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LC-MS/MS技术研究黄芩苷在脑、血微透析探针体内外回收率

    作者:陈腾飞;刘建勋;张颖;林力;宋文婷;姚明江

    为进一步研究黄芩苷的入脑行为及脑细胞间液药代动力学,对黄芩苷在脑、血微透析探针的体内外回收率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采用LC-MS/MS测定脑、血微透析液中黄芩苷的浓度,计算探针回收率;分别采用增量法、减量法考察不同流速(0.50,1.0,1.5,2.0,3.0 μL·min-1)对探针体外回收率的影响;采用增量法考察不同浓度(50.00,200.0,500.0,1 000 μg·L-1)、探针使用次数(0,1,2)对体外回收率的影响;采用减量法考察在大鼠体内探针回收率稳定性及流速对回收率的影响,并与体外结果进行比较.在同一浓度下,黄芩苷的脑、血探针体外回收率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降低;在同一流速下,探针回收率与黄芩苷的浓度无关;使用后并经过恢复处理的脑、血探针,在使用2次后,探针的回收率没有明显的变化;增量法和减量法所测得的体外回收率基本相同;减量法测得的体内回收率与体外结果相近,且脑、血探针体内回收率在10 h内的稳定性均良好.研究结果表明减量法能够作为研究黄芩苷体内回收率的测定方法,微透析技术能够用于黄芩苷在脑细胞间液药代动力学、血液药代动力学的同步研究.

  • 微透析技术基于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的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江晓;刘莉;李沙沙;张斌;李雪玲;刘志刚;刘强

    以大鼠为动物模型,分别给予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及其普通软膏1 g,以生理盐水为灌流液,灌流速度为5mL·L-1,每隔20 min收集1次,共收集12 h,采用HPLC法测定丹皮酚的含量,研究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及其普通软膏在大鼠皮下组织液及血液中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并对其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探针体外回收率Rin vitro为(54.80±1.50)%,体内回收率Rin vivo为(54.58±4.61)%;皮肤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与普通软膏相比,显著提高了药物在皮肤组织液中的浓度,起到了缓释、长效作用.血液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与普通软膏相比,丹皮酚较少的进入血液中,药物浓度平稳.故该研究所构建的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有望为皮肤湿疹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制剂.

  • 雪上一枝蒿甲素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研究

    作者:唐红艳;陈晓兰;吴玉梅;魏文珍;戴雅洁

    该研究建立UPLC-MS/MS测定雪上一枝蒿甲素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分析方法,采用浓度差法(增量法,减量法)测定其体外回收率,并考察灌流液的pH,流速,浓度,温度对回收率的影响,以探讨微透析技术用于雪上一枝蒿甲素体内药动学研究的可行性.该试验建立的UPLC-MS/MS分析方法在要求范围内线性良好,色谱的专属性、回收率、精密度等均符合微透析样品的研究要求.增量法和减量法测得回收率无显著差异;相同条件下,探针的体外回收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与探针周围雪上一枝蒿甲素的浓度无关.结果表明,微透析技术可用于雪上一枝蒿甲素药动学研究,反透析法即减量法可用于雪上一枝蒿甲素体内微透析回收率的测定.

  • 阿魏酸、川芎嗪微透析脑探针回收率测定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廖卫国;王利胜;范文涛;李周;余健烨;廖丰蕴;吴银爱;巴文强;王玎

    建立阿魏酸(FA)、川芎嗪(TMP)微透析探针的体内外回收率校正方法,考察影响回收率的因素,为进一步的体内微透析试验提供依据.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透析液中FA,TMP的含量,分别计算探针的回收率;利用浓度差法(增量法、减量法)分别考察流速、浓度、温度对FA,TMP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的影响,并考察了探针体内回收率的稳定性.增量法和减量法在相同的条件下所测得的探针体外回收率近似相等;相同的条件下,FA,TMP探针体外回收率在流速为1~2.5μL·min-均随着流速增加而降低,在25 ~42℃均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加;而在同一流速下,探针体外回收率与FA,TMP浓度均无关;此外,FA,TMP的探针回收率在4个浓度循环中的变化基本保持稳定,且均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表明浓度差法的日内重复性良好.脑探针在大鼠体内8h内的回收率可维持相对稳定,但不同的脑探针回收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提示每次在体动物实验均需进行探针的回收率校正.微透析技术可用于FA,TMP的脑局部药代动力学研究,反透析法可作为体内同时研究FA,TMP探针回收率的测定方法.

