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透析技术用于江浙蝮蛇毒镇痛组分对中枢内阿片肽调控作用的研究

    作者:叶勇;张冰冰;姚广涛;俞丽霞;王泽时

    目的研究江浙蝮蛇毒镇痛C4组分对中枢亮氨酸脑啡肽、β-内啡肽、P物质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微透析技术,探针定位于尾状核,以人工脑脊液透析,HPLC检测神经肽的含量,动态监测其变化.结果微透析膜的回收率为18%~43%,大鼠在给予C4组分后,尾状核亮氨酸脑啡肽含量显著增高,亮氨酸脑啡肽含量为可乐定组的1.5倍,并持续作用8h以上,而β-内啡肽、P物质含量变化较小.结论 C4组分主要作用于亮氨酸脑啡肽,通过提高其含量发挥镇痛作用.

  • 苯妥英钠耐药性颞叶内侧癫痫大鼠模型的构建

    作者:方子妍;吴逢春;陈树达;秦家明;宁玉萍;周列民

    目的 验证锂-匹罗卡品化学诱导及抗癫痫药物(AEDs)筛选构建的苯妥英钠耐药性颞叶内侧癫痫大鼠模型脑中AEDs浓度及多药转运蛋白表达.方法 实验选取雌性6~8周SD大鼠30只,体重160~ 180g(广东省实验动物研究所),采用锂-匹罗卡品化学诱导大鼠发生慢性颞叶内侧癫痫,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苯妥英钠筛选期治疗效果,将颞叶内侧癫痫大鼠分成耐药性及不耐药性模型.采用活体微透析技术验证耐药性及不耐药性模型鼠脑中AEDs的浓度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两组模型鼠脑中p糖蛋白的表达.结果 有16只大鼠成功构建为慢性颞叶内侧癫痫模型,筛选出耐药模型大鼠6只(6/16).苯妥英钠耐药性模型大鼠脑/血浆的时间药物浓度曲线的曲线下面积比值显著低于不耐药性模型大鼠(0.15±0.03 w.0.28±0.05,P<0.05).苯妥英钠耐药性模型鼠较不耐药性模型鼠海马各区P糖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 苯妥英钠耐药性颞叶内侧癫痫大鼠脑中AEDs浓度低,可能与脑中P糖蛋白过表达有关.

  • 基于微透析-UPLC技术的异嗪皮啶大鼠脑纹状体细胞外液药动学研究

    作者:刘树民;唐波;卢芳;范振群;周世慧

    目的:考察大鼠口服给药异嗪皮啶(Isofraxidin)之后的脑纹状体细胞外液药动学特性.方法: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异嗪皮啶10 mg·kg-1和20 mg·kg-1后,采用脑微透析活体取样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UPLC-MS),测定给药后60 min内各时间点大鼠脑纹状体细胞外液中透析液异嗪皮啶的浓度,经回收率校正后,采用WINONLIN 6.1程序以非房室模型法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异嗪皮啶10 mg·kg-1和20 mg· kg-1后,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AUC0-∞( 13973.88±1582.984)、(28059.76±4207.66 )ng· min· mL-1;t1/2(16.68±0.49)、(17.41±2.88)min;Cmax(498.87±64.36)、(899.81±133.22) ng· mL-1;tmax均为15 min,其中Cmax和tmax均为实测值.结论:异嗪皮啶经大鼠口服给药后能够迅速透过血脑屏障,到达纹状体部位,15 min浓度达到大值,之后药物以较快速率消除,纹状体细胞外液异嗪皮啶浓度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 基于UPLC-TOF/MS和脑内微透析技术的异嗪皮啶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内药动学研究

