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透析技术及其校正方法的研究概况

    作者:卢璇;郭建军;林俊辉

    微透析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生物动态变化的活体采样技术,具有"在体、原位、实时、连续、高效"等特点.然而,该技术仍处于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诸多问题仍待解决和完善,尤其是校正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为此,该文就国内外有关微透析技术的基本装置、设计原理及其校正方法的研究概况予以综述,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 青藤碱给药后家兔血液及关节液中药物浓度变化的关系

    作者:邵继征;周莉玲;黄浩然;周郁斌

    目的 利用微透析技术考察青藤碱给药后家兔血液及关节液中药物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 将微透析探针植入家兔血液及膝关节液中,家兔灌胃给药或膝关节处经皮给药或腹部经皮给药50 mg/kg后,收集家兔血液及关节液中的微透析样品,采用HPLC-MS法测定微透析样品中青藤碱的浓度,观察家兔血液及关节液中青藤碱浓度变化的规律.结果 不同的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部位,血液和关节液中的青藤碱浓度变化的趋势是相似的,但灌胃给药和腹部经皮给药,血液和关节液中的青藤碱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膝关节处经皮给药后血液和关节液中的青藤碱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藤碱给药后血液和关节液中的药物浓度变化趋势是相似的,但浓度高低与给药途径及给药部位有关.

  • 雷公藤甲素微透析体外回收率的研究

    作者:郑达敏;吕耿彬;王利胜

    目的 测定雷公藤甲素微透析体外回收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建立微透析样品中雷公藤甲素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方法.利用增量法、减量法对比雷公藤甲素体外回收率,并考察流速、浓度对体外回收率的影响.结果 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灵敏可靠,在所需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在同一浓度下,体外回收率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在同一流速下,浓度的改变对体外回收率的影响不大.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影响微透析体外回收率因素,反透析法可作为微透析研究雷公藤甲素体外回收率的测定方法.

  • 延胡索乙素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体外研究

    作者:叶秀波;黄雨威;兰小群;巴文强;王玎;王利胜

    目的 建立延胡索乙素经皮给药微透析采样的体外回收率测定方法.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透析体外透析液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分别计算探针的回收率,利用增量法和减量法考察流速、浓度、温度对探针体外回收率的影响.结果 增量法和减量法所测得的探针体外回收率在相同的条件下近似相等;相同的条件下,探针体外回收率在流速为1~3 μL/min范围内随着流速增加而降低,在温度为25~47℃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而明显增加;同一流速下,探针体外回收率与延胡索乙素浓度无关.结论 建立了延胡索乙素经皮给药的微透析采样方法,终选择了流速为1.5 μL/min,取样时间间隔为20 min,温度为37℃,可用于延胡索乙素穴位及非穴位皮肤给药后皮肤药动学研究.

  • 首乌方对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模型大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洋;焦玥;孙丹丹;王丹巧;赵小亮;李涛;张美玉

    目的 观察中药首乌方(shou wu fang,SWF)对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s,LID)模型大鼠行为学指标及其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首乌方干预异动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脑内立体定位注射造成偏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成模动物灌胃投予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或L-DOPA+不同剂量SWF,分为L-DOPA组、L-DOPA+ SWF低剂量组、LID+ SWF高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所有动物连续给药22 d,给药期间对大鼠进行异常不自主运动(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AIM)评分.第22天采用微透析技术对清醒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进行取样,并采用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样本中谷氨酸(glutamate,Glu)、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动态变化.结果 大鼠给服L-DOPA后,逐渐出现AIM,至给药结束,与假手术组相比,L-DOPA组AIM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L-DOPA组相比,L-DOPA+ SWF高剂量组AIM评分显著降低(P<0.05).第22天,与假手术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Glu、GABA水平升高,其中L-DOPA组Glu、GABA水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与L-DOPA组相比,L-DOPA+ SWF高剂量组Glu水平明显降低(P<0.05).给药后60 min,L-DOPA+首乌方各剂量组Glu、GABA水平均显著低于L-DOPA组(P<0.05,P<0.01).结论 SWF能够减轻L-DOPA引起的副反应,改善LID大鼠行为学症状,其作用机制或与其改善LID大鼠脑内异常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 家兔关节腔中微透析探针植入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邵继征;田瑶;周莉玲

    目的 建立家兔关节腔中微透析探针的植入方法,并考察其应用于家兔膝关节局部药动学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微透析探针在注射针头、引导导管的帮助下从家兔膝关节髌韧带一侧插入关节腔中,并用X-射线检查探针活性透析膜在关节腔中的位置.以青藤碱为研究药物,HPLC-MS为检测方法同时进行了家兔血液及关节腔局部青藤碱的药动学研究.结果 微透析探针活性透析膜能准确地进入关节腔的腔隙中,并成功应用于关节局部药动学研究,得到主要药动学参数.结论 家兔关节腔中微透析探针植入方法可行,位置准确,应用于关节局部药动学研究中有明显的优势.