  • 羟基喜树碱微透析回收率的体外研究

    作者:谢毅;凌家俊;古锦辉

    目的:建立羟基喜树碱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测定方法,考察影响回收率的因素,为体内微透析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浓度差法(增量法、减量法)测定羟基喜树碱探针回收率,考察流速、浓度、温度对回收率的影响,并考察回收率的稳定性.结果:增量法和减量法测得的回收率一致;回收率与探针周围媒介浓度无关,稳定性良好,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结论:微透析技术可用于羟基喜树碱药动学研究,反透析法可用于羟基喜树碱体内微透析回收率的体内测定.

  •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花椒挥发油在体经皮促透作用研究

    作者:兰颐;杨琳;史大勇;王英新;吴学萍;谢璇;吴清

    该文拟采用经皮微透析技术测定花椒挥发油对不同脂溶性中药成分皮肤药动学行为的影响,评价其在体经皮促透特征.选择川芎嗪和葛根素作为亲脂性和亲水性模型药物,采用浓差法考察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与传递率,采用反向渗析法测定药物探针在体回收率;以常用化学促透剂氮酮为阳性对照,测定不同浓度花椒挥发油对川芎嗪和葛根素的皮肤药动学行力影响.结果显示,2种模型药物探针回收率与传递率相等,药物在渗析膜间无相互作用,川芎嗪和葛根素的在体相对回收率分别为59.17%,19.85%.在体经皮试验表明花椒挥发油对川芎嗪具良好促透效果,且呈浓度依赖性关系,5%花椒挥发油的在体促透倍数(ER)为98.64,比氮酮佳浓度的促透效果更好(3%氮酮,ER=89.11);同时,花椒挥发油也可显著增加葛根素的在体经皮吸收,也表现出浓度依赖性关系.因此,该研究进一步证实花椒挥发油作为经皮促透剂的良好促透性能,为其在中药外用制剂中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 西地那非对室颤猪心肌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作者:袁伟;武军元;王国兴;张茜;李春盛

    目的 通过分析室颤猪模型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心肌组织液中儿茶酚胺与乳酸水平的变化,研究西地那非预处理对复苏后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北京长白猪24头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进行致颤:盐水组,西地那非组与假手术组.西地那非组于致颤前40 min将西地那非0.5 mg/kg用0.9%氯化钠溶液配制成40 mL溶液一次性灌胃;盐水组则给予同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40mL灌胃;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干预.在8 min的无干预室颤后,对盐水组和西地那非组进行开胸心肺复苏.分别于基础时及自主循环恢复后4 min、1h、6h测定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数据.利用微透析探针留取室颤中及复苏后各时间段的心肌组织液,对其中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与乳酸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自主循环恢复后24h留取心肌病理样本,分析心肌细胞与细胞内线粒体变化.结果 除基础状态外,西地那非组心肌组织液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与乳酸水平均低于盐水组(P<0.05或P<0.01).西地那非组累积除颤能量低于盐水组(P<0.05).西地那非组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均优于盐水组(P<0.05).盐水组心肌组织与线粒体的病理变化较西地那非组更严重.结论 西地那非预处理可以有效地减低室颤猪模型心肌组织中儿茶酚胺与乳酸的水平,进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复苏后的心功能.

  • α-氨基丁酸为内标物高效液相法测定脑微透析液中氨基酸含量

    作者:张绍东;翟晶;张淑珍;罗芳

    目的研究以α-氨基丁酸(AABA)为内标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大鼠脑微透析液中的神经递质类氨基酸含量.方法以AABA为内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大鼠脑微透析液中的神经递质类氨基酸含量,采用OPA柱前衍生,ODS-C18色谱柱,荧光检测器,AABA作为内标,使用磷酸缓冲液和甲醇二元梯度洗脱方法,35 min内完成.结果氨基酸与内标在给定条件下分离良好,每种氨基酸的回收率为88.2%-102.3%,线性回归相关系数平均为0.998±0.0015,每种氨基酸的检测限为1.0-8.6ppm.结论本方法准确、灵敏,可用于微透析样品中氨基酸的测定.

