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左旋多巴在大鼠血液和纹状体细胞外液中的药动学行为

    作者:林翠鸿;王长连;黄品芳;刘亦伟;柯蒙;俞昌喜

    目的 探讨左旋多巴在大鼠血液和纹状体细胞外液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方法 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左旋多巴48mg·kg~(-1)和苄丝肼12 mg·kg~(-1)后,采用脑微透析活体取样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给药后6 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和纹状体细胞外液左旋多巴浓度,应用3P87药动学程序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 左旋多巴在血浆及纹状体细胞外液药-时曲线均符合一室模型,左旋多巴在纹状体细胞外液半衰期(t_(1/2))、达峰时间(t_(max))、达峰浓度(ρ_(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63.25±25.80)min,(34.21±8.70)min,(112.98±76.85)μg·L~(-1),(14 443±8 744)μg·min·L~(-1)(n=7),血浆t_(1/2),t_(max),ρ_(max),AUC_(0→∞)分别为(78.94±7.95)min,(6.763±3.579)min,(4 373±1 815)μg·L~(-1),(509 940±134 619)μg·min·L~(-1)(n=7),其中左旋多巴在纹状体细胞外液和外周血t_(1/2)相近(P>0.05),而纹状体t_(max)远大于外周血(P<0.01).结论 左旋多巴在血液和作用靶部位纹状体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不完全一致,血药浓度变化规律不能完全反映药物在脑内变化情况.

  • 磷酸川芎嗪鼻用pH敏感型原位凝胶大鼠血液和脑部药动学研究

    作者:晏亦林;刘宏伟;周莉玲

    目的 研究磷酸川芎嗪(TMPP)鼻用pH敏感型原位凝胶(TMPP凝胶)大鼠血液和脑部药动学.方法 大鼠鼻腔给予TMPP凝胶和TMPP溶液后,利用血液微透析与脑部微透析技术同步进行血液药动学与脑部药动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计算透析液中TMPP的浓度,用Kinetica 4.4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两种鼻腔给药制剂在大鼠血液和脑部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TMPP溶液组和凝胶组血液中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5.0±1.0),(35.0±1.0)min;ρmax分别为(5.857±1.3),(5.848±1.0)μg·mL-1;AUC0~∞分别为(529.9±68.6),(642.7 ±54.3)μg·min·mL-1.脑部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5.0±1.0),(35.0±1.0)min; ρmax分别为(7.134±0.8),(6.738±1.1)μg·mL-1;AUC0~∞分别为(615.4±71.2),(801.4 ±67.5)μg·min·mL-1.结论 TMPP凝胶易于通过鼻腔吸收进入脑部,并能起到缓释效应.

  • 在体血管微透析技术的建立及对大鼠体内丹参素药动学参数的研究

    作者:吕良;张恒义

    目的 建立自由活动大鼠颈静脉血管微透析技术,比较大鼠在麻醉与清醒两种状态下丹参素药动学的差异.方法 设计颈静脉微透析组件,包括颈静脉导管、导管固定装置、阻塞管及软微透析探针,可预先手术将导管插入实验动物颈静脉,另一端用导管固定装置固定在动物背部.另在下肢静脉处植入给药导管,一并在背部固定.手术恢复后,将微透析探针沿导管插入血管,在动物自由活动状态下进行血液微透析采样.10只SD大鼠分两组,每组5只,作颈静脉微透析预处理后,通过给药导管按40 mg·kg-1单剂量静注丹参素,分别在麻醉与清醒状态自由活动状态下进行血液微透析,应用HPLC紫外检测器测定透析液样品中丹参素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成功获得清醒自由活动状态与麻醉状态下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药-时曲线,计算得到大鼠在清醒与麻醉状态下丹参素药动学参数,分别为:AUC 0-∞(3 517.3±7 754.5)、(10 739.8±2 458.8)mg·min·L-1;MRT 0-∞(37.0±7.7)、(67.7±3.8)min;t1/2zeta(69.6±33.4)、(123.1±16.1)min;Pmax(290.0±90.3)、(256.4±15.5)mg·L-1;CLz(11.7±2.0)、(3.9±1.0)mL·min-1;Vsaz(423.8±57.0)、(260.9±58.9)mL·kg-1.结论 成功建立了自由活动大鼠颈静脉血管微透析技术.应用该技术对丹参素在清醒自由活动和麻醉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状态下的药动参数有显著性差异.取血等强应激可能影响药动学过程,因此自由活动大鼠血液微透析技术有可能成为药动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 微透析法研究磷酸川芎嗪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