  • 利用微透析技术在大鼠脑内取样的方法

    作者:代洁琼;贾欣;乔巧玉;王志华;赵欣;杜振莹;关晓雅;张宇

    本文通过查询文献并结合笔者的实际操作经验,介绍微透析技术原理,以及利用微透析技术进行清醒大鼠rACC脑区定位取样的方法.

  • 体温对颅脑创伤患者细胞间液葡萄糖和乳酸的影响

    作者:只达石;黄慧玲;张国斌;李爱林;范维佳;王辰;莫丽冬

    目的观察不同体温条件下颅脑创伤患者脑部和腹部细胞间液中葡萄糖(Glu)、乳酸(Lac)及乳酸/丙酮酸(L/P)等指标的变化趋势.方法将微透析导管分别插入51例患者脑创伤病灶半暗带区、相对正常脑组织区和腹部皮下组织,收集微透析液,灌流速度为0.3 μl/min.每小时收集1管透析液,平均收集时间为(67.10±18.27)h;生化分析仪测定收集的透析液中Glu、Lac及丙酮酸浓度.将患者根据所测定的直肠温度(RT)按每1度分组:RT<33.0℃、33.0~33.9℃、34.0~34.9℃、35.0~35.9℃、36.0~36.9℃、37.0~37.9q和≥38.0℃,共7组.结果腹部Glu在各体温下均显著高于脑部Glu(P<0.05),相对正常脑组织中Glu在RT<36.0℃均显著高于受伤区Glu(P<0.05),以33.0~33.9℃时为高(P<0.05).腹部Lac显著低于脑部的Lac(P<0.05),相对正常脑组织中Lac在RT<35.0℃或≥37.0℃时均显著高于受伤区Lac(P<0.05).受伤脑组织的L/P随着体温的上升而下降(P<0.001);在RT<33.0℃时,L/P值为脑受伤区>腹部>相对正常脑组织;在RT≥34.0℃时,L/P值为相对正常脑组织>脑受伤区>腹部.结论维持RT在33~34℃或36~37℃更有利于患者脑部组织的生化代谢,可能更具有脑保护作用.

  • 老年大鼠麻醉后学习记忆能力与海马乙酰胆碱含量的关系

    作者:王晖;徐志鹏;冯春生;王云;吴安石;贾兴元;岳云

    伏期,并绘制学习曲线.比较两组大鼠海马胆碱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并绘制趋势图,比较变化趋势的异同.结果 认知损害不明显组大鼠海马中乙酰胆碱浓度在水迷宫训练的头2 d明显上升,后3 d找到平台后浓度则不再上升,认知损害明显组这一趋势则不明显,始终处于偏低水平.海马中胆碱浓度变化曲线两组相似,但认知损害明显组在训练后3 d的胆碱浓度明显高于认知损害不明显组.结论 异氟醚麻醉2 d后35.3% 老年雄性SD大鼠的空问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这种损害与海马内胆碱类神经递质浓度及其变化存在明显的内在关联.

  • 微透析技术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李慧琴

    本文对微透析技术及其在生化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主要介绍了微透析活体取样的技术原理、微透析的定量和影响回收率的因素及与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质谱、生物传感器等分析仪器联用技术的应用.讨论了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与生化、组化等方法相比较的优越性.对微透析前景提出展望.

  • 微透析装置连结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果汁饮料中的儿茶素

    作者:干宁;李春野;李天华;王鲁雁;徐伟民

    目的 以微透析装置连结高效液相色谱(MD-HPLC)分离检测果汁中的七种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表儿茶素(EC)、表儿荼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荼素(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没食子儿荼素(EGC)、表没食子儿荼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方法 样品直接注入微透析装置收集20分钟透析液后,通过HPLC分离检测.佳化色谱条件为:使用C8色谱柱,流动相使用甲酸/甲醇/乙腈系统作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佳微透析条件,流速:1.06μl/min,透析液收集时间:20 min,灌流液:pH=4的乙腈-水(2:3)溶液.结果 在佳条件下,七种儿茶素单体在0.5~50 mg/L内与峰面积值成正比,检测下限在0.01~0.1ing/L之间,加标回收率为92.5%-108.4%,RSD≤2.67%.结论 本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市售果汁中儿茶素含量的分离检测.

