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创伤外科杂志

创伤外科

创伤外科杂志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 창상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4237
  • 国内刊号: 50-112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创伤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张连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下肢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行负压封闭引流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华英

    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为四肢骨折后较为常见且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主要因为四肢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等受到牵拉而出现的表面皮肤完整性的破坏[1] ,影响其正常的血液循环与组织功能[2]. 以往传统的无菌敷料覆盖以凡士林纱布为主[3] ,并实施长时间换药治疗,待创面好转后进行2期缝合或游离植皮,该方法治疗周期长,通过对创面的频繁换药,患者痛苦大,医疗费用高,且医疗任务重强度大[4]. 负压封闭引流( VSD)能确保创面血液循环,减少组织水肿,阻隔创面细菌进入,还具有一定的促进肉芽组织血管再生的作用[5-6]. 本研究主要总结笔者医院近年针对骨折合并皮肤缺损者实施VSD技术的临床经验.

  • 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脑膨出的4种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张晓亮;朱端权;蒋向东

    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严重颅内高压的重要方法,但去骨瓣减压术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膨出,少部分顽固性脑膨出因突出的脑组织不断膨出、嵌顿、坏死、感染,继而又造成邻近脑组织的瘀血、水肿及坏死,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1].2014年1月—2017年1月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采取4种方法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脑膨出患者84例.

  • 内固定物取出及松解术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 肘关节骨折术后重度僵硬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冬松;甄相周;郭前进;陈宏峰

    严重肘关节骨折术后需长时间制动,易造成肘关节的僵硬. 而严重肘关节僵硬对生活影响较大,一般需要手术治疗.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0 年1月—2015年12月共收治21例因肘关节骨折所致肘关节严重僵硬的患者,给予内固定物取出、松解术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架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初始纤维蛋白原及D2聚体水平与多发伤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冯珂;黄存;卜亚飞;陈中伟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及D2聚体(DD)水平与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2017年8月—2018年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收治多发伤患者189例,男性141例,女性48例;年龄1~78岁,平均40.5岁;按ISS评分分为25分25分(C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受伤初期的临床资料,分析了患者的FIB和DD水平变化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在受伤早期,患者严重程度与FIB水平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与DD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DD在25分25分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多发伤患者的FIB及DD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异常,可通过其评估早期多发伤患者的病情,对多发伤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 股骨近端直型髓内钉对股骨前侧皮质撞击 的影响及进针点的选择

    作者:王昊;方诗元;王叙进;徐磊;杨家赵;刘雷

    目的 分析股骨近端直型髓内钉对股骨前侧方皮质撞击的影响因素,寻求相对理想的髓内钉入针点.方法 2010年1月—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80例行股骨近端髓内钉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115例;年龄59~92岁,平均72.2岁.由3位骨科医生通过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将股骨侧位片放大6倍观察髓内钉钉尖与股骨前侧皮质接触即定义为撞击.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股骨前弓角、BMI,并对撞击患者的上述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同时在股骨侧位片上将股骨近端分成前、中、后3等份,观察髓内钉轴线所在位置并比较差异性.结果 180例股骨近端髓内钉中,出现撞击106例(撞击率58.8%);其中男性31例,女性75例;年龄65~92岁,平均73.4岁;股骨前弓角(12.1±1.4)°,BMI(33.6±1.8)kg/m2;回归分析提示与前侧皮质撞击有关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BMI和前弓角.股骨近端进针点前1/3的撞击发生率23.8%,低于中1/3(66.1%)以及后1/3(84.6%)的发生率.结论 老年女性通常合并较大的股骨前弓角,较大的前弓角是导致髓内钉与股骨皮质撞击危险因素,临床上对股骨前弓角较大者应尽量避免选用短直钉.在进针点上应在股骨近端的前侧1/3,而非传统的中后1/3.