    作者:叶勇;周莉玲;晏亦琳;黄秋洁

    目的 测定磷酸川芎嗪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方法 采用微透析法测定磷酸川芎嗪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用反透析法进行探针回收率校正.血浆蛋白结合率用:f=(p0-pf)/p0计算.结果 磷酸川芎嗪与牛血清白蛋白、人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浆、大鼠血浆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79.51±1.66)%、(68.34±1.43)%、(56.17±1.44)%和(70.97±2.19)%.结论 磷酸川芎嗪与血浆蛋白具有中等强度的结合,采用微透析进行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可行.

  • LC-MS/MS测定乙酰谷酰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血、脑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

    作者:邓玲;万海同;虞立;周惠芬;陈建真;何昱

    目的 测定乙酰谷酰胺及其体内分解产物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的血、脑微透析的体外回收率,为乙酰谷酰胺在血液及脑内的药动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LC-MS/MS测定血、脑微透析液中乙酰谷酰胺、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的浓度,计算探针回收率;考察不同灌流速度、不同药物浓度对探针体外正、反透析法回收率的影响.结果 3种检测成分血、脑探针的回收率均与流速成反比,与药物浓度无关,体外正、反2种透析法得到的探针回收率相近.同时,探针体外回收率在6h内保持稳定.结论 反透析法能够作为乙酰谷酰胺体内回收率的测定方法,微透析技术能够用于乙酰谷酰胺血、脑药动学的研究.

  • 微透析结合HPLC-ECD测定头孢他啶在大鼠血中含量及其药动学研究

    作者:左代英;吴英良;曹悦

    目的研究头孢他啶在大鼠血中的药动学.方法采用血液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以甲醇-0.25mol·L-1 Na2HPO4(10:90)(pH 7.0)为流动相,检测电压为800mV,在线分析静脉注射头孢他啶(90mg·kg-1)后大鼠的血药浓度,经过体内回收率校正后,用3P87程序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头孢他啶在0.1~100.0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所测血药浓度经3P87程序拟合后药-时曲线符合一室模型,t1/2为27.82 min,cmax为189.40μg·mL-1,AUC为7603.00μg·min·mL-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能满足头孢他啶药动学分析的需要,为药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学上的参考.

  • 醋酸地塞米松和地塞米松磷酸钠的油水分配系数与其经皮渗透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熊璐琪;李国锋;苏碧雅;刘媛;王琳

    目的 探讨脂溶性醋酸地塞米松和水溶性地塞米松磷酸钠的油水分配系数与其体外经皮渗透速率及体内皮下透过药物总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了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法测定醋酸地塞米松和地塞米松磷酸钠在不同pH环境中的油水分配系数,并采用改良型Franz扩散池装置通过体外透皮扩散实验得到两种药物的经皮渗透速率,更采用徽透析技术通过将线性探针植入大鼠腹部皮下得到两种药物的体内皮下透过总量,再分别对醋酸地塞米松和地塞米松磷酸钠的上述三种参数进行相关性考察.结果 在本实验研究的脂溶性及pH范围内,醋酸地塞米松的体外经皮渗透速率与油水分配系数的回归方程为Y=4.682-0.03x,r2=0.906,其体内皮下透过药物总量与油水分配系数的回归方程为Y=720.786-0.63x,r2=0.896,均具有良好的负相关性;地塞米松磷酸钠的体外经皮渗透速率与油水分配系数的回归方程为Y=7.923+3.393X,r2=0.939,其体内皮下透过药物总量与油水分配系数的回归方程为Y=21.324+14.558X,r2=0.875,均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 随着pH值的增加,醋酸地塞米松的油水分配系数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体外经皮渗透速率和体内皮下透过药物总量则成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地塞米松磷酸钠的油水分配系数及其体外经皮渗透速率、体内皮下透过药物总量则随着pH值的增加而均不断减小.因此,两种不同脂溶性的地塞米松外用制剂的pH值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增大(或减少)可能会对该两种药物的体外经皮渗透速率及体内皮下透过药物总量产生性质不同(增大或减少)的影响,从而对此两种药物经皮给药疗效的发挥也可能具有性质不同的影响作用.