  • 盐酸左氧氟沙星在大鼠胰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刘德鼎;肖和平;王卓;周佳;宋彬;杨琳;刘瑞;黄怡

    目的 研究盐酸左氧氟沙星在大鼠胰腺组织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采用微透析技术对大鼠胰腺组织和血液进行同步取样,联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实时检测胰腺组织和血液中盐酸左氧氟沙星的浓度变化,所得药物浓度数据用WinNonlin软件处理.结果 大鼠血液中的游离左氧氟沙星浓度在给药后10 min时高,为(65.23±12.9)μg/ml,胰腺组织在20 min到达峰浓度(30.56±3.22)μg/ml,然后持续下降;给药后20 min时胰腺组织的药物浓度开始高于血清,并持续至100 min,然后下降,两者浓度始终保持接近.血液、胰腺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914.38±205.73)min·μg~(-1)·ml~(-1)和(2465.11±258.56)min·μg~(-1)·ml~(-1).结论 微透析采样技术联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客观地反映药物在组织和血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盐酸左氧氟沙星具有较高的胰腺组织药物浓度.

  • 利用微透析技术研究美罗培南在正常大鼠和脓毒症大鼠不同靶部位的回收率

    作者:郭松喜;王英;刘春生;周静超;张睢扬;王丹

    目的 探讨美罗培南微透析探针在正常大鼠和脓毒症大鼠不同靶部位的回收率.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为两组:假手术组(1只)和脓毒症组(3只).分别将探针置入大鼠的皮肤、肌肉、血管及肺部,收集样品,测定不同部位的回收率.结果 对于所研究的靶部位(肺、血管、皮肤及肌肉),正常大鼠回收率分别为30.14%±7.62%、26.20%±0.14%、25.90%±1.28%、13.95%±0.32%,脓毒症大鼠回收率分别为46.43%±1.50%、45.96%±1.78%、33.93%±0.39%、39.48%±2.38%.美罗培南在正常大鼠所研究靶部位的回收率均低于脓毒症大鼠靶部位的回收率,对于正常大鼠及脓毒症大鼠在研究的靶部位中均是肺部回收率高.结论 美罗培南为高蛋白结合率药物,肺部蛋白含量低,而美罗培南肺部吸收少,出现肺部回收率高的现象.通过微透析技术研究正常大鼠和脓毒症大鼠不同靶部位的回收率,可推算出不同靶部位的药物浓度.

  • 深低温停循环脊髓损伤的微透析研究

    作者:刘宁宁;孙立忠;郑军;田良鑫;龙村

    目的 运用微透析技术观察猪深低温停循环过程中脊髓神经细胞间液中的各种物质变化,探讨脊髓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6只小型香猪,于腰2段脊髓中植入微透析针.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循环降温30 min至直肠温度为20℃,停循环60 min,复温和并行循环120 min.在固定时间点采集微透析样本,检测氨基酸和能量代谢物质含量,观察变化趋势.结果 停循环期间丙酮酸明显降低,乳酸/丙酮酸比值达到高峰.复温后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甘油显著升高.降温时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明显升高.天门冬氨酸、牛磺酸和甘氨酸在复温时升高明显.结论 停循环过程中,神经元细胞的能量代谢被明显抑制.复温中能量代谢率有所恢复,细胞处于高糖、高乳酸的环境中.降温时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升高,复温中天门冬氨酸、甘氨酸和牛磺酸均显著升高,可能与脊髓损伤有关.

  • 微透析技术实时检测肾热缺血后葡萄糖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张树栋;闫龙涛;林雨青;卢剑;侯小飞;马潞林;毛兰群

    目的 探讨应用微透析技术研究兔肾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皮质葡萄糖浓度变化规律的可行性. 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其中实验组10只,麻醉后游离出右肾及其动静脉,将微透析探针置入肾背侧皮质内,复方氯化钠溶液持续灌注平衡60 min后,连接电化学分析系统,阻断肾动静脉60 min,然后开放动静脉,观察60 min.利用电化学方法实时在线检测肾透析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对照组10只,仅游离出肾动静脉而不结扎,同样留置微透析针取样,连续检测葡萄糖浓度,比较2组在正常灌注期、缺血期和再灌注期葡萄糖浓度的变化. 结果 葡萄糖电极的电流响应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微透析针的回收率在(63.6±2.1)%.实验组兔肾皮质正常状态下测得的透析液葡萄糖浓度为(1.89±0.37)mmol/L,缺血期葡萄糖浓度为(0.69±0.12)mmol/L(LSD检验,P=0.000),缺血期较自身正常灌注期降低(36.7±2.4)%;再灌注期葡萄糖浓度为(0.62±0.14)mmol/L(LSD检验,P=0.000).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缺血期(t=-11.975,P=0.000)和再灌注期(t=-11.993,P=0.000)葡萄糖浓度显著降低. 结论 应用微透析与活体在线电化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方便、灵敏检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葡萄糖水平,可以较好地实时反映肾皮质缺血状态.

