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直肠癌内镜切除术及随访

    作者:翁敬飙;苏鲁;洪梅燕;潘洪珍;陈芳

    目的探讨内镜下染色加透明帽切除术对早期直肠癌的治疗价置.方法先用美兰染色确定病变的范围.将4~8ml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液注射到病变的粘膜下层使之与粘膜层分开,用头端安有透明帽的内镜将其吸引并电切之.结果5年内用此方法治疗8例病人.病灶直径6~30mm(平均17.3mm±10.2mm).其中7例病灶证实为完全切除,1例为残留切除,术后又行外科切除术,所有病人于术后1、3、6、12个月及此后每年随访内镜及活检.所有病人均健在,尚未见复发证据.结论早期直肠癌染色加内镜透明帽切除术的完全切除率高于单纯透明帽切除术.

  • 大肠镜下高频电切术后肠壁损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作者:姜彦多;张丹;王继红;刘光军;金成兰

    目的观察大肠高频电切术所致的组织学损伤,阐明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临床防治并发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了34例手术切除大肠标本上的47处内镜切除部位和内镜切除标本.结果内镜切除标本的深度仅限于黏膜下层内,47处内镜切除部位的黏膜下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28处(59.6%)可见肌层或浆膜层的电热损伤,常表现为内肌层肌组织坏死、内外肌层间出血或纤维化及浆膜损伤.病变大多是局灶性的,与黏膜下层的病变不连续,呈现"跳跃”式的分布.内镜切除部位有肌层或浆膜病变者,内镜切除标本的平均大径大于没有肌层或浆膜病变者(P<0.05).内镜切除标本大径<10mm时,也可见肌层或浆膜的损伤.结论内镜切除术引起的无症状肠壁电热损伤并不少见,其出现与内镜切除标本的大小有关,内镜切除大径<10mm的组织也可导致电热损伤,并可能引起肠壁全层坏死.

  • 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内镜下切除术

    作者:吕辉;李宏伟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下切除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患者进行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3年2月诊治的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患者60例,将其均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对照组采用单纯电切或尼龙绳结扎及热活检钳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治疗组采用内镜下切除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手术成功率及创面愈合率上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内镜下切除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 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息肉行内镜治疗

    作者:苏勃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息肉采用内镜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取该院2011年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糖尿病发生消化道息肉患者52例,在对患者有效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内镜息肉切除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52例患者经治疗后,呈显效的有37例;呈有效的有13例;呈无效的有2例,总有效率为96.15%。而且所有患者的手术均一次性成功,并在治疗中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对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息肉的治疗,应在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对应性的内镜切除治疗,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内镜切除消化道黏膜癌前病变97例分析

    作者:耿富强;郑文华

    内镜黏膜染色切除术在国内大多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中已广泛应用.2004年3月-2010年5月,我们采用靛胭脂作为黏膜染色剂,实施内镜切除胃、大肠等消化道黏膜癌前病变97例,取得较好效果.

  • 心理护理应用于内镜切除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李霞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应用于内镜切除消化道息肉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16例内镜切除消化道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5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和不良情绪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内镜切除消化道息肉患者中,可缓解术前负性情绪,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增强手术耐受性,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 胃肠间质瘤内镜治疗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作者:钟芸诗;齐志鹏;时强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一种相对罕见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性肿瘤的大部分,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由于其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因此,对于局限性的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仍为外科手术切除。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内镜切除术也逐渐应用于GIST的治疗中,而且因其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恢复快、病人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正日益被接受并推广。

  • 老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分析

    作者:王存玲

    目的:研究和总结老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老年肠息内患者共8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根据接受的护理方式分为41例对照组和45例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一对一围手术期护理督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复查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内镜下肠息内切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用一对一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手术的愈合率,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内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180例

    作者:赵伟;刘斯哲

    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成为内镜治疗的基本技术之一.目前,不仅限于小息肉(<1.0 cm)的切除,大息肉(>2.0 cm)也已成为内镜切除术的适应证.