    作者:卢芳;范振群;张颖;周世慧;刘树民;唐波;杨婷婷

    目的:研究异嗪皮啶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使用鱼藤酮制作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并通过行为学测试及免疫组化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采用脑内微透析取样技术,在给予10 mg· kg-1和20 mg·kg-1异嗪皮啶后,以5、10、15、20、30、40、50、60 min为时间点进行采样,经回收率校正后,使用Winnolin 6.1计算相应药动学参数.结果:行为学测试及免疫组化实验证明模型制作成功.在给予相关模型大鼠异嗪皮啶10 mg· kg-1和20 mg· kg-1后,相应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17.63±1.49 min、18.69±1.67 min,Cmax =626.38±89.69 ng· mL-1、1471.30±163.10 ng·mL-1,tmax=15 min、15 min,AUC0-t=14014.95 ±2927.21 ng· min· mL-1、35431.86±5303.36 ng· min· mL-1,AUC0-∞=16245.54±3446.15 ng·min· mL-1、41395.40±6180.62 ng· min· mL-1,MRT0-t=23.52±0.76 min、23.53±0.40 min,MRT0-∞=30.81±2.10min、32.68±2.39 min.结论:该方法可用于测定病理状态下口服异嗪皮啶后大鼠脑内的药动学主要参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基于微透析技术建立“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探讨

    作者:刘建勋;宋文婷;徐立

    脑细胞间液(BIF)存在于脑神经元之间,其中包涵进入脑内的药物与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内源性物质,是研究脑保护药物靶向作用机制的理想载体.基于微透析技术,并借鉴血清药理学的方法,本课题组提出了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概念,分析了其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脑保护中药的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 PAG内微量注射OFQ并同时电针对脊髓背角单胺类和氨基酸类递质释放的影响

    作者:杨芝兰;张玉秋;吴根诚

    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微量注射孤啡肽(OFQ)对抗针刺镇痛;并使脊髓背角谷氨酸(Glu)释放增加,ν-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减少;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的C-纤维反应和后放电增多.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核团内注射、微透析加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的方法,观察PAG内微量注射OFQ并同时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单胺类和氨基酸类递质释放的影响.

  • 金铃子散不同配比方对大鼠肝药酶CYP4503A4活性的影响

    作者:成龙;王岚;王彦礼;梁日欣;杨伟鹏;王伟;胡楠;殷小杰;翁小刚;王怡薇;杨庆

    目的:通过比较金铃子散不同配比方对肝细胞色素P450 3A4(cytochrome P450 3A4,简称CYP 3A4)活性的影响,探讨其配伍规律.方法:按L9(34)正交表,设计9个不同配比组方.体外实验采用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测定不同配比方对CYP 3A4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体内实验采用大鼠,口服给予金铃子散不同配比方5d后注射探针药物睾酮,通过微透析探针采集肝脏部位样品,HPLC测定6-β-羟基-睾酮和原型物睾酮浓度,二者浓度之比作为CYP 3A4酶活性指标.结果:川楝子、延胡索单味提取物和配比方1~9体外对肝药酶CYP 3A4的IC50分别为(2.59±0.33),(0.87±0.30),(1.14±0.20),(1.00±0.13),(1.19±0.10),(2.33±0.15),(1.39±0.19),(1.14±0.20),(1.29±0.14),(1.43±0.32),(1.49±0.28)mg-L-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金铃子散不同配比方、川楝子和延胡索单味提取物处理组大鼠CYP 3A4的酶活性均降低,金铃子散配比方抑制CYP 3A4酶活性的强弱顺序:方1(方4)>方7>方2(方5)>方8>方3>方9.结论:不同配比方对CYP 3A4酶的活性均有影响,川楝子和延胡索配伍显示出协同抑制作用.

  • HPLC测定荷瘤小鼠皮下微透析液中乳酸含量

    作者:李清宋;邓晓霞;曾文雪;李珊珊;彭乐;刘红宁;林色奇

    目的:建立微透析联合HPLC测定荷瘤小鼠皮下微透析液中乳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微透析系统收集正常小鼠和H22荷瘤小鼠皮下微透析液,利用HPLC测定小鼠皮下微透析液中乳酸的含量.ZORBAX SB-Aq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5∶9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结果:线性范围20.39 ~611.6 mg·L-1.平均回收率97.41%,RSD 4.6%.结论:该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出透析液中乳酸的含量,具有简单可靠、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等优点,为乳酸的检测提供新途径.

  • 乌头碱皮肤微透析体内回收率研究

    作者:郭丽蓉;闫俊岭;黎艳刚;徐松

    目的:建立乌头碱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乌头碱微透析体内回收率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采用反透析法测定回收率,考察流速、浓度、时间对回收率的影响.结果:反透析法测定的回收率与浓度、时间无关,稳定性良好,随流速增加回收率降低.结论:微透析取样技术可用于乌头碱的药动学研究,体内研究的反透析法可作为微透析研究中乌头碱回收率的测定方法.