  • 肾动静脉全阻断模型下活体实时检测肾皮质内抗坏血酸变化的研究

    作者:侯小飞;闫龙涛;林雨青;马潞林;毛兰群

    目的 建立兔肾动静脉全阻断模型,研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兔肾皮质内抗坏血酸浓度的实时变化规律.方法 试验用白兔16只,其中实验组8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麻醉后,手术分离出左肾及动静脉,将微透析探针沿肾长轴插入肾皮质内,平衡60 min后接入实时电化学分析系统.正常血流灌注状态下测量肾内抗坏血酸基础值20 min后将肾动静脉全部阻断,60 min后开放动静脉,观测60 min,实时监测整个过程肾透析液中抗坏血酸浓度的变化.同法处理对照组,对照组仅游离肾动、静脉而没有全阻断血管.结果 实验组正常状态下透析液抗坏血酸浓度为(18.9±7.5)μmol/L,缺血期抗坏血酸平均浓度为(24.8±11.3)μmol/L,缺血期较自身正常灌注期平均升高31.2%[(24.8-18.9)/18.9].再灌注期肾皮质透析液抗坏血酸浓度平均为(23.3±8.9)μmol/L,再灌注期较自身正常灌注期平均升高23.3%[(23.3-18.9)/18.9].实验组内缺血期肾皮质抗坏血酸浓度较自身正常灌注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再灌注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抗坏血酸是反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敏感指标,应用微透析-电化学法实时测定抗坏血酸水平可以实时反映肾皮质缺血状态,为研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建立良好的技术方法.

  • 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对猴帕金森病模型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作者:赵旭东;周晓平;刘汉华;李葆明;胡小吾;李凤前;尤本明

    目的 探讨长期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对猴帕金森病模型纹状体细胞外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 成功制作猴右侧帕金森病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模型2只,分别在打开脉冲发生器前和开机后的不同时间点应用微透析的方法对纹状体细胞外液进行取样(开机后1周、1、8、12个月).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开机前后的尾状核和壳核细胞外液的谷氨酸、γ-氨基丁酸、牛磺酸的含量变化.结果 在长期高频电刺激下,电极侧壳核和尾状核的谷氨酸含量在开机后的各时间点较开机前明显增加.电极侧尾状核及壳核的γ-氨基丁酸含量在开机后1周、1个月时均较开机前明显增加(P<0.05),但在开机后8、12个月时γ-氨基丁酸含量较开机前、开机1周、1个月时又明显下降(P<0.05).电极侧壳核和尾状核的牛磺酸含量在开机后较开机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 丘脑底核长期高频刺激可以增加纹状体区细胞外液中谷氨酸和牛磺酸的含量,明显降低γ-氨基丁酸的含量,改善偏侧猴帕金森病模型的症状.

  • 亚低温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血管痉挛大鼠脑代谢的影响

    作者:徐翔;黄慧玲;只达石;赵卫华;莫丽冬;梁伟伦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鼠对脑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常温组和亚低湍治疗绀,每组10只.另用4只观察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分布,6只备用.采用两次枕大池注血制作模型.亚低温组用冰袋全身降温,维持体温在31~33 ℃;对照组和常温组维持体湍在37~38 ℃.于第2次注血后第5天进行连续检测8 h,检测指标包括脑微透析液中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乳酸/丙酮酸比值(L/P).结果 脑微透析液中葡萄糖水平:常湍组(0.44±0.08)mmol/L<亚低温治疗绀(0.53±0.03)mmol/L<对照组(0.74±0.06)mmol/L;丙酮酸水平:常温绀(20.0±2.4)mmol/L<亚低温治疗绀(28.8±6.3)mmol/L<对照组(35.9±7.6)mmol/L;乳酸水平:亚低温治疗绀(0.66±0.05)μmol/L<对照组(0.93 ±0.06)μmol/L<常温组(1.91±0.32)μmol/L;L/P比值:亚低湍治疗绀(28±12)<对照组(35±10)<常湍组(108±26).住8 h内重复测量的其他指标变化亦呈上述变化趋势.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后经亚低温治疗,可通过降低实验动物的脑氧耗量,维持细胞能量代谢以及减轻乳酸堆积等作用,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 微透析在缺血性卒中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张潇;赵钢

