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清热和胃法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张红才

    目的:分析清热和胃法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脾胃湿热证的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以及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和胃法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脘腹痞满(0.2±0.4)、食少纳呆(0.1±0.2)、口干口苦(0.2±0.1)、身重困倦(0.3±0.1)、小便短黄(0.3±0.)、恶心呕吐(0.1±0.2)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和胃法能够明显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症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九味消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建云

    目的:观察并探讨九味消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患者80例,依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雷尼替丁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九味消疡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以及溃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和Hp清除率均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患者采取九味消疡汤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溃疡黏膜的修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溃疡的反复发作,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 中医药治疗Hp相关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研究现状

    作者:王茜茜;张声生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当地人群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1].目前已知Hp感染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Hp感染会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长期感染后还可引起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根除Hp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炎症,减缓癌变进程和降低胃癌发生率[2].西医主要采取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然而在Hp对常用抗生素耐药[3]导致根除治疗反复失败的背景下,中医药治疗Hp感染成为一种新选择.近年来,大量研究[4-9]表明Hp相关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证为主,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密切相关,清热祛湿法在提高Hp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作者以主题“幽门螺杆菌”,以“证型”“证候”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1990年1月-2015年9月相关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杨闪闪;王灼慧;张学智;叶晖

    HP与湿热病邪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湿热所产生的局部微生态环境有利于HP的定居、生长和繁殖.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表明脾胃湿热的环境下HP感染率较高.临床诊断HP感染要注重结合脾胃湿热证的舌苔,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初步筛查,治疗HP感染要注重调节和改善脾胃湿热证患者的体质,尽可能从根本上改变HP的生存环境,这为诊断、治疗和预防HP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 超微胃安汤治疗慢性活动性胃炎30例

    作者:喻斌;刘振杰

    目的 观察超微胃安汤治疗慢性活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超微胃安汤,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甲硝唑+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其疗效及胃镜、组织学、Hp清除情况.结果 ①胃镜、组织学情况疗效相当.②Hp现症感染均下降.③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0%.④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脾胃湿热证患者的中医证候,且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⑤临床应用超微胃安汤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超微胃安汤对脾胃湿热证慢性活动性胃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 Hp相关性胃病湿热中阻证研究近况

    作者:董洪娟;雷小梅;徐小明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1],并与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细胞淋巴瘤(MALT)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大约有50%的人群感染Hp,且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2].多数学者认为Hp感染以实证、热证为多见.许多研究观察到,在各种证型中,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高.本文就回顾分析近年来中医药在研究Hp相关性胃病湿热中阻证的临床情况作一综述如下.

  • 脾胃湿热证研究进展

    作者:林敏

    脾胃湿热证是临床中医脾胃系疾病中常见的一种证型,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模型研究及现代医学(炎症、Hp感染、胃肠动力学、细胞凋亡、基因调控、蛋白表达、免疫学、微生态学、胃肠激素、能量代谢等)和舌苔变化、诊断标准的量化、中药现代研究及用药规律等方面对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多方面、多层次地探清其本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 脾胃湿热证 综述
  • 岭南地区脾胃湿热证的中医治疗

    作者:琚星萌;宋雅芳

    岭南地区特有的自然气候、生活饮食习惯使该地区脾胃湿热证较为多见,内外夹湿是其致病的主要特点;整体辨证观在岭南脾胃湿热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治疗应围绕芳香化湿、健脾行气,同时兼具清热生津,重视岭南特色药材在治疗中的应用,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 自拟清热消疡经验方辨治脾胃湿热证复发性口腔溃疡62例

    作者:郑学彬;龙淑会;李富杰;胡硕红

    目的 自拟清热消疡经验方辨治脾胃湿热证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4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治疗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涂抹创面;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清热消疡经验方内服.通过评价中医症候积分变化观察临床效果,统计溃疡疼痛持续时间、溃疡面愈合时间,记录患者的溃疡发作间歇时间,监测血清中炎性介质浓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75.8% 的有效率相比,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0.3%(P<0.05);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溃疡疼痛、溃疡面积、睡眠障碍、充血面积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溃疡疼痛持续时间、溃疡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溃疡发作间歇时间则明显延长(P<0.05);血清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erum 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自拟清热消疡经验方能有效提高口腔溃疡的治愈率,利于改善患者的溃疡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减轻口腔疼痛,延长溃疡发作间歇时间,其机制可能在于通过调控血清中IL-2、SOD、IL-8水平以减轻口腔黏膜炎性损害.

