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

    作者:王国凤;尹冬;徐宁;惠媛;马宁;张吉平;韩冠军;周玲;王彩凤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DPN患者126例,根据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分为轻、中、重度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72 h,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大幅度(DMMG)、血糖标准差(SD),并记录年龄、性别、病程、BMI、HbA1c及一般生化指标. 结果 MBG、MAGE、SD随着神经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神经病变严重程度分别与MBG、MAGE呈正相关(β=0.249、0.196,P<0.05). 结论 T2DM患者血糖波动可能与DPN严重程度相关.

  • 甘精胰岛素及格列美脲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作者:余维巍;李彩萍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及诺和锐30对HbA1c>9%的新诊断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将46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IG)组与诺和锐30(AS30)组.IG组予以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格列美脲治疗12周;AS30组予以诺和锐30于早晚餐时皮下注射12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谱的变化. 结果 IG组与AS30组血糖均得到效控制,但IG组血糖波动小、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胰岛素用量少(P<0.05). 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对HbA1c>9%的新诊断T2DM患者是一种更为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案.

  • 沙格列汀或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影响的观察

    作者:杨松;谷媛媛;李兆亮;杨杰;亓文波;管庆波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及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对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60例未接受胰岛素治疗且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被随机分为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和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共治疗12周.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波动情况,观察BMI、FPG、HbA1c及胰岛素用量等指标. 结果 两组血糖控制均改善,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日内血糖平均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波动次数(N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低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2.2±1.0)vs(4.1±1.9) mmol/L; (1.4±1.4) vs(2.6±1.5)次/d;(1.30±0.65)vs(2.60±0.90) mmol/L,P<0.05].两组治疗后FPG及HbA1c均降低[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10.5±2.1)vs(6.2±1.3) mmol/L,(8.7±1.2)%vs(6.3±1.1)%;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10.4±1.8) vs(6.1±1.4) mmol/L,(8.9±1.4)%vs(6.5±1.2)%](P均<0.01);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BMI低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22.2±2.4) vs (25.5±2.7)kg/m2] (P<0.05).结论 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血糖波动,在血糖控制稳定性方面优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

  •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地特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治疗的优越性

    作者:牛晓红;孙衍;周瑞君;李莉;宋祺;司芹芹;金苗苗;李俊岩

    目的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CGMS)系统观察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地特胰岛素治疗的优越性. 方法 68例使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按1:1随机分为睡前加用地特胰岛素组(Det组)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组(NPH组),治疗12周. 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HbA1c、FPG均较基线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t组血糖值标准差、FPG标准差、睡前血糖标准差、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均明显低于NPH组(P<0.05,P<0.01).Det组低血糖发生率(11.8%)显著低于NPH组(23.5%)(P<0.05). 结论 使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联合地特胰岛素对比联合NPH治疗,在FPG和HbA1c同样达到较好控制的同时,经CGMS证实,地特胰岛素治疗一日内和一日间血糖波动小,低血糖发生率低.

  • 动态血糖监测利拉鲁肽与艾塞那肽对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的观察

    作者:范晓霞;姚勇利;胡耀嘉;刘学良;王淑琼;谢延玲;范培云;罗玮;宋康;魏兰;赵玲玲;林丽君;王贝贝

    目的 使用动态血糖监测利拉鲁肽与艾塞那肽对超重/肥胖T2DM患者治疗疗效的比较.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于青海省人民医院糖尿病科住院的BM I>28 kg/m2的T2DM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拉鲁肽组42例和艾塞那肽组38例,两组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4周.检测FPG、2 hPG、HbA1c、体重、血压、给药前后24 h平均血糖(MBG)、24 h血糖标准差(SDBG)、24 h血糖波动范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高血糖比例,并观察不良反应等.记录用药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和其他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血糖、HbA1 c、血压、BMI、MBG、24 h血糖波动范围、MAGE及高血糖比例下降(P<0.05).治疗后利拉鲁肽组FPG、HbA1 c优于艾塞那肽组,而艾塞那肽组2 hPG优于利拉鲁肽组(P<0.05).结论 对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利拉鲁肽与艾塞那肽均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安全性好;艾塞那肽能更有效降低患者2 hPG水平;利拉鲁肽降低FPG、HbA1 c水平更为明显.