  • 内镜下切除结肠大息肉并发症的防范(附173例报告)

    作者:陈更;徐红;张建广;孙岩;王丽波;徐为然;药云波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肠大息肉切除的安全性及并发症的防范.方法:内镜下采用单纤圈套器、扁平丝圈套器、普通圈套器,联合透明帽负压吸引、粘膜下注射、尼龙绳套扎和金属钛夹等技术切除2cm以上结肠大息肉173例(186枚).结果:内镜下安全、顺利切除结肠大息肉173例(186枚),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无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恰当选择手术方式、附件和辅助措施等是确保手术安全,避免或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 早期近、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差异以及内镜下切除指征的探讨

    作者:刘飞;王雷

    背景:近年远端胃癌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近端胃癌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研究发现近、远端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目的:探讨早期近、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差异以及内镜下治疗的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420例早期胃癌(近端101例,远端3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早期近、远端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早期近端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是否合并溃疡、淋巴结转移与早期远端胃癌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和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脉管浸润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联合上述4个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显示黏膜内、分化型、无脉管浸润的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8%,低于远端胃癌(8.3%).结论:早期近端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早期远端胃癌存在明显差异,黏膜内、分化型、无脉管浸润的近端胃癌患者更适合行内镜下切除.

  • 消化道类癌的内镜特征和治疗

    作者:贾国法;单红;吴丽颖;朱良松;张迪;王金芝

    背景:近年来消化道类癌的检出呈上升趋势,正确认识其内镜特征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内镜在消化道类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月~2011年8月于淮北市人民医院行局部内镜切除术的21例消化道类癌患者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内镜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以直肠类癌为多见(14例),多位于低位直肠;胃类癌多位于胃体大弯,1例十二指肠类癌位于球部前壁.多数消化道类癌呈半球形隆起,表面光滑,分布网状毛细血管,球部类癌中央稍凹陷.12例患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例行高频电切术.20例患者病变完整切除,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类癌的重要手段.对于未超过黏膜下层的小的消化道类癌,EMR和ESD是可靠的治疗选择.

  • 内镜切除与开放手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对比研究

    作者:雷复华;崔会峰;龚继勇;李提伟;赵德利;尚庆军;李静;王桂霞;宋秀玲

    目的 对比早期食管癌内镜切除治疗和开放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8年2月到2013年3月间43例内镜切除治疗(内镜切除组)和29例开放性手术治疗(开放手术组)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3年内肿瘤复发情况及术后5年生存率.结果 开放手术组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11例(37.9%)、食管狭窄7例(24.1%)、吻合口漏1例(3.4%),内镜切除组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5例(11.6%)、食管狭窄6例(14.0%),内镜切除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P<0.05).开放手术组术后3年内复发2例(6.9%)、术后5年生存率为82.8% (24/29),内镜切除组术后3年内复发5例(11.6%)、术后5年生存率为86.0%(37/43),2组术后3年内复发率、术后5年生存率均相近(P>0.05).结论 对于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切除治疗能获得与开放手术治疗相似的疗效,并能明显减少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内镜下乳头改良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俊;李运红;姚玉玲;贺奇彬;吴寒;邹晓平

    目的 评估改良的内镜下乳头切除法在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 收集鼓楼医院消化内科从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经内镜超声、管腔内超声和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56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患者或未侵犯胰胆管系统的原位癌.腺瘤直径大小从0.3~5.0 cm,24例患者采取常规乳头腺瘤切除术,32例患者采用改良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行ERCP并选择放置胰胆管支架.结果 改良组整块切除率87.5% (28/32),常规组整块切除率为60.9%(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完全切除率为93.8% (30/32),常规组的完全切除率87.0% (2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对术后胰胆管支架置入数量及难易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和传统组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6% (5/32)和41.6%(1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复发率为7.1% (2/28),常规组复发率15.0% (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乳头切除改良法可以提高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内镜治疗效果.