  • 羟基喜树碱磁性脂质体的制备及其靶向性特征试验

    作者:凌家俊;古锦辉;谢毅;肖梅红;谢波

    目的:优选羟基喜树碱(HCPT)磁性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并验证其体内靶向聚集性.方法:以经油酸表面改性的Fe3O4磁性纳米粒作为材料,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为原料,利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羟基喜树碱磁性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羟基喜树碱脂质体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引入微透析技术,动态、连续地考察磁性脂质体的肿瘤局部聚集性.结果:羟基喜树碱磁性脂质体的佳制备工艺为药脂比25:1,磷脂-胆固醇80:30,制备温度45 ℃,水化介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在此条件下,高包封率66.8%,载药量2.57%.在荷瘤小鼠体内磁靶向定位试验中,HCPT磁性脂质体外加磁场组的肿瘤部位药物浓度较不加磁场组和注射液组高,表明HCPT磁性脂质体在外加磁场引导下具有明显的磁靶向性效果.结论:使用油酸改性的Fe3O4联合应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的HCPT磁性脂质体粒径均一,稳定分散,包封率较高,磁靶向性好.

  • 微透析技术在脑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吉恋英;杨志宏;孙晓波

    介绍微透析技术在脑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从药物跨越血脑屏障特性、药物转运、药物在脑内不同区域分布,以及神经递质和能量代谢产物变化、外源性药物的脑保护作用等方面,来介绍微透析技术在脑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微透析技术能够实现对脑特定部位细胞外液中的内源性及外源性化合物的持续检测及动态观察,是脑内药代动力学、脑缺血研究的重要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 微透析技术在药物局部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邓亚利;陈道阳;周莉玲

    目的:对微透析采样技术研究靶向给药制剂局部药动学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方法:用Web of Science,CNKI数据库检索,检索时间近5年内,关键词为微透析与局部药动学,按照靶向部位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微透析采样技术与其他检测技术联用,可在体、实时检测局部组织药物浓度,在心、肝、肺、结肠、脑、皮肤、关节、肿瘤、硬外膜、耳蜗、眼组织部位局部药动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结论:微透析采样技术在靶向制剂体内评价及局部药动学研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三七皂苷R1脑、血液微透析探针的体内外回收率分析

    作者:陈腾飞;刘建勋;姚明江;宋文婷;林力

    目的:建立三七皂苷R1脑、血液微透析探针的体内外回收率的测定方法,考察流速、药物质量浓度、探针使用次数对回收率的影响,并进行探针回收率体内稳定性研究,为三七皂苷R1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透析法和反透析法进行三七皂苷R1脑、血液微透析探针体内、体外回收率的研究,采用LC-MS/MS测定微透析液中三七皂苷R1的质量浓度,计算探针回收率.结果:在流速为1.5 μL·min-时,三七皂苷R1脑、血液探针体内回收率在10 h内保持稳定,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4.0%和33.2%;恒定质量浓度下,探针体内外回收率均随着流速(0.5,1.0,1.5,2.0,3.0μL· min-)的增加而减小,脑、血液探针的体外正透析法测得的回收率分别为(36.0±1.7)%,(23.5±1.6)%,(14.2±0.5)%,(8.0±0.7)%,(5.4±0.5)%和(61.6±2.6)%,(48.0±4.1)%,(33.0±2.8)%,(24.1±1.2)%,(18.9±1.1)%,正、反透析法所测得的探针体外回收率一致,且体内和体外回收率结果也一致;恒定流速下,三七皂苷R1质量浓度(50,200,500,1 000μg·L-1)对脑、血探针回收率均无影响;使用≤3次的探针,经过恢复处理后,仍能够保持较高的回收率.结论:反透析法测定的体外回收率与体内回收率一致,且与正透析法测定的体外回收率一致,说明反透析法能够作为研究三七皂苷R1回收率的测定方法;探针体内回收率在10h内保持稳定,说明微透析技术能够用于三七皂苷R1脑细胞间液药代动力学、血液药代动力学的同步研究.