  • 盐酸川芎嗪大鼠鼻腔给药脑内药动学研究

    作者:李范珠;冯耀荣;冯健

    目的 研究盐酸川芎嗪(TMPH)经大鼠鼻腔给药后的脑内药动学特性.方法 采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以清醒自由活动大鼠为实验模型,连续收集盐酸川芎嗪鼻腔和静脉注射给药后大鼠脑内纹状体透析液,HPLC测定其浓度,并经回收率校正后,以WinNonlin4.0.1药动学软件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MPH鼻腔给药5 min后脑纹状体中的药物浓度为(1.43±0.29)mg·L-1,而静脉注射后在相同时间点入脑不显著.鼻腔给药的pmax低于静脉注射,分别为(3.43 ±0.46)和(4.67±0.76)mg·L-1,但二者的tmax,AUCo-t,AUC0-∞,MRT,CLs近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MPH鼻腔给药后可迅速吸收入脑,且吸收量与静脉注射近似,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给药途径.

  • 人参皂苷Rg1脑、血微透析探针体内外回收率研究

    作者:陈腾飞;刘建勋;宋文婷;林力;张颖

    目的 以人参皂苷Rg1为检测药物,研究脑、血微透析探针的体内外回收率.方法 采用正透析法和反透析法进行人参皂苷Rg1脑、血微透析探针体内、体外回收率的研究,采用LC-MS/MS测定微透析液中人参皂苷Rg1的浓度,计算探针回收率.结果 在流速为1.5 μL.min-1时,脑、血探针体内回收率在10 h内保持稳定,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7.0%和34.4%;恒定流速下,质量浓度(50,200,500,1 000 ng·mL-1)对脑、血探针回收率均无影响;恒定浓度下,探针体内外回收率均随着流速(0.5,1.0,1.5,2.0,3.0 μL·min-1)的增加而减小,脑、血探针的体外正透析法测的回收率分别为(40.6±4.3)%,(23.5±2.3)%,(17.7±0.8)%,(12.2±1.1)%,(8.8±0.6)%和(70.6±3.6)%,(46.0±2.1)%,(32.9±1.6)%,(25.6±0.7)%,(18.2±1.3)%,正、反透析法所测得的探针体外回收率一致,且体内和体外回收率结果也一致;使用不超过3次的探针,经过恢复处理后,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回收率.结论 反透析法能够作为人参皂苷Rg1脑、血微透析探针体内回收率的测定方法,微透析技术能够用于人参皂苷Rg1脑细胞间液、血液药动学的同步研究.

  • 双修饰眼镜蛇神经毒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经鼻黏膜给药后在大鼠脑内药动学研究

    作者:朱潇冉;柳琳;钱丽梅;杨慧;张幸国

    目的 研究双修饰眼镜蛇神经毒素脂质体[(Pep2(Pep1)-αCT-LP)]鼻黏膜给药后药物在大鼠脑中的药动学行为.方法 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二硬脂酰甘油磷脂乙醇胺-聚乙二醇-Pep1及二硬脂酰甘油磷脂乙醇胺-聚乙二醇-Pep2,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红外光谱(FTIR)验证产物结构.采用薄膜分散-后插入法制备双修饰眼镜蛇神经毒素脂质体,制得的脂质体考察形态、粒径、Zeta电位;采用超滤离心法测定脂质体包封率.应用大鼠脑微透析技术测定鼻黏膜给药后大鼠脑中枢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部位未修饰、单修饰以及双修饰眼睛蛇神经毒素脂质体药物浓度经时变化,用PKSolver软件处理药动学参数.结果 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证实二硬脂酰甘油磷脂乙醇胺-聚乙二醇-Pep1及二硬脂酰甘油磷脂乙醇胺-聚乙二醇-Pep2结构.制备的双修饰眼镜蛇神经毒素脂质体为球形或近球形,大小均一,粒径较小(115.8±1.86) nm,Zeta电位为(-13.77±0.75)mV,包封率为(32.75±1.12)%.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部位,双修饰眼镜蛇神经毒素脂质体大药物浓度(ρmax)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脂质体(P<0.05),ρmax、tmax、AUC0→∞分别为(244.72±3.15)ng· mL-1、(88.01±4.19) min、(89199.02±1922.99) ng·min·mL-1.结论 双修饰眼镜蛇神经毒素脂质体可以显著提高药物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部位浓度,该结果为研究蛋白多肽类药物经鼻黏膜给药的脑靶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 在体微透析技术研究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凝胶经皮给药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