  • 大黄酸大鼠体内血液/肾脏同步药动学研究

    作者:钟懿聪;管佳妮;马建萍;马小琼;骆晓婷;魏颖慧

    目的 研究大黄酸(RH) iv给药后在大鼠血液和肾脏内的同步药动学行为以评价RH肾脏的渗透性.方法 应用HPLC法测定给药后大鼠血浆中RH质量浓度,经血浆蛋白结合率折算为血中游离药物浓度;采用微透析(MD)技术定时获取肾脏透析液,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测定大鼠肾脏透析液中RH的质量浓度;采用非房室模型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 给药后RH较快进入肾脏,在给药后1h左右浓度达到峰值,其后持续下降,在给药后整个过程中,肾脏药物浓度均明显低于血液药物浓度.RH给药后在大鼠血液及肾脏中的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87.217±29.889)、(122.387±12.521) min;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14.236±45.585)、(16.596±1.732) μg.min/mL,肾脏渗透率(AUC肾脏/AUC血液)为0.161±0.056.结论 大鼠血液/肾脏同步药动学研究是研究药物肾脏渗透性能的有效方法;RHiv给药后可有效地向肾脏渗透,从而有利于肾脏疾病的治疗.

  • 微透析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研究白芥子涂方皮肤药动学

    作者:徐月红;叶卉;郭秀彩;刘霞;韦敏燕;吴传斌

    目的 研究白芥子涂方皮肤给药后皮肤局部药动学特征,为白芥子涂方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大鼠在体贴敷白芥子涂方后,以方中君药白芥子的有效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为指标,利用微透析采样技术,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白芥子涂方贴敷给药后透析液的药物质量浓度,通过相对损失率的校正,计算皮肤药物质量浓度,并利用Kinetica 4.4软件对皮肤药物质量浓度和时间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计算相关统计矩参数.以相对累积吸收量对时间做图,计算稳态的吸收速率.结果 白芥子涂方贴敷给药后芥子碱硫氰酸盐达峰时间为1.5 h,平均滞留时间(MRT)约为22 h,半衰期(t1/2)约15h,稳态吸收速率为13.65 μg/h.结论 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可研究白芥子涂方给药后的皮肤药动学,给药后的皮肤药动学行为与其临床作用特点相一致,可为阐明白芥子涂方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的药物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手段.

  • 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作者:张灵娜;林兵;宋洪涛

    对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进行归纳和分析,主要包括含药血清与药效的关系、含药血清的制备和血清药物化学对完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作用.总结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在体外药效研究中的优点和不足,设想中药血清指纹图谱与微透析采样技术的合理联用,推动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

  • 石菖蒲对脑缺血大鼠纹状体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作者:张卫同;柴栋;徐珊;刘萍;刘坤

    目的:研究脑缺血大鼠脑纹状体区细胞外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表达变化及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证明开窍药石菖蒲的有效成分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改变产生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6):正常对照组、脑缺血模型组、假手术组和药物组.用双侧颈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后给予石菖蒲提取液,采用脑微透析技术在大鼠脑纹状体区域内进行活体采样,并联合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样品中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缺血期间4种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脑缺血模型组相比,石菖蒲给药组纹状体内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含量显著下降(P<0.01),甘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给药后2h无显著性差异,以后甘氨酸、γ-氨基丁酸升高.结论:石菖蒲有效成分可降低因脑缺血而升高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因此减少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的毒性,从而保护脑缺血后神经元的继发性损伤.

