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FAT10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刘蓓;王琼;范军;贺玉娟;付军;孙幼芳;曾桃英

    结直肠癌(CCT)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道肿瘤中,其发病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而居第三位,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1].有研究报道,我国CCT也是由低发趋向于高发,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05年CCT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达17.2万和9.9万,已超过美国[2].FAT10(Diubiquitin,双泛素)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肿瘤相关基因,由16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属于泛素蛋白家族中的泛素样修饰蛋白(UBLs),分子量18 KD,由两个泛素样部分前后融合而成,它的N端有29%、C端有36%与泛素相同[3,4].FAT10参与各种基本的细胞行为,包括信号转导、蛋白易位、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5,6].近来研究发现FAT10的表达上调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Lee等[7]研究发现FAT10在肝癌、宫颈癌、卵巢癌等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FAT10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CCT样本FAT10基因mRNA的表达,分析FAT10表达与CC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旨在为CCT的预防、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分子.

  • 肿瘤相关基因分析方法

    作者:胡蓉;易粹琼;王家驰

    关键词: 肿瘤相关基因
  • 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的抗体制备与细胞定位研究

    作者:张鹏;鄢和新;董辉;何雅琴;洪毅;王红阳

    PCP-2是王红阳教授等于1996年在胰腺癌细胞株中克隆并鉴定的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R-PTPs)家族的新成员[1],可通过近膜区与重要的肿瘤相关基因β-catenin相互作用.

  • 关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作者:王深明;林颖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根据美国2010年发布的数据,2009年全美女性新发乳腺癌病例以207090例高居榜首,大大超过第2位消化系统肿瘤125 790例,死亡共39 840例;而男性也有1970例新发病例.随着工业化发展,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死亡率在不断上升,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实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以基因工程、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自动化筛选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认识逐步深入;各种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信号传导通路、肿瘤相关基因的发现与功能鉴定,使阐明细胞恶性转化机制成为可能.目前围绕乳腺癌的实验研究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组织芯片研究直肠癌中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

    作者:林茂松;陈卫昌;黄俊星;杨斌;张宝峰;方静;周琼;胡莺;郜恒骏

    目的 探讨人直肠癌和相应癌旁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取54例直肠癌、40例癌旁直肠黏膜组织制成54点和130点两块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直肠组织芯片中p53、cyclinD1、bcl-2、β-catenin、c-myc、CAX-2以及nm23-h1的表达. 结果 p53、cy-clinD1、bcl-2、β-catenin、c-myc、COX-2以及nm23-h1在直肠癌和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53与bcl-2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332,P=0.001),β-catenin与c-myc的表达呈正相关(r=0.447,P=0.000).在直肠癌组织中,β-catenin与年龄有关,>60岁患者中β-catenin表达率高于<60岁患者(P=0.032).βcatenin和bcl-2虽与组织学有关,但却表现为分化程度高组织表达率高(P=0.001,P=0.006).cyclinD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P=0.039),与其他病理资料无关。nm23-h1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远处转移以及Duke分期有关(P=0.003,P=0.022,P=0.002),与其他临床病理资料无关.p53、c-myc、COX-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无关. 结论 p53、cyclinD1、bcl-2、6-catenin、c-myc、COX-2以及nm23-h1的异常表达与直肠癌的发生可能有关,尤其是p53、cyclinD1、bcl-2的高表达可能有助于直肠癌的早期诊断.cyclinD1的表达可能还参与了直肠癌的临床进展,nm23-h1与肿瘤的转移相关,该基因的低表达预示肿瘤的较强侵袭潜能.

