虎;崔立英;李冬晶;周力;王丽华;洪熙

    例1 男,62岁,发现胰尾占位性病变2年,伴腰背部剧烈疼痛.因肿瘤包绕腹腔干和脾动脉,无法行手术治疗,予5-氟脲嘧啶、丝裂霉素等介入化疗5个疗程,并予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对症止痛治疗.随着疼痛的加重,美施康定剂量也逐渐增至420 mg/d,而疼痛控制欠佳,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10分,并出现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等药物副作用.

303 条记录 4/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