    作者:李超;胡晋红

    目的 考察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凝胶经皮给药后大鼠皮肤和血液中低分子量肝素含量,评价其透皮药动学特征.方法 SD大鼠腹部脱毛后经皮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凝胶,应用微透析采样技术结合比色法测定大鼠皮肤中低分子量肝素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影响,通过剪尾取血和Coatest Heparin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液中低分子量肝素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影响.结果 低分子量肝素凝胶经皮给药后,大鼠皮肤药物浓度达峰时间(tmax)为270 min、皮下大药物浓度(cmax)是(4.40±0.54) IU· mL"、t1/2为(137.04±87.98) min、AUC0-t为(911.76±330.69) IU ·mL-1·min"、MRT0-t为(322.67±40.94) min;大鼠血液内药物浓度达峰时间(tmax)为540 min、血液内大药物浓度(cmax)是(2.23±0.40) IU·mL、t1/2为(294.99±183.74) min、AUC驰为(110.59 ±212.41) IU·mL-1·min、MRT0-t为(422.48±52.96) min.结论 在体微透析技术结合比色法可用于低分子量肝素凝胶透皮吸收药动学特征,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强.低分子量肝素凝胶经皮给药后具有缓慢透皮、浓度稳定的特点.

  • 基于皮肤、血液双位点同步微透析技术的雷公藤甲素纳米乳体内药动学研究

    作者:杨盟;杨帝顺;顾永卫;唐晓萌;刘继勇

    目的 采用皮肤、血液双位点同步微透析技术研究雷公藤甲素普通凝胶、纳米乳、纳米乳凝胶在大鼠皮肤和血液中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微透析系统包括皮肤线性探针和血管同心圆探针,分别用来测定雷公藤甲素在皮肤、血液中的回收率.SD大鼠腹部脱毛后植入皮肤探针、血管同心圆探针.以空白PBS为灌流液,平衡lh后各组动物腹部分别给予雷公藤甲素普通凝胶、雷公藤甲素纳米乳和雷公藤甲素纳米乳凝胶.每隔30 min收集1次透析液,连续收集12h.采用LC-MS测定透析液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结果 雷公藤甲素纳米乳和纳米乳凝胶皮肤和血液的AUC0-t明显高于雷公藤甲素普通凝胶,且雷公藤甲素纳米乳凝胶缓释效果更加明显,显著提高了雷公藤甲素的生物利用度.结论 皮肤、血液双位点同步微透析技术能够检测大鼠皮肤及血液内药物浓度,为雷公藤甲素的药动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 微透析与分析系统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柳琳;张幸国;李范珠

    目的 介绍微透析(microdialysis,MD)与分析系统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概述包括MD-液相色谱仪、MD-毛细管电泳仪,MD-质谱仪或MD-串联质谱仪和MD-生物传感器的MD-AS的研究进展,概述其种类及特点,并着重介绍其应用.结果与结论 MD与分析系统联用(MD-AS)能对小体积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实现了在线、实时、在体检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在体微透析研究条件性噪声对下丘听觉通路谷氨酸水平的影响

    作者:谢华顺;宋为明;上官棣华;李学佩;王伟;王丽;朱丽

    目的:了解不同声刺激对听通路下丘谷氨酸水平的影响,以探讨条件噪声对听觉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2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成4组,每组5只,包括空白对照组、单纯条件给声组、单纯强声组和联合给声组,采用脑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不同给声条件后大鼠下丘谷氨酸的水平,于声刺激前后进行听觉功能的的评估.结果 :声刺激后动物平均听阈分别为:条件给声组(31.0±2.2)dB感觉声压级(ssound pressure level,SPL),单纯强声组(47.0±2.7) dB SPL;联合给声组(36.0±2.2) dB SPL.各组动物谷氨酸水平分别为: 空白对照组(56.3±23.9)×10-7 mol/L,单纯条件给声组(162.9±64.1)×10-7 mol/L,单纯强声组(310.5±78.5)×10-7 mol/L,联合给声组为(113.6±38.1)×10-7 mol/L.结论 :声刺激可使下丘的谷氨酸释放增多,先期给予的条件性噪声刺激造成谷氨酸的消耗,当再暴露于强噪声时可减轻谷氨酸的过度释放,致其兴奋性毒性作用减低,使听觉功能受到保护.