  • 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联合缝匠肌骨瓣 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作者:陈凯腾;庞有旺;郑季南;洪庆南;方钧;李达

    目的 评价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联合缝匠肌骨瓣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6年7月解放军180医院采用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联合缝匠肌骨瓣移植治疗的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患者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28~64岁,平均34.5岁.左髋15例,右髋11例.前期行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20例,非手术治疗6例,且均在前期治疗6个月内明确诊断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术后嘱患者定期来院摄片随访,并在术后6、9、12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26例患者均获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2个月.全部患者股骨颈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8个月,平均6.3个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但有2例患者在1年内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存在关节面塌陷并出现患肢短缩.按Harris评分系统评估髋关节功能:优14例,良10例,差2例,优良率92.31%.结论 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内固定联合缝匠肌骨瓣移植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术后骨折愈合率高,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颈部大血管爆炸伤研究现状

    作者:朱勋志;欧阳荣键;周旭华;谭颖徽

    单兵防护装备在现代战争中普遍使用,头盔、防弹衣的保护,减少了头部、胸腹部战创伤的发生率.颈部需要灵活转动而易于暴露,使得颈部损伤更突出,故颈部战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颈部含有众多大血管,其损伤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现代战争中爆炸伤成为战斗减员的主要因素,爆炸所致颈部血管伤的致伤因素主要有破片、冲击波和钝性撞击等.如何提高颈部大血管战创伤的存活率是创伤救治中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综述了颈部爆炸伤亡流行病学特征和血管致伤机制,为加强对这类创伤的认识和提高救治水平提供参考.

  • 老年股骨颈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作者:黄成国;林泉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3种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为临床选择佳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7月—2016年7月福建省屏南县医院骨科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90例.其中加压空心钉组32例(加压组),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60~90岁,平均70.6岁.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组22例(PFNA组),男性8例,女性14例;年龄61~91岁,平均70.7岁.人工股骨头置换组36例(置换组),男性13例,女性23例;年龄60~91岁,平均74.2岁.经门诊复诊及通讯方式随访,分别对三组患者手术创伤(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治疗效果(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9.2个月.手术创伤:置换组手术时间多于加压组和PFNA组,分别为[(75.5±15.2)min、(60.3±15.3)min、(62.8±16.2)min],加压组和PFN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多于加压组和PFNA组,分别为[(11.8±1.9)cm、(6.2±1.6)cm、(8.7±1.7)cm](P<0.01).治疗效果:在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中,置换组比PFNA组、加压组短,分别为[(5.1±1.8)d、(8.6±1.9)d、(13.6±2.6)d]及[(7.7±2.8)d、(11.7±2.9)d、(18.7±3.1)d](P<0.01).术后12周,置换组在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比加压组及PFNA组快,加压组与PFN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置换组低于加压组及PFNA组(P<0.05),PFNA组与加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心加压螺纹钉可用于各类型骨折的治疗,特别是身体条件差的患者;需要早活动、靠近基底型的骨折患者可将PFNA固定作为首选;预期生存时间短(<10年)、骨质量差、骨折严重的患者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 颅脑创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分析及救治措施

    作者:陈雄辉;张鹏杰;徐峰;凌伟华

    目的 分析颅脑创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和有效救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颅脑创伤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26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19~75岁,平均38.1岁.伤后至急诊手术时间为1~6h.平均1.5h.顶枕部16例,额颞部10例.手术方式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中采取控制性降颅压策略,逐步释放颅内压.结果 术后存活20例,死亡6例.术后GOS评定:恢复良好7例,中残2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5例.结论 颅脑创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由多种因素引起,迟发性颅内血肿和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主要原因,及时复查头部CT明确急性脑膨出的原因,针对病因采取有效措施是降低致死、致残率的关键.

  • 经Wiltse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椎体内植骨治疗无神经症状的 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罗学勤

    目的 探讨经Wiltse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椎体内植骨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3月—2016年8月北大医疗鲁中医院收治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55~72岁,平均65.4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道路交通伤10例,摔伤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7d,平均2.8d.患者术前均无明显神经症状,均采用经Wiltse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椎体内植骨治疗.观察术前及术后VAS评分、伤椎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0个月.术后1、12个月VAS评分、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明显缓解,椎体高度无丢失.结论 经Wiltse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椎体内植骨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符合"微创"手术操作原则,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有效恢复伤椎的生物力学性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改良外踝上穿支皮瓣在跟骨术后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梁文勇;侯书健

    目的 探讨改良外踝上穿支皮瓣在跟骨术后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手足外科收治跟骨骨折术后需行皮瓣修复术的患者40例,按手术方式将其分成传统皮瓣修复术组(传统组)、改良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术组(改良组)各20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利用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估跟骨功能改善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改良组足跟肿胀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局部瘢痕、创面愈合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瓣颜色、皮瓣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行走、后足运动、足踝稳定性、对线、步态评分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较传统组的15.00%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能改善跟骨骨折患者的足跟外形及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自体血回输对四肢近端多发闭合性骨折患者的影响