  • EBV相关胃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璇;严米娅

    1964年Epstein、Barr和Achong在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观察到病毒颗粒,命名为Epstein-Barr病毒(EBV).EB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又名人类疱疹病毒4型(human herpesvirus 4,HHV-4).在全球成年人口中大约有98%携带此病毒,其感染常常无症状或者不发病[1].人是其唯一宿主,感染后长期潜伏可引起鼻咽癌(NPC)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霍奇金病、T细胞淋巴瘤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重点转移到EBV感染与其他肿瘤之间的相关性,如研究EBV与胃癌、乳腺癌、肝细胞癌、平滑肌肿瘤等的相关性.1993年, Tokunaga等将胃癌细胞内存在EBV者(以EBV基因组中的EBER阳性为标准)定义为EBV相关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其余为非EBV相关胃癌(non- EBVaGC).本文就EBV相关胃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 肿瘤相关基因的筛选策略

    作者:刘复兴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因素(遗传、理化及感染因素)、多步骤的贯穿一系列分子事件(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生物过程.细胞染色体的异常和基因的缺陷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986年,美国麻省总医院的Thaddeus Dryia和哈佛大学的Robert Weinbergd等成功克隆出第一个抑癌基因Rb并由WH Lee等完成全序列测定.自此肿瘤相关基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研究开始进入高潮期并延续至今,一百多种癌基因和二十多种抑癌基因被相继发现.目前有关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方向有:①以研究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为主攻方向,主效应基因与环境易感基因研究并重;②遗传机制与表遗传结合研究;③功能基因型(genotype)和表型(phenotype)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等.肿瘤相关基因的筛选一直为研究者所重视,新方法不断出现.

  • 组织芯片技术及其在胃癌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邵志滨;谢海龙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各种恶性肿瘤前列,但是其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组织芯片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芯片,组织芯片技术自问世以来在肿瘤分子病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胃癌研究中,它为胃癌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为寻找胃癌相关基因、进一步筛选和研究胃癌基因芯片的差异表达基因、寻找和检测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的生物分子标记,进而阐明其发病分子机制和进行有效预防提供了捷径.

  • 儿童肿瘤临床分子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张柳蕙(综述);吴晔明(审校)

    分子诊断是指对编码与疾病相关的各种结构蛋白、酶、抗原抗体、免疫活性分子基因的检测。目前儿童肿瘤的临床分子诊断主要依赖于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是恶性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由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和其它肿瘤相关基因及其产物异常表达所产生的一些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已经知道肿瘤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生与细胞分化、凋亡、转移及血管生成等多种信号传导途径紊乱有关。同种表型的肿瘤可具有不同发生机制,遗传背景上也可有差异。正是基于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不断认识,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在近二十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 C-myc、P16和Bcl-2蛋白在胆管癌中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灼日;吴金术;毛先海;田秉璋

    目的 检测胆管癌组织中C-myc、P16、Bcl-2蛋白表达,探讨其与胆管癌病理的关系及其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胆管癌、癌旁组织、胆管囊状扩张症组织及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胆管组织中C-myc、P16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 C-myc、P16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C-myc、P16阳性率在高、中分化腺癌中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P<0.05);C-myc、P16阳性率在Ⅰ级胆管癌明显高于Ⅱ、Ⅲ级胆管癌(P<0.05);癌旁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为100%,明显高于癌组织(P<0.05);Bcl-2阳性率在不同组织学级别中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无转移组和有转移组组间比较,C-myc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和Bcl-2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myc、p16蛋白表达特征可反映胆管癌生物学行为和恶性程度,Bcl-2过度表达与胆管癌变过程有关,可能是胆管癌的早期事件.

  • Bax mRNA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灼日;吴金术;毛先海;蒋波;田秉璋

    目的 检测胆管癌组织中Bax 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探讨Bax mRNA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32例胆管癌组织及10例癌旁组织Bax mRNA表达;用原位末端TUNEL法检测相应组织中细胞凋亡.结果 癌旁组织的Bax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组织(P<0.05);癌旁组织的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癌组织(P<0.05);在胆管癌组织中,Bax mRNA 阳性表达率与其凋亡指数及凋亡阳性细胞的分布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胆管癌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受到抑制,Bax mRNA表达低下或缺失参与了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 鼻咽癌组织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作者:许亮国;谢鹭;王磊;何志巍;杨玉文;姚开泰

    目的和方法:用Clontech公司的AtlasTMHuman Cancer cDNA Expression Array对人胚鼻咽、正常成人鼻咽、HNE1细胞、鼻咽低分化鳞癌、肺癌和头颈部其它3种肿瘤588个与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在选定的91个基因中,有36个基因的鼻咽癌组织中表达加强,51个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下调的基因相对较多.