  •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细胞毒相关蛋白A及环氧合酶2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福生;杭海燕;陈润花;李培彩;张寅;陈亮;李健;刘婷;苏泽琦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合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脾胃湿热证与Hp细胞毒相关蛋白A(CagA)、环氧合酶2(Cox-2)及胃黏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经Hp检测、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CAG患者70例,Hp阳性并经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的患者各30例,Hp阴性患者1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Ca-gA、Cox-2的表达水平,并结合病理结果,分析组间CagA阳性率、Cox-2表达水平及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差异.结果 CAG合并Hp感染的脾胃湿热证组CagA阳性率、血清Cox-2表达水平高于脾胃虚寒证患者,且均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胃黏膜病变程度与脾胃虚寒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脾胃湿热证具有较轻的趋势.结论 CagA及Cox-2可能参与CAG合并Hp感染患者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脾胃湿热证在CAG合并Hp感染早期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脾胃湿热证在CAG进展中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 清浊安中汤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环氧合酶-2的影响

    作者:李合国;劳绍贤

    目的:探讨清浊安中汤治疗脾胃湿热证作用机制及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胃炎脾虚证组、胃炎湿热证组、清浊安中汤高、低剂量防治组,不同组用不同药物灌胃,连续20 d.采用“病证结合”方法,以2%水杨酸钠+高脂高糖+人工气候箱复制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并用清浊安中汤对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防治,常规HE胃黏膜病理组织染色、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组10只大鼠均有轻-重度炎症,COX-2蛋白表达为0.289±0.036;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表现出的症状、体征与临床相符,胃黏膜炎症较正常组重而与脾虚证组无差异,COX-2蛋白表达大于脾虚组与正常组(P<0.05),COX-2蛋白表达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62,P<0.01,清浊安中汤防治组对此有改善治疗作用.结论:大鼠模型符合脾胃湿热证属性,调节COX-2蛋白表达可能是清浊安中汤治疗脾胃湿热证作用机制之一.

  •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55例

    作者:李兴华;江玉;郝小鹰

    目的:观察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影响.方法:110例CSG(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口服施维舒胶囊,1粒/次,3次/d.观察组采用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1剂/d,常规水煎分2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8周.进行治疗前后胃镜检查,观察脾胃湿热证积分及幽门螺旋杆菌(HP)清除率,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SOD水平.结果:对照组内镜下胃黏膜疗效总有效率为81.8%,观察组为96.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胃黏膜组织学疗效总有效率为78.2%,观察组为96.4%,观察组优于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脾胃湿热证积分均明显降低,并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76.4%,观察组为98.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和上腹部疼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90.9%和90.4%均优于对照组的67.4%、64.3%和75.0%(P<0.01);对照组HP清除率65.9%,观察组清除率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OD水平明显上升,并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复发率66.7%,观察组复发率39.4%,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能明显减轻CSG(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好,并能杀灭HP,提高血清SOD,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使用.

  •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舌印片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灿东;高碧珍;兰启防;赵永洲;罗庆禄

    目的:通过脾胃湿热证的舌象、舌脱落细胞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揭示证、舌形成的某些固有规律.方法: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为对象,同病脾胃气虚证和健康人为对照.采用舌象、舌印片脱落细胞成熟指数(MI)、成熟价值(MV)、胃黏膜及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等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①脾胃湿热证舌象以红舌黄腻苔为主;②舌印片MI、MV变化以红舌和黄腻苔明显;③胃黏膜AI和舌上皮AI,分别以淡白舌与白厚苔为高.结论:舌象能反映脾胃虚实证候,舌印片MI、MV与舌象形成有关,细胞凋亡是MI、MV变化的细胞学基础之一.

  • 慢性胃炎3种证型胃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鲁香凤;聂里红;毛颖秋;张伟;李志红;戴欣;方杰

    目的:从胃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角度研究慢性胃炎(CG)肝胃不和、脾胃气虚及脾胃湿热3种证型胃黏膜上皮细胞病理微观结构特征并探讨其演变规律.方法:32例CG 3种证型患者胃镜下分别在胃窦及胃体部取黏膜活检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胃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胃镜下3种证型伴Hp感染、胆汁返流及黏膜糜烂例数未见统计学差异,脾胃气虚证未见胆汁返流病例.光镜下3种证型胃黏膜均伴Hp感染、黏膜糜烂、腺体萎缩、肠化(IM)和/或不典型增生(ATP),例数未见统计学差异.透射电镜下发现:①CG 3种证型之间、同一证型不同个体之间、同一个体不同胃黏膜上皮细胞之间,细胞微绒毛形态数量、细胞连接、胞浆基质、核及核仁形状大小或/和数量、核膜厚薄、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的分布及比例等均不完全相同.②均可见亮暗细胞现象、细胞凋亡、空泡变性、线粒体肿胀、主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及溶酶体形成等,但严重程度及/或数量有所差异.肝胃不和证线粒体肿胀相对明显;脾胃气虚证线粒体数量及/或面积减少上皮细胞数量较多;脾胃湿热证凋亡细胞数量较多.③脾胃气虚证和脾胃湿热证局部上皮细胞增宽的间隙内均可见渗出物,前者渗出物较稀薄,后者渗出物浓缩呈团块状.结论:胃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是CG证型及症状不同的病理微观结构基础.