  • 异氟烷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递质机制

    作者:孙永海;岳云;王云

    目的:阐明异氟烷预处理脑保护作用的神经递质机制及其保护作用是否具有限时性.方法:1.4%异氟烷+空气连续吸入5d预处理大鼠,后一次预处理24h后缺血.采用清醒全脑缺血模型.观察清醒、缺血及再灌注后海马组织间液谷氨酸递质浓度改变及再灌注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变化,记录翻正反射恢复的时间及运动功能评分.双盲记数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和TUNEL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全脑缺血10min、15min后预处理组BIS及翻正反射恢复好于对照组;谷氨酸递质浓度变化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全脑缺血15min,预处理组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预处理组缺血10min、15min海马CA1区神经细胞计数及锥体细胞凋亡明显好于对照组.全脑缺血20min两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异氟烷预处理对非致死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有限时性;其脑保护作用与降低谷氨酸递质浓度无关.

  • 微囊化牛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偏侧帕金森病样猴的行为及神经生化效应

    作者:王振福;薛毅珑;钟大光;崔忻;李新建;马小军;王鲁宁;朱克

    目的:观察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脑内移植对偏侧帕金森病(PD)样猴的行为和脑组织液中单胺类物质含量的影响;评价微胶囊的免疫隔离效果.方法:以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为材料包裹BCC.右侧颈内动脉注射甲基-苯基-四氢吡啶(MPTP)诱发PD样猴模型.将微囊化、非囊化BCC或空微囊分别植入PD样猴右侧尾状核和壳核,观察PD样猴行为、尾状核及壳核微透析液中单胺类物质的变化.结果:囊化组(n=6)和非囊化组(n=2)移植后1周开始PD样猴左侧上肢活动明显增加,阿朴吗啡(Apo)诱发的异常旋转次数减少.非囊化组猴在移植1~2个月后主动行为及Apo诱发的异常旋转圈数逐渐退回到移植前水平;而移植囊化BCC 6只PD样猴的异常行为纠正效果,在观察的7个月内仍存在.空囊组(n=1)PD样猴异常行为无变化.移植前PD样猴右侧壳核、尾状核细胞外液中DA、DOPAC和HVA水平较左侧明显降低(P<0.05).移植后2、7个月时,囊化组右侧壳核、尾状核细胞外液中DA、DOPAC和HVA水平较移植前明显提高(P<0.05),但仍低于左侧的水平.结论:PD样猴脑内移植BCC后异常行为明显改善,微囊组的纠正效果明显优于非囊化组,其移植区DA及其代谢产生明显增加.APA微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能明显延长BCC在异种脑内存活和发挥作用的时间.

  • 外排转运蛋白P-糖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对氟康唑脑内分布的影响

    作者:王威;郑娜;邵龙;蒋胶胶;张家堂

    目的 探索表达于血-脑屏障上的外排转运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resistance protein,BCRP)对氟康唑脑内分布的影响.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n=6)∶股静脉注射氟康唑20 mg/kg,为对照组;B组(n=6)∶注射氟康唑前30 min股静脉注射P-gp抑制剂维拉帕米5 mg/kg;C组(n=6)∶注射氟康唑前30 min股静脉注射BCRP抑制剂泮托拉唑40 mg/kg.建立大鼠脑微透析模型,静脉给予氟康唑后连续采集脑细胞外液,并同步采集血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样本中氟康唑浓度并计算氟康唑的血-脑屏障透过率.通过比较加用抑制剂组与对照组氟康唑血-脑屏障透过率的差异来判断两种外排转运蛋白对氟康唑脑内分布的影响.结果 A组大鼠血-脑屏障透过率为62.7%±12.4%,B组大鼠血-脑屏障透过率为81.4%±15.5%,B组显著高于A组(P<0.05);C组大鼠血-脑屏障透过率为63.0%±12.1%,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外排转运蛋白P-gp参与了血-脑屏障对氟康唑的抵抗,其抑制剂可显著提高氟康唑的血-脑屏障透过率;BCRP未参与血-脑屏障对氟康唑的抵抗,加用其抑制剂不能改变氟康唑的血-脑屏障透过率.