  •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及癌旁组织Annexin Ⅱ表达失调变化

    作者:齐义军;王立东;焦新英;冯笑山;范宗民;高珊珊;何欣;李吉林;常扶保

    背景与目的:作者对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正常人和食管癌患者蛋白质组差异蛋白分析发现Annexin Ⅱ是主要差异候选蛋白之一.本研究通过分析该地区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及癌旁形态学正常食管上皮(normal epithelium,NOR)、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asal cell hyperplasia,BCH)、不典型增生(dysplasia,DYS)和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CIS)中Annexin Ⅱ动态表达状况,探讨Annexin Ⅱ在ESCC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了河南食管癌高发区33例ESCC手术标本和癌旁NOR,以及BCH、DYS和CIS中Annexin Ⅱ蛋白表达变化:另应用RT-PCR方法检测了ESCC手术标本和癌旁NOR中Annexin Ⅱ mRNA差异表达情况.结果:在90.6%的NOR中有Annexin Ⅱ蛋白表达,免疫染色评分≥4,随着病变加重其表达下降,CIS时Annexin Ⅱ蛋白完全失表达的比例达到了50.0%.高分化SCC时Annexin Ⅱ蛋白表达又升高.而后随着SCC失分化表达逐渐降低,低分化SCC中45.4%病灶Annexin Ⅱ失表达.但RT-PCR并没有检测到NOR和SCC中Annexin ⅡmRNA的差异表达.结论:Annexin Ⅱ表达增强或降低可能与癌前病变逆转或进展相关,并有可能成为高危人群筛查及食管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

  • 基于PCR的消减杂交法克隆脑胶质瘤肿瘤相关基因和抑癌基因

    作者:邓艳春;王吉村;刘新平;季少平;药立波

    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是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运用基于PCR的消减杂交法克隆脑胶质瘤肿瘤相关基因和抑癌候选基因,并探讨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方法:从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提取mRNA,反转录成cDNA,然后采用基于PCR的消减杂交法克隆脑胶质瘤肿瘤相关基因和抑癌基因.结果:在肿瘤相关候选基因组克隆到人星形细胞内富含的磷酸蛋白PEA15(phosphoprotein enriched in astrocytes of 15)和酸性纤维蛋白生长因子(aci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同源物等基因,在抑癌候选基因组克隆到干扰素诱导蛋白17和ndr2等.ndr2在正常脑组织中广泛表达,在胶质瘤组织内无表达.结论:ndr2基因是抑癌候选基因,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 脑胶质瘤细胞体外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相关基因表达

    作者:朱汝森;许成杰;兰柳波;陈兴贵;梁远生;尹延庆

    目的:观察与人脑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后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hMSCs)中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初步评估hMSCs在人脑胶质瘤环境中的生物安全性在致瘤性方面的风险。方法将hMSCs与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于体外共同培养5d后,通过肿瘤基因芯片、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实验检测hMSCs中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与单独培养的 hMSCs 对比,与人脑胶质瘤细胞 U251共同培养后的 hMSCs 中存在 SPINT2、TK1、STC1、MMP1、CCND1、SORT1、SEPT6、CDC20、SHB、CDK5、RELA、XRCC4、KIT、CTPS、CAPNS1及ETV6等16个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明显上调(3倍以上),而无一基因表达下调;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癌基因KIT、CAPNS1、TK1、MMP1、CCND1、CDC20、RELA以及STC1在共培养组hMSCs中呈表达上调;Western-blot结果显示癌基因KIT、MMP1、CCND1以及RELA的蛋白水平在共培养组hMSCs中呈表达上调。结论 hMSCs在脑胶质瘤细胞的影响下可出现部分癌基因的高度表达,提示了对于hMSCs应用于对脑胶质瘤进行基因治疗的生物安全性在致瘤性方面的风险需引起关注及深入研究。