  • Hp相关胃病脾胃虚实证候胃黏膜GM-CSF、RANTES表达研究

    作者:龚琳;胡玲;李贺元;李亚丽;陈苇菁;罗琦;樊冬梅

    目的:课题组整体外周血研究提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调节物(RANTES)与脾胃湿热证相关;从局部胃黏膜进一步探讨其在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胃黏膜标本114份(包括慢性胃炎68例、消化性溃疡34例;脾胃湿热证83例、脾气虚证19例;健康受试者12名);以快速尿素酶和美兰染色进行Hp检测;HE染色评定炎性反应程度及活动度;Elivision plus定性定位检测GM-CSF、RANTES蛋白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胃黏膜Hp感染率和程度以及炎性反应程度、活动性均较脾气虚证明显.Hp感染脾胃湿热、脾气虚证胃黏膜炎性反应程度及活动程度显著高于非感染者(P<0.05).Hp感染脾胃湿热证炎性活动度重于脾气虚证,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病理改变有较脾气虚证明显的趋势.GM-CSF、RANTES蛋白表达定位于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胞浆,Hp感染尤其脾胃湿热证高于非感染者.结论:Hp可能作为引发或加重脾胃湿热证的重要原因,其促使GM-CSF和RANTE表达并参与脾胃湿热“邪正交争”的亢奋状态,引起更为严重的炎性反应及活动性程度,并可能促使胃黏膜形成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病理改变,或许这正是Hp相关胃病炎性病理改变以脾胃湿热证更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 脾胃湿热证理论源流考

    作者:范逸品;刘寨华;张华敏

    脾胃湿热理论奠基于秦汉时期,晋隋时期有所发展.宋元是脾胃湿热理论建立和形成时期,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了“脾胃湿热”一词,明清时期对于脾胃湿热的认识有所拓展和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证候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脾胃湿热证”被正式提出并被作为规范证侯名.

  • 浅论治湿八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作者:蔡春江;梁凤兰;王清贤;朱叶珊;石志敏;曹自新

    脾胃湿热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其湿邪临床表现有5大特征,其治湿八法为芳香化湿法、淡渗分利法、祛风胜湿法、苦温燥湿法、苦寒燥湿法、清热利湿法、宣表化湿法、健脾利湿法.

  • 清热化湿方药对以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的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郭彦清;姚树坤;范海燕;田元祥;黄世玉;冯丽

    目的:探讨以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的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肿瘤坏死因子-α1(TNF-α1)、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观察清热化湿方药对其影响与临床疗效.方法: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的脾胃湿热证患者60例,随机分清热化湿方药组及多潘立酮组,两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免法(RIA)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GAS、MTL及TNF-α1、IL-10水平并与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GAS,MTL水平高于正常组;中药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多潘立酮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中药组下降水平比多潘立酮组明显;脾胃湿热证患者TNF-α1高于正常组,IL-10低于正常组;治疗后中药组TNF-α1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IL-10明显升高但未自调节至正常水平;多潘立酮组TNF-α1、IL-10虽有变化,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中药组疗效优于多潘立酮组.结论:以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的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胃动素、胃泌素、肿瘤坏死因子-α1、白介素-10的水平有明显变化,清热化湿方药对其有明显调节作用;清热化湿方药的临床疗效优于多潘立酮组.

  •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在脾胃湿热证大鼠舌诊中的量化研究

    作者:曾常春;董海新;钟会清;周正;郭周义;刘颂豪

    究中,我们复制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将OCT技术应用于大鼠的舌体表面层次结构显微检测,通过对大鼠舌苔及舌苔下浅表舌体组织在体、动态的显微成像观察,量化性分析脾胃湿热证候舌诊的特征性改变,并报告如下.l材料与方法1.1 动物8周龄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购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1.2分组与造模将实验大鼠随机分成2组:模型组(10只)与正常对照组(10只).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复制根据参考文献采用复合因素法:即饲以高脂高糖饮食加白酒,其中油脂与白酒隔日交替,然后放入温度为32℃±2℃、相对湿度为95%的人工气候箱中2h,共3周,而正常对照组给予假性处理.

  • 叶天士辨治脾胃湿热证经验初探

    作者:张诗军

    探讨叶天士对脾胃湿热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在诊断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治疗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 叶天士 脾胃湿热证
265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