  • 早期胃癌内镜治愈性切除的影响因素

    作者:钱斌;李海燕;薛寒冰;赵韫嘉;戴军;陈晓宇;高云杰;戈之铮;李晓波

    目的 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提高内镜治愈性切除早期胃癌的可能性.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13年3月行内镜切除治疗的早期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病灶位置、病灶直径、病灶内镜形态学分型及伴有溃疡形成6个因素对内镜切除术(ER)整块切除及治愈性切除的影响;同时分析非治愈性切除的主要原因.结果 纳入早期胃癌共94例包含94个病灶,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20个,黏膜内癌病灶70个,黏膜下浅层浸润癌(距黏膜肌层500 μm以内)病灶4个.其中5个病灶经EMR切除,89个病灶经ESD切除.ER整块切除率为95.7% (90/94),治愈性切除率为79.8% (75/94).直径>3.0 cm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直径≤2.0 cm的病灶(P=0.022,OR=0.108,95% CI:0.016~0.721),伴有溃疡形成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不伴有溃疡形成的病灶(P =0.047,OR=0.149,95% CI:0.023 ~0.971).非治愈性切除的主要原因是侧缘肿瘤细胞的残留.结论 病灶直径>3.0 cm、伴有溃疡形成是影响早期胃癌ER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内镜切除指征的探讨

    作者:范晓飞;戈之铮;高云杰;李晓波;薛寒冰;赵韫嘉;戴军;陈晓宇;陈海英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内镜下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24例行胃癌根治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早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不同组织学类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印戒细胞癌与分化型腺癌、低分化腺癌相比,在肿瘤大小(P值分别为0.048和0.023)和浸润深度(P值均为0.000)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淋巴结转移率(9.7%,11/113)明显低于低分化型腺癌(22.2%,2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但与分化型腺癌(13.1%,42/3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 =0.007)、浸润深度(P =0.000)、组织学类型(P=0.030)、淋巴管肿瘤浸润(P =0.000)和有无溃疡(P =0.002)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P =0.007)、肿瘤大小(P =0.010)、组织学分型(P =0.000)和淋巴管肿瘤浸润(P=0.000)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上述4个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小于2 cm且无淋巴管肿瘤浸润的印戒细胞型黏膜内癌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 印戒细胞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分化型和低分化型早期腺癌存在差异,直径小于2 cm且无淋巴管肿瘤浸润的印戒细胞型黏膜内癌患者可行内镜切除术.

  •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14例疗效观察

    作者:魏志;孙自勤;董伟;尚瑞莲;贾爱芹;孙奎林;李敏;苏美玲

    食管平滑肌瘤是食管常见的良性肿瘤,占食管肿瘤的04%[1],占食管良性肿瘤的521%~833%[2]。食管平滑肌瘤多起源于黏膜肌层,少数起源于固有肌层。对于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可通过高频电圈套切除、ESD 等技术切除。但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由于病变位置较深,食管肌层较薄,外膜疏松,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穿孔,一旦发生穿孔,常导致纵隔感染、脓胸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多主张开胸手术或胸腔镜手术处理。随着内镜治疗器械的开发和 ESD 技术的成熟,一种国内首创的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ction, STER)[3-4]应运而生。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间,笔者对14例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患者进行了 STER 治疗,术后随访1~13个月,近期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 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内镜切除术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王雷;李兆申

    虽然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发病率不高,仅占消化道肿瘤的5%,但是随着内镜检查和ERCP的应用其检出率越来越高.在十二指肠乳头良性肿瘤中以腺瘤为常见,约占70%,其恶变率约为30%,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染色、窄带成像、内镜超声技术在内镜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邹晓平;戴伟杰

    我国是世界上胃、食管肿瘤的高发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国早期胃食管癌的检出旱不断上升趋势,这和人们对肿瘤疾病的重视以及检查手段的不断改进密切相关,同时这也推动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内镜切除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这些患者在避免外科手术情况下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如何进一步的提高早期胃食管癌以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是口前关注的焦点,很多因此而开发的新技术、新方法已应用于临床,其中以染色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和超声内镜为常用.

  • 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Meta分析

    作者:桂治府;高林;黄建明

    目的 比较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2000—2016年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相关文献,利用STATA 12.0软件,对检出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20篇文献,患者6202例,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内镜下切除3829例(内镜组),传统手术2373例(手术组).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RR=0.48,95%CI(0.37~0.63)],内镜组住院时间少于手术组[标准均数差-2.60,95%CI(-3.53~-1.66)],内镜组局部复发率较手术组高[RR=4.93,95%CI(2.51~9.70)],内镜组异时肿瘤发病率较手术组高[RR=7.33,95%CI(4.12~13.05)],但两者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1,95%CI(0.99~1.03)].结论 内镜下切除治疗早期胃癌较传统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但局部复发率及异时肿瘤发病率相对较高,需要严格掌握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治疗指征,并加强随访.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