  • 血液微透析技术分析阿魏酸口服给药后药代动力学过程

    作者:刘聪敏;白洁;杜守颖;陆洋;李鹏跃

    目的:应用血液微透析技术测定阿魏酸口服给药后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采用浓差法(增量法和减量法)考察探针回收率的日内稳定性及灌流速度、阿魏酸质量浓度、温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通过零净流量法测定阿魏酸体外回收率,并将结果与浓差法所测回收率进行比较.采用血液微透析法进行体内药动学研究,HPLC测定透析液中阿魏酸含量.结果:探针回收率日内稳定性良好;体外回收率与阿魏酸质量浓度无关,与灌流速度成指数型负相关;温度越高,回收率越高;利用零净通量法能准确地测定透析介质中阿魏酸含量及回收率;增量法、减量法及零净通量法测定的回收率一致.在2.5 μL·min-1流速下,体内平均回收率(28.69±1.95)%,口服给药后阿魏酸9.33 min达峰值,消除半衰期12.52 min.结论:微透析取样技术可用于阿魏酸的药动学研究,减量法可作为体内微透析研究中阿魏酸回收率的测定方法.

  • 微透析采样考察麻黄-桂枝药对配伍对麻黄碱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郑芳昊;罗佳波

    目的:考察麻黄-桂枝药对配伍对麻黄碱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通过考察流速、药物浓度等因素,确立适合麻黄碱微透析采样的技术条件.采用微透析采样技术,分别收集大鼠给予麻黄碱、麻黄和麻黄-桂枝药对配伍水煎液的血液透析液样品,通过LC-MS测定给药不同时间的麻黄碱浓度.采用DAS 3.0软件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比较不同给药组间的药动学差异.结果:麻黄碱微透析采样的技术条件为流速1.5μL· min-,取样间隔20 min,样品质量浓度0.1~3.0mg· L-1.不同组别间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无显著性差异.与麻黄碱组相比,麻黄-桂枝(3∶2)配伍组的达峰时间(Tmax)和药峰浓度(Cmax)均无显著性差异;消除半衰期(T1/2)和平均驻留时间(MRT)显著缩短,表观分布容积/生物利用度(Vz/F)显著降低,清除率/生物利用度(CLz/F)显著增加.与麻黄组相比,配伍组Cmax无显著性差异;Tmax显著降低,T1/2和MRT显著缩短,Vz/F显著降低,CLz/F显著增加.结论:麻黄-桂枝药对配伍后加速了麻黄碱在体内的代谢,可能是桂枝降低麻黄相对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 在体皮肤微透析分析制川乌-白芍配伍对芍药苷局部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杨华生;黎晓丽;吴维刚;吴璐

    目的:考察制川乌对白芍中芍药苷经皮转运的影响,从经皮转运角度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协同增效作用机制.方法:以昆明种清洁级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经皮给予白芍凝胶、制川乌-白芍凝胶和白芍-氮酮凝胶,采用皮肤微透析取样技术,建立HPLC测定透析液中芍药苷的浓度,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14∶ 86),检测波长230 nm;利用DAS 2.0软件计算局部药动学参数,采用扫描电镜考察药物对小鼠皮肤角质层的影响.结果:白芍凝胶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平均滞留时间(MRT0-t),半衰期(t1/2),达峰时间(Tmax)和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3.28±1.01)mg·L-1·h,(3.95 ±0.32)h,(0.92±0.44)h,(2.00±0)h和(0.72 ±0.24) mg·L-1;白芍-制川乌凝胶组MRT0-t,AUC0-t,t1/2,Tmax和Cmax分别为(3.35±0.08)h,(10.64±1.24) mg·L-1·h,(1.32±0.67)h,(1.00 ±0)h和(3.06±0.38)mg·L-1,白芍-氮酮凝胶组AUC0-t,MRT0-t,t1/2,Tmax,Cmax分别为(59.82±13.51) mg·L-1·h,(3.67±0.08)h,(0.89±0.16)h,(2.67 ±0.29)h和(13.24 ±4.14) mg·L-1.与白芍凝胶组比较,制川乌-白芍凝胶组AUC0-t和Cmax均显著增大,Tmax明显缩短.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制川乌作用皮肤后,角质层细胞间隙明显增加,且与氮酮对皮肤的作用类似.结论:制川乌-白芍配伍能显著提高芍药苷的透皮吸收,达到配伍“增效”的目的,这可能与制川乌降低角质层的屏障作用有关.