  •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朝晖;魏丽;章建梅;贾伟平

    目的 探讨T2DM患者血糖波动特征与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T2DM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NPDR)组97例;糖尿病正常眼底(NDR)对组照10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两组72h血糖变化. 结果 NPDR组血糖标准差(SDBG)、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水平(MBG)明显高于NDR组(P<0.05);NPDR与年龄、病程、SBP、DBP、HbA1c、SDBG、LAGE、MBG呈正相关(P<0.05),与HDL-C、2hC-P呈负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NPDR与SDBG呈正相关(r=0.325 P=0.000). 结论 血糖波动与T2DM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

  • 地特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汪英;袁莉;万青;邓秀玲;黎慧清;周愍

    目的 比较地特胰岛素(Det)和中性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对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血糖水平及其变异性的影响. 方法 32例口服降糖药(OAD)控制不佳(HbA1c>7.5%)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加用Det和NPH胰岛素治疗,治疗12周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72h的血糖监测.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FBG、2hBG和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在治疗前后两组间FBG、2hBG和HbA1c均无统计学差异;(2)CGMS结果显示,两组间平均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et组日内血糖高值、日内血糖漂移大幅度均明显低于NPH组(P<0.01). 结论 Det在改善T2DM患者血糖变异性方面优于NPH.

  •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具仓;文发魁;韩静

    目的 探讨短期胰岛素泵(CSII)联合动态血糖监测(CGMS)强化治疗对新诊断的T2DM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随访观察36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进行为期两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的血糖控制及不服用药物血糖达标持续时问.结果CSII治疗3d后血糖达标率69.4%,7d血糖达标率88.9%,2周血糖达标率97.2%;缓解期超过3个月的患者共31例(86.1%),超过6个月23例(63.9%),超过12个月16例(44.4%),超过18个月10例(27.8%).结论联合CGMS,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迅速使新诊断的T2DM患者血糖达标,使残存胰岛β细胞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 2型糖尿病口服药控制不佳起始胰岛素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明明;高政南;牛敏;李欣宇;李永航;冯秋霞;侯桂梅;罗兰;王冰;程丽静

    目的 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与门冬胰岛素30控制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1例T2DM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后随机分为两组:甘精胰岛素组(G组)和门冬胰岛素30组(A组).12周后复查HbA1c和动态血糖监测. 结果 两组血糖均有所下降,G组HbA1c≤6.5%达标率[(35.7±20.6)%]高于A组[(28.0±13.2)%](P<0.05).动态血糖监测:治疗后G、A两组日间平均血糖绝对差[(1.67±0.13) vs (2.89±0.20) mmol/L] (P<0.05),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4.13±0.21)vs(6.26±0.30) mmol/L] (P<0.05). 结论 两组均可有效控制血糖,G组HbA1c≤6.5%达标率更高,血糖波动性更小.

  • 地特胰岛素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联合诺和龙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异性影响的观察

    作者:孙晓顺

    目的 观察地特胰岛素或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联合诺和龙治疗对新诊断T2DM患者血糖水平及其变异性的影响. 方法 将100例新诊断T2DM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即地特胰岛素联合诺和龙治疗(A)组与NPH联合诺和龙治疗(B)组.治疗3个月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CGMS)系统进行连续72 h的血糖监测,监测数值864个.观察平均血糖水平、一日内血糖高值及低值、血糖漂移大幅度、血糖3.6~8.0 mmol/L所占一日内时间百分比. 结果 (1)治疗3个月后,两组FBG、2hBG和HbA1c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FBG、2hBG和HbA1c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CGMS结果显示,两组间平均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1.4)vs(7.3±1.6)mmol/L,P>0.05],但A组一日内血糖高值、一日内血糖漂移大幅度均低于B组[(9.2±2.0)vs(12.5±1.8)mmol/L,(5.8±1.6)vs(9.8±1.3)nmmol/L],A组血糖3.6~8.0 mmol/L所占一日内时间百分比高于B组[(82.4±6.5)%vs (73.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B组(12%vs34%,P<0.05). 结论 地特胰岛素在改善T2DM患者血糖变异性方面优于NPH.

  • 地特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中的观察

    作者:云鹏;孙晓顺;龚婷;肖虎

    目的 比较地特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在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老年T2DM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中,对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16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A)组与诺和锐30治疗(B)组,每组各80例.治疗前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 h血糖监测,观察平均血糖(MGB)、日内血糖高值及低值、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4.1~11.1 mmol/L时间占日内时间百分比(GTT%). 结果 (1)2组治疗3个月后,FPG、2hPG和HbA1c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2组间FPG、2 hPG和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MI低于B组(P<0.05);(2) CGMS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日内血糖高值、LAGE低于B组[(9.8±2.0) vs (12.5±2.4) mmol/L;(5.2±1.2) vs (8.7±1.8)mmol/L,P<0.01],日内血糖低值高于B组[(4.4±0.5)vs(4.0±0.7) mmol/L,P<0.05].A组GTT%高于B组[(86.6±5.4)%vs(75.1±7.3)%,P<0.01];(3)A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7.80%vs21.79%,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对于预混胰岛素,地特胰岛素作为起始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T2DM患者更安全、有效,血糖波动更小,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更低,且无明显体重增加.