    作者:田铸;张元松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对四肢近端多发闭合性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四肢近端多发闭合性骨折患者90例,男性65例,女性25例;年龄18~50岁,平均35.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所有入组患者在消除急性期水肿、生命体征平稳后,择期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实施手术治疗,根据术中出血情况,分为外源性浓缩红细胞补充组(补充组),自体血回收组(回收组).回收组: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18~50岁,平均35.6岁;补充组:男性33例,女性12例;年龄18~50岁,平均35.5岁.比较患者离开手术室时,其血常规结果中,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红细胞压积变化情况,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情况,干预后pH值、钾离子与钠离子水平,统计两组出现的围术期循环系统相关并发症.结果 干预后,回收组血常规相关指标中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红细胞压积分别为(10.5±1.1)g/L、(158.8±5.9)×109/L、(39.6±2.4)%均显著高于补充组的(8.6±0.9)g/L、(114.6±3.8)×109/L、(28.7±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回收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PT、TT、APTT分别为(13.7±1.1)s、(11.1±2.4)s、(21.6±1.3)s均短于补充组的(23.6±1.3)s、(21.6±2.5)s、(41.7±1.9)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1.7±0.1)g/L高于补充组(1.2±0.1)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收组pH值、回收组钾离子和钠离子水平均基本正常,且pH值高于补充组[(7.38±0.01)vs.(7.32±0.01)],钾离子低于补充组[(4.1±0.2)mmol/L vs.(5.6±0.3)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收组围术期循环系统出现的相关并发症中,如低血压、凝血功能障碍、心率增快及麻醉苏醒延迟等比例显著低于补充组(P<0.05).结论 针对四肢近端多发闭合性骨折而无法在术中使用止血带者,术中行自体血回收术,能有效地维持患者血常规与凝血常规稳定,保持内环境平衡,减少麻醉、手术对循环功能影响,提高治疗安全性.

  • 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 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

    作者:梁秀伟;文坤树;蔡勇平;高劲松;李晓江

    目的 对比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1月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锁定钢板内固定疗组46例(锁定钢板组)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组46例(传统组).锁定钢板内固定组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56~68岁,平均62.8岁;传统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57~66岁,平均61.7岁.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并对比术后第4周两组患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吡啶啉(PYD)、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等骨转化生化标志物水平,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锁定钢板组患者优良率93.48%,显著高于传统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对比,锁定钢板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肱骨头内翻角度明显降低,分别为[(216.56±42.73)mL vs.(427.31±67.32)mL、(2.76±0.59)°vs.(4.59±1.12)°].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86.18±11.42)d vs.(97.88±13.89)d、(9.43±1.33)d vs.(12.78±2.45)d、(3.45±0.52)周vs.(4.68±0.76)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对比,锁定钢板组患者PINP、BGP、BALP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95.87±10.42)ng/mL vs.(79.68±8.94)ng/mL、(9.12±1.0)μg/L vs.(6.37±0.86)μg/L、(75.39±8.97)IU/L vs.(67.87±7.66)IU/L].PYD、CTX、TRAP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25.92±3.14)U/L vs.(32.58±5.94)U/L、(4.63±0.52)ng/mL vs.(8.14±0.76)ng/mL、(1.33±0.15)U/L vs.(3.28±0.42)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并能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骨代谢,促进骨折端愈合,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阳性支撑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效果的影响

    作者:冼树强;李学良;潘德悦

    目的 研究阳性支撑、阴性支撑、中性支撑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6年1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80例,男性31例,女性49例;年龄54~88岁,平均71.4岁.根据复位后髋关节正位X线片中股骨干内侧皮质与股骨颈内侧骨皮质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组,即股骨干内侧皮质位于股骨颈内侧骨皮质外侧(阳性支撑组46例)、股骨干内侧皮质位于内侧(阴性支撑组19例)、近似解剖复位(中性支撑组15例).比较三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股骨近端外侧壁完整性、小转子完整性、术后及时尖顶距(TAD)以及术后3个月后TAD、颈干角、股骨颈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股骨近端外侧壁完整性、小转子完整性、术后及时TAD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影像学随访,阳性支撑组的TAD、颈干角改变较小(平均1.24mm和2.87°),而阴性支撑组变化较大(平均5.55mm和6.21°),中性支撑组变化小(平均1.04mm和2.81°),阴性支撑组TAD、颈干角改变与阳性支撑组、中性支撑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支撑组与中性支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长度变化的平均值在阳性支撑组、阴性支撑组、中性支撑组中分别为4.89mm、5.03mm、2.86mm,中性支撑组股骨颈长度变化与阳性支撑组、阴性支撑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支撑组与阴性支撑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恢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在复位时,应尽量解剖复位(中性支撑),若达不到解剖复位,允许骨折远端向外轻度移位,使股骨内侧皮质位于股骨颈内侧骨皮质的外侧(阳性支撑),如此能为骨折端提供有效的力学稳定,从而利于骨折愈合.