  • 首乌方对美多芭诱发异动症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内糖代谢的影响

    作者:刘洋;焦玥;孙丹丹;王丹巧;赵小亮;张美玉

    目的:探讨首乌方对美多芭诱发异动症模型大鼠行为学指标及其纹状体细胞外液糖类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多巴胺(6-OHDA)脑内立体定位注射造成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模动物分为美多芭组和美多芭+首乌方组,另设假手术组.所有动物连续给药22d,在第1、7、14、21天给药后对大鼠进行异常不自主运动(AIM)评分.第22天采用微透析技术对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进行取样,并采用ISUCSflex分析仪监测样本中葡萄糖、乳酸水平动态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美多芭组、美多芭+首乌方组AIM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与美多芭组相比,美多芭+首乌方组AIM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2天,与假手术组相比,美多芭组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葡萄糖、乳酸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美多芭组相比,美多芭+首乌方组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葡萄糖、乳酸水平降低(P<0.05).结论:首乌方配伍美多芭改善异动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症状,其作用机制或与其改善LID大鼠脑内糖类物质代谢障碍有关.

  • 微透析-HPLC-ECD联用技术用于香附四物汤对大鼠脑内5-HIAA动态变化的评价

    作者:刘培;段金廒;刘睿;郭建明;唐于平

    原发性痛经被认为是与性激素紊乱伴随月经前的孕酮减少有关.下丘脑的单胺和其代谢产物可能参与了这个病理过程.用微透析结合HPLC-ECD快速鉴定正常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下丘脑中的5-HIAA.微透析样品中5-HIAA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是1.5ng/mL和5.0ng/mL.校准曲线在10-250ng/mL的浓度范围内为线性.痛经模型大鼠的5-HIAA的含量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增加,表明原发性痛经导致5-HIAA的增加.经过香附四物汤的治疗,5-HIAA的含量降低,显示香附四物汤通过降低下丘脑的5-羟色胺的代谢率从而减轻原发性痛经的疼痛综合症.

  • 氧化苦参碱体内外微透析回收率的研究

    作者:张岩;何治芬;汤湛;张雅雯;王胜浩;王俏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浓度、灌流速度及试验方法对同心圆和线性两种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影响.方法:以氧化苦参碱为试验药物,分别测定药物不同浓度、不同灌流速度下,两种探针体外正向、反向回收率及体内反向回收率.结果:探针回收率均与药物浓度无关,与灌流速度成反比;两种探针各自的体外正向、反向回收率相似,且均大于体内反向回收率;同心圆探针的回收率大于线性探针.结论:探针回收率的测定是采用微透析研究药动学的重要试验,可为氧化苦参碱的体内药物浓度确定指明适用的方法.

  • 针刺对急性脑缺血诱发的远隔脑区递质及能量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

    作者:刘婧;贾宏洋;于晓蕾;毛群燕;杨丹红

    目的:观察针刺“水沟”穴对缺血性中风大鼠双侧纹状体内细胞外液谷氨酸(Glu)、乳酸(Lac)含量的变化.方法:清洁健康SD大鼠100只,予左右两侧纹状体行微透析套管埋植术.术后随机选择5只为空白组,余大鼠复制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侧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针刺1组与针刺2组连续针刺3d,同时采集透析液,造模后第7天不针刺但采集透析液.空白组、模型组及对侧模型组均以相同时间、频率收集透析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紫外法(HPLC-FLD/DV)分别检测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Glu和Lac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①Glu结果显示:对侧模型组Glu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1组各时间段透析液中Glu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针刺2组各时间段Glu含量也均低于对侧模型组(P<0.05).②Lac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纹状体微透析液中Lac含量高于对侧模型组(P<0.05).针刺1组Lac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2组Lac含量均低于对侧模型组含量(P<0.05).结论:脑缺血后脑内能量代谢呈双侧性神经递质代谢紊乱,即缺血后大脑存在远隔功能障碍;针刺“水沟”穴可有效降低缺血性中风大鼠双侧纹状体细胞外液中Glu及Lac含量.

365 条记录 1/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