  • 肥胖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动态血糖分析

    作者:彭朝胜;曹悦鞍;张文洛;夏菁;田力

    目的 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特点.方法 80例肥胖T2DM患者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24hUAER)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T2DM)组,每组4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15名组成正常对照(NC)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三组72h血糖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N组血糖波动系数(BGFC)、日内血糖波动大幅度、2hPG均明显大于T2DM组及NC组(P均<0.05),DN组BGFC与24hUAER正相关(r=0.356、P<0.05).结论 血糖波动与肥胖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血糖波动的关系

    作者:彭朝胜;曹悦鞍;田力;张文洛;刘淑云

    目的 探讨T2DM伴颈动脉硬化(CAC)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的特点.方法 88例受试者分T2DM伴颈动脉硬化(CAC)组38例,T2DM无颈动脉硬化(NCAC)组35例和正常对照(NC)组15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三组72h血糖变化,计算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血糖波动系数(BGF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AC组BGFC、MAGE及HOMA-IR明显高于NCAC组(P均<0.05);CAC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BGFC 、MAGE及HOMA-IR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2、0.360、0.336,P均 <0.05);CAC组BGFC、MAGE与HOMA-IR呈正相关(r分别为0.341、0.362,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与血糖波动相关,血糖波动可能促进了颈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 地特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朱伟宏;袁月星

    目的:探讨地特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龄65~74岁,平均(69.01±3.47)岁。根据用药种类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行糖尿病的健康宣教,于治疗期间控制饮食并进行适当体育活动,三餐前给予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4U,此外于睡前分别给予A组地特胰岛素,B组甘精胰岛素,C中效胰岛素(诺和灵),均为8U,疗程为3个月,记录患者治疗期间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情况。治疗3个月后进行动态血糖监测,24 h平均血糖值(MBG)、24 h血糖标准差(SDBG)、全天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以及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体质指数(BMI)。自治疗起以电话或门诊的方式随访6个月,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A组和B组患者的BMI、FBG、2h PBG以及HbAlc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A、B两组BMI、FBG、2h PBG以及HbAlc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A组和B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B组胰岛素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血糖达标时间长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从血糖的波动情况来看,与C组比较,A组和B组患者MBG、SDBG、MAGE、MODD、PPGE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B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16.67%vs.53.33%),(23.33%vs.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地特胰岛素较中效胰岛素血糖控制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

  • 胰岛素抗体阳性和阴性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水平比较

    作者:何华;杨晓洁;吕霞飞;王椿;陈大伟;李秀钧;冉兴无

    目的 探讨胰岛素自身抗体( IAA)阳性和阴性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分析影响IAA产生的有关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华西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72h血糖监测,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IAA、血脂、肝肾功能.根据IA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抗体阳性组(31例)和抗体阴性组(31例).记录两组受试者的空腹血糖、血糖水平的标准差、早餐后血糖波动、午餐后血糖波动( PPGEAL)、晚餐后血糖波动、平均餐后血糖波动(MPP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大血糖波动幅度( 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并通过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方式、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史及高血脂病史预测胰岛素抗体产生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上述指标的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 抗体阳性组患者的平均血糖标准差,MAGE,LAGE,PPGEAL均大于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0.010,0.021,0.030);但两组患者的其他指标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方式与IAA产生的风险性有关.结论 IAA阳性较IAA阴性T2DM患者的日内血糖波动幅度更大,两组日间血糖波动幅度无明显差异.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与胰岛素抗体的产生具相关性,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产生胰岛素抗体的风险性是口服降糖药治疗患者的5.525倍.