  •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卡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作者:安潇;肖湘生

    目的 借助微透析技术精确取样测定犬肺组织中游离药物浓度,计算卡铂支气管动脉灌注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比静脉化疗的变化趋势,为临床介入给药提供参考.方法 实验犬分为介入组和静脉组,首先CT下经皮穿刺肺内植入微透析探针,然后介入组支气管动脉灌注卡铂200 mg,静脉组静滴同量药物.给药毕收集透析液进行测定,以3P87程序处理数据,计算出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无论是支气管动脉给药还是静脉给药,肺内卡铂药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均与伴吸收相的二室开放模型为拟合,不过两者代谢动力学参数却各有不同.介入组卡铂AUC(药时曲线下面积)值[(321.17±18.96)μg·L-1·h]明显高于静脉组[(185.75±33.21)μg·L-1·h](P<0.01);介入组Vc(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值[(13.81±3.35)mg·L·μg-1]明显小于静脉组:[(31.25±2.66)mg·L·μg-1,P<0.01].动脉给药相比静滴卡铂α值和tl/2α变化不明显,但β值明显减少,tl/2β显著延长,清除率Cl值减少.结论 与静脉给药相比,支气管动脉灌注并不影响卡铂代谢的基本变化趋势,但确实带来部分药代动力参数的改变.动脉给药使卡铂的吸收相缩短,峰浓度升高,分布相则影响不大,但消除相明显延长.动静脉给药药代动力学的差异提示临床介入不能简单套用静脉化疗的用量及频次,对卡铂而言宜适当减低剂量以及间隔较长的时间.

  • 动态观察谷氨酸浓度在围生期缺氧惊厥鼠脑内的变化及拉莫三嗪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王明欢;邓燕;蒋犁;胡燕;何农跃

    目的 本次实验主要应用微透析技术动态监测生后10 d(P10)缺氧惊厥鼠脑内主要兴奋性氨基酸(EAAs)——谷氨酸(Glu)浓度的变化,观察其与惊厥的发生及远期脑损伤的关系,探讨拉莫三嗪(LTG)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66只P10新生鼠随机分成3组:缺氧-NS组(n=22);缺氧-LTG组(n=22)和常氧-NS组(n=22).P10造模过程中,用微透析技术连续5h动态监测鼠脑内Glu浓度;P29、30,Y-型电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P30戊四氮测量大鼠的惊厥阈.结果 P10缺氧惊厥鼠脑内Glu浓度明显升高(P<0.01),缺氧240min降至低点,但整个过程中Glu浓度均始终高于正常基础值(P<0.05).预先注射LTG显著降低Glu的浓度(P<0.05).P29时,缺氧-LTG组大鼠Y-型电迷宫测试中达到学会标准所需次数明显少于缺氧-NS组(P<0.01),24 h记忆保持率高于缺氧-NS组(P<0.01);缺氧-LTG组大鼠对戊四氮的惊厥阈值较缺氧-NS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围生期缺氧后出现脑内Glu浓度立即升高,并有持续升高效应,拉莫三嗪对其有抑制作用,并改善了缺氧惊厥鼠在发育期(P30)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降低对致痫药物的敏感性.所以,拉莫三嗪可能通过迅速并持续降低Glu浓度,对围生期缺氧导致惊厥的动物模型起到远期的神经保护作用.

  • 微透析监测技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作者:赵卫华;黄楹

    微透析技术为微侵袭、连续动态监测活体脑细胞外液神经生化物质变化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微透析技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进行连续监测,通过对细胞外液中葡萄糖、乳酸、丙酮酸等脑能量代谢指标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甘油等生化物质代谢变化的监测来研究脑血管痉挛、脑缺血以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同时随着更多有潜在价值的标记物的发现,aSAH的微透析监测范围更加广泛.

365 条记录 6/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