  • 微透析技术在监测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及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郇传胜;王丹;王进;周丁华;周静超

    微透析技术是一项可以连续监测某物质在特定组织器官中代谢水平的技术,利用该技术对移植肝进行一系列物质监测,尤其是葡萄糖、乳酸、甘油、丙酮酸及部分氨基酸的监测。通过这些物质的变化,对移植术后移植肝的并发症及缺血再灌注损伤作提前预知。本文主要综述了微透析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监测肝移植术后机体并发症及移植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应用,并指出当前该技术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趋势,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脑压板牵拉对脑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龙海;尹航

    脑压板(retractor)可以在术中更好的暴露病灶,因而脑牵拉是不可避免的.对脑过度或不适当的牵拉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水肿、脑挫伤、脑梗死、脑出血等脑损害.传统的脑牵拉伤诊断手段为电极记录(EEG)、体表感觉诱发电位(SSEP)、脑血流量(rCGF)等.这些方法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

  • 颅内动脉瘤手术中暂时阻断载瘤动脉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姚鑫;杨玉山;梁恩和;黄慧玲;孙宏声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阻断方法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82只蒙古沙土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8只)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实验组).根据术中动脉阻断时间及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实验组动物再分为8个亚组,每组8只,共64只.手术后收集脑组织间液,应用微透析仪分析其中葡萄糖、乳酸、丙酮酸、甘油水平以及乳酸/丙酮酸比值的变化,并依照Longa等的5分评分方法评定沙土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以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脑组织间液中生化物质水平,以及各种不同阻断方式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沙土鼠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乳酸、甘油水平及乳酸/丙酮酸比值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各亚组间比较,葡萄糖、乳酸、甘油水平及乳酸/丙酮酸比值的变化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丙酮酸水平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后72 h,对各组沙土鼠的自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显示,假手术组、实验组第8、4亚组鼠神经功能受损较轻,实验组第l、2、3亚组受损较重.结论在灌注时间充足时,分次阻断载瘤动脉比一次长时间阻断对神经功能的损伤轻;在灌注时间不足时,分次阻断载瘤动脉所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与一次长时间阻断相比无明显差异.故而在动脉瘤切除手术中,第一次暂时阻断时间应较短,阻断后必须辅以充分的血液灌注,以减轻脑缺血程度.

  •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鼠脑能量代谢与脑血流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卫华;黄慧玲;黄楹;徐翔;莫立冬

    目的 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时脑能量代谢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皮质脑血流量(CBF)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第1、3、5、7天组,应用非抗凝自体动脉血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另5只大鼠用于颅内血液大体分布的观察.应用微透析仪监测各组大鼠脑组织间液中葡萄糖(Glu)、乳酸(Lac)及丙酮酸(Pyr)含量,并计算乳酸/丙酮酸比值;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各组大鼠皮质脑血流量;于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基底动脉血管壁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1)5只用于观察颅内血液大体分布的大鼠中4只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鼠血液主要分布于基底池、脚间池及额叶底面,亚甲蓝与血液混合物主要沉积于颅底,同时在脑室及纵裂池亦可见血液分布;余1只注入人工脑脊液后未发生颅内出血及血液沉积.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制备成功.(2)与对照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大鼠葡萄糖及丙酮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乳酸/丙酮酸比值明显升高(P<0.01),以第5、7天组升高为明显(P<0.01);第5天组乳酸含量亦明显升高(P<0.01).(3)激光多普勒监测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大鼠脑血流量减少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第5天组减少为显著,与其他各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流量变化与乳酸/丙酮酸比值、乳酸水平的改变呈正相关(r=0.721,0.477;均P<0.01),与葡萄糖、丙酮酸水平的改变呈负相关(r=-0.447,-0.579;均P<0.01).结论 微透析指标与脑血流量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间液生化指标的动态监测,用于预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 亚低温对颅脑创伤大鼠脑血流量及组织间液乳酸水平的影响

    作者:黄慧玲;只达石;张玲;胡静宜;李娜;王辰;范维佳

    目的利用微透析技术观察颅脑创伤大鼠伤后2.5h内邻近受伤区侧脑室透析液中乳酸、脑血流量的变化及亚低温治疗效果.方法 28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常温创伤组和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组动物于创伤后用冰袋进行全身降温,在脑温降至30℃并保持1 h后,加热复温至37℃.将透析管插入邻近受伤区的侧脑室区,位于前囟后1.5mm,中线旁2.5mm,深度3.5mm;灌流速度为4μl/min,每30min采1管样本,后两组均于收集第2管样本后制作颅脑创伤动物模型,继续透析至2.5h.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1)对照组大鼠透析液中乳酸水平在各时限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温创伤组于伤后1.5 h内乳酸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亚低温组经低温治疗后,乳酸水平降低,与其余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2)常温创伤组大鼠,仅在伤后20min时出现脑血流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其余各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亚低温组经治疗后2h内脑血流量持续降低,与常温创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降低损伤区周围脑组织血流量,加速大鼠神经细胞对乳酸的代谢,从而起到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365 条记录 7/19 页 « 12...45678910...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