  • 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分析

    作者:朱汝森;徐如祥;姜晓丹;蔡颖谦;邹雨汐

    目的 检测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Md-NSCs)中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评价其致瘤性. 方法 将体外培养并鉴定过的Md-NSCs作为实验组,以新鲜正常成人骨髓细胞去红细胞作为对照组.用人肿瘤基因芯片检测2组细胞440个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实时定量RT-PCR检测2组细胞癌基因MYC、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Notch同源物2(Notch2)、斯钙素1(STC1)、整合素α3(ITGA3)、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5b (STAT5b)、Ras同源物基因家族成员C (RhoC)、无翅型小鼠乳腺肿瘤病毒(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Wnt1)的表达. 结果 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Md-NSCs中有66个肿瘤相关基因呈高度表达.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Md-NSCs中癌基因MYC、MMP2、Notch2、STC1、ITGA3、STAT5b、RhoC、Wnt1均呈高度表达,与基因芯片检测的结果相符.各高度表达基因及其表达倍数分别为:MYC (4.35 ×100)、MMP2 (2.84 ×100)、Notch2 (2.87×100)、STC1 (3.41 ×102)、ITGA3 (2.22×102)、STAT5b(6.99×100) 、RhoC(4.92×100) 、Wnt1(3.64×100). 结论 大量的肿瘤相关基因在Md-NSCs呈高度表达,其中部分基因的激活已被证实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

  • 双氧水对鼻咽癌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姚运红;钟守军;熊晖

    目的: 观察H2O2对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CNE-2Z)生长、增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用MTT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Western Blot等检测H2O2诱导CNE-2Z后增殖能力、EGR-1、p53、p16、Cyclin D1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H2O2可不同程度地抑制CNE-2Z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同一时间点各实验组细胞抑制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制率与H2O2浓度间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的抑制率较MTT更明显.CNE-2Z无EGR-1、p16蛋白表达,可见p53、Cyclin D1蛋白表达;诱导培养后EGR-1、p53、 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一定浓度的H2O2能抑制CNE-2Z细胞生长,其作用可能与EGR-1及p53蛋白表达增强有关;Egr-1基因在CNE-2Z中具有可诱导性,在肿瘤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逸临

    随着肿瘤发病分子机制的逐步揭示和分子生物学Ё技术的发展,肿瘤基因及其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现在人们知道,所有肿瘤的发生都是由于一些肿瘤相关基因的改变而产生,为了使癌变细胞能逃避机体免疫机制的控制,终发展成肿瘤,通常需要积聚5~9次基因改变.

  • 探讨结直肠癌与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的关系

    作者:赵昌;唐卫中

    DNA错配修复基因(DNA mismatch repair gene)首先在细菌和酵母中发现,在人类基因组中也存在类似物.这种基因的突变在人类遗传性非息肉型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和散发性结直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SCRC)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NA错配修复基因既非癌基因,也非抑癌基因,是另一类肿瘤相关基因,这是继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之后,在肿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又一重大进展[1].错配修复基因(MMR)是一类和人类的错配修复反应有关的基因, 包括hMSH2、hMLH1、hMSH3、hMSH6、hPMSH1和hPMSH2等基因.其中,又以hMSH2为尤为重要.本文现就错配修复基因hMSH2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综述如下.

  • p53家族新成员-p63基因的类型、功能及应用

    作者:廖芝玲;邓卓霖

    p53是研究得为广泛和深入的肿瘤相关基因,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野生型p53为肿瘤抑制基因,而突变型具有致癌作用,其家族成员直至1997年才陆续被发现,分别是p73和p63.

107 条记录 5/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