    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区与半暗带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单胺类递质及能量代谢产物生成的紊乱对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起到重要作用.微透析(microdialysis)作为一种实时、在体、连续的检测细胞间液生物活性分子变化的实验方法,在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中得到越发广泛地应用.现就国内外此领域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 脑梗死 微透析
  • 丘脑底核电刺激对大鼠黑质网状部及苍白球细胞外神经递质的影响

    作者:初君盛;张斌;张建国;张颖

    目的 通过电刺激正常及癫痫大鼠丘脑底核(STN),研究黑质网状部(SNr)及苍白球(GP)细胞外液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变化,探讨电刺激治疗癫痫的机制.方法 正常大鼠和癫痫大鼠各加只,将刺激电极植入一侧STN,分别用130 Hz和260 Hz进行刺激,同时在同侧的SNr和GP收集细胞外液,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其Glu和GABA的含量.结果 癫痫大鼠SNr的GABA基础值明显高于正常大鼠.电刺激使两组SNr的GABA明显升高.130 Hz和260 Hz刺激明显增高两组GP和SNr的Glu含量,但130 Hz的更显著.结论 SNr细胞外GABA升高在STN电刺激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电刺激增加了GP细胞的活动,STN电刺激治疗癫痫机制不能单纯解释为"功能的毁损".

  • 丘脑底核电刺激对猴偏侧帕金森病纹状体神经递质的影响

    作者:周晓平;刘汉华;顾靖;曹依群;李葆明;胡小吾;姜秀峰;赵旭东

    目的 探讨应用微透析技术在慢性STN-DBS对纹状体细胞外液多巴胺及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已经成功安装脑深部刺激电极的偏侧PD猕猴模型2只,分别在打开脉冲发生器前、后的不同时间点取样(开机后8h、1周、1个月、2个月).应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方法检测开机前后的尾状核和壳核细胞外液的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结果 电极侧壳核和尾状核的DA在开机后8h、1周、1个月、2个月相应地分别较各自开机前的DA含量增高了39%、91%、111%、114%和31%、91%、106%、102%(P<0.05).电极侧壳核和尾状核HVA/DA在开机后8h分别较各自开机前增高了186%和91%(P<0.05),而开机后1周、1个月、2个月HVA/DA较开机前无明显变化(P>0.05).电极侧的多巴胺周转率在开机后的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电极侧(P<0.01).结论 STN-DBS可有效的改善猴偏侧PD模型的症状,应用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发现在给予有效电刺激后可增加刺激侧纹状体细胞外液的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为STN-DBS治疗帕金森病提供理论依据.

  • 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伏隔核内多巴胺水平变化

    作者:胡伟倪;刘俊秀;毛兰群;马芙蓉

    目的 探讨边缘系统核团纹状体伏隔核中多巴胺浓度的变化在耳鸣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大剂量水杨酸钠诱导建立的耳鸣动物模型,利用活体微透析技术结合单胺类物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纹状体伏隔核内多巴胺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水杨酸钠引起大鼠纹状体伏隔核多巴胺水平显著性的升高,高达到基础值的(321±97)%,之后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生理盐水对照组仅有轻微上升.结论 大鼠纹状体伏隔核内多巴胺水平的显著性升高可能与水杨酸钠诱导的耳鸣产生有关,该实验结果为边缘系统参与耳鸣的发生提供直接的实验证据.

  • 水杨酸钠对大鼠下丘多巴胺水平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俊秀;刘轶君;毛兰群;李学佩;马芙蓉

    目的:探讨听觉中枢核团下丘内多巴胺水平的变化在耳鸣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水杨酸钠诱导建立的耳鸣动物模型基础上,利用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方法,活体、动态研究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下丘内多巴胺水平的变化。结果水杨酸钠引起大鼠下丘多巴胺水平显著性地降低。大约3小时后下丘内多巴胺水平降至低,达到基础值的49±9%,然后缓慢的升高,大约5小时后恢复到基线水平。生理盐水对照组未引起任何明显的变化。结论大鼠下丘内多巴胺水平的显著性降低可能与水杨酸钠诱导的耳鸣产生有关,这些活体数据为多巴胺这一调节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递质参与耳鸣的发生提供直接的实验证据。

365 条记录 3/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