  • 成功救治闭合性胰十二指肠损伤1例

    作者:王小文;周松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33岁,2016年3月31日13:00时因交通事故,方向盘挤压致上全身多处疼痛7h入院,诉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伴肉眼血尿. 查体示全腹部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消失,腹腔穿刺抽出褐色浑浊血性液体. 腹部CT示肝挫裂伤、腹腔积液、积气、右肾挫裂伤(图1a、b);血生化示淀粉酶437U/L、脂肪酶1122U/L、白蛋白32.3g/L、谷丙转氨酶326.4U/L、谷草转氨酶279.0U/L;血常规示白细胞19.69 ×109/L、嗜中性粒细胞比例89.8%、血红蛋白112g/L;凝血酶原时间15.6s、国际标准化比率1.26.

  • 中国创伤基础研究与转化

    作者:杨策;蒋建新

    在《创伤外科杂志》创刊20周年的风雨历程中,我国创伤医学基础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在创伤救治理念上,一些有悖于创伤机体病理生理规律的陈旧观念或救治经验不断得到更新,许多重要研究成果逐步在临床得到转化应用.面对转化医学时代,基于4P医学模式,成功的创伤救治不仅需要借力创伤基础研究的新发现,更需要在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路径上克服一系列隐形壁垒和瓶颈.毫无疑问,创伤救治实践的成功也必将为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更多实证和信心.为此,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创伤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进展,并初步分析了创伤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现状,以期为我国创伤救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创伤医学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四肢损伤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作者:李翔

    近年来,我国四肢损伤呈现为高能量、高暴力损伤与高龄体弱的低能量骨折同步增多的现象.随着医学技术整体的进步,四肢损伤的救治也取得很大发展.本文从基础研究、损害控制理论、致伤机制的分析、新型内植物的研制、微创技术、计算机辅助治疗、加速康复外科等方面对目前我国四肢损伤治疗的现状和进展进行阐述.

  • 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术期损害控制与加速康复

    作者:张瑗;张峡;周跃

    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高龄患者髋部骨折的发生率、病死率、治疗成本逐年攀升,而顺应循证医学原则实施的临床对照研究和卫生经济学分析也与日俱增,但对其治疗模式的探讨仍无确定性结论,传统治疗模式和新兴治疗理念的并存使得大部分临床医生在工作过程中常常面临困难的选择.本文将高龄患者定义为WHO界定的老年(>75岁)以上的患者,纳入依据在于该人群髋部骨折的治疗集中体现了当前的学术争鸣.文章针对这部分患者人群的术前病理状态、基于获益/风险比的治疗选择、基于损害控制的外科技术、围术期加速康复等环节,从笔者所在学科的治疗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近期发表的若干专家共识和荟萃分析进行阐述,解读了目前领域内一些新观点、新认识,也提出了对当前临床实践中存在的误区的理解,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损害控制与加速康复提供参考意见.该意见根据循证医学可信度划分为V级.

  • 一种创伤性长骨骨折骨牵引定位装置

    作者:杨光;卢敏;胡权;罗晓兰;张天喜;喻安永

    骨牵引是将骨圆针穿入骨骼的坚硬部位,通过连接牵引绳将牵引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是骨科广泛应用的外固定治疗方法[1] ,具有阻力小、收效大的特点[2]. 在临床上骨科及创伤外科应用广泛,多发伤患者合并颅脑创伤、胸腹或骨盆严重损伤不能耐受早期骨折固定手术亦可使用[3]. 骨牵引用于骨折、脱位的整复及软组织挛缩的预防和矫正. 但目前四肢骨骼牵引治疗中存在以下缺陷:穿针偏斜,据报道[2]占失误率的25%. 其次为针道感染、皮肤压迫性坏死、穿入骨骺、骨骼劈裂. 骨牵引基本要求是:定位准确,减少误差,然而要从理论出针点打出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旦打偏轻则不利于骨折复位,重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骨劈裂、穿入骨骺、伤及邻近重要结构)对治疗十分不利,目前骨牵引操作都是医师凭工作经验完成,操作的医师往往年资较低,使得并发症或失误的概率相对较高.