  • 改善血糖漂移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作者:钟远;胡廷军;贾伟平;章晓燕

    内皮细胞是重要的分泌器官,内皮素和一氧化氮(NO)是内皮细胞分泌的一对强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因子,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维持血管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当血液中NO减少或内皮素异常增加,即打破了二者之间的相对平衡,引起内皮功能紊乱.我们应用动态血糖监测(CGMS)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状况,并观察减轻血糖漂移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从而探讨血糖漂移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 2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的动态血糖谱

    作者:曾文衡;何晓雯;沈洁;谷卫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的动态血糖特征.方法 对31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核素扫描评估胃排空,并以7例正常糖调节者作对照;所有入组对象在平衡饮食状态下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 h血糖监测.结果 3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胃轻瘫占58.1%.胃轻瘫组和非胃轻瘫组在早餐后2 h平均血糖值[(7.82 4-1.42)mmol/L比(9.35 4±2.28)mmol/L]、早餐后血糖高值[(10.21±2.17)mmol/L比(12.24±2.82 mmol/L)]和2 h平均血糖曲线下面积[(877.62±272.78)min·mmol·L-1比(1028.40±283.98)min·mmol·L-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排空延迟可能有助于降低餐后平均血糖.

  • 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作者:周健;贾伟平;喻明;于浩泳;包玉倩;马晓静;陆蔚;胡承;项坤三

    目的 建立动态血糖评估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48例正常糖调节者进行连续3 d的血糖监测,并分析24 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及其标准差(SDBG)、餐前1 h及餐后3 h的MBG、血糖的时间百分比(PT)、血糖的曲线下面积(AUC)、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各参数非正态分布者以百分位数法估计95%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呈正态分布者按(x)±1.96 s计算.结果 (1)除血糖的PT及AUC呈非正态分布外(P<0.05),其余参数均呈正态分布(P>0.05),各参数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态血糖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上限:24 h MBG<6.5 mmol/L,早、中及晚餐前1 h MBG分别<6.0 mmol/L、<6.3 mmol/L和<6.0 mmol/L,早、中及晚餐后3 h MBG分别<7.0 mmol/L、<6.7 mmol/L和<7.0 mmol/L,血糖≥7.8 mmol/L及≤3.9mmol/L的PT分别<9%和<20%,血糖≥5.6 mmol/L的AUC<0.9 d·mmol·L-1,SDBG<1.4mmol/L,LAGE<5.7 mmol/L,MAGE<3.4 mmol/L,MODD<1.4 mmol/L.(3)24 h MBG与MAGE、MODD及SDBG均不相关(P>0.05),MAGE与SDBG显著正相关(r=0.93,P<0.01).结论 初步建立了CGMS各血糖参数的正常参考值,应用上述参数能较全面地反映受试者整体血糖水平和血糖稳定性的特征.

  •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全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作者:徐岩;李春霖;李剑;田慧

    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合并消化道疾病进食困难或合并严重疾病有意识障碍时,常需要禁食,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糖尿病患者实施TPN时血糖水平波动较大,临床上通常采用血糖仪多次测指血血糖法监测血糖的变化,并以此指导降糖治疗方案,但血糖仪监测的血糖值仅仅代表几分钟内的血糖状况,难以准确反映血糖变化的波动趋势和方向,常常导致患者血糖波动大且难以控制.

  •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及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技术评价地特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罗兰;高政南;卢林娜;朱珠;李欣宇;牛敏;侯桂梅;刘明明;程丽静

    目的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CGM)、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技术以及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评价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地特胰岛素皮下注射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血糖波动、病理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8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20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在原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地特胰岛素(6~8)U/d起始治疗,治疗期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应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及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技术以及IVGTT评估患者的血糖波动、胰岛素敏感性以及第1时相胰岛素分泌的情况,测定20例患者治疗前后基线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胰岛素及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同时比较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HbA1c、腰臀比、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前明显下降[分别为(8.8±1.6)%,(7.6±1.3)%,t=4.830,P<0.001;0.95 ± 0.04,0.94 ± 0.04,t=2.317,P<0.05;(5.1±0.6)mmol/L,(4.5±0.9)mmol/L,t=3.459,P<0.01;(3.2±0.8) mmol/L,(2.6±0.8) mmol/L,t=3.822,P<0.01].治疗后正糖钳夹中葡萄糖利用率较前明显升高[(3.9 ±2.1)mg·min-1·kg-1,(5.0±2.4) mg·min-1·kg-1,t=-2.269,P<0.05].采用IVGTT刺激后的急性胰岛素反应反映第1时相,治疗后AIR较前有所恢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动态血糖监测显示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较前明显下降[(7.3±2.4)mmol/L,(5.4±2.9)mmol/L,t=2.279,P<0.05],而日间平均血糖绝对差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严重低血糖发生.结论 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加用地特胰岛素治疗,在有效地控制血糖的同时,能减轻血糖波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438 条记录 4/22 页 « 12345678...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