  • 微创环扎辅助髓内钉固定治疗长斜形 股骨转子下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国臣;郑联合;张弘韬;潘健;任甲辉;韩超

    目的 探讨微创环扎辅助髓内钉固定治疗长斜形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9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36例;年龄26~68岁,平均43.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64例,摔伤18例,高处坠落伤12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常规组44例和微创组50例,常规组行单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微创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微创环扎进行辅助治疗,治疗结束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2)微创组骨折愈合率(84.0%)显著高于常规组(54.6%),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状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微创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3)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恢复优良率(90.9%vs.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断裂及继发股骨干、大转子骨折等,其中常规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骨折愈合延长,未采取任何措施后好转.结论 微创环扎辅助髓内钉内固定方案可显著提高长斜形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率和改善其疼痛情况,安全可行,值得作为临床上治疗长斜形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案.

  • SuperPath与Moore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老年股骨颈骨折早期疗效比较

    作者:韩晓飞;孙振中;顾三军;宋升;殷渠东;刘学光;李海峰

    目的 比较SuperPath与Moore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无锡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情况,其中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65~75岁,平均70.2岁;按手术入路分为SuperPath组22例和Moore组26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髋关节假体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并评价是否存在假体松动等迹象.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uperPath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Moore组[(7.09±0.61)cm vs.(7.58±0.64)cm、(7.77±1.23)d vs.(8.96±1.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1周、1个月、6个月SuperPath组VAS评分均低于Moore组,分别为[(5.82±1.29)分vs.(6.85±1.41)分、(3.73±0.98)分vs.(4.77±1.27)分、(2.09±0.87)分vs.(2.27±0.78)分、(1.36±0.49)分vs.(1.58±0.64)分],术后第1天和第1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ore组患者术后第3天、1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第3天及1个月Harris评分指标均显著高于Moore组[(69.18±1.15)分vs.(62.58±6.68)分、(80.91±6.45)分vs.(76.92±2.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与Moore入路均安全有效,前者创伤更小,早期可有效缓解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 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核达;刘林;黄飞;左俊水;杨宗宇;李森田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5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组45例(切开复位组)和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46例(改良组).切开复位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3~67岁,平均46.0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28例,道路交通伤17例.改良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23~68岁,平均46.1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29例,道路交通17例.分析统计治疗后的临床优良率,患者的住院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改良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为93.48%(43/46)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的62.22%(2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25.17±7.62)mL vs.(69.25±10.54)mL、(5.42±1.03)d vs.(10.57±2.69)d、(6.04±1.21)d vs.(12.19±3.68)d],而手术时间和费用均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95.24±20.58)min vs.(60.12±15.23)min、(1.09±0.03)万元vs.(0.68±0.04)万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AOFAS、跟骨长度及高度明显升高,而跟骨宽度显著下降,同时改良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的17.78%(P<0.05).结论 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住院情况及临床相关指标,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双切口双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Ⅳ、Ⅴ、Ⅵ型 胫骨平台骨折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冯振中;李勇;康中山

    目的 回顾性分析双切口双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以十堰市太和医院2011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24例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21~56岁,平均34.1岁.Ⅳ型6例,Ⅴ型11例,Ⅵ型7例,患者于伤后7~12d软组织和水肿反应明显消退后,置入双切口双钢板进行内固定处理,并且在置入后第1天行持续被动运动(CPM)机功能锻炼,同时嘱咐患者进行扶拐非负重行走锻炼.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并评价其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24例患者治疗后均获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9.1个月.其中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钢板置入后发生伤口感染,1例陈旧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出现膝关节僵硬,均通过对症处理后症状明显改善,余21例患者患膝胫骨关节面均能平整生长,下肢力线恢复至正常.24例患者中,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3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7%(22/24);均无与内固定材料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双切口双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其不良反应程度轻,经对症处理后可明显改善,提示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且生物相容性良好.

创伤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